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紅色帝國之都的蛻變:紅牆 紅場 紅燈區

(2009-02-07 13:07:37) 下一個

克裏姆林宮的城牆是紅色,與之一牆之隔的俄羅斯曆史博物館是紅色,“紅場”原本是漂亮的廣場,卻被西方的翻譯家翻譯稱為了“紅場”。莫斯科曾是共產國際的革命中心,被西方社會稱作紅色帝國之都。

  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國旗變成了“白藍紅”三色旗,紅色之都的顏色是否有些蛻變?從下列逸事中也許能感覺到一點體會。

  莫斯科的紅燈區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前蘇聯不允許婦女墮胎,違者將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當時,社會道德觀念視妓女如洪水猛獸。前蘇聯解體後,從西方“拿來”一切的俄羅斯“引進”了西方社會的“性解放”。欲望和性充斥著莫斯科的大街小巷。“紅燈區”和“性解放”像瘟疫一樣,吞噬著俄羅斯的傳統道德觀念,並帶來了各種性病和愛滋病。

  從大街上“租”妓女是最簡單,也是最危險的方式。據莫斯科內務部資料透露,“莫斯科每天晚上大概有4500名婦女上街賣淫, 90%以上年齡介於18-30歲之間。她們大部分來自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其它地區。”“為愛獻身”的女人們通常從晚上八點到淩晨四點上街活動。為了不引起警察們的注意,通常都有一個代表站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其他妓女就呆在不遠的院子裏,等著來人“相親”。

  在賓館裏工作的妓女不同於夜幕下的“黑蝴蝶”,據內務部提供的數據,這些妓女平均年齡為20-22歲,一般都具有高等或中等教育文憑,多數會講一門外語。與“夜蝴蝶”和賓館妓女相比,在按摩院裏工作的妓女相對更具合法性。為了招攬回頭客,按摩院對妓女的健康狀況有比較嚴格的檢查措施。據知情人透露,提供色情服務的按摩院在莫斯科有兩百餘家。

  紅燈區中規格最高的要數模特沙龍。這些姑娘都是從模特學校嚴格挑選出來的。身材好,相貌出眾,平均年齡在18-20歲之間,個個都擁有明星氣質。這些姑娘是俄羅斯新貴紅紗帳裏的“鴛鴦鳥”。據有關資料顯示,莫斯科目前至少有十家以上這樣的高級沙龍。

  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占地麵積一千七百多平方公裏,常住人口九百萬,暫住人口四百餘萬。承擔中心公交任務的是莫斯科地鐵。莫斯科地鐵示意圖像一張龐大的“蜘蛛網”,就其龐大規模、藝術價值和方便程度而言,莫斯科地鐵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莫斯科地鐵把11條線路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莫斯科地鐵

  起建於1932年,地鐵工程吸引著大批的建築工程師、設計師、畫家和其他藝術家。直至今天,地鐵依然處於大規模的建設當中。莫斯科現有地鐵站181個,在建地鐵站19個,運營總長度達到354公裏。

  雖然置身地下,空間卻十分開闊,每個站都進行了細致的裝飾。木雕、石雕、銅雕、鋼板畫,配上華麗的石柱、吊燈、壁燈、別具一格的拱廊裝飾,不僅使地下宮殿富麗堂皇,而且還充滿著藝術性。地鐵運行速度快、安全方便、冬暖夏涼、不受上下班高峰影響,沒有堵車現象,是莫斯科最快的交通工具。每個地鐵出站口都設有各種磁卡電話、問訊處、商亭、書報攤和鮮花店。

  地鐵還能治病

  幾年前,因準備博士課程考試,我一連幾個月沒能好好休息,累得疲憊不堪,整天昏昏沉沉。考博過後,想好好休息一番,反而無眠,超量服用安眠藥也不起作用。隻好到校醫院求醫。接診的女大夫認真診視一遍後,笑眯眯地說:“你這是疲勞過度,我給你開一副藥,保管能治好您的病!”她回到桌子邊,在白紙上寫了一串俄語字符,把處方折成一個方塊,抬起頭說:“回家及時用藥!”

  當展開“處方”時,呈現在麵前的卻是:“Идивметро?”(去坐地鐵)。我被女大夫的幽默搞得哭笑不得。向宿舍管理人員谘詢後得知,乘地鐵治失眠,是莫斯科市民常用的一種手段。是呀,別說地鐵裏噪音大、缺氧使人疲倦,單是車廂的搖籃作用,同樣也適合想休息的成年人。

  近年來,由於恐怖分子不斷地選擇地鐵搞恐怖爆炸活動,就連“光頭黨”也把地鐵當作了襲擊外國人的“戰場”,莫斯科市民已經不能高枕無憂地享用地鐵了。在莫斯科的外國人也在盡量地避免乘坐地鐵。

  火爆的街頭劇場

  莫斯科的各大劇院由於劇種陳舊,設備落後,觀眾日漸減少,正處於困境之中。多數國營大劇院蕭條冷清,難以度日,不得不把劇場變作家具展場,或者超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人小劇院的異常火爆。

  據俄羅斯文化部透露,近年來俄羅斯的小劇院數量比大劇院增加了兩倍多,莫斯科則增加了三倍有餘。就這個數目,還不包括那些沒在文化部登記注冊,卻照樣走紅、忙於各地巡演的劇團。這種冷清與火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形成鮮明的對照。在莫斯科,除了俄羅斯大劇院之外,還有許多小劇院,經常要張貼“今日無票”的通知,頻率一點兒也不比二十年前的大劇院少。許多小劇院是從經營地下劇場開始起家的。經營者從房管所管轄的地下室開始演起,直到建立起自己的劇院。許多走紅的像《下裏巴人》、《兩位船長的故事》和《鼻煙盒》等名劇都是這樣從“地下”湧現出來的。

  俄羅斯畫廊前幾年一度變得五花八門,名目繁多,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為了節約一些經費,舉辦者經常在一個畫展中同時舉行幾個品位不同的展覽。卻意外地吸引來了如潮的觀賞者。有的門票甚至需要提前許多天才能訂到。

  在莫斯科河邊高爾基文化公園附近的油畫市場上,我和一位叫紮伊采夫的俄羅斯現代知名畫家聊了一會。紮伊采夫告訴我說,他的作品以前隻在正規畫展和文藝宮中出售。由於售價很高,平民百姓很難買得起。但是他從每幅作品中得到的報酬卻很少。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幹脆放棄了高雅的“鐵飯碗”,下海擺起了畫攤。他一邊創作,一邊練攤,每年收入在二十萬美元左右。紮伊采夫說,他對目前的狀況很滿意。他認為,雖然少不了風吹日曬,但是接觸到了大眾,激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