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孤注一擲的豪賭:再談孟良崮戰役 (圖)

(2008-02-21 09:13:43) 下一個



圖片 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第七十四師官兵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有很多敗仗都是輸得糊裏糊塗,從戰略戰術上一開始,就注定了他們的敗局。但1947年5月間的孟良崮戰役,卻是一場雙方的戰略意圖及戰術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主將也都是指揮高手,沒有哪一方是糊塗蟲。而從整體兵力上看,當時,國軍有24個整編師共45萬人,比在山東的解放軍多十幾萬人,且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還有坦克與飛機助陣。但,孟良崮一役,國軍卻仍敗於解放軍,其精銳之師整編第七十四師遭全軍覆沒。

1947年4、5月間,國民黨45萬大軍,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統率,一字兒擺開,步步為營、穩打穩紮,向山東的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九個縱隊加一個地方軍區共27萬人)推進,意欲將陳、粟部逼至膠東海邊,先予以包圍,爾後相機剿滅。為了打破國軍的進攻,避免被圍殲的危險,並且打擊一下因國軍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囂張氣焰,華東野戰軍全權負責軍事指揮的粟裕,策劃了幾次部隊調動,以尋求戰機。最後,決定了“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戰略,即全力圍殲敵之精銳、王牌的第七十四師,從而既能威震對方,又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撕開敵人的合圍圈。

當解放軍在正麵以五個縱隊即以十多萬兵力對國軍第七十四師實施圍攻,以四個縱隊分別從左、右隔開其與國軍第八十三師、二十五師的接壤,再以一個縱隊從後麵堵住其退路時,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圍殲自已的計謀。不過,此時解放軍對其雖已有合圍之勢,但張靈甫憑其七十四師32000人的兵力及該師豐富的作戰經驗,他隻要向左或右方轉進,便可與國軍八十三師或二十五師靠近會合,因他與這二個師都隻相距10多公裏。一旦與其中一支會合,張靈甫的危險便會解除,粟裕指揮的解放軍便不是那麽容易能圍殲七十四師了。更何況,國軍45萬兵力大部就都在周邊100多公裏範圍內,隨時都會開了過來。

然而,對黨國頗為忠心且盡職軍旅的張靈甫不但沒有迅速撤離,麵對險情,他反而作出了“將計就計”的決策,將部隊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動讓解放軍來包圍自已,從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師做一個“釣餌”,在解放軍十多萬兵力圍住他的同時,周邊的40多萬國軍則有了從外麵又反包圍解放軍的機會。張靈甫相信,周邊幾十萬國軍,近則隻有10來公裏,遠也不過100多公裏,他們開到這孟良崮,最多不過是半天、一天的時間。而憑七十四師的強大軍事實力與孟良崮的險要山勢,他張靈甫在此堅守一天二天都不成問題的。他認為,隻要四麵的國軍一圍過來,他的七十四師不但能解圍,而更能實行“中心開花”的效果,使國軍創造出在孟良崮圍殲陳粟華東野戰軍的大捷奇跡。確實,張靈甫將部隊一拉上孟良崮,國共雙方的主帥主將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時戰役性質的重大變化及其意義。

蔣介石立馬知道了張靈甫的用意,看清了這個殲滅陳毅粟裕統率的華東野戰軍的機會(因為平日國軍想找解放軍決戰,卻往往找不到解放軍主力),連忙飛到徐州,親自敦促顧祝同趕緊指揮各路國軍開往孟良崮,對解放軍實施反包圍。而陳毅、粟裕呢?原想在運動中殲滅七十四師,卻沒料到張靈甫主動受圍,還上了孟良崮,堅守待援。

危險與戰機同時產生。擺在華東野戰軍麵前便一下子隻有兩種結局了:不是趕緊消滅七十四師,就是被七十四師粘往,反遭周邊圍過來的40多萬國軍的重創。戰況到了這個階段,在孟良崮,雖說華東野戰軍對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握有了絕對兵力優勢,但從整個山東戰局來看,40多萬國軍卻正在獲得一個戰機優勢。

進攻張靈甫的戰鬥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時開始打響的。經過14、15日兩天的生死激戰,雖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幾個小山頭,但張靈甫的主力尚在頑守主峰,戰鬥仍進行得異常慘烈,方圓僅1.5平方公裏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數以萬計血肉模糊的屍體。而攻山的解放軍各縱隊的傷亡也相當大了(此戰役解放軍共傷亡12000人),並且彈藥補充都出現了困難。加之,周邊國軍向孟良崮進發的情況,也令軍心很有些緊張。因此,華東野戰軍總部與下屬縱隊有些指揮員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況了,是否忍痛從孟良崮撒退,以保大軍不落入周邊國軍的包圍圈?

親處前線指揮所進行指揮的粟裕,自然透徹明白當前戰勢的嚴峻:獲勝與戰敗這兩種可能,都已接近了勝負概率的臨界線,此時,唯一能讓戰局偏向勝利或失敗的因素,就是對戰雙方的軍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卻又是指揮官們的決戰信心與指揮效率。於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陳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職者責任的“撤職、查辦、殺頭”的三大戰場紀律)並嚴令各縱隊務必不顧一切犧牲,限在24小時內攻上孟良崮,殲滅七十四師;各縱隊傷亡多少人,戰役結束後,保證給予補足建製;同時,打破解放軍曆來隻在夜裏打大仗的傳統(為躲藏敵飛機、坦克),16日白天也繼續進攻,直至於16日下午三時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擊斃張靈甫(自殺?)。

而向孟良崮進軍的國軍呢?"張軍長"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隻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師被消滅、張靈甫陣亡之時,除了國軍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為著逃避蔣介石指責其援張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個連,帶著報話機躲在孟良崮附近一個山洞中,蒙騙張靈甫謊稱他們“來援救”了外,整個孟良崮就再沒有其他國軍的影子了。張靈甫按常理推斷,隻要他堅守一、二天,周邊國軍是無論如何都能開進來的,他也的確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說遠處的國軍磨磨贈贈而沒有開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裏)的“戰友”八十三師與二十五師都沒有趕到位,從而使解放軍不僅有時間攻上孟良崮全殲七十四師主力,而且還有時間在已撤出戰場後,因清點被殲的敵人人數不夠32000人(七十四師兵員數),又重返戰場,再抓獲躲藏的敵散兵7000餘人。然後,解放軍才浩浩蕩蕩從容撤走。

一場雙方原本都有資格可能獲勝、或都有危險可能戰敗,而在戰機上雙方又幾近相同的戰役,終於以雙方相近的傷亡代價,陳毅、粟裕贏得勝利而記入史冊。

當戰鬥進行到白熱化,雙方都有可能獲勝,或都有危險可能戰敗,在戰機上雙方又幾近相同時,此時就看雙方將士誰能堅持到最後,部隊統帥的謀略已無多大意義。如國軍將士不惜血本地向張靈甫靠攏,隻怕華野當時就要崩盤。所以說粟裕將軍用兵在一個“險”字,非有氣吞萬裏如虎之魄力是不敢作戰的,故其指揮的戰役是不能複製的。對比林總指揮的戰役,則在一個“穩”字,是可以複製的。而國軍先天性缺乏相互配合,連共軍一個旅都未全殲過.

曆史已被鑄就,人們不由自主創造自已新的曆史畫頁的活動,卻永不會停止。今天,從孟良崮戰役那場共軍27萬:國軍45萬但實際卻是4,5個縱隊(軍)10多萬人圍攻一個整編師(軍)3萬多人的陳舊的往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領悟些什麽有益的東西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