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貧病交加——鮮為人知冼星海的結局

(2010-08-23 14:01:31) 下一個

冼星海,1905年出生於廣東番禺,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1939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創作出了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劃時代巨篇《黃河大合唱》。

到蘇聯之後,冼星海除了為電影配樂外,還完成了早在國內已開始創作的《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

冼星海到蘇聯不久,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沒有辦法為戰爭效力,便想回國。但由於新疆軍閥盛世才已露出了**真麵目,冼星海一行無法通過新疆返回延安。當時,林彪正在蘇聯治病。迫於日益嚴峻的戰爭形勢,林彪不得不中斷養病回國。林彪是抗日名將和原黃埔軍校的學生,他不僅有專機,還持有國民黨政府發給他的邊境通行證。冼星海一行原準備扮作林彪的隨從、翻譯,坐林彪的專機回國。林彪也同意了。然而就在臨登飛機之前,林彪卻突然變卦,拒絕了冼星海一行的請求,隻答應給每個人帶封家書。林彪其實是害怕國民黨軍隊查出隨行人員的真實身份,自己受到連累。就這樣,冼星海發出了給在國內妻兒的最後一封家書。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離開莫斯科,先後轉移到蘇聯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冬季他又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準備取道蒙古回國。但在國境線上受到阻礙,他沒有方法回來,隻得流浪在烏蘭巴托。

1942年12月9日,洗星海不得不輾轉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以“黃訓”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權”。在阿拉木圖,冼星海結識了作曲家拜卡達莫夫和薩科裏斯基等哈薩克斯坦音樂界的朋友,才擺脫了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他又拿起了創作的筆,將許多哈薩克民歌改編程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鋼琴曲。他還創作了表現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和歌頌蘇聯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交響組曲《滿江紅》,撰寫了《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式》、《民歌與中國新音樂》等論著。

貧病交加客死他鄉然而,1944年1月30日,冼星海抵達哈薩克斯坦的庫斯坦奈州後,又處於貧病交加之中。他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這樣記述:“生活是相當艱苦,而營養比在阿拉木圖更差,自己的衣服和手表等拿去市場出賣,還不夠供給幾個月生活。

薪金實在是不多,而每天還要憂慮到糧食。膳堂的紙證雖然發給,但膳堂不發給早晚餐營養品,隻有月底才能領到,即使領得也隻夠三四天的糧食。這樣的生活,實在是困苦萬分。”

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寫道:“1944年12月20日患病時,不能寫鋼琴協奏曲,而其他宏大的計劃亦無從開始。”病中的冼星海雖然體弱不堪,但從1945年1月27日開始至2月15日,他仍然堅持完成了《中國狂想曲》的鋼琴部分。1945年初夏,在他身邊的猶太族女人(此女知道星海夫人錢韻玲在延安,不求名分,隻要照顧冼)的陪同下,冼星海從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再次回到戰亂中的莫斯科。當時,中共已沒有正式代表團常駐莫斯科。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無路,就到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

李立三1939年11月4日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後,被停止了黨籍,原來在共產國際的宿舍早已被別人占用。他隻得擠住在嶽母家中。嶽母家的房子也隻有約30平方米的一個大間,當中用一幅白布簾相隔。一邊是李莎的嫂子、侄子居住,一邊是李立三夫婦和嶽母(1943年又增加了女兒英娜)三代四口,真是擁擠不堪。但李立三與家人商量後,仍把自己的床鋪讓給病中的冼星海,自己卻擠在臨時的地鋪上。

經李立三多方奔波聯係,一個多月後,在蘇聯國際救濟總會的幫助下,冼星海被送到莫斯科的醫院治療。由於冼星海身患嚴重的血癌,醫院已無回天之力。

4個多月後的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在莫斯科的醫院中,終年40歲。

李立三夫婦善始善終幫助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共同為冼星海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蘇方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著名音樂家穆拉德裏。

最後,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公墓裏,骨灰盛放在一個灰色大理石小匣裏,匣子正中鑲著一張他的橢圓形照片,周圍環繞著緞製的花束,下麵刻著金色的俄文字: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共產黨員:黃訓。

1945年6月25日,郭沫若應蘇聯科學院的邀請抵達莫斯科,參加該院成立220周年的慶祝大會。他從李立三那裏得知冼星海重病住院的情況後,曾兩次計劃到醫院去看望冼星海,終因日程安排太緊未能如願。8月16日郭沫若離開莫斯科回國。他回國後不久,得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當即寫了《吊星海》的文章,發表在重慶的報刊上。為了表達對冼星海的懷念,毛澤東也題寫了挽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誌誌哀。”

1983年,蘇中友好協會應冼星海家屬的要求將其骨灰移交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