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學者:我們都是熊的傳人?(組圖)

(2008-11-28 15:17:08) 下一個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早已被世界認同。然而龍的形象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卻未有定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依據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圖騰,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征,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葉舒憲認為,熊圖騰一直在我們的文化中延續,可以為我們打開理解遠古神話的窗口。從今年5月的論文,到本月11日河南舉行的國際神話學會,葉舒憲已數次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然而,他的這一驚人理論直到現在並未在考古學界引起多大反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指出,熊圖騰學說在當前的考古體係中尚缺乏實證,甚至圖騰崇拜學說本身也是舶來品。他反駁,如果真要還原說我們具有熊圖騰,那上千年來,龍這一意象在中國悠久文化裏又意味著什麽,熊的意象究竟是如何轉變成龍的意象呢?

遼寧省牛河梁遺址祭壇航拍圖。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間三層祭壇,與北京天壇相似;左邊的大墓上積石一層層壘起,有如後世的王陵。

上世紀80年代在牛河梁出土的女神頭像,被當時媒體稱為“5000年後的曆史性會麵”。

赫哲魚皮熊圖騰。中國東北的這一少數民族不少部落把熊當作自己的圖騰,赫哲人打獵一般不打熊,如果遇到危險,萬不得已,也要把熊頭留下,並設案祭祀懺悔

紅山文化引出熊圖騰

葉舒憲的觀點根源於東北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紅山文化遺址開始挖掘之後,便迅速以迥異於中原地區文化遺址的文明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關注。

今年4月,葉舒憲和另外三名學者趕赴紅山文化區域做田野調查。葉舒憲認為,盡管紅山文化也受到考古學界的關注,但長期以來學界一直將考古重點放在中原,對那片土地並未有太多的了解。根據他對紅山文化遺址文物的考察,紅山文化存在著一種信仰:熊圖騰。

其中,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地遼寧建平縣牛河梁女神廟的發掘被葉舒憲看作最有力的證據。廟中除了出土泥塑女神像之外,還同時發現了真熊的下顎骨,以及泥塑的熊頭下部殘件。

此前,考古人員先後在遼河流域發現20餘件紅山文化時期形似熊龍的玉玦,這種玉雕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在紅山文化墓葬中,這種玉雕熊龍更具神器性質,與女神崇拜聯係在一起。這證明,史前熊是作為神廟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紅山先民的特殊禮遇。”

“牛河梁女神廟是紅山文明最主要的代表,除此,在赤峰地區方圓二百多平方公裏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也曾兩次發現人工塑造的熊神偶像,而且幾乎每次都是熊的形象與女神形象對應。”

熊圖騰進入了華夏文明?

根據葉舒憲的觀點,熊圖騰崇拜在內蒙古赤峰地區形成了數千年的深厚傳統,而內蒙古南部地區又與河北、陝西、山西北部地區相互聯係著,“距離內蒙古東南部不遠的河北北部有涿鹿縣,那正是傳說中中華始祖黃帝與炎帝大戰的地區。”在地緣上,存在著熊圖騰崇拜進入華夏文明的可能。

除了地區接壤外,葉舒憲還提出了另一個論據———從上古帝王名號中也可看出熊崇拜的脈絡:如伏羲號黃熊,黃帝號有熊。“文化是連著的,古書中的一些記載,沒人知道是怎麽回事,以為是不值一提的神話。其實那些聖王、先祖們名號中的‘熊’符號恰是對逝去的遠古時代的追憶,”葉舒憲指出此前就有考古學家提出過,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隻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之相應。

“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在紅山史前文明發現熊圖騰外,進入文明時代後,這種崇拜還一直延續著。”葉舒憲指出我們在進入三代文明之後的考古發現中,也看到豐富的熊的形象資料,特別是以動物神像雕塑造型的傳統一直出現在民間禮俗、喪葬明器、民間美術和出土文物中。

商代玉器中發現有坐熊,熊頭鳥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商周以後的玉雕藝術品中,作為重要儀式禮器而出現的雙熊首玉佩,熊龍玦,熊龍璧,以及自卷尾熊抽象到熊龍的各種神奇造型。“新近出版的15卷本《中國出土玉器全集》足可以構成強有力的實物證據,大大彌補文獻資料的匱乏。”


熊與龍實為一體?

在提出熊圖騰的同時,葉舒憲也沒否認龍形象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在他看來,熊與龍恰恰是一體的。

葉舒憲表示,長久以來龍一直被認為是虛構出來的動物,而熊龍一體,恰恰能解釋龍的起源。

紅山牛河梁女神廟出土過一對玉龍,通常認為這對龍的形象來源於豬,而近年孫守道、郭大順等考古學者卻提出“熊龍”說,他們的理由是,這類龍的頭形、吻部、眼睛形狀,特別是有耳無鬃等主要特征,並不是豬的特征,而其短立耳、圓睛卻與熊的一些特征相似。

與雙熊龍相對應的,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積石塚還出土有雙熊首三孔玉器。葉舒憲表示後來的考古發掘還出了一些龍的造型文物,在這些龍的造型中,很明顯可看出熊的頭。熊的身體是卷曲的,就像一個圓圈一樣。然後嘴咬住尾巴,“對照這個線索看,龍的獠牙其實就是熊的牙齒。以往有說法認為是獅子的。實際上,獅子是以後才有的,並且是外國傳來的。年代上並不吻合。”

延伸

熊圖騰的天下

“熊圖騰崇拜並不僅僅限於中國”,葉舒憲稱,熊圖騰是歐亞大陸及北美史前宗教信仰的共有主題之一。與史前女神偶像的相關的熊崇拜,將冬眠春出的熊理解為死而複生的象征,體現了大地母神的自然節律。葉舒憲表示在歐洲,熊的神秘氣息是從地窖裏傳出來的。熊因此代表黑暗,陰森:而在印第安人普埃布羅族的地下廟宇裏,按慣例有一個爐灶被稱為“熊”,因為這種動物與冥間的力量有關。

葉舒憲稱,從空間分布上看,整個歐亞大陸北半部以及北美洲的史前文化都曾經流行過熊圖騰崇拜。“歐洲史前人類製作的燈台、陶器、人像和祭器上出現的大量的熊形象,比如克羅地亞發現的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陶製熊形燈台,都為他們的熊圖騰崇拜提供了證據。”

紅山文化大爭議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有考古學家認為,牛河梁發掘的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塚群紅山文化遺址說明,當時的紅山文化已經出現了氏族部落製度。

現代考古學自上世紀初建立以來,人們習慣性地把中原即黃河流域當成中國文明的起源地,尤其是絢麗奪目的河南仰韶彩陶文化的發現,更是支持了這一觀念。然而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被發現以來,以蘇秉琦為代表的一批考古學家提出,紅山文化與中原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處於“先走一步”的前導地位。

不過這一理論並未取得學界的主流地位,還有很多學者堅持中原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起源和中心,他們認為,紅山文化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因為現有資料並不能證明紅山文化已經具有了青銅器的鑄造和應用以及城市和文字的產生。

無論如何,紅山文化引發了學者們對文明起源問題的思考,古史學者們終於擺脫了神話意識的影響,進入到了將考古實物引進到古史研究的階段。

新知補丁

圖騰(Totem)

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匯,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征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餘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龍的起源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1987年在河南省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