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情物理楊振寧》——附楊振寧的珍貴照片(組圖)

(2008-12-12 16:44:43) 下一個



圖:1950年8月26日攝於紐約的婚禮上 

編者按:82歲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與28歲的碩士生翁帆結婚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關注。作為第一位取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這本書從他的父母親說起,詳述楊振寧的成長、求學、研究及得獎經過。除獲諾貝爾獎外,也談及他在科學界的其他成就,和他對中國的科學研究及教育之發展的貢獻。他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活趣事也有披露,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

作者:葉中敏

熱戀讓他把恩師忠告拋到腦後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楊振寧與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吃飯,忽然間,他看到了鄰桌上一張似曾相識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麵孔,而對方似乎也認出他來了,但又有點不好意思主動打招呼,於是他離座走了過去,對方也禮貌地站起來自我介紹,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來了,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聯大附中教課時中五班的女學生杜致禮嗎?

杜致禮的父親叫杜聿明,因為父親的關係,她經常有機會接近蔣介石和宋美齡,宋美齡對致禮這個女孩子從小就很喜歡。

1947年底,年僅十八歲的杜致禮決定到美國留學。她自小就喜愛音樂、藝術、文學,英文學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齡親自為她安排,讓致禮入讀她當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衛斯理學院。




1966年楊振寧與杜致禮攝於普林斯頓住宅院中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的中國餐館中看到杜致禮時,她來美已兩年多了。振寧與致禮師生異地重逢,一位是聰明俊朗、熱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塵脫俗,感情的種子很快就在兩人中間萌芽、開花,楊振寧對杜致禮展開了熱烈的追求,每個周末都要從普林斯頓趕到紐約去和杜致禮約會。

早在到普林斯頓以前,楊振寧的老師費米教授曾經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頓名副其實是一座“象牙之塔”,與世隔絕,在那裏麵呆得太久,對思想、學術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勸楊振寧在那裏研究一兩年後就轉換到更開放、活躍的學術環境裏去繼續發展。可是,這時已陷入熱戀中的楊振寧,為了方便和杜致禮見麵,已經把恩師的這番“忠告”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舉行婚禮。

翌年,楊振寧和杜致禮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楊振寧按照中國人傳統,寫信給父親,請爺爺給孫子取個名字。楊武之老懷大慰之餘,給這位楊家的“長子嫡孫”取名光諾。

在為孫兒取名“光諾”的時候,楊武之的的確確沒有想到:就在數年之後,楊振寧果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次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人。

楊、李的合作關係好得令人妒忌

1950年與杜致禮結婚後,楊振寧繼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1952年被所長奧本海默聘為永久研究員。當時在這個一百多人的研究所裏,隻有二十位永久研究員,屬於物理學的僅有五位,楊振寧是其中之一。

1950年,李政道以一篇關於白矮星的天文物理論文也完成了博士課程,隨即應聘去了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一年後,李政道也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與楊振寧再度相聚。自此,兩個人在學術上開始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多次發表聯名文章,在學術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些外國同事甚至開玩笑地說,楊、李的合作關係好得令人感到妒忌

1956年的夏天,準確地說應該是1956年的6月22日,一項石破天驚的理論被提出來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在一篇聯名發表的文章《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問題》中首次提出:θ和τ在衰變過程中出現不相等的宇稱,是因為在弱相互作用中,左和右其實是並不對稱的。整個物理學界一下子都震動了,一些人大呼了不起,但更多的反應卻是懷疑以至否定。

理論的提出,需要通過實驗的證明才能確認。這時,又一位傑出的華裔物理學家出現了。她是吳健雄女士。

吳健雄,是中國最早期的留美女學生之一。50年代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和李政道是同事,和楊振寧也是好朋友。

吳健雄在美國和華裔學者袁家騮結了婚。袁家騮的祖父,是民國時期“大總統”袁世凱,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凱的長子。

在楊振寧、李政道文章發表的時候,吳健雄、袁家騮夫婦本已安排好一起到瑞士日內瓦度假及講學,但看見兩位好朋友提出了如此重要的理論,其他實驗物理學家仍按兵不動,熱情爽朗的吳健雄二話不說,馬上取消外遊計劃,讓丈夫一個人出發,自己留下來進行實驗。

如此經過數月的反複驗證,大量數據有力地證明:宇稱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並不存在。楊振寧、李政道的假設是完全正確的!

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宇稱守恒這一基本定律被推翻。第二天,《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這段新聞。

獲諾獎成家喻戶曉科學明星

1957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人共同獲得。

這一公布,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頭一次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成了各大報章的頭條新聞,楊振寧、李政道兩人的照片登在報刊的封麵上。一時間,楊振寧、李政道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明星。頒獎典禮於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音樂院大禮堂舉行,諾貝爾獎章終於頭一次落到了中國科學家的手上。

在晚宴上,各獲獎者都需要發表一篇簡短的演說,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對楊振寧來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場合,更是一個不尋常的曆史時刻,一般禮節性的致謝又怎能反映他此刻的激動心情?在短短的幾分鍾內,楊振寧懷著複雜的心情,作了一篇充滿曆史感的、震撼人心的演說,其中他強調:“今天站在這裏告訴你們這些事情,我沉重地體會到一個事實,就是我在不隻一種意義上,是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產物。我一方麵為我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自豪,一方麵將奉獻我的工作給起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它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楊振寧這一篇講話,應該被形容為是一位中國科學家的良心宣言。在西方世界給予的巨大的物質獎勵和榮譽成就麵前,楊振寧並沒有忘記他的祖國,更沒有忘記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侵略下受過的苦難。他毫不猶疑地說:“我為我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自豪。”

一般來說,講這樣一番話,需要有真正的良知和很大的勇氣。而以自己的中國血統和背景為榮這一點,在楊振寧的一生中從沒有動搖和改變過。

周總理特許約見鄧稼先

1971年8月4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楊振寧。當負責接待他的科協負責人征詢他有什麽事情需要協助的時候,楊振寧拿出了一份名單,上麵都是他希望見到的人。

名單上的人大多數是知名的科學家、教授,要安排見麵不難;惟獨是排在名單第一位的名字,倒把接待人員難倒了。這個名字是:鄧稼先,中國的兩彈元勳,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楊振寧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1950年,鄧稼先在美國普度大學取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那時,新中國剛告成立,鄧稼先一畢業就立即乘船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協助建立物理研究所的工作。這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楊振寧和鄧稼先之間失去了聯絡。直到有一天,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爆”出來了——1964年10月,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等西方大國則目瞪口呆。

僅僅事隔三年,1967年6月,中國又再試爆氫彈成功,西方大國的核威脅與核訛詐被打破。

如同美國當年試製原子彈一樣,中國從事這一秘密行動的科學家和研究基地所在地都是絕密的。但過不多久,美國情報部門已經搜集到及披露一些資料,在中國製造兩彈的主要負責人名單中,鄧稼先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其中。美國方麵相信,鄧稼先是其中一個在技術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人物。



1973年毛澤東主席接見楊振寧

事實是,早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1955年,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已決定,中國要製造自己的原子彈。那時,中國連鈾原料也還未找到,更不要說其他技術條件了,中國的原子彈事業是從找鈾礦開始的。

在這之後的十年時間中,鄧稼先擔任理論部主任,在北京西郊核武器研究所和青海省羅布泊沙漠實驗基地,從零開始,領導進行有關原子彈、氫彈的理論設計工作,包括力學結構、材料狀態、實驗裝置和爆炸過程……終於,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試爆成功,緊接著就是氫彈的研製。

但是,就在氫彈設計即將完成的關鍵時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陷入大分化、大動亂之中。鄧稼先在北京家中的夫人許鹿希被批鬥,兩個女兒被下放農村……這時的鄧稼先,完全不考慮個人的安危,而是提出了“提前完成氫彈試驗,向文化大革命獻禮”的口號,曉以革命大義,果然正在準備武鬥的兩派群眾都安靜下來,放下武器,回到工作崗位上去繼續工作。結果,中國氫彈在“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6月試製成功。結果,名單急呈周恩來總理請示,周總理親自指示?“安排見。”

信報記者 李冰/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