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神奇土地走出兩位國家主席的“共和國第一將軍縣”(組圖)

(2009-08-28 14:00:25) 下一個

  從1927年的黃麻起義到今天,“共和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縣走過了80個春秋。

  這塊神奇的土地,在中國革命的洪流中走出了兩位國家主席,誕生了三支工農紅軍隊伍,孕育出223位將軍。他們都是立黨、建軍、治國的錚錚“脊梁”,他們的豐功偉績光照千秋。這是中國曆史的奇跡,也是世界曆史上的奇跡。

140000、30000、600、100,這組依次遞減的數字,濃縮著湖北紅安縣非同尋常的曆史:從1923年到1949年,全縣有14萬人在革命戰爭年代獻出了生命,在3萬多名參加革命軍隊的紅安人中,僅幸存6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建國後在全國各地、各條戰線擔負省軍級以上領導職務。

  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位將軍,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是名副其實的“共和國第一將軍縣”。

  《民主與法製時報》記者從紅安縣黨史辦獲悉,截至今年7月中旬,健在的紅安籍開國將軍還有7人。他們是:王誠漢、羅應懷、賀健、殷國洪、汪運祖、張誌勇、江騰蛟。

  黃麻起義的果子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是一首在大別山區流傳很廣的民謠。黃安即今天的紅安,是黃(安)麻(城)起義的策源地。

  “當到達護城河邊時,我們這群小孩跟著大人喊口號,什麽‘暴動!奪縣城!’呀。當時起義的場麵非常壯觀,穿的衣服都是五花八門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守城的國民黨三十軍魏益三部隊慌亂得很,稍加抵抗後就繳械了。”這是親曆起義最直接的敘述。今年92歲的老紅軍汪運祖少將,是當年的兒童團長,參加起義主要就是助威。1927年11月13日,來自黃安和麻城的十幾萬農民起義軍和群眾,胸佩赤化帶,左膀係著白布條,口號喊得震天響,浩浩蕩蕩向湖北黃安(今紅安)縣城開去。

  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黃麻起義,它發生在南昌起義104天之後。

  4天之後,黃安縣工農民主政府誕生。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衛軍被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全軍300餘人。

  這支330人的武裝在起義不到一個月就被國民黨的部隊打散。12月5日夜,駐河南演川十二軍任應岐部教導師突襲黃安城,鄂東軍損失慘重,總指揮潘忠汝中彈身亡。副總指揮吳光浩率領突圍出來的鄂東軍72名戰士和53支長短槍,轉移至黃陂縣木蘭山區打遊擊。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麵軍在黃麻起義軍出發地——黃安七裏坪正式成立。僅僅4年,參加起義的普通戰士王樹聲已成長為紅十一師師長,鄂東軍也發展成擁有3萬人的紅四方麵軍。

  “黃麻起義,為後來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麵軍,起了先導作用。”93歲的老紅軍、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詹大南少將如是說。事實上,黃麻起義在黃安直接導致了以下三支紅軍隊伍的創建和改編:七裏坪創建的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3萬人;檀樹崗創建的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7000人;七裏坪紅二十八軍改編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3000人。這三支部隊,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犧牲4名就有一名紅安烈士。

  紅四方麵軍一直是當時紅軍三大主力之一,並且從人數上來說,始終占據首位。在長征途中,1935年6月紅一與紅四方麵軍第一次會師的時候,紅四方麵軍有8萬多人,而紅一方麵軍不足兩萬人。而紅四方麵軍的策源地黃安,從1927年黃麻起義到1949年建國的26年中,人口減少了14萬。據紅安史料記載,這14萬人都是戰死疆場或者被敵人屠殺,經紅安縣民政局查清並且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1995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在視察紅安的時候動情地說,我一到紅安就肅然起敬,這裏出了200多位將軍,為中國革命犧牲了14萬人,真是了不起。

    湖北省紅安縣是中國革命“ 黃麻起義”的發源地,是紅四方麵軍的誕生地。每天到紅安烈士陵園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中新社發 明璞 攝

  建國後,黃麻烽火中的戰士王樹聲、兒童團團長汪運祖都步入了開國將軍方陣。

  將軍百戰穿金甲,每一次戰役和它的指揮員都被演繹成傳奇色彩,在民間廣泛傳播,富產將軍的紅安尤其如此。至今“一條大河波浪寬”所唱的上甘嶺戰役,被美國新聞界稱為“朝鮮戰場上的凡爾登”,譽為經典防禦戰,其間擔負堅守任務的是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就是秦基偉;《沙家浜》中的新四軍指揮員郭建光,其原型就是紅安籍將軍劉飛;而前一段時間熱播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原型就是紅安籍將軍王近山……

  紅安的將軍大多數沒有參加過黃麻起義,但幾乎無一例外地因為此次起義而參加紅軍隊伍,是黃麻起義結的果子。黨史資料說這次起義是繼“八一”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長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農民革命起義。同前二者不同的是,這次起義沒有軍隊參加,都是農民武裝和群眾。當年黃安縣國民黨黨部在“清鄉委員會”的布告中說:“十齡幼女,口喊自由。三尺之童,目無長上。黃安素稱禮義之邦,一變而為禽獸之所。”足見其“赤化”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而這個鼓動和思想之功,啟蒙人就是紅安籍的董必武。李先念在1988年的一次視察座談中說:“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麵旗幟,我們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紅安革命性格的成因

  大別山在湖北省東部伸出了挺拔的一翼,站在天台山上,遠眺長江自西向東的奔湧,會看到群山與大江之間有一個緩衝帶,這個地域就是紅安。

  紅安古稱黃安,經過兩次改名,曆史的印記成就了“黃紅的交錯”。1931年12月,鄂豫皖中央分局為了紀念紅四方麵軍剛剛取得的黃安戰役的勝利,改黃安為紅安,以示紀念;抗戰爆發後,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和國民黨地方當局提議,同意統一縣名,恢複黃安的稱謂;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核準正式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

  紅安的山水是為將軍、為戰爭而生的。

  紅安縣境內地形極為複雜,山地、丘陵、岡地與衝擊小平原各種地形都有,有時麵積不大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山地-丘陵-平原三種景觀。縣北的天台山主峰四周皆90度的山崖,山頂卻是一塊6畝的平地,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高原”了。小小的1796平方公裏土地上卻發育著灄水、倒水、舉水三條長江支流,紅安的版圖為長條形,南北長,東西窄,其西南和南部與湖北武漢的新洲、黃陂兩區接壤,西北與湖北大悟縣接壤,北部與河南的新縣接壤,東部與湖北麻城接壤,位於紅安中部的縣城城關鎮與武漢中心城區直線距離80公裏。這個概念可以用一個比方來說明:如果紅軍在紅安南部地區的丘陵岡地上架起大炮,就可以轟擊武漢城區的敵人;假如要撤退北行30公裏就進入到河南省新縣的大別山深山區。也就是說,紅安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此特殊的地理環境也難怪被西方軍事家稱為“山地遊擊戰的聖地”。

  宣統《黃安鄉土誌》記載的35個氏族中,有23個是從江西遷來,占65.7%。紅安的大部為古麻城孝感鄉,民風彪悍,孝感鄉為中國八大移民聖地,自古人員流動較大。人員的流動豐富了紅安的本土文化,同時這裏的人也不局限於此地。一有機會都想跳出紅安,幾乎沒有人願意留在此地。並不是不愛家,而是文化決定,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當時,想離開紅安闖世界最好的路子有3條:一是讀書,二是學手藝,三是參軍。而參軍是最容易辦到的,因為紅安由於革命運動那時到處在招兵。紅安古為麻城的一部分,由於紅安的薑家畈(城關鎮)到七裏坪地處偏僻,政令難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縣監生李大夏等上書朝廷請求建縣:“本縣全場薑家畈,接壤黃岡、黃陂邊隅地,近信陽、光山、羅山等州縣,路通牛頭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頑,官難遙製,盜賊出沒,數被劫殺。乞於薑家畈設縣治,保障地方。”

  從這個呈文中“地僻民頑”四字,可見民風彪悍之一斑。

事實上,正如優勝劣汰,戰爭涉及生命,恰恰是真正檢驗智慧的標尺。1984年4月,李先念在紅安和當地幹部閑談時說:“那時我們什麽也不懂,也不知道什麽叫馬克思,但是有樸素的感情,就是地主階級不好,你要殺我呢,我就非殺你不可,殺兩個我就賺一個。”就是這個“樸素”的生存,使他在戰場上神鬼莫測。李先念在1946年曾被中共臨時授予陸軍中將銜,建國後辭掉大將銜不受。在解放戰爭組織中原突圍前夕,李先念令一個旅留在司令部,佯裝無行動,美方代表白羅素上校為了摸清中原軍區真實情況,提出要見李。李在前線接報火速趕回司令部,按規定時間接見了美蔣代表和中外記者,還在當晚設宴款待。飯畢星夜趕赴前線,發出總攻命令,一舉撕開突破口,從西麵平漢線全部突圍。白羅素上校得知,大驚失色,堅決認為李不可能有分身術。“中原突圍”被史學界公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毛澤東專電李先念:“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你們這一行動給反動派以極大震動與困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

  紅安自然條件落後,但是這裏有讀書的傳統。在解放以前,紅安稍大一點的村子,都有私塾。隻要不是360天天天挨餓,家長都會送孩子讀書。在紅安籍貫的將軍中有“農腳子”,也有上過黃埔軍校的。沒有文化的將軍在戰爭年代利用空閑也在拚命學習。這後來被人總結成是“為什麽很多紅安將軍後來都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原因

 將軍反哺紅安

  紅安縣城關口矗立著一塊巨型招牌,寫著徐向前元帥的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徐向前元帥是山西五台人,但他的革命生涯卻是從鄂豫皖開始的。在肅反中被張國燾殺害的紅安女紅軍程訓宣就是他的妻子,徐帥對紅安有很深的感情。

  徐帥如此,紅安籍的將軍們幾乎都盡最大努力幫助過家鄉。

  1981年,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韓先楚回到家鄉紅安上新集鎮。時值隆冬下雪,他去鄉親家串門,看到屋裏黑咕隆咚、冷鍋冷灶,人穿的衣服單薄,被子千瘡百孔,就立刻讓秘書給蘭州軍區打電話傳達一個特殊命令:火速往紅安調撥5萬件舊軍大衣。當秘書詢問他這筆錢從哪裏出時,韓先楚火了:“沒地方出,從我的工資裏扣;我死,再扣我兒子的、孫子的!” 秘書打完電話,將軍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曉得不?紅安在革命戰爭中死了多少人?1949年解放後統計人數33萬,有14萬人在戰爭中犧牲和遇難。紅安過去叫黃安,紅安的‘紅’字是十幾萬紅安人的血。在革命戰爭年代紅安人民把最後一碗水、最後一尺布、最後一雙鞋、最小的伢子都奉獻了革命,5萬件舊軍大衣算什麽,他們早就有權利過上好日子,我們愧對父老鄉親!”

  在紅安的李先念紀念館,存放著一封信,是李先念臨終前寫給鐵道部和國家計委有關領導的。這封信的大意是:我們發展經濟不要忘記老區,無論從哪個意義講,鐵路線也要把紅安掛上。信中說的鐵路線就是當時要興建的京九線鐵路。這樣一來,就得到了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敲定了這個方案:繞道17.5公裏。建成後筆直的京九線在安徽阜陽拐了一個彎,拐進了大別山的腹地,通過了紅安境內。這是李先念為紅安家鄉做的最後一件事:寫此信後一個多月,他就逝世了。1995年紅安鐵路全麵動工,但資金不足,這時紅安籍將軍陳錫聯又給鐵道部長寫了信,並在紅安的一份報告上作了批示,問題很快得到解決。1996年中央電視台推出《大京九》大型係列專題片,其中的一集《鐵路在這裏拐了一個彎》就是指京九線繞道老區。紅安人對這個“彎”的喜悅難以言表。這條鐵路打破了黃岡地區無鐵路的曆史,老區經濟由此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劉金漢退休前是紅安縣民政局長,上世紀50年代是紅安供銷社的采購員,他的任務就是“滿天飛”與將軍們聯係,請他們支持家鄉建設,一直被紅安的一代又一代縣領導當“路條”。他說,紅安走出去的將軍都和家鄉人親,也為紅安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紅安籍的很多將軍逝世後,其骨灰按其生前的意願被送回家鄉,如韓先楚、秦基偉等,在紅安烈士陵園安葬的還有吳煥先、沈澤民、蔡申熙、鄭位三等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們願意魂歸故裏。

  老紅軍及其後人

  車行紅安鄉間,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路邊有一個大牌子,上麵是一個將軍的大幅照片,寫著將軍姓名,這是紅安縣對將軍故居的統一提示。對於1964年授銜前的61位開國將軍,紅安縣由政府出資,基本上都對其故居進行了整葺。

  在由紅安通往華家河鎮的一條簡易公路上,不到5公裏的距離,就有況玉純、張誌勇和塗錫道三個將軍的故居。這個鎮上共出了9個將軍,這在紅安還不是最多的。

  紅安籍的將軍後人還在紅安並住在故居的,隻有況玉純將軍之子況小健。

  況玉純共有4個兒女,況小健最小,今年50歲,回紅安前,況小健在北京鐵道部門工作。況小健因為思念家鄉,於2004年5月回到紅安,居住在當年況玉純將軍的一間破屋裏,跟堂弟況紹萬在一起吃飯,生活上很簡陋,洗澡、上廁所都極其不便。況小健說自己生活簡單,每天有點麵條和饅頭吃就行。“雖然我沒有為家鄉做出什麽貢獻,但是我看到這方熱土我就很欣慰。”況小健是北京戶口,但他不打算再回去,“我的根在紅安,我死也要死在紅安。”

  湖北省僅存的10位“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中,有3位老紅軍住在紅安縣鄉村,華家河鎮有兩位,劉友厚是其中之一。

  劉於1923年參加革命,他的父親有兄弟5人,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羅厚福(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5年5月因病在武漢逝世,終年66歲)將軍說,“革命不能無後”,於是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

  1946年部隊大轉移,劉友厚夫妻帶著兒子不方便,李先念就動員他們回家鄉躲避起來。他們回到紅安老家當農民,直到20多年前才確認紅軍身份。

  今年89歲的劉友厚孤身一人住在華家河鎮大學村一棟平房裏,屋裏十分簡陋,沒有衣櫃,幾個紙殼桶用來裝衣服。老人自己燒柴做飯吃,兒子曾想給他買煤氣灶,他說不會用。

  劉老有一雙做繡花鞋墊的巧手,也是他的特殊愛好,他平均兩天做一雙,到處送人。他說,這是紅軍時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留下的好傳統。“現在兒孫滿堂,我挺知足的。”

    湖北省紅安縣是中國革命“ 黃麻起義”的發源地,是紅四方麵軍的誕生地。每天到紅安烈士陵園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中新社發 明璞 攝

94歲的老紅軍周明是紅安的媳婦,住在紅安縣華家河鎮鄒集村。

  周老是四川人,1931年參加紅軍。1945年,在李先念、陳少敏的介紹下,她與原中原部隊軍官鄒順清結為夫妻。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包圍我中原部隊,內戰一觸即發。中央指示保存實力,分散突圍。周明懷孕在身,陳少敏大姐勸他們夫婦先回家鄉躲避。解放後,鄒順清考慮到妻兒都在鄉下,放棄了進城工作。可誰料到,“文革”期間,他們夫妻被打成叛徒,受盡磨難,直到1982年,他們才被確認為老紅軍

鄒順清去世後,民政部門在城裏為周明老人買了房子,但她住不習慣,還是搬到鄒集村的兒子家。她的思維有些糊塗了,但胃口很好,每餐能吃一碗排骨、一大碗飯,喝兩杯啤酒。

  去年9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說最牽掛的是村裏的孩子,學校條件不好,沒有圖書室,孩子們看不到課外書,希望社會上有好心人能幫助建個圖書室。經報道後一家武漢的公司發動職工捐資10萬元,購置了7500冊圖書,在山台聯校建起了一個標準的圖書室。

  今年周明又對記者說,她此生最後的心願是為家鄉建一座橋。

  她家就在灄水河邊,一條河水阻隔了兩岸數萬農民的往來。她說,如果國家能建這座橋,她也要帶頭捐錢。

   “旅遊活縣”

  花園賓館在紅安縣委的後麵,沿著約100米的深巷前行,右邊是古老的直簷建築,帶有明顯的徽派風格。牆上的大方磚燒製得十分堅硬,現在方方正正的,每隔幾塊,就刻著“正堂許”的字樣:道光時的黃安知縣叫許庚藻,現存的衙門牆麵就是他整修的,這也是黃麻起義時起義軍主要攻打的目標之一:當時是國民黨縣府所在地。牆上彈洞斑斑,很多彈洞很大很粗,看得出並非正規兵工廠製造的槍械擊發,而是鳥銃之類。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成了文物局,院裏麵是個籃球場。

  花園賓館四個字是江澤民同誌寫的,很多中央領導都到過紅安並住在這個賓館。進入普通單間,隻有兩張床、茶幾、椅子和電視。宣傳部的新聞科長吳劍介紹,縣裏馬上要引進外商來經營,把賓館弄得好一些。

  由於是將軍縣,在紅安各處都能感覺到這種氣息。花園賓館的霓虹燈下麵就是一個便利店,主要賣本地的土特產品,所有幾乎都冠有“將軍”字樣:將軍地鹽脆花生、將軍酒。花園賓館南行是紅安縣的“王府井”,人來人往很熱鬧,第一個比較大的酒店名字就叫“紅都大酒店”。其它的如將軍城小學、將軍花園、將軍大道、將軍廣場數不勝數。

  紅安擁有的紅色旅遊資源很多,在近年這些資源才找到了整合點。2004年8月,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指示,要把紅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不久,國家發改委等13部委將紅安列入100個紅色旅遊精品景區(點)。“紅色旅遊是紅安的看點和突破點,但形成規模還尚待時日。”紅安縣旅遊局長金慶紅如是說。在紅安縣的有關報表中顯示,去年旅遊業收入增長20%,這令紅安官方很興奮,他們認為近年“旅遊活縣”的提法是正確的:“打將軍牌、走招商路、建後花園、樹新形象。”

  為發展旅遊,紅安縣製定了《紅安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這個規劃製定紅安就花了85萬。政府出麵邀請了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專家組,在紅安和周邊進行了半年的調研考察,才製定了這個規劃。又請了專業的策劃公司對縣內紅色旅遊項目進行了策劃。“特別是旅遊景區,我們都是按照4A級景區製定控製性詳細規定的。”金慶紅介紹。當年的黃麻起義發生地七裏坪,馬上就將成為4A級景區,紅安縣在這裏靠招商投資了5000萬。

  關於現在紅安紅色旅遊的一組最新數字是:

  湖北紅安革命教育學院,投資1億;李先念故居改造,投資120萬;李先念圖書館,投資1000萬;擴改建旅遊公路100公裏;全縣累計投入景區開發建設3億……

  在《紅安縣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紅安還是以農業、工業和建築業為主,整個公報的子項中並無“旅遊”,文教衛類中隻有“紀念館(站)13個,博物館1個,文化館4個”,還是此前“擁有”。在綜合敘述中,公報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速度偏低;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民增收困難較大;農村教育現狀令人擔憂;招商引資滯後性過強;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從1985年到現在,我們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這樣的介紹中,紅安仍令人心頭沉重。


麻城將軍全名錄

大將一位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麻城乘馬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黃麻起義和二萬五千裏長征,解放後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等領導職務,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上將三位

王宏坤(1909----1993),麻城乘馬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7年入黨。解放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許世友(1905----1985),乘馬(現屬河南新縣)人。1926任國民革命軍連長,1927年入黨,參加了“黃麻起義”,參加了長征,解放後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軍委常委等職。第二、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再道(1909----1993),乘馬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入黨。解放後曆任武漢軍區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中將六位

王必成(1912----1988),乘馬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曾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李成芳(1914----1984),乘馬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二野第十四軍軍長,武漢軍區第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才千(1911----1994),乘馬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江漢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周希漢(1913----1988),麻城順河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參加紅軍並入黨。曾任二野十一軍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鮑先誌(1911----1988),麻城西張店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二野十一軍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鄭維山(1915----2000),乘馬(現屬河南新縣)人。1930年入黨並參加紅軍,曾任察冀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少將二十位

丁先國(1909----2001),西張店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政柱(1915----2001),西張店人。1930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  嶽(1918----2000),順河人。1930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馮仁恩(1912----2005),順河人。1929年參加紅軍,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朱火華(1916----1968),乘馬人。1930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朱玉學(1912----1992),順河人。1929年參加革命,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朱致平(1914----2008),原名朱嗣興,乘馬(現屬河南新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江鴻海(1913----  ),西張店人。1930年參加紅軍,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慶柳(1915----2001),順河人。1929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肖永正(1904----  ),乘馬人。1930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佘積德(1916----1981),原籍麻城木子店,後屬安徽金寨,1930年加入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漢丞(1913----2008),西張店人,原名楊業龍。1930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培榮(1908----1990),麻城長嶺崗人。1929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周純麟(1912----1986),麻城宋埠人。1931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趙炳倫(1912----1984),乘馬人。1928年參加革命,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祝世鳳(1905----1978),麻城王福店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袁  彬(1915----2005),宋埠人。1931年參加紅軍,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高誌榮(1914----1984),順河人。1930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徐其孝(1914----1997),乘馬人。1929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喻新華(1909----1993),原名喻同金,順河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27年11月13日,在黃安(現在的紅安)、麻城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麵軍即誕生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這裏湧現了林彪、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4位軍事家(1位元帥、2位大將)和王平、王新亭等14位上將、31位中將、187位少將。將帥總數為235人,使湖北成為中國第二大將軍省。湖北籍將帥主要分布在鄂東北地區靠近鄂豫皖邊界的大悟、紅安、麻城、黃陂一帶。其中紅安縣出了61位將軍,被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大悟縣出了37位將軍,也是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