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研製核武器密史:偷運核材料 核專家空難

(2008-09-02 12:50:25) 下一個

  如今停泊於台灣北海岸的碧砂漁港供遊客參觀,成為當地重要地標的“海功號”漁業實驗船15日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據台灣《聯合報》報道,1976年曾以開發遠洋漁場及漁業資源探測為名遠赴南極帶回大量南極蝦,被譽為成功開發南極蝦而名揚台灣的“海功號”還曾執行過絕密的任務,那就是返航經南非的時候,曾為台“國防部”捎回一件“神秘包裹”,包裹裏裝的是製造核武器最重要原料鈾235!

  ★南極之行隻是幌子

  “海功號”南極首航之旅的負責人、台灣水產試驗所退休人員戚桐欣14日首開金口談這次神秘的任務實質。

  身為當事人之一的戚桐欣告訴《聯合報》記者說,1976年12月2日,“海功號”從基隆八鬥子漁港啟航,前往南極恩得比海域試捕南極蝦,並研發加工技術。第二年3月26日返回基隆。其時,戚桐欣的身份為是水產實驗所海洋漁業股長,是遠航南極行動的主要負責人。

  然而,“海功號”帶回的大量南極蝦又小又難吃,根本沒人吃,隻能被台灣人拿去當魚餌。一位名叫蔡崇熙的台灣人在一篇標題為《‘海功號’下南極,一趟不顧生死的烏龍探險記》的文章中指出,“這趟南非烏龍探險,台灣人最感興趣的‘南極磷蝦’有多大?行前水產實驗所專家的答案是:最大四五十厘米,當正式網撈後發現,最大的連蝦須在內隻有6厘米,大量網撈之後,平均蝦長約2厘米!”

  事實上,台灣水產實驗所的專家們心裏非常清楚南極的磷蝦個頭到底有多大,因此,台灣民眾對當局派一艘小船冒險前往南極的決定非常不解。

  ★“神秘包裹”運中山科學院

  身為負責人的戚桐欣當時也認為南極行是“單純的開發漁場行動”,然而,當他返航時候,他才覺得此行非同尋常。

  “海功號”完成預定試驗後,返航至南非開普敦港,停留約一周進行補給作業。在“海功號”離開南非前,戚桐欣和已故的水產試驗所所長李燦然(當時是海洋漁業係主任),突然接獲台灣駐南非“大使館”通知,去與“大使”見麵。當時“大使”很客氣地請求協助運送一件包裹回台灣。兩人直覺認為:“這件包裹一定很重要!”

  臨行前夜,台灣駐南非“大使館”運來一隻木條箱子,直接放進“海功號”的實驗室,船上人還被交代,盡量不要進實驗室。戚桐欣回憶說:“當晚,船員全部放假、離船,船長親自值班、守船,有一批南非人,送來一個‘特殊物件’,這個‘特殊物件’被送進研究室,由船長親自點收、鎖門,船長被叮嚀,在回航的路上,不要到任何港口避風、補給,船員回船以後,立即出港,船長告訴全部乘員,不得進入研究室。”

  “海功號”到達台灣時,被命令專撿下半夜先進基隆港旁邊的深澳油港,有專人把特殊物件接走,再出深澳油港,進基隆港,在外港錨泊,等待到8點鍾靠泊基隆客運碼頭,接受各界盛大的歡迎。

  ★赴南非飛機神秘當空爆炸

  這麽多年來,“海功號”的當事人們被勒令“守口如瓶”,否則將會有不利,而4年多前退休的戚桐欣現在終於可以說,30年來,“海功號”代運包裹事仍高度機密,知道的人都不敢說;他願說出自己知道的過程及想法,是考慮到時空已不一樣,神秘包裹應該可以解密了。戚桐欣說:“從包裹外形研判,我認為是一枚導彈,後來這件包裹送往中山科學研究院,研判應與研發武器有關。再後來就在研究院的工作人員透露說,那是研發核武器用的U-235!”

  更有意思的是,“海功號”從南非回來後,就傳出台灣中山科學院進行核武器研發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高爆”試驗,還有一架從台灣飛往南非的飛機在空中爆炸。這架飛機據說載有中山科學院數名核武器專家。在他們的飛機空中爆炸後,遇難者的家屬這麽多年來一直沒有獲得任何官方解釋,他們隻是被告知“因公詢職”。

  當然,戚桐欣認為不是,因為濃縮鈾有輻射,如果隻用木條箱及黑膠布包裹,搬運的人和船上的人,豈不全都遭輻射汙染?另一位核研所人士指出,以“海功號”當時可以秘密運送的能力,就算是“武器級的濃縮鈾或釙”,它的量應該還不足以製造一枚核子武器。

  ★退役船上還有多少秘密不為外人知

  這一事件的主角“海功號”是台灣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投資建造的試驗船,總噸位711.5公噸,船身長56.6公尺、寬9.1公尺,吃水深度3.25公尺,船高約3層樓。“海功號”於1975年7月12日下水,同年12月24日首航,進行台灣北部漁場試驗調查;至1993年功成身退。

  據台“外交部長”、“監察院長”錢複在回憶錄中指出,1976年8月29日《華盛頓郵報》以頭版頭條刊出“台灣被視為再處理核子燃料”,稱美國在過去半年獲得情報顯示,台灣正秘密處理可用於製造核彈之鈾燃料;蔣經國從1977年伊始,就與中央黨部重要負責人員討論核能問題。這些時間都與“海功號”赴南極時間極為巧合。

  近日,記者在台灣北海岸的碧砂漁港看到了這艘總噸數711.5噸,全長56.65公尺“海功號”。根據資料記載,“海功號”曆經18年歲月,共完成了53次航次任務,於1993年間功成身退,由當時的台灣省府無償贈送給基隆市政府,1995年轉贈基隆區漁會停泊於碧砂漁港供遊客參觀。

  碧砂漁港是個觀光漁市,有許多遊客,“海功號”看起來其貌不揚,船身上已是鏽跡斑斑,根本無法吸引遊人注意,很難讓人想像它可以完成南極行程。

  ●新聞小秘書:台灣研發核武全紀錄

  台當局真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發展核武,有兩個階段,分別是1967至1977年, 1987至1988年。上世紀60年代末,極力主張“反攻大陸”的蔣介石以開發核能為由,指令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正理工學院、“清華大學”核工所,其中“中山科學院”的四個研究所分別是核研所、火箭所、電子所、化學所,培養了不少相關人才。其核研所專攻核彈,火箭所負責研發投射載具。1969 年,台灣從加拿大引進研究用的反應器,同年建立鈈化學實驗室,並偷偷從南非進口100噸鈾礦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被迫停止發展核武器的計劃。

  1975年蔣經國上台後,台當局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重新啟動核武計劃。台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2003年出版的日記中,披露了他兼任“中山科學院院長”期間台灣研製核武器的部分內幕。他在一篇日記裏寫道:“科學院以化學方法研製濃縮鈾,已獲初步突破”。哪知,美國安插在核研所的間諜打破了台當局研製核武器的春夢。

  1988年1月,“中山科學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與其家人在美國度假時突然“叛逃”,向美國交出了台灣發展核武器的機密文件和圖紙,這就是震驚島內外的“張憲義事件”。美國立即要求台當局關閉核反應堆,並於1988年1月18日派團抵台,強行拆除台灣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堆,下令停運送往台灣的所有重水,同時搬回台灣核反應堆裏的重水。至此,台當局“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計劃再次破產,而且台灣在理論上喪失了自行研發核武器的能力。

  李登輝上台後,出於增強“分裂本錢”的考慮,也動過研製核武的念頭。1995年7月,李登輝訪美導致台海危機。他在向“國大”作報告時聲稱,“從長遠的觀點看,我們應重新研究核武的問題”,不過隻有幾天就因為美國不滿而不再談。1998年,台當局又放出風聲,稱如有需要,台灣能“在三至四個月內擁有核武器”。陳水扁上台後,曾公開表示台灣不發展核武器,但他的親信卻拋出“台灣有意發展核武”的話,“台獨”媒體《自由時報》也極力主張台灣發展核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