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王國維為什麽要自殺?(圖)

(2008-06-25 16:55:29) 下一個


簡述: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王國維世代清寒,幼年為中秀才苦讀。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後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複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生平著述62種。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但也因此被後來的共產黨激進派說唾棄,在主流文化之外。


 正文: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現代最傑出的學者。在文、史、哲諸方麵都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一向苛以譽人的魯迅先生認為“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熱風·不懂的音譯》)。陳寅恪先生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他從三方麵總結了王國維的學術內容和治學方法,即“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並認為據此在考古、上古史、邊疆史地、文藝評論等許多方麵取得的成就“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然而,除了其難以企及的學術成就外,王國維的自殺也一直為人們所關注,70年來,對於其自殺的原因,聚訟紛紜,已成學界公案。

據王國維的學生柏生的回憶,在自殺前一天,清華研究院的學生因為考試結束,行將放假而公宴諸導師,席間王國維先生還興致很高地與他們談論有關蒙古的雜事,當天晚上,他還與謝國楨去王家問陰陽五行的起源等問題。自殺的那天上午,王國維先生還到學校,讓校工去他家取成績稿本,並與研究院辦公處侯厚培談論下學期的招生事宜,時間甚久,後又向侯借大洋兩元,因侯當時沒現洋,故借給他五元鈔票,王國維隨即雇車去頤和園,據園丁回憶,王進園後,先在石舫前木坐許久,後步入魚藻軒,吸紙煙,旋即跳湖。從跳湖到得救,其間不到兩分鍾,甚至連裏衣都沒濕,但已無呼吸,一代學者杳若黃鶴西去。(可參見《記王靜安先生自沉始末》,《國學學報·王靜安先生專號》)

王國維的自殺,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一方麵,已被馮玉祥趕到天津的遜帝溥儀下詔封王國維為忠愨公;而海內外學術界也紛紛舉行紀念活動,僅出版的紀念專號就有四輯,與前一年另一位學界巨子俞樾離世時的寥落適成對比。但王國維正當盛年,在學術研究如日中天之時,遽爾自沉,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疑問,至今仍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既有複雜的社會背景和王國維自身矛盾的性格的因素,也有分析者的立場和意識形態的糾纏,因此,回顧各種對於王國維自殺原因的分析,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味的事情。

[一]殉清說

對於王國維的死因,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要數殉清說,其最主要的理由有兩條:

其一是辛亥革命後,他隨羅振玉東渡日本,成了所謂“勝朝遺老”,而且至老也沒有剪掉作為時代象征的辮子。1923年,受廢帝溥儀征召出任南書房行走(五品),自殺前還托羅振玉將“論政事疏”轉交給溥儀,表明心跡。而溥儀正是讀了王國維的疏論後,感到“孤忠耿耿,深惻朕懷”就加封論賞的。當時的一些遺老因此把王國維比作屈原懷忠而自沉汨羅。《清史稿》還為他立了個“忠義傳”。而激進的思想家們則指責王國維保皇,為滿清完節。現代學者陳元暉也認為“王國維是保皇派,他終其一生都是盡忠於清朝皇帝的,……對於曆史發展的必然結局,他不敢設想,最後隻能用自殺來結束他的一生。”(《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哲學研究》1980年第5期)但是,“論政事疏”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王國維的弟子趙萬裏認為此遺折乃是羅振玉偽造;且遺書中並無一語涉及清王朝及溥儀。也無關於遺折的交代。後來,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說“這其實隻是羅振玉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篇文章的合作者。……其實那個表現著‘孤忠耿耿’的遺折,卻是假的,它的編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見’的羅振玉。”不過,也有人認為王國維上遺折之事“當屬事信”(參見葉嘉瑩《從性格與時代論王國維治學途徑的轉變》注26)。依筆者之見,溥儀之回憶錄有一種徹底悔過的傾向,故對於早期活動包括偽滿時期的描寫顯然並不能稱為信史,且他也並無確鑿證據證明遺折係羅偽造。

其二是遺書。王國維死後,人們從他的衣物中發現他留給其兒子王貞明的遺書,上書“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蒿葬於清華園塋地。……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早在1924年11月,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時,王國維就有自殺的意圖,隻是家人嚴加看護,才未能得逞。

1927年北伐軍揮師北上,湖南軍政府把葉德輝給槍斃了,同時浙江軍政府也籍沒了章太炎的家產,這使王國維受到巨大的刺激。為了避免再次受辱,按“君辱臣死”的古訓,便不如一死了之。很多人對遺書能否成為殉清之理由存在疑問,因為王國維並沒有葉德輝在湖南組織籌安會這樣的劣跡,也不曾發表過鼓吹複辟的言論,更沒有參與複辟的活動,當溥儀決心依靠日本,以天津為基地進行複辟活動時,王國維已到清華研究院當教援去了,按一些人的說法是“食了周粟”了。

王國維僅僅是留了一條辮子、做過清室的官而已,王國維更多的可能是恐懼,深恐自己也遭受屈辱,故而有“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之絕筆。但遺書中隻交待家事及書籍之安排,絲毫沒涉及清帝及東躲西避的朝廷,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篇遺書看作是一種內心的恐懼,而明確的價值指向,或未可知。

[二]殉文化信念說

陳寅恪先生認為這種把將王國維之自殺歸結於殉清的說法是“局於一時間一地域”,並沒有了解其平生的誌向,他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艱;其表現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凝集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運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雲。”(《王觀堂先生挽詞》)梁啟超在王國維墓前的演講中稱王國維的自殺“完全代表中國學者‘不降其誌,不辱其生’的精神”,不能把自殺看成是一種怯懦的行為。雖然梁啟超用伯夷、叔齊來比照王國維,容易為持“殉清說”者利用,但客觀地說,他的說法接近於陳說。

但這種說法也並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即使按陳寅恪先生所言王國維所殉為抽象之理念,但陳又言,這抽象之理念不能不有所依附,正是在這種依附中,“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緣何王國維不能將溥儀視為以康熙呢?

[三]羅振玉逼迫說

王國維和羅振玉之間的關係,實在非同一般。王國維青年時,就不滿於科舉貼括之學,以至於在參加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向往新學,卻因“家貧不能以資供遊學”。1898年,王國維來到上海,在《時務報》任書記校讎工作,並為館主汪康年司筆劄。業餘時間去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學習。羅振玉慧眼識才,在各方麵提攜獎進,甚至資助他去日本留學。從此王國維便處處跟隨羅振玉,羅辦雜誌,王國維便替他做編輯和翻譯,羅奉調到北京,任職學部,王國維也隨之赴京,在羅身邊任職。辛亥革命後,羅攜家眷去日本,王國維也舉家搬到日本,後羅振玉定居天津,羅又給王國維弄了個“南書房行走”。羅“奉旨入值南齋”,王國維又幫他整理皇宮內府的文物書籍,王國維的興趣和研究重心從哲學、文學轉向甲骨文、邊疆史地、敦煌學,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與羅掌握大量的新發現,而他又幫助羅整理考證有關,這一點可從他《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一文中得到證據。對於這種帶有依附色彩的關係,王國維一方麵有一種報恩思想,同時也感到屈辱,覺得是“為生活故而治他人事”。盡管羅、王兩家後來有了姻親關係,王國維內心之不平衡依舊存在,羅、王之間關係的破裂顯然也有這種心理背景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持因逼迫而致王自殺說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逼債,據郭沫若說:“據說他並不是忠於前朝,而是別有死因的……據他的死,實際上是受了羅振玉的逼迫。詳細的情形雖然不十分知道,大體的經過是這樣的,羅在天津開書店,王氏之子參與其事,大折其本。

羅竟大不滿於王,王之媳乃羅之女,竟因而大歸。這很傷了王國維的情誼,所以逼得他走上了自殺的路。”(《魯迅與王國維》,《曆史人物》)此外,溥儀提供了另一個傳說,說的是清帝內務府大臣紹英托王國維代售一批字畫。羅振玉得知後,從王國維手中把字畫要了去,說可以替他賣,但賣後羅把所得的一千多元扣留,作為王應還羅的債務。致使王國維無法麵對紹英的催促,因而自盡。(《我的前半生》202頁)其二是羅在王喪子後,把新寡的女兒從王家接回,致使王國維感到很丟麵子,與王國維交往近三十年的殷南說:“在去年秋天,既有長子之喪,又遭摯友之絕。憤世嫉俗,而有今日之自殺。”(《我所知道的王國維先生》,《國學學報·王靜安先生專號》)不過這幾條理由有很重的推測因素,因而無法將之作為確證。且羅振玉因出仕偽滿、盜賣國寶,一直口碑很壞,史達在他所撰《王靜安先生致死真因》一文中說:“羅振玉本是個假借學問而虛名來騙人的大滑頭,他專以販運中國古籍出洋及造作假古董弄錢為業。……這樣的人,品節如何也就可揣而知,不幸王先生正在他做蘇州師範學堂監督時去擔任教課,於是被他拉攏著做他學問上的工具。”(《文學周報》五卷一至四期合訂本)甚至認為王國維作了“遺老”也完全歸罪於羅振玉,如顧頡剛說“羅氏喜歡矯情飾智,欺世盜名。有意借了遺老一塊牌子來圖自己的名利,他在這個環境之中,也就難以自脫,成了一個‘遺而不老’的遺老了。等到成了遺老,騎虎難下,為維持自己的麵子起見,不得不硬挺到底了。”(《悼王靜安先生》,《國學學報·王靜安先生專號》)這或許就是陳寅恪所說的“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

這些說法明顯帶有情緒性,因而不能算是持平之論,一方麵完全抹煞了羅振玉對於王國維當初的幫助提攜之功,同時也把王國維看成一個毫無主見的傀儡式的人物,顯然是對王國維的內心世界缺乏深入的了解。王國維學術旨趣的轉變,既有當時地下新發現的刺激,更是他“智與情兼勝的秉賦”和“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內在原因的促成。(參見葉嘉瑩《從性格與時代論王國維治學途徑的轉變》,《保守主義》,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王國維的學術研究雖貫通中西,但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也很明顯,他從根本上是反對革命的,他明確把孫中山、陳獨秀比作洪秀全、楊秀清,其實學貫中西而又保皇,這在中國近代亦非個案,嚴複等人即是明顯之旁證。

[四]性格悲劇說

王國維天性憂鬱悲觀,在《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中,他說自己“體質羸弱,性複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複於吾前。自是始決定從事於哲學”。叔本華思想中的悲觀色彩和天才觀與王國維憂鬱的性格深為契合,王國維一向自視甚高,以天才自況。王國維認為一般人的快樂與痛苦,僅僅是生活中之快樂與痛苦;而天才由於能洞見痛苦之根源,因而要承受更為深切的孤獨和痛苦。而哲學並不能慰藉他的內心的矛盾,在《自序》二中,他說“餘疲於哲學有日矣。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但他又說“餘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不苦感情寡而理情多。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美術作為解脫人生痛苦之途徑,但他智與情兼勝的內在衝突,難以使他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因此他悲歎人生如“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蝶戀花》)

王國維35歲後,專力於經史、古文字的考證,期於遠離現實,心遠地自偏,有詩為證:“掩卷平生有百端,飽更憂患轉冥頑,偶聽啼?怨春殘。坐覺無何消白日,更緣隨例弄丹鉛,閑愁無分況清歡。”(《浣溪沙》)“弄丹鉛”即考證之事,能使一個多愁善感之人忘憂嗎?這隻能使王國維更加落落寡歡,少有朋友,王國維是個執著於理想之人,他向往一種無功利、純粹的學問,因此他抨擊康有為、魏源、嚴複以政治或功利為出發點的學術路徑,更厭惡以學術求官,心中常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的遺世獨立之感,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本可不死,隻因既不能屈服社會,亦不能屈服於社會,所以終究要自殺。”(《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辭》)

由於社會曆史的急劇變化本世紀文化人之自殺,幾乎都不能說是新聞。我們現在也很難真正了解其自殺的真正原因。因為死者已逝,令我感興趣的還有對於自殺方式的選擇,在缺水的北京,至少有梁濟、王國維和老舍選擇了投水自殺,其間的意義或隻有他們知道。但在王國維本人而言,他並不將自殺看作是解脫的良方。他說:“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紅樓夢評論》)但他還是選擇了自殺,必有其不可化解之症結。王國維生活於中國社會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因此他的死既有複雜的社會背景,也有其曲折的人生經曆的作用,但諺雲:性格決定命運,綜觀上述四種理由,以私意度之,王國維之自殺最主要的應是其矛盾又憂鬱之性格,而國民革命軍對葉德輝等人的鎮壓是其觸媒。他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自殺之原因時說:“自心理學上觀之,則非力不足以副其誌而入於絕望之域,必其意誌之力不能製其一時之感情,而後出此也。”(《教育小言十則》)亦非自況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