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顧萬隆會議 周恩來力挽狂瀾(組圖)

(2009-02-12 12:55:04) 下一個

萬隆會議內幕揭秘:周恩來總理三次力挽狂瀾


成就今天難免要緬懷曆史。5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中艱難開幕了,而遲到了整整40年的第二次亞非會議也即將於4 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萬隆會議”所曆經的驚濤駭浪,不能忘記在29個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亞非巨人的第一次握手

  ■團結反殖 五國發起萬隆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伴隨著法西斯勢力的瓦解和帝國主義陣營的削弱,一場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風暴在全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其中以亞洲和非洲的發展尤為迅猛。到第一次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另外一些國家還在為擺脫殖民主義進行著浴血奮戰。

  1953年8月,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向印尼議會提出了召開亞非會議的構想,並在1954年4月28日召開的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和緬甸南亞5國會議“科倫坡會議”上提出了此建議,科倫坡由此成為亞非會議的首倡地,南亞5國成為萬隆會議的發起國。

  ■不擇手段 美國妄圖阻止亞非會議

  美國自從印尼總理在科倫坡會議上正式倡議召開亞非會議之時起,就企圖阻撓這個會議,並製造種種流言飛語進行挑撥離間,並企圖在科倫坡會議國之間製造不和。

  1954年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印度媒體《閃電周刊》在1955年披露了美國對萬隆會議決定的破壞方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阻止亞非國家之間展開經濟合作,並宣傳所謂中國威脅論。

  1955年4月11日,美國勾結台灣特務不斷製造陰謀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克什米爾公主號”謀殺事件,幸虧周恩來總理因臨時計劃有變沒有乘坐這架飛機,讓陰謀者沒有得逞。但是機上遇難人員給這次亞非會議蒙上了悲情色彩。

  ■一波三折 求同存異是主線

  1955年4月18日,在化解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重重阻撓後,代表了世界人口將近三分之二的29個亞非國家代表,第一次在沒有任何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聚首萬隆舉行了七天緊張的亞非會議。這七天是曆史性的七天,也是風風雨雨的七天,亞非會議就像是暴風驟雨中一隻努力飛翔的海燕,艱難地前行。

  4月18日下午,伊拉克代表團團長賈馬利竟誣蔑共產主義是“新殖民主義”,使得這次會議的氣氛驟然緊張。4月19日上午,菲律賓的羅慕洛更是鼓吹美國殖民統治的“好處”,並詆毀共產主義。各國的記者甚至都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爆發,以便寫出爆炸性的新聞。不過由周恩來總理帶領的中國代表團在大會瀕臨破裂的時候提出了“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原則,表達了中國人民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扭轉了乾坤。4月20日,大會由公開轉為秘密,會址由獨立大廈移至市郊的紅白旗大廈,這一天會議進行的很順利。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4月21日錫蘭(今斯裏蘭卡)總理科特拉瓦拉再次發難,公然主張台灣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4月22日,土耳其、伊拉克為首的9個國家在政治委員會上提出了所謂的九國議案,對殖民主義問題和世界和平合作問題的討論再次設下障礙。但是在尋求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各國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會議終於拒絕了所謂“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和“滲透和顛覆性國際學說”含沙射影的提法,“求同存異”的原則在亞非各國找到了共鳴。4月24日亞非會議終於達成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並且考慮召開下一屆亞非會議。

萬隆會議內幕揭秘:周恩來總理三次力挽狂瀾

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魯斯蘭·阿卜杜加尼(右一)和周恩來總理(右二)等合影留念。


  ■再次攜手 第二次亞非會議一推40年

  第一次亞非會議以後,國際形勢又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挑撥離間下,一些國家之間又起了衝突,使亞非團結受到嚴重幹擾。在費盡周折之後,1964年4月10日至15日,在印尼總理蘇加諾的積極倡導和亞非一些國家的支持下,第二次亞非會議的籌備會終於在印尼的雅加達召開,並通過了《最後通告》,決定第二次亞非會議在1965年3月10日召開。

  但是由於西方國家的不斷阻撓,第二次亞非會議一推再推,政治中心在歐洲的蘇聯竟然想要擠進亞非會議,一些國家也蓄意破壞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這也給亞非會議的正常召開設置了阻力。最終由於原定的東道主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政變而擱淺。40年之後,第二次亞非會議終於即將召開,這是亞非人民新的期待。

  檔案解密

  走近神秘的“克什米爾公主號”

  “克什米爾公主號”是一架屬於孟買印度國際航空公司所有的洛克希德星座式749A型飛機。1955年4月11日當地時間12時25分,在自香港載送中國代表團成員到雅加達參加萬隆會議的途中,它走上了不歸路……

  正值萬隆會議召開及“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5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朝陽門外的外交部開放檔案借閱處,試圖通過一件件解密後的中國外交檔案,揭開半個世紀前“克什米爾公主號”的神秘麵紗。雖然在此之前記者早已了解“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始末,但當一頁頁機密級、絕密級急電、特急電,有國家領導人手諭的密函原件和一份份事件調查報告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重現在電腦屏幕前時,記者的期待和好奇霎時被一種敬畏感所取代,繼而變得沉重、緊張,呼吸也隨之急促起來……

   “飛機起飛時載有飛乘組8人(包括作為乘客的維護工程師在內)和從香港往雅加達的乘客11人。飛機起飛後約5小時,正在距海麵18800英尺的高空飛行,在飛機內聽到了一聲沉悶的爆炸聲,隨即發現右翼第3號發動機吊艙後麵的地方局部著火,飛機立刻開始迅速下降以便在海上實行強迫降落。在下降飛行的最後階段內,濃煙進入駕駛艙,使得能見度減少到幾乎等於零。飛機的右翼尖先衝擊到水麵,然後,機身前端立即浸入水中。隻有三名飛乘組人員在這次失事中幸存。”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謀害目標直指新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因為按照原定計劃,周總理將乘坐該包機前往雅加達。所幸的是,周總理因為剛做完闌尾炎手術,臨時改變了路線,從昆明取道仰光到達雅加達。這些信息可以從緬甸總理吳努和周總理的來往信件中查閱到,而當時這是屬於絕密的,所以台灣當局特務機關一直以為周總理會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

  根據解密檔案中的印尼空難調查委員會的事故調查報告,幸存機組人員在回憶飛機墜入大海那一瞬間時說了這麽一句話:“機內沒有發生驚慌,乘客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4月12日,中國外交部就此事件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起駭人聽聞的謀殺事件,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在印尼空難調查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裏,記者看到:“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失事“是由於放在飛機右翼輪艙處的一個定時炸彈爆炸造成的”。

  1955年9月2日,英國駐華代辦歐念儒將《關於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破壞案的警察調查綜合報告》遞交給當時的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報告詳細披露了香港警方事後調查的詳細過程。嫌疑犯鎖定為香港啟德機場地勤人員周梓銘(化名周駒),此人被台灣特務以60萬港元收買,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上安裝了一枚有輕微滴答聲的定時炸彈……9月3日,香港政府發表聲明說,港英警務處已從法官處獲得對被控有陰謀謀殺罪的周梓銘(化名周駒)的逮捕狀,周梓銘已於5月 18日離香港赴台灣。英國已要求台灣當局將周梓銘交回香港當局受審。9月6日,香港《大公報》刊登了黃審文署名的“凶犯周梓銘炸機前後”的特稿。文章指出,周梓銘係廣東開平人,1950年入“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工作,周平時工資不多,但十分好賭。飛機失事當天,周負責清潔飛機的機輪輪艙部分。事件發生後,周梓銘已逃往台灣。 1995年,台灣《中國時報》周刊第171期刊登了專訪穀正文談籌劃刺殺周恩來始末的文章。當時任台灣保密局偵防組組長的穀正文承認,“克什米爾公主號” 事件是台灣特務人員幹的。直接參與這一陰謀的一個是時任保密局敵後部署組組長的周斌成,另一個是組員陳鴻舉,最後選中周駒在飛機上安放了定時炸彈。■文/ 新華社記者

  ■空難犧牲的人員:

  沈建圖: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

  黃作梅: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李炳衡(李平):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記者;

  杜宏:廣播事業管理局對外廣播部副主任;

  郝鳳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員;

  鍾步雲:總理司機;

  石誌昂:對外貿易部三局副局長;

  李肇基:外交部情報司科員;

  王明芳: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

  嚴斐德:奧地利記者;

  斯塔萊茨:波蘭記者。

  周恩來三次力挽狂瀾

  萬隆會議凸現中國外交藝術

  萬隆會議召開之際,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圍堵,並扶持台灣當局製造緊張局勢,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總理不負眾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會議上三次力挽狂瀾,樹立了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外交舉動有效地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同情與支持,打破了中國所處的外交僵局。

  ■會議之前:未雨綢繆製定攻守總方略

  在赴印尼出席萬隆會議之前,周恩來審時度勢,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中國代表團製定了戰略總方針: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這顯然是一個以柔克剛的、唯一現實可行的、正確的戰略方案。

  還在亞非會議剛醞釀時,周總理就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閃電般地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亞非會議開幕前夕,他不是直飛萬隆,而是特地繞道去緬甸同尼赫魯等人再次會晤,正式達成中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在亞非會議上合作的君子協定,為以後的亞非會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會議之中:彰顯偉人氣魄三次力挽狂瀾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發難總理發言擲地有聲

  在萬隆會議召開之初,總體上還是傾向於親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長,這種和諧的局麵在第一天會議快要結束時被打破,伊拉克的發言人法迪爾·賈馬利開始瘋狂地攻擊共產主義。他宣稱當時世界上存在著三股擾亂和平和和諧的國際性勢力,而第三股就是共產主義。他聲稱共產黨已經創造了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並號召非共產黨國家認真對待共產主義危險的嚴重性。賈馬利的發言猶如向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激起了軒然大波。第二天,大會公開發言形式繼續急劇惡化。

  周恩來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發表了演說,第一句話就擲地有聲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先前緊張的會場氣氛一下子鬆弛了下來,也打破了美國妄圖讓萬隆會議演變為一場意識形態大戰的陰謀。周恩來巧妙的語言既申述了中國的立場,又給與會者留下了一種自我克製、通情達理的印象。最為重要的是,周恩來發言中一貫始終的中心思想———求同存異,實際上為與會國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準則,而這也是後來被稱為“萬隆精神”的主幹。至此,周恩來以他的真誠和機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機。

  ■第二回合:錫蘭總理節外生枝周總理機智巧避鋒芒

  兩天的公開發言結束之後,萬隆會議進入秘密會議階段。這個階段,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充當了第二次進攻的號手,當時錫蘭的反共立場非常極端和強硬。他直截了當地說:台灣應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並建議將台灣置於聯合國或者亞洲國家的共同托管之下。在隨後舉行的會議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對西方殖民主義一樣反對蘇聯殖民主義。共產主義與反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的論爭眼看就要劍拔弩張了。

  但是第二天,當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語調,委婉地說他昨天的發言無意把會議引向分裂。為什麽他一夜之間在語氣上發生了這麽明顯的變化呢?人們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會議結束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才從會議室裏並肩走出來。隨後周恩來發言稱,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經在私下通過交談彼此取得了諒解,雖然他無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義的解釋,但他讚賞科特拉瓦拉積極的精神。周恩來就這樣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設置的障礙。

   ■第三回合:中立國與結盟國家激烈交鋒周恩來選擇時機後發製人

  隨後中立國家與親西方的國家為中立和結盟問題又吵得不可開交,在這個過程中,周恩來幾乎一言未發,其實他是在冷眼觀察,等候時機。當中立國領導人印度總理尼赫魯被親西方國家攻擊的異常憤怒時,周恩來不失時機地站了出來,靈巧地避開爭論,重申求同存異的主導思想,寬宏大量地建議把有人不喜歡的共處改為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共處,將5項原則改為7項原則。周恩來充滿和解精神的講話再次平息了爭論,使誤入歧途的會議又回到了正確的軌道。

  萬隆會議十原則

  1.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2.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3.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

  4.不幹預或幹涉他國內政。

  5.尊重每一個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

  6.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7.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8.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麵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9.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



  天籟 李建敏 石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