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朝著名詩人駱賓王生死之謎(組圖)

(2009-08-23 12:58:06) 下一個


駱賓王畫像


  公元684年唐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武則天廢掉了自己的兒子中宗,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廢唐自立。

  這年九月,開國元勳徐勣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叛。徐勣又被賜姓李。

  在徐敬業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幾乎無人不曉。這個人就是初唐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駱祥發,駱賓王的同宗後人,浙江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一直致力於駱賓王研究


  (采訪)駱祥發:(駱賓王)當時的文章有很高的聲譽,政治上很不得誌,這個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為國家幹一番事業。

  因為他性格比較耿直,敢想敢說,因此帶著一種詩人的浪漫氣質,往往同許多人搞不好關係,受到官場的排擠,所以他做小官幾次被罷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終不減。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業在揚州起兵,私下找他,馬上就去了。

  麵對大唐的現狀,駱賓王內心波瀾起伏。

  他拿起筆,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檄文:“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

  駱祥發:把內心的悲憤情感在討武檄文中抒發出來,才高為下,政治上的不得誌的總爆發。

  短時間內集中十萬軍隊,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號召力。

  公元六八四年農曆十一月,起義軍與朝廷軍隊決戰於揚州下阿溪全軍潰敗。

  這天晚上,駱賓王與徐敬業等人連夜奔赴潤州,準備入海逃往高麗,徐敬業怎麽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業的部下王那相帶頭反叛, 將徐敬業等二十五人殺掉,把人頭獻給了朝廷。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述了這個場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對駱賓王的下落,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舊唐書》和《資治通鑒》都說駱賓王被誅殺,成書於北宋的《新唐書》卻說駱賓王逃跑了。難道在這不同的記載背後,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

  圍繞著駱賓王揚州兵敗後的行蹤,史學界眾說紛紜,而這一謎團也成為千古未解之謎。

  作為駱賓王的義烏同宗後人,駱祥發一直對駱賓王的下落之謎十分關注。他試圖從駱賓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這個謎團。

  然而有關駱賓王的生平記載很少,史籍隻是對他揚州兵敗後的最後時刻有寥寥數語的記錄。

  駱祥發隻好從駱賓王流傳下來的詩文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駱賓王交友很廣,在與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問這樣的詩人。宋之問因為排行第五,又被稱為宋五之問。

  但是,駱祥發並沒有從詩文中找到絲毫線索,就在這時他從唐朝的一位小說家身上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線索。

  張鷟, 唐朝小說家,他在《朝野僉載》中明確寫到:駱賓王兵敗後投江水而死。

  張鷟是與駱賓王同時代的人,這個說法也許比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記載來得可靠。因為《舊唐書》和《資治通鑒》成書都晚於張鷟的《朝野僉載》。

  據史料記載,王那相叛變是在徐敬業一行停舟山畔的時候,叛變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因為事情來得突然,徐敬業一遭暗算,其他的隨行者在混亂中紛紛跳水逃生,這些人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殺死,有的逃跑了。

  駱祥發:

  張鷟這個人是一個筆記小說家,他喜歡寫那種,聽到的稀奇古怪的新聞,他都記錄下來。那麽他可能聽到那天晚上失敗,逃亡的路上,那天王那相叛變的時候,可能駱賓王已經跳水了,那麽他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他就把它記下來了。

  張鷟的記載恰好和《資治通鑒.考異》的有關記載相互印證。《資治通鑒》中這樣寫到:“偽將王那相斬之(指徐敬業)來降,餘黨赴水死”,說明當時在慌亂的場景中,的確有很多人選擇了跳水逃生。

  駱祥發判斷,駱賓王跳水而死的說法,很可能就來自當時的脫逃者之口。

  一代詩人就這樣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結束了曾經輝煌的生命,張鷟不禁感慨萬千這讓他想起了駱賓王曾經寫下的著名歌行《帝京篇》。

  采訪駱祥發:帝京篇是駱賓王在詩歌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駱賓王(這個作品)當時被稱為絕唱,在長安一帶,因為帝京篇是絕唱,那麽在初唐聲望很高。

  寫這首長篇歌行時,剛剛從大漠邊塞從軍回來,雖然這已是他第三次回到長安城,四年一別,他還是震驚於長安的繁華。

  親眼目睹了大漠將士的出生入死,他無法平靜於達官貴人夜夜笙歌的奢華生活,在《帝京篇》中他入木三分的描寫了這種浮華。

  駱祥發:這個寫了以後駱賓王筆鋒一轉,“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意思是,警告這些統治者你們不要忘乎所以,風浪一起來的話,很快可能就完了。他給他們敲警鍾,結果張鷟說他自己講到了自己。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這兩句詩本來是駱賓王用來警告王公貴族的,張鷟認為它卻成了駱賓王的讖語。

  雖然駱賓王投江而死的傳聞更多的帶有小說家的浪漫猜想,但是張鷟提供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駱賓王有可能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選擇了投江。

  駱祥發:

  因為他說投江而死,投江而死不一定是死,也可能逃生了,再加上駱賓王十歲之前住在義烏老家,那個地方叫駱家塘,他村子門口就是一口大塘,邊上是義烏江,那麽他小的時候肯定遊泳,水性肯定懂,所以那天晚上他跳水而死,有點水性,又靠在山邊,逃出的可能性是很大。

  駱祥發的推斷很快在唐朝另一個人的記述中得到了印證。

  郗雲卿是中宗複位後奉詔搜訪駱賓王詩文的朝廷官員,他與駱賓王同時代,但比駱賓王稍晚。他在奉命所輯的《駱賓王文集》原序中,明確提出駱賓王逃遁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張鷟和郗雲卿既然都是和駱賓王同時代的人,為什麽會說法不同呢?到底誰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呢?駱賓王到底是死還是逃亡了呢?

  公元705年,揚州事件落下了帷幕,剛剛複位的中宗卻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

  駱祥發:當然中宗複位是依靠利用武則天身邊的人,宰相張柬之帶領羽林軍進去,進了宮裏麵去,強迫武則天退位,那麽才恢複中宗帝位。所以他一登位以後,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麵武則天是自己的母親,總不好去徹底否定她,所以她這個麵子還是要考慮。另外一方麵許多人是擁護他的,沒有這許多人擁護,他是恢複不了帝位,所以這樣的話,這方麵他要照顧,所以他一登基以後,一複位以後,他就下詔(把)徐敬業的祖父李勣的墳墓,重新給他恢複。那麽派郗雲卿去搜求駱賓王詩文,表麵他沒有宣布駱賓王平反,實際上這是一種平反。

  郗運卿穿過街巷,去尋找當年的揚州事件的參與者。他不知道經過武則天的鎮壓,他們還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他擔心即便他們真的幸存下來,是不是敢於開口讓他了解到揚州事件的真相?

  駱祥發:中宗複位是公元705年,那麽他被他皇後韋氏毒死是在公元710年。所以他在位時間隻有五年時間。那麽他命令郗雲卿搜求駱賓王詩文也在這個過程裏。推理的話,應當他複位以後,郗雲卿去搜求(詩文),所以真正離開揚州兵敗這個時間,二十二、三年吧。

  二十多年的時光流轉,揚州事件的親曆者可能還活在人世,中宗對待揚州事件的態度,讓郗雲卿有可能啟開曆史的塵封之門。

  駱祥發: 所以他接觸了這許多人當中,很多都是同駱賓王同時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揚州兵敗以後,許多人都是目擊者,甚至是親曆者,他得到了駱賓王逃亡的信息。

  就在這時候,駱祥發突然發現了郗雲卿在搜訪駱賓王詩文過程中,一個意外的插曲。他發現,郗雲卿最初也認同了官方“伏誅”的說法,但是後來又改變了看法。為什麽會是這樣?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麽?

  駱賓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駱祥發在宋代藏書家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裏找到了答案。

  陳振孫在書中講到,郗雲卿所輯的《駱賓王文集》,原來有兩個版本的序言,最早的一個版本郗雲卿認為駱賓王是被官方誅殺的,後來的一個版本則說駱賓王逃跑了。這兩個不同的序言,前一個簡短,後來的就長了,而且有詳細的敘述。

  采訪駱祥發:在我看來,郗雲卿提出來這個觀點,他原來是那個觀點,現在改變了這個觀點,中間這個改變肯定會有些根據。因為他是做這個工作的,所以他改變這個觀點應當可信。

  這樣一個意外的發現,讓駱祥發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郗雲卿否定官方“伏誅”的說法和當時流傳的“投江水而死”的傳聞,一定是他在搜訪駱賓王詩文過程中,得到了可靠的線索,從而明確提出駱賓王逃亡的觀點。

  周智,作為浙江於潛一脈駱姓的外甥和女婿,他和駱祥發一樣陶醉於駱賓王的生死之謎。周先生試著從駱賓王的為人、性格入手,他發現駱賓王兵敗後逃遁並非沒有可能。

  周智: 揚州兵敗以後,他為什麽能逃得出來,就是因為他秉性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再則他的朋友也不少。

  駱賓王出生的地點,據《義烏縣誌》記載,是在縣東一裏的駱家塘,他從小就擅長賦詩作文。七歲時的一次小露鋒芒讓其祖父和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駱祥發:傳說有一次,祖父的一個老朋友來了,他同老朋友說,我這個孫子怎麽聰明,那個朋友開始以為祖父好像是對自己的孫子過分的喜愛表露出來,不太相信,所以飯吃好以後,兩個人,祖父帶這個朋友去到外麵走走,駱賓王也跟去了。這個朋友走到駱家塘那個塘邊上,看到許多白鵝在那裏戲水,那個朋友他說他祖父不是講他很聰明嗎,所以他想考考他,就捂著他耳朵,說你能不能夠根據前麵白鵝戲水的情景寫一首詩,駱賓王舉目看了一下,很快用清脆的童音朗誦出來。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七歲時作的詠鵝詩,傳遍了鄉野,他因此而被譽為江南神童。

  駱祥發:過了大概幾年以後,十歲左右吧,他父親在山東博昌這個地方做了縣令,他隨同母親到博昌去了。

  詠鵝之後不久,駱賓王隨母親到了父親任職的山東。在那裏他接受了齊魯學風的熏陶,刻苦從師,廣交好友,從江南神童成長為齊魯的才子。

  駱祥發:舊唐書說他“落魄五行,好與博徒遊”這個話實際是對駱賓王的一種貶低,這裏麵也反映了個問題,說明駱賓王交朋友他三教九流都有。

  周智:(揚州兵敗後)一則他憑他自己的機智,同時朋友們的幫助,所以他能夠安全出逃。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王那相叛變的一瞬,在慌亂的場景中,駱賓王和許多人一樣情急中選擇了跳水,憑借從小練出的好水性和三教九流的朋友幫助,他逃出了官方的追殺。如果這種推測是正確的,為什麽在官方的記載中卻說駱賓王被殺了呢?從記載先後來說,《舊唐書》的記載顯然在郗雲卿之後,為什麽朝廷沒有采用郗雲卿的觀點呢?

  駱祥發:即使朝廷裏麵真的知道駱賓王沒有被殺,那麽朝廷裏麵也為了政治需要,也可能說明駱賓王被殺。因為駱賓王當時的那篇檄文是全國轟動,響應的人很多。那麽你們看,武則天她說,這個駱賓王已經殺掉了,這樣的話,可消除政治影響。所以《舊唐書》說駱賓王被殺,《資治通鑒》裏也說駱賓王被殺,這個都是按照當時的記錄整理出來的,也不一定可信。

  駱祥發的推測在孟棨的《本事詩》中找到了依據。孟棨指出,當時民間也曾流傳駱賓王脫逃的傳說。

  駱祥發:當時(王那相)一共殺了二十五個人,二十五顆人頭大概帶到洛陽去投降報功,王那相自己說駱賓王也在裏麵。根據推測,這個也有一種其他可能性。因為當時駱賓王影響那麽大,罵武則天罵得那麽厲害,如果說你來投降的時候,駱賓王的人頭在裏麵,那這個功勞是很大。他得到的獎勵更多。所以即使駱賓王沒有真正被殺,也可能當時王那相謊報說駱賓王已經被殺了。

  看來,駱賓王兵敗被殺的記載很大程度上是統治者政治宣傳的需要,駱賓王很可能逃亡了。但是在那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經過武則天的殘酷鎮壓,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一個名震大唐的文壇巨星,又有可能逃往何處?終老何地呢?

  公元705年,詩人宋之問忽然在靈隱寺遇到一個口吐珠璣的老僧,那充盈在詩句間的靈性酷似駱賓王,這個風燭殘年的僧人難道就是曾經聲震大唐的詩人駱賓王嗎?在這個千年古刹將演繹一個怎樣動人而傳奇的故事?


駱賓王在義烏的墓


  公元684年農曆11月 揚州兵敗 。

  揚州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史學界對此眾說紛紜。學者駱祥發通過多年的研究考證認為駱賓王逃亡了,那麽駱賓王有可能逃往何處,終老何地呢?

  公元709年,浙江靈隱寺。

  這晚,初唐詩人宋之問在被貶職江南的路上,夜遊靈隱寺。

  眼前的景色讓宋之問詩興大發。他脫口而出首聯,“鷲嶺鬱岹嶢(tiaoyao,高遠的樣子),龍宮鎖寂寥。”可是後聯卻怎麽也續不上來。

  正在打坐的老和尚,看到宋之問琢磨的挺費勁,就隨口吟出一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後欣喜萬分,於是把全詩做完。他反複吟誦自己的這首詩,覺得老和尚贈的詩聯實在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第二天一早,宋之問去拜訪老和尚,老和尚已不見蹤影。詢問寺僧,原來續詩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

  這是中晚唐之交的孟棨在他所撰寫的《本事詩.征異》中的一段記載,這則故事在駱賓王兵敗逃亡的傳聞中,傳誦最為廣泛。

  孟棨在本事詩中說,駱賓王落發之後,遍遊名山,到了靈隱寺,終老而死。那麽駱賓王出家靈隱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如果駱賓王到過靈隱寺,是不是真的終老於靈隱呢?

  周智:駱賓王確實到過靈隱寺,有史料記載為證,與宋之問聯詩以後就離開靈隱寺了。

  於潛《駱氏宗譜》記載,駱賓王從靈隱續詩後到了於潛。

  於潛《駱氏宗譜》中明確寫到,駱賓王兵敗後,他的兒子崇德從義烏來到了於潛,隨後聯係到出家在靈隱寺的駱賓王,於是駱賓王自靈隱寺聯詩後,來到了於潛。

  但是駱賓王究竟藏身在於潛的什麽地方呢?

  於潛《駱氏宗譜》記載,崇德是“變易姓名”來到於潛的,他進了趙家做上門女婿,改姓趙,以後才又恢複了駱姓。進了趙家以後,他聯係到了父親,而此時駱賓王已落發靈隱寺。

  這一天周智來到了棠公山村附近, 棠公山村是趙氏宗族世居的地方,很久以前崇德應該就住在這裏。周智希望能在這裏揭開駱賓王的謎底。

  棠公山村象許多中國的鄉村一樣,已絲毫看不出曆史的影子。

  棠公山的尋訪並沒有讓周智得到期望中的結果。

  站在山坡上眺望,在虞溪西岸的山坳裏,是曾經建於晉代的妙樂寺。

  遺憾的是,這座千年古廟已在文革中被毀,現在的小廟是在原來的廟基上建起來的,村民告訴周智,這個廟裏住過駱賓王。

  村民的話一下子讓周智想起了兒時的記憶。

  周智:我先前到過妙樂寺,聽妙樂寺的老和尚說,這個廟裏先前住過駱賓王。

  意外的尋訪讓周智興奮莫名,一年來的考證沒想到以這樣的結局出現,雖然這是他期待中的結果,但是仍然令他將信將疑,難道駱賓王真的曾在妙樂寺住過嗎?

  出乎周智的意料,這裏的老人都曾見過廟裏住過的老和尚,他們和周智一樣小時候也聽說過駱賓王住在這裏。隻是文革中老和尚不知去了哪裏。

  周智:因為廟小香客少,是比較安全的地方。而後他義烏的親屬逐步逐步到於潛,在他的周圍居住下來,因為義烏到於潛水陸交通非常方便。

  實地考證和可靠的史料記載使周智確信,駱賓王確實是終老於潛的。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既然駱賓王終老於潛,在於潛應當有駱賓王的墓葬,可是在於潛並沒有發現駱賓王墓。

  駱祥發對終老於潛說提出了質疑。駱祥發認為,僅僅依靠宗譜的記載來推斷駱賓王的行蹤,有失偏頗。因為駱氏宗譜關於駱賓王的記載有許多版本,僅就義烏宗譜和於潛宗譜而言,對駱賓王幾個兒子的名字記載都不一樣,可見宗譜的記載不一定可信。

  駱祥發:家譜裏麵許多東西不太可信,因為中國的家譜是很早的,很早的家譜都在那種帝王世家,真正一般老百姓家裏作譜,宗族裏麵作譜,都是宋元以後,那麽前麵這段曆史怎麽辦呢,一般都是請人家給他代寫的。

  看來憑借宗譜來斷定駱賓王終老於潛還需要更加有力的佐證,那麽駱賓王兵敗後究竟去了哪裏呢?

  研究駱賓王一年多來,駱祥發已經習慣了對一切不盲從,他決定重新審視靈隱續詩的故事。

  駱祥發在字裏行間尋找著,突然,一個莫大的疑問閃現在他的腦海,駱賓王和宋之問是很好的朋友,怎麽在靈隱寺中見了麵互相不認識呢?

  孟棨在文中說,宋之問是在被貶放還,回江南的路上夜遊靈隱寺的。

  查宋之問的生平,宋之問隻有在武則天退位後,有三次被貶的經曆。

  駱祥發:那麽宋之問第一次貶是貶到瀧州,瀧州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廣西。那麽他是逃回來了,一到那邊以後,他又逃回來,逃回來住到洛陽一個朋友家裏麵,後來那個朋友同另外人說準備誅殺武三思,那時候武則天死掉了,武三思還是掌權的。宋之問聽到,他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馬上把自己朋友出賣。

  公元709年,宋之問第二次被貶,到了越州,就是現在的紹興。

  駱祥發:如果說他在靈隱碰到駱賓王,隻能在這次。這次確實經過靈隱寺,雖然沒有放還,但他可能路過那裏去遊靈隱寺。

  因為其他兩次被貶,宋之問不可能經過靈隱寺,所以宋之問隻能是在709年,被貶越州時路過靈隱寺,那麽駱賓王是不是因為揚州兵敗的事不方便與宋之問相認呢?

  駱祥發:這個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朝廷已經派郗雲卿去搜求駱賓王詩文,而且可能過程已經結束了,對駱賓王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平反了,他即使把自己真實姓名露出來,根本朝廷不會去問他,不便見麵這個可能性不存在。

  既然不是由於揚州兵敗事件無法相認,那麽是不是駱賓王聽說了宋之問賣友求榮的事,恥於與其相認呢?

  駱祥發:那也沒有這種可能。 如果說他恥於與宋之問見麵的話,那他何必給他說詩呢,那他不續就可以了,這個可能性不存在的。

  不僅如此,駱祥發還發現《本事詩》中還有種種矛盾之處。

  駱祥發:當時如果駱賓王真的在人世,他已經是九十歲了,當然可以稱為老僧。老和尚是可以說的,說宋之問少年這個是不成立的,宋之問是675年中進士,到那個時候他至少也是將近花甲了吧,60歲了吧,那麽總不好再叫他是少年。

  宋人葛立方的《韻語陽秋》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指出宋之問和駱賓王如此熟悉,在晚年相見沒有不相識的道理。

  駱祥發認為,靈隱續詩的種種矛盾之處,使人很難相信《本事詩》的記載是真實的,所以駱賓王靈隱為僧的傳說,很可能隻是後人一廂情願的杜撰。那麽揚州兵敗後,駱賓王究竟去了哪裏呢?

  公元1514年 南通黃泥口

  姓曹的農民在這裏挖池塘,已經挖了大半晌。累了半天,曹某放下鐵鍬準備休息一會,這時他看到自己腳下露出了一塊石碑。拂去上麵的泥土,墓碑上赫然題著“駱賓王之墓”幾個字,原來這是一座古墓。他把棺蓋慢慢撬開,看到的一幕頓時令他毛骨悚然,一個穿著整齊的人躺在裏麵,然而一分鍾不到的功夫,這個人又瞬間消失在曹某的眼前。

  這是明人朱國楨在《湧幢小品》中的一段記載。

  當這個故事真正傳開的時候,已經是明末了,首先傳播這個消息的是崇川人邵幹,崇川就是現在的江蘇南通。邵幹寫了一組《駱賓王遺墓詩》,投寄各地,廣泛征求和者。

  駱祥發:正在詩傳開那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叫李於濤的人,他也是來和這個詩的,那麽在他這個詩前麵,有個引言,裏麵他提到,他說是他祖先是徐敬業,他說他那個家譜裏麵明明白白的記在那裏麵,徐敬業兵敗以後,徐敬業的兒子李絅同駱賓王一起逃出來了。

  剛剛消失的線索似乎又浮出了水麵,駱賓王如果沒有出家靈隱寺,是不是有可能在揚州兵敗後直接逃到了黃泥口呢?但是從明人朱國楨和邵幹的記述來看,似乎多了一些荒誕不經的色彩。然而李於濤的出現,卻又讓這一切看起來不象是憑空的杜撰。

  李於濤,自稱是開國元勳徐勣三十七世孫。他在《和駱賓王遺墓詩引》中說,揚州兵敗時,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李絅一起逃出隱身在邗江的白水蕩。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南通一帶的蘆葦蕩。

  駱祥發:逃出來以後他(李於濤)沒講到說駱賓王到靈隱做和尚,他說在那裏麵輾轉了一段時間以後,駱賓王死掉了,死掉以後,李絅給他買了棺材給他安葬。

  李於濤在文章中強調,這些事情都詳細的記述在自家的家譜裏。李於濤的家譜記載和朱國楨的記述相吻合,看來駱賓王埋骨黃泥口並不是捕風捉影。

  駱祥發:這則記載一出來以後,過了段時間就傳開了。傳開了以後,很多人都跑到南通去看,去找駱賓王的墓。大概那時候,可能墓地那個地方水已經來了,已經把它淹掉了。

  上天似乎有意在捉弄人,這時的黃泥口墓葬已無影無蹤。

  駱祥發:黃泥口發現駱墓,如果說同李於濤家譜能夠合得起來,如果李於濤這個家譜很早以前時候就記錄下來了,從唐朝時候就記錄下來,那這個黃泥口駱墓的真實的可能性比較大

  駱祥發在《通州直隸州誌》中找到了進一步的佐證。

  《通州直隸州誌》記載:(駱賓王)敗匿幹之白水窩,即今呂四場也。捕者求之不獲,遂客死海上。

  駱祥發:

  “通州”是現在的南通,“白水窩”就是上麵提到的白水蕩;“呂四場”大概在南通的東麵,河港很多的地方,蘆葦叢生,海邊那些地方,駱賓王在那一帶逃亡一段時間以後,他身體不是很好就死掉了,埋骨在那個地方。如果同李於濤家譜聯(係)起來,黃泥口發現駱墓這個事情聯係起來,那麽地理位置是差不多的,那麽駱賓王埋骨黃泥口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滔滔江水掩埋了曆史的遺跡,黃泥口的駱墓已無從尋找,也沒有人能夠見證。我們隻能透過塵封的史料去揭開曆史的謎底。然而呈現在我們麵前的真的是曆史的真相嗎?揚州兵敗後駱賓王真的逃到了南通,客死異鄉了嗎?

  這是位於駱賓王故裏——義烏上楓塘的駱賓王墓。

  義烏《駱氏宗譜》明確記載,駱賓王兵敗後,先是藏身於靈隱寺,最後還是回到了家鄉,死後就葬在義烏縣東三十裏的上楓塘。

  如果真如義烏駱氏宗譜記載,駱賓王是終老於義烏的,又該如何解釋於潛《駱氏宗譜》終老於於潛說呢?

  如果義烏墓葬是真正的駱賓王墓葬,黃泥口發生的事情又該如何解釋?

  這一天,周智來到了一位和他一樣沉迷於駱賓王生死之謎的老人家裏。

  周智把心頭的困惑告訴了朋友。老人告訴他,在於潛過去一直有一個風俗,就是人死後要停棺三年,然後把骨頭入土安葬,叫拾黃金。

  周智的心頭一下子豁然開朗。

  周智: 有句古話叫“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駱賓王死掉以後,依照於潛的風俗,停厝三年,拾黃金,運到義烏非常方便。所以於潛不會有駱賓王墓,真正的駱賓王墓是在義烏。

  周智認為,駱賓王終老於潛後,遺骨最終運回了義烏,所以在義烏出現了駱墓。

  一切的焦點都集中在上楓塘駱墓上。人們渴望能從這個千年古墓上找出答案。

  如果這個古墓下麵確實埋藏著駱賓王的遺骨,那麽從駱墓的修建時間或許就能夠推測出駱賓王揚州兵敗後的行蹤。這樣的話,也許一個千年的謎團馬上就能夠揭開了。

  翻開駱氏宗譜,駱賓王墓是在明朝弘治年間和清朝乾隆年間經過了兩次重修。但是駱墓是什麽時候初建,又是何人所建的,宗譜卻沒有記載。

  從當時駱氏後裔記述的1496年明朝年間的重修文章來看,駱賓王墓初建時候的規模是十分壯觀的。從初建到明朝年間的第一次重修,依據宗譜中“八百年完整如故”的話來推算,駱墓應當建在駱賓王死後不太長的時間裏。

  駱祥發:但仔細拿來分析起來,當時做那麽大的墓恐怕有點問題,因為揚州起兵,凡是參與起兵的人追捕是很厲害的,親友抓到之後殺掉,所以當時姓駱的家屬四散逃難,那個時候要給駱賓王建那麽大一座墓可能性不是很大,從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他這個墓是很古老的,時間應當在中宗複位以後。

  因為那時候徐敬業祖父的墓給他修起來了,義烏駱姓親屬也趁這個機會給駱賓王造了一座宏大的墓,有沒有遺骨,真正是不是駱賓王的真骨很難說。

  1933年,自稱駱賓王四十世孫的駱奉升在他所輯的《駱文忠公墓考》文集中,收錄了從明朝一直到民國以來,曆代探尋駱賓王墓跡的文章。其中大多數人認為黃泥口發現的駱賓王墓可以和李於濤的家譜相互印證,應當是駱賓王的遺骨所在,而義烏上楓塘古墓則是駱氏子孫思慕祖德而營建的衣冠塚。

  唯一能夠證明黃泥口是真墓葬的隻有李於濤的家譜,可是沒有人見到過這份家譜。黃泥口和義烏墓到底哪個是駱賓王的真墓,已經無法得到考證,所以揚州兵敗後駱賓王究竟逃往何處,終老何地,也就成了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但史學界普遍認為駱賓王終跡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揚州兵敗時,駱賓王年事已高,經過這樣一場重大的打擊,他的身心滿懷淒涼,曾經充滿期望的武裝起義,轉眼卻成了一場流血悲劇,滿腹的豪情漸漸在他的心頭熄滅。

  這個初唐著名的詩人,孤身一人,遁跡荒野,輾轉在黃泥口一帶,在一片搜捕聲中度著驚魂不定的日子。

  逃亡幾年之後,駱賓王帶著壯誌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

  他的離去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謎。

(《發現之旅》節目供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