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第一個移民到美國的中國婦女梅阿芳寫起(組圖)

(2009-07-13 12:55:46) 下一個


170年前的一個冬日,紐約某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個文化展。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女子坐在大廳當中,她身穿絲綢繡花寬鬆式旗袍,時而用筷子夾菜,時而撥弄算盤,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那雙小腳。這位16歲的中國女子名叫梅阿芳(音譯),她是現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到美國的中國婦女。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在她去年出版的新著《美國華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段曆史,書中還附有一張梅阿芳的畫像。就像梅阿芳一樣,19世紀30年代去美國的少數華人大都是劇團或馬戲團的演員。




華人對美國社會貢獻卓著

為了寫《美國華人》,張純如花了好幾年時間深入采訪和實地考證。她在書中寫道,在梅阿芳來美國10多年後,更多的華人才開始陸續來到加利福尼亞州。 1848年2月,第一艘由廣州駛往加州的海輪“美國鷹”號抵達舊金山,這時加州才剛剛發現金礦。隨著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中國,1849年,來加州的華人增加到了325人,1851年就達到了2716人。

1865年,華人移民的人數激增至5萬人,其中90%都是青年男子。同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國勞工。看到中國人能吃苦、工資要求低,又十分順從,這家公司便開始大量招收華人,總共有10萬華工參加了美國鐵路的修築。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869年4月,一位雇用了華人勞工的老板說,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鋪設10英裏鐵軌。另一個雇用愛爾蘭勞工的老板不服氣。前者就表示願以1萬美元來賭個輸贏。結果,華人勞工在12小時45分鍾的時間內鋪完了10英裏多的鐵軌。

隨著華人數量越來越多,唐人街也開始初具規模。華人最早開設的店鋪大多是中餐館和洗衣店。《美國華人》一書引述舊金山當地報紙的報道說,1849年的一次華人聚餐有300多人參加。1851年,第一家華人洗衣店在舊金山開業,當時的收費是5美元洗一打襯衫。與此同時,經營各式東方禮品的華人店鋪也開始出現。張純如看到的一本1856年出版的華人《店鋪指南》上,列有80多家商店,其中還有一家雕刻印章的小店。華人還在舊金山辦起了小報《金山新聞》,這份報紙成了美國社會的第一份外語報紙。

作者在書中還對如今在美國流行的一些帶有中國色彩的名詞作了考證,不少故事讀來相當有趣,使讀者對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早期的中餐館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作過不少嚐試。有一次,一位華人廚師無意中將麵條掉到了油鍋裏,他不願扔掉,就在炸好的麵條下麵放了些炒菜後端了上去。沒想到客人竟十分喜愛這種炸得焦黃發脆的麵條。美國的中餐館由此開始有了“煎麵”(friednoodles)這道菜。

張純如在這本新書中還挖掘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華人創業故事。如19世紀的華人果樹專家呂金功培植以他名字命名柑橘、柚子、蘋果和桃子等,為美國的水果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圖:張純如(Iris Chang)官方網站的照片

美國陸續出現排華浪潮

鐵路完工後,大批華人擁向城市。到1870年,舊金山華人勞工的數量已經占到了城中4種主要工業行業雇工總數的一半。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19世紀70年代,美國西部發生了大規模的排華浪潮;1882年美國又通過了“排華法案”,限製華人勞工入境。華人被描述為“妖魔鬼怪”。加州一份日報在1879年的一篇社論中把華人形容為“半人半魔,吃老鼠,衣著破爛,不懂法律,憎恨基督文化,吸鴉片,廉價勞工,吮吸內髒的亞洲人”。直到1943 年,美國國會才廢除了這個法案。

由於華人在二戰中的傑出表現,美國輿論對華人的看法才有了一些轉變。1945年,新通過的法案允許參加過二戰的士兵回中國結婚,並把他們的配偶帶到美國。在1949年年底這項法案到期前,有大約6000多名華人官兵回到中國結婚,並與他們的妻子一道返回了美國。

上世紀40年代,美國華人的總數從7.7萬多人增加到了11.7萬多人。

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華人又一次麵臨排華的惡浪。一位華裔律師告訴張純如,當年她家就住在首都華盛頓的郊區,周圍大多數居民都在美國國防部和中情局工作,隻有她們一家是亞裔。有一天,學校放了一部電影,是講述共產主義威脅的,片中的共產黨人全都是中國人。電影放完了,老師對學生們說,如果發現附近有可疑的人,就要盡快向聯邦調查局報告。當燈光打開後,她發現她身邊的同學把椅子迅速地挪開了。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不確定的未來”中,作者講述了近年來美國出現的排華現象。書中寫道,中美關係緊張時,華人總會受到傷害。2001年撞機事件發生後,伊利諾伊的兩家電台公開號召人們抵製中餐館,甚至提出要把華人都“趕回中國去”。張純如說:“談到華人在美國的地位,許多人都會想到華盛頓州的州長駱家輝。可有誰知道,他父母親開設的餐館,離首府奧林匹亞隻有1英裏,而華人走到首府當州長卻走了整整100年!”張純如認為,華人隻有團結起來,共同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圖:張純如


致力於重塑華人形象

身材高挑、明眸皓齒、長發披肩的張純如今年34歲,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從大陸移居台灣的著名報人,父母早年從台灣赴美留學。張純如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新聞學學位後,曾在《芝加哥論壇報》作過短期的記者工作,目前專職寫作。她、姚明和著名鋼琴家郎朗被美國華文媒體譽為“最引人矚目的三位在美國的華人青年”。

張純如一直致力於重塑華人形象。

在她的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此書一出版,連續14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之列,使她迅速躋身美國暢銷書作家之列。在這之前,她的處女作《蠶絲》記載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留美經曆。

她的新著《美國華人》一方麵展現了華人移民強韌的生命力和開拓精神;另一方麵揭示了華人在美國的經曆不是一條漸進的單線,而是周而複始的循環。張純如說: “華人在美國的經曆不是一條漸進的單線。他們作為模範少數族裔之一,並非像某些少數族裔那樣是從受迫害的社會最底層漸漸發展到社會上層的。華人在美國處於周而複始的循環,美國社會對華人一直在容忍接納和疑慮恐懼中旋轉。”

在談到寫《美國華人》的初衷時,張純如說,她12歲那年,一位白人同學問她,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戰爭,你會站在哪一邊?張純如說,到現在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件事讓她認識到,雖然她出生在美國,但在美國人的社會定義中,她不是美國人,而是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因此,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華人其實也是美國人的一部分,他們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寫了這本書。

《美國華人》一書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很快就被列入多種書評專刊的暢銷書榜。書評家董鼎山認為:“過去半個世紀中,頗有幾本記述華僑曆史的英文著作,但我認為這是最完全最詳盡的一本。”《洛杉磯時報》的書評也稱此書“既是華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國史詩的一部分”。


張純如和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簡曆

  1968年3月28日,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1968-1989年,在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城校區隨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學的父母親成長。

  1989年,獲得伊利諾斯大學新聞學學士學位。

  1990年,擔任《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撰寫重要新聞稿。訂婚。

  1991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和電氣工程師布萊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結婚,7月遷往舊金山灣區。

  1995年,自由撰稿人,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和美聯社撰寫稿件。冬季,在國家檔案館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完成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的初步資料準備,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進行為期六星期的深入調查。

  1996年,出版《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1997年7月,前往中國南京,調查南京大屠殺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1998年,獲得華裔美國婦女聯合會的年度國家女性獎。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被拍攝電視節目,成為曆史探索頻道節目專題之一。

  2002年5月13日,獲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02年8月,兒子克裏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國華裔史錄》。

  2004年11月9日,於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內以手槍自殺身亡。



華裔作家張純如小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屁屁龍 回複 悄悄話 哎...年紀輕輕就去了另一個天堂,可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