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清朝各式服飾(組圖)

(2008-11-23 16:02:45) 下一個


清代男子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製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麵。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馬甲: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其中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樣式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裏麵,樣式也比較窄小。清末時,有把馬甲穿在外麵的。還有一種多鈕扣的馬甲,稱“巴圖魯坎肩”( 巴圖魯是滿語,是“勇士”之意)。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稱“軍機坎”。以後,一般官員也多穿著,成為一種半禮服。本圖為一字襟馬甲。

 

 

清代領衣: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季節,用淺湖色緞,冬季用絨或皮,這種領子,又稱“領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係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披肩。形似菱角,上麵繡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本圖為領衣實物。

 

 

清代婦女發飾(一):

清代婦女發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製,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清朝中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宮女發飾,發飾品種繁多,各個時期流行的發式也各不相同。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麵加坎肩。此圖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襖裙的婦女。

 

 

清代婦女發飾(二):

滿族婦女發式,大多以為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麵裱以黑紗,上麵飾有翠翟。普通滿族婦女,多為“叉子頭”式,也稱“兩把頭”、“把兒頭”的。後來,受漢族影響,一般都將發髻梳成扁平的形狀,俗稱“一字頭”。到了清末,這種發髻越來越高,逐漸變成“牌樓式”的固定裝飾,隻需套在頭上,再加一點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而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為袍衫(旗袍),不過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麵加坎肩。本圖為梳旗髻、穿旗裝及琵琶襟坎肩的滿族婦女。

 

 

清代皇帝朝服之一: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隻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帷繡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繡團龍九條;裳繡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繡行龍兩條;袖端繡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圖。

 

 

清代皇帝朝服之二:

本圖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麵繡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繡鉤藤緝米珠朝靴。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範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征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麵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繡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隻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隻是被繡在衣襟裏麵,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麵或背麵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朝服朝褂: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繡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麵也繡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孝恭仁皇後.

 

 

清代貴妃朝服:

本圖為清代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頭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內穿冬朝袍,周飾貂皮邊。

 

 

清代後妃龍褂: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隻能為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第二種隻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此圖為清代光緒皇後石青緞地五彩繡緝米珠雲龍八團,有水龍褂,即為第一種。

 

 

清朝皇後朝褂:

清朝皇後朝褂,樣式為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繡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本圖朝褂紋樣為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繡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繡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麵。

本圖朝褂紋樣為前後身各繡大立龍各兩條想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涯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間。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麵。此圖為清雍正石青緞地五彩雲水金龍朝褂。

此圖為清乾隆皇後朝褂。

 

 

清代吉服褂:

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繡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繡花卉八團,為石青色。

此圖為清代乾隆石青緞地彩繡八團花卉紋吉服褂。

本圖為清代孔子67代衍聖公夫人張氏畫像,穿八團花卉吉服褂。

 

 

清代後妃朝袍:

本圖為清代乾隆皇後所穿的明黃緞繡五彩雲金龍朝袍。

本圖為清代雍正明黃緞五彩雲金龍女朝袍。

皇後朝袍展示圖:

本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繡朝袍。

 

 

清代龍褂:

此圖為清代乾隆石青緞繡五彩金龍有水八團紋龍褂。

 

 

清代皇後朝冠: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傳世實物)

 

 

清代女龍袍:

清代女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氣、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明黃色的長袍。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為石青色。紋樣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第二類為織繡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本圖為內蒙古榮憲公主墓出土榮憲公主黃緞穿珠繡八團龍有水女袍。

本圖為清代乾隆皇後緙絲龍袍。本圖為清代皇後龍袍:

 

 

清代皇後百蝶袍:

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菊花及蝴蝶。整件服裝為湖藍色緞地,衣身繡各種姿態的蝴蝶,蝴蝶中間,穿插數朵菊花。袖口及衣襟也以菊花及蝴蝶為緣飾。此服為後妃所穿著。本圖為皇後所穿的百蝶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豔的藍色緞地上,繡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淨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常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隻是圖案有所不同。另外,常服樣式也比滿族貴婦服飾要寬鬆一些,特別是衣袖及下擺。此圖為穿常服的慈禧皇太後。

 

 

清代滿族旗鞋:

滿族婦女不纏足,大多穿旗裝穿木低的絲鞋,時稱“高底鞋”。由於形似花盆,也有稱為“盆底鞋”。有的像馬蹄,稱“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細布裱蒙,鞋麵用刺繡、穿珠等工藝,慈善太後穿的高底鞋,把鞋頭做成一個鳳頭形,嘴銜珠穗,稱為“鳳頭鞋”。此圖為滿族婦女所穿的高底旗鞋。

 

 

清代官吏繡蟒朝服:

清代朝服清代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蟒袍、補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種,其形製為上衣連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黃色。隻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親王、郡王則用藍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黃色,都用藍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顏色,當然十二章紋樣也不能用。本圖為官吏穿的繡蟒朝服展示圖。(傳世實物)

 

 

清代官吏朝服:

本圖為官吏穿的素地片金緣朝服及披領展示圖。(傳世實物)

 

 

清代團龍補服: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麵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繡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繡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本圖繡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為郡王所穿團龍補服。(傳世實物)

本圖為親王補服上的補子(團龍)。 

 

 

清代文官補服:

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本圖為文官補服。

 

 

清代吉服冠:

清代補服、補子 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隻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麵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本圖為吉服冠的頂,左為三品官用,右為一品官用。

 

 

清代暖、涼帽:

清代補服、補子 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製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製,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簷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製、緞製及布製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製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本圖為涼帽實物。

本圖為暖帽實物。

 

 

清代朝珠:

清代補服、補子 朝珠是掛在頸項間垂於胸前,由一百零八顆圓珠串成,無疑是源於佛教的數珠,也是隨品級而掛用,質料也各不相同,朝珠用細條貫串,有後引垂於背後。朝珠上還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麵,女在右麵,一小串則女在左麵,男在右麵。本圖為朝珠展示圖(傳世實物)。

 

 

清代蟒袍:

蟒袍是文武官員最常用的禮服,因袍上繡有蟒文而得名。關於蟒、龍的區別,曆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禦(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其實不盡然。因為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到了清代,盡管在名稱上將龍、蟒劃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圖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地位高的官吏照樣可穿“五爪之蟒”,而一些貴戚的到特賞也可穿著“四爪之龍”。至於,何時為龍,何時為蟒。主要在當時的社會等級製度比較嚴格,龍被視為帝王的化身,除帝後及貴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樣是一件五爪龍紋袍服,用於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於普通官吏時,隻能叫蟒袍。在顏色上,隻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本圖為蟒袍展示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製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麵。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製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麵。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係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繡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係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

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束腰帶的男子。(恭親王奕訢)

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佩搭褳的男子。(兩廣總督瑞麟)

本圖為戴暖帽、穿琵琶襟馬褂、開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本圖為戴風帽、穿長鬥蓬及行裝的官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