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為什麽不回延安(組圖)

(2009-06-18 12:01:36) 下一個

 
作者:布呱

誰也沒有想到,曆史選擇了延安,毛澤東把他和中國革命的"泊地"確定在了延安。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延安。

它位於陝北高原,延河之畔,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三山環繞,蒼茫空寂的黃土地上,高高的寶塔成了延安的象征。

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著名學者莫裏斯·邁斯納寫到:"延安是一座建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城,它沒有特別著名的曆史,在中國文明逐步南移的數個世紀中,延安逐漸變成了一座偏僻的、默默無聞的塞外邊城。"

延安在貧窮與閉塞中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卻注定要成為一塊不平凡的土地。

"事實上,延安是個理想的要塞,它位於深穀中間,四周都是岩石嶙剛的高山,堅固的城牆一直延伸到山巔。在過去幾個世紀裏,從北方來的遊牧曾經通過這裏入侵中原,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軍也曾經通過這裏南征西安府。"這是又一位美國人埃得加·斯諾筆下的延安。

顯然,斯諾先生比起他的同行邁斯納來說,對延安更情有獨鍾。1936年,他不畏艱險,千裏迢迢來到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來到既偏遠蒼涼又充滿生氣的延安,在他的筆下,延安是一個神奇的、理想的"出發點"。

斯諾贏了,一本《紅星照耀中國》使他名聲大振。從而和毛澤東成為幾十年的莫逆之交,讓很多中國人都非常羨慕這位美國人,因為是毛澤東第一次告訴了這位美國人許許多多有關毛澤東自己的故事,而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毛澤東的晚年。

然而,當時的延安比起富庶的南方,實在是太窮了。

"1936年底,當中央紅軍進駐延安並把它作為陝甘寧邊區的行政首府時,延安隻是一個約有一萬人的貧窮沉悶的集鎮。

"整個陝甘寧的貧窮落後全反映在延安的蕭瑟之中。"

周恩來曾對斯諾講,陝北的農民太窮了,他們的土地非常貧瘠。在江西和福建,人們是打著包袱來參加紅軍的,而這裏的人民參加紅軍連雙筷子都不帶,再也沒有比他們更窮的了……

中國有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然後,終於有一天,甚至僅僅依靠繳獲來的國民黨的報紙,毛澤東才知道有個延安,有個小小的紅色政權,有一群叫劉誌丹、徐海東、高崗、習仲勳的人,於是,毛澤東把他的"出發點",把中國革命這艘航船的"啟泊地"定在了他認為"中國最貧窮落後,最不發達和多山的地方——延安"。

汽車越開越遠,寶塔山愈來愈小,延安人民永遠記住了那句話"我還會再回來的"。



毛澤東到達陝北時的照片(1935年)

這是一張千萬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照片。

毛澤東身著灰色粗布軍裝,頭帶綴有紅五星的八角帽,微側著頭,經過長征後清瘦而英颯的麵龐上一雙深沉剛毅的眼睛和兩道緊鎖的雙眉給世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感謝斯諾先生給我們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到了剛到達陝北後的毛澤東。

他深思過去,更審視未來。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紅一方麵軍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一年後的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紅二、四方麵軍到達陝北。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隨中央機關由保安遷往延安,曆史巨人終於翻開了他人生曆程上最輝煌的一頁。

可是,細心的人們一定會發現,這一頁終於凝固在了1947年3月18日,這是毛澤東撤離延安的那一天,從此到毛澤東去世的29年間,毛澤東再也沒有回過延安。

還是讓我們從李銀橋的回憶中,看看毛澤東撤離延安的最後一刻吧。

"3月13日拂曉,胡宗南的14個旅分兵兩路,右集團董釗,左集團劉戡,同時由宜川、洛川一線分路向延安發動猛攻,延安城內從早到晚都能聽到前線隆隆震響的炮聲。"

"彭德懷緊急調來新四旅一個團守衛延安機場,準備殲滅敵空降兵,並親自勸說毛澤東盡早撤離延安。毛澤東平靜而堅定地說了一句話,我是要最後撤離延安的。"

"3月16日,形勢緊張。傍晚,新四旅的領導向主席匯報西華池阻擊戰的詳情,再次勸說主席馬上撤離延安,主席大聲說道,我有言在先,我是要最後撤離延安的。"

"3月18日黃昏,毛澤東走出窯洞,仰望矗立在延河邊上的寶塔,他喃喃著,良久,他把嘴角一沉,走到汽車邊,登車之際,驀然回首,大聲說道,我還會再回來的。"

汽車越開越遠,寶塔山愈來愈小,一直到看不見。

在陝北和國民黨周旋了一年之後,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從陝西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臨縣。

4月21日,西北野戰軍收複延安。

4月24日,毛澤東在山西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西北人民解放軍全體同誌電》,慶祝收複延安的偉大勝利。賀電指出"去年3月19日國民黨匪軍占領延安的時候,我們就斷言,這種占領將樗著國民黨匪軍的失敗和中國人民的勝利,一年多以來的一切事變,充分地證明了這一斷言。"

毛澤東撤離延安時的預言經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成為了事實,但遺憾的是他本人再也沒有回到延安,沒有回到他生活工作了十年之久的延安。記憶會象黃河水中的泥沙一樣慢慢積澱在黃土高原之上,再也不會被滾滾東去的河水衝走。延安永遠忘不了這段記憶,但王家坪的窯洞,棗園門前和斯特朗暢談天下大事的石桌石凳,楊家嶺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再也沒有能等到毛澤東回來看一看、聽一聽、住一住。

這到底是為什麽。

是毛澤東沒時間嗎?建國後,毛澤東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重登"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回到了"故園三十二年前"的韶山,那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可毛澤東再沒回到過"革命聖地"延安,再重溫一下他人生輝煌的十年。

建國後,很多中央領導都回過延安,1974年,周恩來帶病陪外賓回到延安,他仔細地察看了當年他和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工作、戰鬥、生活的地方,故地重遊,一定讓他想起了很多很多……

"延安的'窯洞'產生馬列主義",毛澤東的這句話象劃破夜空的閃電,更奏響了勝利的號角。



毛澤東在延安做《論持久戰》報告(1938年)

毛澤東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又是哲學家和詩人,他不可能忘記延安。

被稱為"延安時代"、"延安精神"的延安時期是毛澤東的頂峰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時期,毛澤東在延安寫下了大量的文章,在理論上給我們黨留下了豐厚的寶貴遺產。

根據1991年版《毛澤東選集》的統計,從1936年12月在陝北紅軍大學演講《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開始,到《中共中央關於暫放棄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兩個文件》為止,毛澤東在延安共寫下了近百篇文章,其中不乏宏篇巨著,包括著名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哲學論文,提出"持久戰"著名論斷的《論持久戰》,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口號的《新民主主義論》,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和工農兵相結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有《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閃爍著他智慧光芒的名篇。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寫下的文章涵蓋了《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其內容占整個選集的三分之二。

如何打贏戰爭,如何奪取政權是毛澤東在延安時期首要考慮的問題。

毛澤東在延安成功地指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初期,其嫻熟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傑出的軍事思想在延安時期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延安時期,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和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形成、發展、成熟的時期。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延安,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

1945年6月,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

在毛澤東一生中,無疑延安時期對他有著極特殊的影響,在那裏,他揮灑自如,才華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毛澤東在延安(1942年)

從現在看到的大量研究毛澤東的著作、文章以及毛澤東本人留下的遺產中我們沒有發現解釋毛澤東為什麽沒有能再回延安的真正原因。

毛澤東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從情理上講,他應該回延安再走一走,再看一看延安的一草一木,延安的人民都熱切地祈盼他能回到寶塔山旁,再喝一口延河的水,再嚐一口延安的小米。

從政治需要上講,建國後,毛澤東的一言一行都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如果他再回延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肯定會使全國人民得到巨大的鼓舞,但也會使全國人民得到某種信息,毛澤東在"林彪事件"前,不是說過要重上井岡山嗎,那麽他如果再回延安又將意味著什麽呢。

在毛澤東一生停留過的許多重要地方中,韶山、井岡山、長征路上、延安、西柏坡、北京,無疑延安這塊土地對他有著極特殊的感情。

在延安,他與賀子珍離婚,和江青結婚。

在延安,他親自到延安機場迎接從蘇聯回來的大兒子毛岸英,並告誡他,要向農民學習。

在延安,他的兒女還有毛岸青、李敏、李訥。經常和兒女們在一起,使毛澤東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延安期間,正是毛澤東45歲至55歲期間,是人生最好的時期,毛澤東意氣風發,得心應手,縱橫馳騁,氣貫長虹,隨著形勢的發展,此時他已經在考慮整個中國,整個世界的事情了。毛澤東已經不再是初到延安的毛澤東了。延安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已經開始變得太偏、太遠、太小了。

他要開始走出延安,走向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世界。

曆史留下了很多遺憾,偉人也不是完人,也許毛澤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想到了延安,想到了那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從《東方紅》那一聲聲"呼兒嘿喲"的歌聲中,我們可以明顯聽出陝北民歌特有的高亢、激越。

有了延安,才有了《東方紅》。

當全國億萬人民必須會唱,必須要唱這首歌的時候,當北京電報大樓的鍾樓一遍遍地敲響這首樂曲的時候,近在咫尺的中南海裏的毛澤東在想什麽。

就象1970年毛澤東在***城樓上檢閱人民群眾時對斯諾先生說"四個偉大"討嫌時一樣,早在1937年,斯諾先生筆下的毛澤東就從來不承認什麽"大救星"。

翻開《西行漫記》,斯諾先生這樣寫到"切莫以為毛澤東可以做中國的'救星',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決不會有一個人可以做中國的'救星'。"

"但是,不可否認,你覺得他的身上有一種天命的力量。這並不是什麽曇花一現的東西,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根本活力。"

當時,斯諾先生就強烈地感覺到"毛澤東也許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斯諾在延安的這種感覺絕不是他為隻身進入"□□區"而保護自己的一種"策略",他已經看出了剛到延安的毛澤東身上有一種"王者之氣"。顯然,這位有著一雙藍色眼睛的美國人要比當時的很多中國人敏銳得多。

不過,這位在延安出了名的斯諾先生,雖然後來到過中國多次,也去過很多地方,但他也沒有再回延安。無疑他是在效仿毛澤東。

然而,斯諾對毛的這種感覺至少並不都是當時全部共產黨人的感覺,有另外一部分人一直認為毛澤東"僅僅是流落到中國最偏僻地方的一個農民英雄而已。"

這部分人包括當時的共產國際。

這對毛澤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他不得不兩方麵"作戰",一方麵要對付日寇的侵略和國民黨的圍剿與分裂,另一方麵要對付來自內部和"同盟軍"的非議。

這對毛澤東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當有些人還沒有完全看清他時,他隻是一隻深藏於密林之中的"猛虎",麵對"大大小小的山大王",他需要"休養生息",更需要"等待時機"。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做了題為《整頓學風黨風文風》的報告。"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提出使我黨"整風運動"進入了"從思想上、組織上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鬥爭"的階段。

事實證明,這次延安"整風運動"的方針、方向和取得的效果是巨大的,但也傷了一部分同誌,甚至我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如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甚至周恩來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一方麵是當時惡劣的外部環境所迫,另一方麵是康生等人出於不可告人的動機所致。

這次"延安方式"的"整風運動"給毛澤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開始隱約地感覺到黨內存在著一種"與他不和的力量"。

他開始覺得延安比起他當年創建井岡山根據地時期要複雜得多、困難得多、阻力也大得多。

於是,他開始對延安時期我黨的有些幹部產生了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懷疑。

延安"這座山頭",從根本上來說畢竟是別人"打下來的天下",這個陰影一直掛在毛澤東的心頭。

顯然,不能證明這就是毛澤東不再回延安的真正原因,但卻有著相當的合理性。

對毛澤東這樣一位有著"敢叫日月換新天"性格的偉人來說,不回延安也就又在情理之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ijuhua 回複 悄悄話 無答案的問題, 毛 未到西安, 未返延安, ??? 誰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