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西藏門巴族的一妻多夫製(組圖)

(2008-05-01 15:33:35) 下一個

  在今天的藏區門巴族,仍然保存著“一妻多夫”及招贅女婿上門的婚姻製度,和“舅權”至上的婚姻禮俗;女性在家族中起著支配作用。

紮壩一妻多夫實考

  "在紮壩,家庭的核心是母親,各種家務事及農活均由婦女完成;舅舅掌權,大小事情必須經舅舅同意或由舅舅做出決定,小孩子也由舅舅養。" 紮壩區工委主任澤仁彭措告訴我們,紮壩家庭人口眾多,關係複雜,連他也隻了解了一個大概。

  這並非是這位當工委主任的不體察民情,工作疏忽,而是的確這家庭成員的關係有點複雜,甚至連家庭成員自己都不太清楚。紮拖鄉的阿夏拉就告訴我們,如此複雜的關係,他自己有時都會搞糊塗。至於,他在外麵還有多少個兄弟和妹妹,“也許隻有天知道"。"我們6個兄弟都在外麵一妻多夫,家裏的5個侄兒侄女都是我三個妹妹一妻多夫的。” 阿拉夏說。

  "我還好,至少還曉得我的父親嘛,好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父親是誰。"他指著他旁邊的舌本安克說,"他的幾個兄弟,好像都不是一個父親生的。 


一妻多夫為哪般?為了保存家庭財產!

文化的角落:西藏一妻多夫製

  "一妻多夫是因為要保持財產的不外流"。作為紮壩地區最有知識的人,茨珠曲佩老人曾經在文革後期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上過大學,也曾是紮壩中心小學校的校長,現在是紮壩地區的文教幹事。在當地,他很受人尊敬。

  在解釋為什麽有一妻多夫現象時,他認為,在這個貧窮而閉塞的峽穀地區,由於土地和耕地麵積少,一個家庭就不能無限的分裂。通過"一妻多夫"的方式,可以杜絕家裏財產的外流。"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都各自娶妻生子 ,勢必會重新組建家庭,重新修建碉樓,置辦生活用具,這是這個地區的人所無法承受的"。"母親在家裏的絕對權威不容更改,如果引進另外人家的一個女子,勢必會改變這種格局。"茨珠老師同時認為,與這個地區尊敬母親,保留了一部分母係氏族傳統有關。 


一妻多夫家庭的內部關係


文化的角落:西藏一妻多夫製


  藏族傳統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極個別的父子共妻幾種形式。但在康區最主要、最普遍、占絕大多數的為兄弟共妻。解放前,譚英華先生在今甘孜地區境內調查的45戶一妻多夫家庭,其中兄弟共妻44戶,共101名男子,平均每戶均2.3人,非兄弟共妻家庭1戶,丈夫2人。

  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對父親的關係,從稱謂可見一斑。一種是稱大哥為爸爸,其餘為叔叔。在芒康還有稱大哥為爸爸,其餘的依次為大叔、二叔、三叔的。如果大哥去世,則可稱二哥為爸爸。另一種則不加區別,幾個丈夫均被一概稱作爸爸,這兩種不同的稱呼方法,有時還共存於同一村莊,如丁青縣丁青村就是這樣。不同的稱呼方法僅僅是一種習慣,並不意味著子女真正是誰的。在昌都調查過的幾戶家庭的父親們沒有設想過子女中誰是自己的,誰是其他人(哥哥或弟弟的),反正這個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視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樣,對父親們也一視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親是誰。子女的所屬,從家庭的角度看待的,而不是強調個人。這種習慣也有利於家庭的和睦。 

  藏族傳統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極個別的父子共妻幾種形式。但在康區最主要、最普遍、占絕大多數的為兄弟共妻。解放前,譚英華先生在今甘孜地區境內調查的45戶一妻多夫家庭,其中兄弟共妻44戶,共101名男子,平均每戶均2.3人,非兄弟共妻家庭1戶,丈夫2人。一妻多夫家庭以而兄弟共妻為普遍,其次為三兄弟共妻。四兄弟以上共妻的隻是極個別現象,在昌都丁青縣丁青村的一妻多夫家庭120戶,丈夫257人,平均2.29人。昌都縣妥壩鄉9戶一妻多夫家庭,一妻二夫7戶,占78%,一妻三夫、一妻四夫各一戶,分別占11%。


一妻多夫 如何娶親?

  康區藏族的婚姻既有娶妻婚,也有入婚。但一妻多夫家庭均為娶妻婚,尚未發現可幾兄弟入女方家的情況。其婚禮習俗與一夫一妻的娶妻婚相同。由於多夫,在提親時,有的要明確說明是幾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說明。舉行婚禮時,有三種不同的情況,較多的一種是一人為代表參加婚禮,這種情況大多是長兄為代表娶妻,以後弟弟們逐漸長到後,與妻子發生性關係,從名譽上丈夫變成事實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代表者不一定長兄。如類烏齊縣有一戶兄弟共妻,哥哥是跛子,結婚時由弟弟代表婚禮。第二種為兄弟們均參加婚禮娶妻。如丁青縣丁青村的布吉兄弟倆,參加婚禮時兄弟並排坐在一起,妻子坐在旁邊。第三種為部分兄弟參加婚禮。如丁青宗色紮部落的澤丁紮巴結婚時,父親為他們三兄弟娶一妻,但他年齡還小,隻有兩個哥哥參加了婚禮。結婚時究竟采取哪一種方式,主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如兄弟的多少,兄弟間年齡大小的差異程度,長兄弟與新娘年齡差距,等等,而且同一家庭不同代的人之間也有差異。如布吉是兄弟兩參加婚禮,但他們的兒子當代表。


一妻多夫 孩子如何叫爸爸?

  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對父親的關係,從稱謂可見一斑。一種是稱大哥為爸爸,其餘為叔叔。在芒康還有稱大哥為爸爸,其餘的依次為大叔、二叔、三叔的。如果大哥去世,則可稱二哥為爸爸。另一種則不加區別,幾個丈夫均被一概稱作爸爸,這兩種不同的稱呼方法,有時還共存於同一村莊,如丁青縣丁青村就是這樣。不同的稱呼方法僅僅是一種習慣,並不意味著子女真正是誰的。在昌都調查過的幾戶家庭的父親們沒有設想過子女中誰是自己的,誰是其他人(哥哥或弟弟的),反正這個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視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樣,對父親們也一視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親是誰。子女的所屬,從家庭的角度看待的,而不是強調個人。這種習慣也有利於家庭的和睦。

  "一妻多夫是因為要保持財產的不外流"。作為紮壩地區最有知識的人,茨珠曲佩老人曾經在文革後期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上過大學,也曾是紮壩中心小學校的校長,現在是紮壩地區的文教幹事。在當地,他很受人尊敬。

  在解釋為什麽有一妻多夫現象時,他認為,在這個貧窮而閉塞的峽穀地區,由於土地和耕地麵積少,一個家庭就不能無限的分裂。通過"一妻多夫"的方式,可以杜絕家裏財產的外流。"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都各自娶妻生子 ,勢必會重新組建家庭,重新修建碉樓,置辦生活用具,這是這個地區的人所無法承受的"。"母親在家裏的絕對權威不容更改,如果引進另外人家的一個女子,勢必會改變這種格局。"茨珠老師同時認為,與這個地區尊敬母親,保留了一部分母係氏族傳統有關。

  "從生產力上講,在紮壩,女性的工作量要比男性大得多。" 茨珠老師向我們介紹,當地女性除了要承擔全部的家務事外,整個家庭的農業種植、牲畜喂養和擠奶等工作都是由母親來完成。而男性主要從事副業,修房子、縫紉什麽的。

  四川省社科院曆史所研究員、四川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新建基本同意茨珠老師的觀點。他認為,母係氏族是人類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候所必經的一個社會階段,是以直係血緣來維係的家庭關係。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母係社會逐漸被父係社會所取代。但是,在一些生產力不很發達的地區,與外界交流幾乎隔絕的地區,有可能這種母係社會得以保存,"紮壩就是一個典型"。

  在其他實行一妻多夫製度的地方,例如昌都,農牧民對一妻多夫婚持肯定的態度,特別是在一妻多夫家庭較多的地區,大受人們的稱道。主要認為幾兄弟娶一個妻子,不但家庭財產不分散,而且家裏男人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幹農活,有的放牧,家裏會越來越興旺,越來越富裕。而且兄弟不分家,親人團聚,家人和睦相處,再好不過了。這樣的說法不僅在昌都,在玉樹甘孜也大致相同。基於這種說法,一些學者進一步分析,認為以前康區生產生活水平低下,財產積累不易,特別珍惜,加上勞役多,勞動力缺乏,因此實行多夫製。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也較少爭議。這裏還需強調,老百姓的這種看法十分重要,是這種婚姻家庭廣泛存在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揚子江酒店 回複 悄悄話 真有意思,和這麽多男人睡來睡去,會不會得性病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