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永樂大典的下落之謎

(2010-04-28 22:59:46) 下一個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永樂大典的下落之謎

◎現存於世的《永樂大典》為何無一正本

◎是誰幾乎偷光《永樂大典》的副本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有了新的發現嗎

2009年5月22日,居庸關長城古客棧,明長陵營建600周年學術研討會正在舉行。曆史長河中,明朝的那些事兒在專家的唇舌之間,如蓮花般綻放。彈指的光陰間隙中,那些虛虛實實的曆史懸疑讓學者們牽腸掛肚。在討論到《永樂大典》下落問題時,百家講壇 “ 明史 ” 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毛佩奇,突然拋出一個觀點,如同在研討會上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彈。為了捍衛各自的觀點,一場關於《永樂大典》下落之謎的辯論開始了。

《永樂大典》的下落因何成謎,竟然能夠引得明史專家們為它展開措辭鋒利的爭論?

“ 金匱 ” 中的秘密震驚了發現者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為了證明自己的文治武功,組織編纂了一部大型 “ 百科全書 ” 。但修成之後,此書就被束之高閣,消失在眾人的耳目之外。這部書,就是《永樂大典》。明朝之後,當《永樂大典》 “ 重出江湖 ” 時,已是其成書250年後的康熙年間。

“ 《永樂大典》再現江湖,天下已不是原來的天下,明朝已成明日黃花上百年,努爾哈赤的子孫占據中原多年,康熙正將清王朝推向巔峰。 ” 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姚群民告訴記者,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天,內閣學士徐乾學、翰林院侍講高士奇等官員,推開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門。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檔案館,建成於明朝嘉靖15年。這也是一座獨特的建築,整個建築用大石頭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地保存各種皇家檔案。明清兩朝曆代皇帝實錄、皇帝家譜等,就存放在這裏特製的 “ 金匱 ” 中。

讓人驚訝的是,明末以來近百年間一直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也在其中。

皇史宬是擺放典籍的地方,不是什麽軍機重地,亂世之中被人遺忘,也在料想之中,因此,《永樂大典》是安全的。但如白駒過隙的歲月裏,它終究沒有逃脫厄運。

存世的《永樂大典》無一正本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已被儲存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慘遭不測,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於難的則散落一地。有些士兵覺得這些書籍體積大,比較結實,竟拿它們當了磚頭,有的用作馬槽,還有的用於修工事或鋪路。隻有少部分,被這些強盜帶回國,或收藏,或轉賣,珍貴的《永樂大典》散落世界各地。

時至今日,全世界範圍內,《永樂大典》隻剩400冊左右,分散在八個國家30多個收藏機構。中國方麵一直在全力收購這批流失國外的秘籍,現已有《永樂大典》226冊。共計11095冊的《永樂大典》如今剩餘不到百分之四,著實令人痛惜。這就使其價值驚人,連民國時期的影印本都能在拍賣行拍出近萬元一冊。

可更大的震驚還在後麵。翻開《永樂大典》,專家們發現,現存所有《永樂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從紙張看,這些《永樂大典》用的是嘉靖時期的皮紙,也叫白棉紙,而且,書後都注明了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及圈點人姓名。可以推斷,這些《永樂大典》全部出自明朝嘉靖時期!不僅保留在中國的《永樂大典》如此,專家們還發現,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纂的。

難道,有人用其他版本取代了正本,那麽,正本究竟去了哪裏?

  一把火燒出了《永樂大典》的副本?

“ 除了永樂年間的版本,確實還存在一個版本。 ” 姚群民告訴記者,明成祖朱棣對《永樂大典》的喜愛是不言自明的,可在他之後,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閱過《永樂大典》的卻寥寥可數。但明世宗嘉靖皇帝卻是例外。嘉靖對《永樂大典》愛不釋手,據說在他的床榻上,就放有《永樂大典》以備查看。他登基以來,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並時常在朝庭上引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失火,嘉靖聽聞焦急異常,把自己身邊的人都調派到收藏《永樂大典》的文樓(即北京文淵閣),搶運《永樂大典》。他也是一夜未眠,其間竟三次下旨要求力保《永樂大典》不受損。幸好搶救及時,《永樂大典》沒有受損,但心有餘悸的嘉靖決定 “ 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 。

大火之後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錄工作正式開始。重錄的《永樂大典》在內容、格式、裝幀方麵與原本如出一轍,大約1567年修好。此後,《永樂大典》便有了兩個版本:永樂正本或稱永樂本、嘉靖副本或稱嘉靖抄本。正本仍藏在文樓,副本藏在皇史宬。

“ 但是實際上,即便是《永樂大典》的副本,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也已經嚴重缺失了。 ” 姚群民說。雖為副本,但它也十分珍貴,且記錄在冊,有專門的放置地點,怎麽會丟了不少呢?

偷書賊用何手段將秘藏宮中的副本盜走數千冊

“ 早在康熙年間,人們見到的《永樂大典》就已經是副本了,且數量上已經不對了。 ” 姚群民告訴記者,嘉靖副本也應如正本是11095冊,可康熙年間的《永樂大典》副本,已經少了一千多冊。雍正時,副本由皇史宬移至東交民巷翰林院收藏。乾隆纂修《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隻存9881冊,又比康熙時少了一千冊。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有人再次清點《永樂大典》,已不到5000冊。到光緒二十年六月,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檢查,發現竟隻存800冊了。

“ 《永樂大典》副本作為國家收藏的珍貴古籍,藏於深宮,普通百姓哪能接近?副本從宮中流失,隻能是朝廷官員監守自盜。 ” 姚群民推斷說。可是,根據現存的副本來看,一冊《永樂大典》高50.2厘米,寬29.8厘米,厚7至10厘米,想拿走一兩冊而不被人發現,已不是易事。如果要轉移大量,則更加困難,偷書賊又是如何避人耳目地將書拿走的呢?

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繆荃孫的說法,翰林院的一些官員偷書伎倆極為巧妙。他們一般選擇在冬天進行偷竊,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狀如兩冊《永樂大典》大小。晚上離開時,他們就把棉襖穿在身上,將兩冊《永樂大典》包入包袱裏。看守人員見到他們早上曾帶包袱而來,晚上帶包袱而去,也就沒起什麽疑心。

據說,光緒年間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100多冊《永樂大典》。文廷式死後,這些書又被其後人出售,賣給洋人或者古董商。就這樣,《永樂大典》大量流失,下落不明。 “ 至於康熙時期《永樂大典》副本為何少了近千冊?可能是在收到皇史宬時出了問題,但這也隻是推測,無從考證。 ”

目前流散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全都是副本已是共識。換句話說,11095冊《永樂大典》正本已經徹底消失了!那麽,它是什麽時候,又是因為什麽原因消失的?

李自成兵敗遷怒《永樂大典》?

“ 這已成為 ‘ 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 。 ” 姚群民說, “ 《永樂大典》的下落,許多學者都在關注,包括錢鍾書、郭沫若等大家。 ”

郭沫若在《影印永樂大典序》中認為: “ 明亡之際,(北京)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即毀於此時。 ”

按照郭沫若的說法,《永樂大典》很可能在明朝滅亡時,毀於李自成之手了。當年,李自成占據北京輝煌了40天,就被多爾袞、吳三桂的聯軍所敗。李自成撤離北京之際,將怒火發泄在這些幾百年的宮殿和城樓上,下令放火焚燒。皇城因此 “ 火光燭天 ”“ 殿宇半毀 ” 。郭沫若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在這把火中。

但許多學者認為,這種觀點純屬猜測,沒有真憑實據。當時確實燒毀了許多古籍,但並沒有資料記載燒的就是《永樂大典》。

記者探秘永陵追問疑點

萬曆年間一把火也不是真正凶手?

“ 如果《永樂大典》真的毀於一把火,那我還是比較讚同明史專家任道斌的觀點,這把火應該是萬曆年間的那把火。 ” 姚群民告訴記者,在明萬曆二十五年六月,北京皇宮三大殿皇極、中極、建極殿發生火災,《永樂大典》正本連同其他許多文獻資料極有可能被燒毀。

晚明學者方以智的《通雅》中,有一段關於《永樂大典》的描述,這段文字的後麵有方以智兒子方中履寫的注文: “ 《永樂大典》藏於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複命儒臣摹錄,隆慶元年始竟。萬曆中因三殿火,書遂亡。 ”

方以智是明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定王講官等職,擅長典章製度和考據之學。其祖父、父親都是萬曆年間進士,對京師掌故十分熟悉。方中履秉承家學,也特別擅長考據,諳熟明季史事。任道斌認為,他們所記之事應當是可信的,即《永樂大典》正本毀於三殿火災。

但是,居庸關長城古客棧的會議室裏,毛佩奇卻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徹底粉碎了 “ 《永樂大典》正本毀於大火 ” 之說,這顆炸彈就是 —— 《永樂大典》正本其實仍然存世,隻不過被藏在嘉靖皇帝的永陵裏……

他的說法能把我們引向一個新發現嗎?

  《永樂大典》和南京不得不說的事兒

  在南京開編的《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麽樣的書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即永樂元年(1403年),便下令編纂一部大書。他說,你們要根據我的意思,編纂一部自有圖書以來,包括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包羅萬象的大規模的叢書,收書越多越好。為此,他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進行編纂,地點在文淵閣,先後 “ 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 ” ,其中國子監監生千人以上。

1407年,編修工程竣工。全書共22877卷,計11095冊,共3.7億字。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圖書8000餘種。種類包羅萬象,計有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戲劇、小說等項,初名為《文獻大成》。朱棣閱後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曾藏《永樂大典》的南京文淵閣今日何在

《永樂大典》成書後,被直接藏在了南京的文淵閣。此文淵閣是明太祖朱元璋時在奉天門之東修建的,現大致位置在南航附近,靠近明朝太廟的地方。它的功能除了藏書,還是皇帝看書、論講以及編輯圖書的重要場所。

到明成祖時,文淵閣的藏書相當豐富。為此,朝廷專門設立 “ 典籍 ” 一職來掌管文淵閣藏書。但 “ 典籍 ” 編製僅有二員,其官品也隻是從八品。他們的職責,一是典守內府藏書,為皇帝提供平時閱覽所需的圖書;二是聽命於翰林院官員們的調遣和差使。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又遣派侍講陳敬宗至南京,將文淵閣所儲書籍各取一部包括《永樂大典》運送北京,共計一百櫃,裝船十餘艘。沒了《永樂大典》的文淵閣,依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典籍,可惜的是,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皇宮發生火災,文淵閣連同剩餘圖書全部化為灰燼。

  編書的國子監監生待遇如何

《永樂大典》編纂工程巨大,國子監監生們功不可沒。明初南京的國子監北及雞籠山南麓,西至進香河,南臨珍珠橋(今浮橋),東達小營,麵積覆蓋了今天成賢街東西兩側和東南大學。國子監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吃住在這裏。

明初百廢待興,但從朱元璋起,就是再窮不窮教育,監生們的夥食很好,每人每天香油三分、鹽三錢、醬二錢、花椒五分,每三天就有一斤肉,每月有一細桶醋,有妻子的每月還有米六鬥。每逢節假日,監生們要到城南逛,就從成賢街出去,他們穿著由工部尚書秦逵設計、朱元璋親自審批製定的藍色衣冠 “ 製服 ” ,風流儒雅地從街上走過時,路人無不側目。(張榮)

◎ “ 正本藏身永陵 ” 的提出者另有其人

◎記者親曆永陵探到了什麽

◎現代科技手段能否在不發掘的情況下探明永陵秘密

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地宮裏陰森而神秘。雖然到處都是燈光,但依然能感覺一陣陣寒意,霧氣在這個離地麵27米的地下宮殿裏飄來飄去,空蕩蕩的配殿,巨大石條壘砌的牆麵冒著一層層水汽,用手一摸,一股涼氣立刻傳遍全身,要是一個人在裏麵走,會嚇得兩腿哆嗦。隻是,如今,它早已成了名噪全世界的旅遊景點,在裏麵能夠看到不同膚色的臉。

嘉靖皇帝的永陵卻是謝絕參觀的。 “ 你要去永陵?那絕對不行,裏麵有好多探頭,進去被發現是要槍斃的。 ” 在北京,記者和出租車司機說 “ 想要去十三陵的永陵 ” 時,對方的頭立馬搖得像撥浪鼓,一副你也忒天真的表情。但這恰恰增添了記者對永陵的無限好奇,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皇陵?為啥不允許人靠近?裏麵就那麽戒備森嚴嗎?最關鍵的問題是,難道《永樂大典》真的藏在這個地宮?

得到守墓人的特許,記者得以一窺永陵真麵目。《永樂大典》真的會在陵內那個土包下麵嗎?

30多年前讓錢鍾書著迷的一件事

毛佩琦那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其實並不是他最早提出的。

7月29日,北京蘋果園的一間辦公室裏,隨處可見有關《永樂大典》的書籍,在其中的一個書櫃裏,還有一大部頭的《永樂大典》影印本。欒貴明坐在辦公室中間的一張桌子旁,陰霾的天氣並沒有影響老人回憶錢鍾書的好心情。

欒貴明是錢鍾書的助手。1972年,同在中國社科院的錢鍾書對欒貴明說, “ 我給你出個題目,你去做。 ”“ 多長時間? ”“ 十年。 ” 這個課題就是研究《永樂大典》。當時,錢鍾書認為,如果《永樂大典》沒搞清楚,就沒辦法研究中國文化。

為了研究《永樂大典》,欒貴明放棄了中國社科院秘書一職,到文獻研究所整理圖書。 “ 那時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就把從國家圖書館借來的《永樂大典》線裝影印本,一字一字地抄。整整十年,抄了25萬張卡片。 ” 1982年,欒貴明把自己對《永樂大典》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書 —— 《永樂大典之謎 —— 永樂大典索引》,寄給一家出版社。但,這一投如泥牛入海,毫無回應,一直到15年後,中華書局才出版了欒貴明的這部書。

“ 我書中的內容,錢鍾書先生一字一字過目,而且還做了修改。這些其實也是錢鍾書先生的觀點。在書出版的過程中,錢鍾書先生已經病重,是他的夫人楊絳校對的。 ” 回想往事,欒貴明對錢鍾書深深佩服, “ 錢先生說得真準啊,果然是10年,才研究出一點成果。而這也恰恰是錢先生想弄清楚的,也是他的觀點。 ”

錢鍾書想證明什麽?為什麽他要讓欒貴明研究《永樂大典》呢?欒貴明說,《永樂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頁沒見著,而亡佚的情況,也太蹊蹺。欒貴明曾經穿越國家圖書館的三道崗,在地庫裏親眼看到了嘉靖年間的《永樂大典》。紙張是嘉靖年間特有的紙,書後還有抄書手、重錄總教官的名字,書中的內容非常真實,沒有避諱明代皇帝的字號。 “ 太精美了,我想永樂正本肯定會更加精美。我很仔細地研究過,現在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有四川發現的僅僅一頁《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重抄的。 ”

正本去了哪裏?毀了,還是還在人間,隻是人們沒有找到它?從古至今,大家一直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有的說被大火燒了,有的說可能在嘉靖皇帝的地下宮殿。 “ 但認為在永陵的人都是隻言片語,沒有證據。錢鍾書先生也認為在永陵,但他認為要有證據。他讓我研究《永樂大典》,就是要找出《永樂大典》很可能就在永陵的證據。 ”

那麽,欒貴明拿出了什麽樣的證據來呢?這些證據為何能夠說服錢鍾書?

那個應該找而沒找的地方

“ 如果《永樂大典》正本還存世,永陵就是應該找而沒找的地方。 ” 1999年,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研討會上,欒貴明就闡述了這個觀點,頓時,全世界鬧翻了天,甚至連國家文物局的人都找到欒貴明。 “ 大家都很感興趣,觀點非常新穎。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李德仲說。

我們現在可以見到一些殘留的《永樂大典》,其開本如同城磚一般大小。欒貴明根據殘留的《永樂大典》推算,全部《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它會在哪裏?

麵對一個困擾了世人幾百年的謎團,應該從哪裏著手呢?在欒貴明《永樂大典之謎 —— 永樂大典索引·序》中,有這麽一段話, “ 盡管天際封鎖得異常嚴密,又有副本存在,水火之災、流傳喪失等種種煙霧,但事實是不可改變的。《永樂大典》正本,完整的一部大書,沒有毀亡,更沒有佚失。按照嘉靖本人的說法,它應該好端端地藏在 ‘ 他所 ’ 。 ‘ 他所 ’ 就是永陵的玄宮吧?這也就是那個該找而沒有找過的地方啊! ”

證據何在?欒貴明說一共有10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嘉靖死得蹊蹺,正本消失得也非常蹊蹺。 “ 為了撥開迷霧,我們應加倍小心,抓住《永樂大典》正本最後一次出現前後的事件,最突出的是嘉靖皇帝的喪和葬。對於帝王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子嗣和喪葬兩件事,子嗣的第一任務是主持父皇的喪葬,然後是營造自己的陵墓。對於嘉靖的喪葬,令人立刻想到了他自己幾乎經營了一生的地下皇宮 —— 永陵。永陵始建於嘉靖十五年,建成於嘉靖二十七年,曆時12年。嘉靖曾11次到實地視察督工,還大規模地修葺了前七陵,加建氣勢恢宏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築。為此,當時的朝廷每月專用資金達二三十萬兩白銀。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宮規模超過定陵,還很可能在朱棣的長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永陵,是否在環境上對珍藏《永樂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 ”

欒貴明仔細研究了《明實錄》,他發現,《永樂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大體是同時。嘉靖帝於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而到了4月15日,繼位的隆慶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 “ 重錄究竟完成在何時呢,史無明載。而這正是謎點。 ”

如果現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而在明代,並沒有現在的發達交通工具,他們隻能靠馬車拉。為何嘉靖帝死後3個月才入葬永陵?大膽的推斷便是:在這段時間裏,隆慶帝忙著把《永樂大典》正本放進永陵,以了卻嘉靖帝的心願,一直到嘉靖帝入土為安後,隆慶帝才有時間處理《永樂大典》的副本。 “ 甚至重錄工作或許都沒有完成,而詭稱完成,從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並不是不可能。 ”

如果,《永樂大典》還在,它保存得好嗎?

神秘永陵的真麵目

經過幾次倒車後,記者終於到達了十三陵。李德仲告訴記者,明代帝陵的規製都差不多,地宮也應該是一樣的。 “ 地宮都是石頭壘砌的,先把山鏟平,然後在平地上建宮殿,建成後就像人們看到的故宮裏的房子一樣。地下宮殿完成後,上麵堆土,形成一個圓圓隆起的墳。 ”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先到了定陵。這個陵墓的地宮已經開啟近50年,也是考古學家們唯一主動開啟的皇陵。地宮緊挨著方城明樓,外麵有一圈外羅城,通過蜿蜒的山路,爬到山頂,眼前是一個高出地麵4米左右的大山包。而地宮的入口卻在別處。當年考古學家辛辛苦苦尋找的地宮,記者很快便進入了,一層層樓梯蜿蜒向下,足足離地麵有27米,相當於9層樓那麽高。雖然還是大夏天,但地宮裏卻是陰寒得很。隻見配殿是空蕩蕩的,正中大殿內,龍椅依然,最後一殿便是棺木停放地。2米多高的棺槨,朱紅色的油漆,周邊紅色的箱子林立,但萬曆皇帝和皇後們的屍骨早已成了灰燼。

相比定陵的任你看個夠,永陵卻是神秘又神秘。在得到李德仲的允許後,司機驅車帶記者來到永陵。斑駁的路麵,全是大城磚鋪砌,朱紅色的牆顏色已經陳舊,木頭大門已見破損。攝影記者剛要踏進大門,一位師傅就板著臉喝止。他倚坐在門檻上,一臉威嚴: “ 不能進,裏麵有探頭! ” 記者便乘機和他聊了起來,他姓齊,是新一代的守陵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擔任守護永陵一職,每天的生活非常簡單,睜開眼睛就是守在永陵的門口,偶爾聽聽收音機。齊師傅通常都是坐在永陵入口的青石門檻上,手裏一個對講機。偶爾對講機會響起聲音,那是十三陵管理委員會通知他,有專家要來參觀了,做好接待準備……不過,相比定陵和長陵,來這裏參觀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老齊都是兩眼看著紅色斑駁的大門,還有門檻、破碎不一的城磚鋪砌的路麵。

老齊告訴記者,永陵裏麵有紅外監控鏡頭,整個陵墓內布滿了這樣的監控儀器,20來步就有一個,從寶頂一直到大門外。裏麵還有特殊的監製器,如果有盜墓賊想在永陵打主意,隻要動鐵鍬,監製器就會有波動。夜裏睡覺也不用擔心,他床頭邊上就是報警器。老齊很自豪地說,20多年過去了,報警器都還從來沒響過。獲得 “ 特許 ” 後,記者在大門口朝永陵內遙遙看了幾眼,和長陵不同的是,永陵顯得滄桑而神秘,就連神道上也冒出了小鬆樹,在紅黃相間的高大建築後麵,能看到高高隆起的山, “ 那下麵就是地宮。 ” 由於是陰天,看上去,整個山包朦朦朧朧,似乎隱藏著無限的謎團。

掩映在一片翠綠間的永陵地宮,布局究竟如何?會不會有為收藏《永樂大典》而專門開辟的 “ 禦書房 ” ?李德仲笑笑,也許有,但基本結構和定陵是一樣的。

如果《永樂大典》在地下會怎樣

“ 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在地宮中,保存問題不大。 ” 李德仲說。

把寶貴典籍埋入墳墓,並不少見。近年來,地下也出土了一些文書,如《老子帛書》《孫臏兵法》等等。郭沫若也曾推斷《蘭亭序》就在乾陵中。在清代慈禧太後的東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內,也曾有紙質品出現。

如果在地宮裏,有一個先決的保護條件,那就是要恒溫恒濕。 “ 我想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在永陵地宮裏,那一定有特殊的包裝,一定有防潮、防黴措施,書會放在木盒子裏,而這個盒子也一定非常高級,用紫檀、金絲楠木或者是黃花梨木製作而成。也許,木盒子外麵還有非常龐大的金屬箱子來進行保護。 ” 除了這些,嘉靖帝葬在永陵已經400多年,地宮內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溫度和濕度,加上古代人無論是宣紙還是朱砂、墨汁都是天然的物品,對《永樂大典》來說都是很好的保護。

“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 能被解開嗎

那麽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能不能看到地宮中的《永樂大典》呢?李德仲搖搖頭,不可能。如果采用遙感技術,那隻能看到地麵形勢,對地下空間根本沒有作用。利用物理探測的手段,也隻能探到地宮的結構。就算是采用紅外手段,也無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頭。

有專家認為,《永樂大典》上紅色的字、紅色的框和書眉都是用朱砂寫的畫的,朱砂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朱砂的放射性探測到《永樂大典》的藏身之處。但這也被李德仲否定, “ 朱砂很有限的,不可能探得到。 ”

要想看《永樂大典》究竟有沒有藏在地宮中,唯一的辦法就是發掘。但是李德仲表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都反對主動發掘帝陵,雖然現代科技發達了,但難免還是會留下遺憾。

毛佩琦也告訴記者,文化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奇跡,敦煌文書、小屯的甲骨等發現,一再震驚世界,說不定哪一天又有奇跡發生。 “ 但是無論如何我不讚成用發掘永陵的辦法催生這一奇跡。首先,《永樂大典》正本藏於永陵就是一種假說,而且是沒有確證的假說。其次,主動發掘永陵,將是又一場文化浩劫。 ” (胡玉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