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令人心驚的消失:萬裏長城已不足2500公裏(組圖)

(2009-02-04 16:11:04) 下一個

雙重因素破壞 長城嚴重縮水

據明代史料記載,長城全長約6300公裏,所以被稱為萬裏長城。“但這個名字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失去意義。”9月27日,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在陝西省榆林市參加駐華使節走長城活動時痛心地說,“調查顯示,明長城有較好牆體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顯可見遺址的部分已不到30%,牆體和遺址總長不超過2500公裏。在一些人跡罕至、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長城實際上已經消失殆盡了。”

記者調查發現,造成長城損毀嚴重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因素。500多年來,受風雨、地震等的侵襲和破壞,年久失修的磚石城牆和敵樓等牆體建築,普遍存在著內部結構改變、坍塌隱患很多的問題。在北京、河北等保存較好的牆體和敵樓上,由於長年積塵並長了許多植物,使得牆體含水量加大,牆體強度降低,倒塌危險加劇。

專家認為,城牆上植物根係的生長,對牆體構成了破壞,樹根使城牆砌體強度相對降低,城牆膨脹再進雨水後,極容易發生損毀。這種情況在河北、北京、天津所轄長城段反映得最為突出。


遍體鱗傷的長城城牆(資料圖)



用夯土和青石壘砌的世界建築奇觀,曆經歲月風霜依舊巍然屹立的文化遺產,正麵臨荒漠化的威脅和人為破壞。(資料圖)


記者實地察看發現,山西省和陝西省的多處夯土長城幾年前還好好的,但現在不是出現裂縫,就是已經嚴重坍塌。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由於保護意識淡漠和政府管理缺失,人為破壞長城的行為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對長城的人為破壞行為主要包括取材性破壞、建設性破壞、旅遊性破壞和修複性破壞。

取材性破壞行為雖然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但目前各地方的長城保護意識普遍都有所提高,大規模拆長城的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控製;建設性破壞、旅遊性破壞則是近年間漸漸發展起來的,其中建設性破壞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特別是采礦、公路的建設,經常發生截斷甚至拆毀長城的情況。獨特文化和藝術魅力使得長城成為千千萬萬遊客心中向往的觀光勝地,但遊客量的增加也給長城保護帶來巨大壓力。

本意為保護或開發長城的修複性破壞更是“好心辦壞事”。記者在陝西省府穀縣麻鎮看到,當地村民集資將一處明代成化年間的夯土長城墩台遺址修葺一新,但這個新墩台一部分用舊磚,一部分用紅磚,與底部的黃色夯土台基反差強烈,墩台上垛口、哨位的位置和比例也有問題。有專家指出,如此簡單、粗陋的修複行為,實際上是對長城的另一種破壞。


山西省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得勝堡由於無人看管和保護遭到了嚴重破壞,堡裏的文物遺存丟失嚴重。其中一段城牆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的羊圈(2006年5月12日攝)。記者最近隨“2006中國長城新聞采訪萬裏行”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對長城沿線進行了實地采訪,親眼目睹了古長城艱難的生存狀態,並記錄下了印刻在長城身上的累累傷痕。


甘肅省山丹縣老軍鄉夯土長城由於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已經大麵積坍塌,成為長短高低不等的一個個土墩(2006年5月28日攝)。記者最近隨“2006中國長城新聞采訪萬裏行”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對長城沿線進行了實地采訪,親眼目睹了古長城艱難的生存狀態,並記錄下了印刻在長城身上的累累傷痕


保護等級不統一 保護意識須加強

長城承載著曆史,每一段長城都代表了一段曆史,與當地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息息相關。長城的每一道土牆、磚牆、每一道殘垣的保護千差萬別。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各地長城的保護等級不統一。由於國家未明確整個萬裏長城是什麽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就全國長城而言,也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保護範圍。

記者發現,目前,在整個萬裏長城上既有國家級保護單位,也有省級保護單位,還有市縣級保護單位,更多的長城段落至今尚未定為保護單位。

陝西省榆林市長城學會會長段雲飛介紹,榆林共有88處長城遺存,但僅有鎮北台一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榆林城牆和波羅堡遺址兩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餘則根本沒有保護等級。這種混亂的現狀導致各地在長城的保護和開發上各行其是,缺少統一的標準。

有關專家認為,長城保護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是要提高全社會的長城保護意識,加強文物部門的管理職能。長城沿線各級政府對長城價值的重要性和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認識尚有待提高。二是要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有序發展長城旅遊業。三是成立長城保護聯保組織,解決跨省、市、縣的長城保護管理問題。

圍欄保護可資借鑒 專人看護值得提倡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沿線一些地方政府和幹部群眾對保護長城已有了明確認識,一些政府機構為保護長城已開始進行探索實踐。

寧夏鹽池縣境內有200餘公裏明代夯土長城。記者在這裏看到,為使長城得到保護,鹽池縣政府對境內的夯土長城進行了圍欄保護。在興武營村明長城遺址兩側5米左右的地方,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根水泥樁,並用鐵絲網連接。已經完成圍欄保護的是90公裏的明長城遺址,圍欄共計19萬米。據當地文物部門介紹,今後兩三年內,境內古長城將全部實現圍欄保護。


這是施工單位在古長城上用挖掘機取土時留下的齒痕(2006年8月攝)。



圖為遊客在北京八達嶺長城城牆頂部刻的字(2005年11月攝)。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萬裏長城,如今卻傷痕累累


在長城沿線設置長城保護專門機構或設專職管理人員則是人們主動保護長城的一種嚐試。在河北撫寧縣長城段,當地政府出資雇了沿線18位農民,進行長城的日常巡查和保護。他們每人每年可以從地方財政得到800元到1000元的補助。據了解,這一模式已經開始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全麵推廣。

曾專程考察長城全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徐龍國認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保護好長城,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曆史,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民族自信,這是我們的曆史責任。

長期致力於長城保護工作的董耀會認為,《條例》頒布後,將結束長城保護標誌、保護範圍、檔案資料與保護機構“四無”的曆史。而且,《條例》首次明確了處罰條款,其中破壞長城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些規定將使各項長城保護措施的執行更加有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