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界著名宗教教義

(2009-05-16 13:26:41) 下一個


   基督教教義

    早期基督教的教義主要來自《聖經》,以後隨社會的發展,教派也不斷湧現,各派的教義側重點也各異,但基本的信條有以下內容: 

    1、十誡。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當守安息日為聖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和財物。 

    2、三位一體。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條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個「位格」,即聖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聖子——耶穌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過童貞女瑪利亞降生為人,道成肉身,並「受死」、「複活」、「升天」,為全人類作了救贖,必將再來,審判世人;聖靈——上帝聖靈。三者是一個本體,卻有三個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這是基督教倫理道德觀的基礎,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傳給了後代子孫,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人生來就有這種原罪,此外還有違背上帝意誌而犯種種「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因而,原罪說以後逐漸發展為西方的「罪感文化」,對歐美人的心理及價值觀念影響深遠。 

    4、信救贖。人類因有原罪和本罪而無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做犧牲,成為「贖價」,作了人類償還上帝的債項,從而拯救了全人類。 

    5、因信稱義。人類憑信仰就可得救贖,而且這是在上帝麵前成為義人的必要條件。 

    6、信天國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並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上帝的國——天國裏得永福。 

    7、信地獄和永罰。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會受到上帝的永罰,要在地獄裏受煎熬。 

    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時,人類包括死去的人都將在上帝麵前接受最後的審判,無罪的人將進入天堂,而有罪者將下地獄。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起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佛教的經典非常繁多,其實不超過這四聖諦,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有:

  1、緣起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2、十二因緣

  亦稱“十二緣起”。包括:(1)無明,即愚癡無知;(2)行,為由無明而產生的善不善行為;(3)識,即托胎之時的心識;(4)名色,為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長完備等;(6)觸,為出胎後開始接觸事物;(7)受,即感受苦樂等;(8)愛,為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著;(10)有,由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為;(11)生,即來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過去因,感現在果;(3)至(7)是現在果;(8)至(10)是現在因,感未來果;(11)(12)為未來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璽。國王的印璽是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4、三學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總稱,包括戒學、定學和慧學。用戒止惡修善,用定息慮澄心,用慧破惑證道,三者有相互不離的關係。

  ①戒學:戒是調整身心,使身心養成好的習慣。不隻要避開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與惡德,在經濟、法律及肉體健康方麵,也不做與理想相違的事,即防非止惡。戒本來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惡。

  ②定學:如果依戒調整身心,接著就會產生統一的定。為了得到定,而要調身、調息、調心,也就是調整身體,呼吸與精神,這可說是廣義的戒。

  ③慧學:佛教最後的目的在於獲得悟的智慧,不論三學或十無學法、六波羅蜜,均將智慧置於最後。但智慧有多種: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證悟的智慧,聲聞阿羅漢的智慧,辟支佛(像覺)的智慧,菩薩種種階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諦

  釋迦牟尼用緣起論來觀察人生,得出“四諦”、“八正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被稱為佛教教義的總綱,又稱為佛學的“四個真理”。

  (1)苦諦:是對社會人生以及外部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諦;解釋人生充滿痛苦的原因。

  (3)滅諦: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歸宿。佛教認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

  (4)道諦:指超脫“苦”、“集”的世間因果關係而達到出世間之涅寂靜的一切理論說教和修習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種通向涅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包括(1)正見:對佛教教義的正確理解;(2)正思維:對佛教教義的正確思考;(3)正語;說話要符合教義,不說一切非佛理之語;(4)正業:從事清靜之身業,按佛教教義采取正確的行動;(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6)正精進:按照佛教教義努力學習和修行;(7)正念:銘記四諦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專心致誌修行。

  (二)佛教的主要經典

  佛經,就是佛教經典。指釋迦牟尼的弟子們所傳述的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並包括以後佛教徒稱為釋迦牟尼言行的著作。也有把其他佛教著述(包括律、論)都稱為佛經的。佛經主要有《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大般涅經》、《圓覺經》、《金剛經》等。

  (三)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比較嚴格。它把遵守戒律做為一個佛教信徒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對僧尼而言尤其如此。

  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級。佛教的戒律因對象不同而不同,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稱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這五條戒律也是佛教最基本戒律。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稱沙彌、沙彌尼,要遵守十戒,除以上五戒外還有(6)不塗飾香鬢;(7)不歌舞觀聽;(8)不臥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蓄金銀財寶。

  僧人正式受戒稱“具足戒”,又稱“大戒”,意思是所受戒條已經完備。具足戒男僧二百五十條,女尼三百四十八條。


    猶太教教義

    基本信仰主要有

    1.崇拜獨一神雅赫維。

    2.信仰以色列民族是與神立約的特選子民。

    3.除信仰《聖經·舊約》外,認為律法書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體現在摩西十戒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維外,不信別的神;第二,不敬拜或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稱主神的名字;第四,當守安息日為聖日;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殺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盜;第九,不可作假證;第十,不可貪戀他人所有的一切。

    4.相信救世主彌賽亞將拯救以色列人和全人類。
   
    12世紀以後,經邁蒙尼德總結的猶太教信仰十三條款被後人廣泛接受,列舉如下:

    (1)創始主創造並管理一切受造之物;

    (2)創始主為獨一真神;

    (3)創始主無形無體無相;

    (4)創始主是最先的,亦是最後的;

    (5)除創始主,不敬拜他物;

    (6)相信先知的一切話皆真實無誤;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預言真實可靠;

    (8)猶太教的傳統律法是神最初傳給摩西的,並無更改。

    (9)律法永不改變,也不會被取代;

    (10)創始主能洞察世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

    (11)創始主對遵守律法者賜予獎賞,對踐踏者給予懲罰;

    (12)救世主彌賽亞終將會再來;

    (13)最終,死人將複活。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伊斯蘭教教義

    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說: 

    1、信安拉。 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古蘭經》第112章稱:「安拉是真主,是獨一的主,他沒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敵。」據《古蘭經》記載,安拉有99個美名和99種德性,是獨一無二、永生永存、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創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運的無上權威。信安拉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體現了其一神論的特點。 

    2、信使者。 《古蘭經》中曾提到了許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即《聖經》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使者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是至聖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負有傳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應服從他的使者。 

    3、信天使。 認為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無形妙體,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國和地獄,並向人間傳達安拉的旨意,記錄人間的功過。《古蘭經》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來(Jibra'il)、米卡伊來(Mikal)、阿茲拉伊來(Azral)及伊斯拉非來(Israfil),分別負責傳達安拉命令及降示經典、掌管世俗時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審判的號角。 

    4、信經典。 認為《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得詆毀和篡改。伊斯蘭教也承認《古蘭經》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經典(如《聖經》),但《古蘭經》降世之後,信徒即應依它而行事。 

    5、信末日審判和死後複活。 認為在今世和後世之間有一個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現世界要毀滅,真主將作「末日審判」,屆時,所有的死人都要複活接受審判,罪人將下地獄,而義人將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蘭教還信仰「前定」,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巴哈伊教教義

    巴哈伊教的核心教旨有三條: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巴哈歐拉具體闡述了該教這三大原則,認為巴哈伊教是一神宗教,神是獨一而全能的,是超自然的精神實體;世界各大宗教雖然對神的稱謂不同,如稱之為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靈本身是統一的,並且各種宗教本質上都來自同一神聖的根源;因此一個已有宗教信仰的人若再信巴哈伊教,不需放棄原信仰,而巴哈伊教徒也可以自由出入各教的廟宇進行崇拜。該教還承認來自各教的神的9名使者,即亞伯拉罕、克裏希那、摩西、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巴布和巴哈歐拉;主張獨立尋求真理;認為宗教與科學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努力消除各民族和宗教之間、性別間的偏見,創立世界共通的語言,認為人人皆係神的兒女,世界人類同源。

    巴哈歐拉除規定教義外,還闡述了該教豐富的社會倫理思想,其特點是積極入世,關心俗世生活,實現其世界大同的宗旨。具體主張有:注意培養良好的品德,如誠實、可靠、正義、崇拜神等;要求信徒忠於其政府,並以無私和愛國的方式為國家利益服務,但反對教徒參與公職競選及參加政治活動;既要消除物質間的貧富差別,也要平衡物質與精神雙方的需求,反對行乞,主張自食其力;消除各種族、各宗教、各階層、各國家及性別間的偏見,主張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促進個體能力的發展,普及教育,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新秩序,反對任何戰爭,限製自然資源的開發等。據此社會倫理思想,巴哈伊教徒努力爭取為人類服務,實現人類「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教旨。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印度教教義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麵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隻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征,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四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製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征。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複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曆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製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曆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曆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錫克教教義

   
    由於錫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及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其教義與信仰也反映了上述兩教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證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麵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回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才得以解脫;

    4.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5.反對祭祀製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拜火教教義

    亦稱為「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或「火襖教」,在西方當今的資料中也稱之為「帕西教」,其基本教義為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瑪茲達。認為他是萬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創造了天體,而後創造了萬物之靈,再由「靈」演生出萬物,其善體現在萬物之中。

    2.主張善惡二元論。世界存在善與惡兩種勢力,主掌善的聖靈是斯班塔 • 曼紐,代表了光明、美德、創造、善行、真理與秩序;而主掌惡的生靈安格拉 • 曼紐則代表了黑暗、醜惡、破壞、罪行、謊言與混亂。相信善神與惡神經過長期而反複的較量之後,最終善行將戰勝邪惡,光明將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聖而永恒。真理先於萬物而存在,並將永存;瑣羅亞斯德是真理的預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認為人由善神創造了身體和靈魂兩部分,同時將意誌賦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惡伴隨著人的一生,選擇善行的人死後將升入天堂,而選擇惡的人將要墮入地獄。所以人們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為道德箴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終,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裁判之橋」接受末日審判。

    ——摘自《世界宗教總攬》 


    道教教義

    據《老子想爾注》秘籍等所載,道家所遵循的教義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神學理論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觀念為基礎。認為天、地、人不可分,並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運行而創造萬物,作為道家的宇宙觀。

    二
:提倡奉道誡、練修養、積善功和健精、氣、神的修道觀。

    三:強調致力太平和講究倫理禮法的社會道德觀念。認為人要通過信教來改變世俗的混亂思想,從而建立起一個極講公平、和平、人無欺詐,個個安居樂業,共享天年的太平世界。

    四:積極提倡重生、樂生、貴術和輕王的人生觀。主張“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奮鬥精神,摒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教條。認為人的生命可貴,樂生比為“王”重要。

    五:道教的理想,就是主張人應去追求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並能修道成仙,過上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仙境生活。道家所說的“成仙“,不是讓人靠死後的所謂“靈魂“去實現,而是鼓勵人們在有生之年就能過上“活神仙”一般的生活,因此要求人們應重生、樂生,應講究養生之術及修身之道。道教教義中有不少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合理因素,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