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地簡史:災難深重的曆史原因

(2010-01-20 21:49:32) 下一個

海地簡史:災難深重的曆史原因

作者:劉仰 


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發生特大地震,據說遇難者可能達到10萬。中國雖然與海地沒有外交關係,但是,中國在幾年前仍然向混亂的海地派駐了維和部隊,因此,海地特大地震發生後也引起很多中國人的關注。中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救援隊伍到達海地,這是一支經受過汶川地震考驗的救援隊伍。相關報道說,這次地震是200年來最大的地震,這個說法差不多等於說,這是海地獨立以來最大的地震。海地現在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地震使它雪上加霜。但是,海地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它在西方文明500年的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享有很多“世界第一”,因此,海地今天的悲慘命運,與它的曆史息息相關。 


海地近代史的第一個階段可以稱為印第安人滅亡階段。海地的命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用歐洲中心論的文明眼光,海地是美洲土地上最早沐浴歐洲文明的地方。哥倫布第一次到達美洲,便在海地建立了西方人的第一個殖民地。如果我們要羅列海地無數個“世界第一”,應該從哥倫布開始。“海地”在印第安語中是“多山”的意思,原先是整個島嶼的名字,歐洲人後來將這個島改名為“伊斯帕尼奧拉”,當時島上約有100萬印第安人。不到10年時間,這個島全部被征服,成為殖民地。哥倫布來到這裏50年後,島上的印第安人隻剩下500人。因此,海地也是“第一個”遭受西方殖民者種族滅絕的地方。此後不久,海地的印第安人徹底消失。當然,有一部分印第安人是逃離的,但依然沒有逃脫被屠殺的命運。當年海地的一個印第安酋長帶著部眾逃到了古巴,西班牙人殺到了古巴,抓住了這個酋長。處死這位酋長之前,西班牙人要求印第安酋長皈依上帝,酋長說:“有西班牙人的天堂,我不去”。 


海地與歐洲文明的第一次接觸就此結束。海地的第二個階段是海盜階段。這個島上因為沒有了勞動力,對於西班牙來說,暫時失去了興趣。海地還有一個“世界第一”,它是美洲第一次出現“黑人”的地方,從非洲運來的黑人奴隸,首先被運到了海地,但一開始規模不算大。海底幾乎成為無人區後,這個地方在較長時間裏成為歐洲海盜的根據地,其中有法國、荷蘭、英國等國的海盜。海盜出現的原因,是因為西班牙要壟斷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因此,海地的曆史告訴人們,資本主義是自由的市場競爭,完全是謊言,它從一開始就是壟斷和戰爭。前幾年的好萊塢電影《加勒比海盜》中戴普扮演的海盜頭子,有較為明顯的法國特征,也是符合事實的。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的西部,由於法國海盜和移民越來越多,西元1665年,法國宣布現在海地這塊地方是法國的殖民地,西班牙打不過法國,十幾年後,接受了這個事實。因此,伊斯帕尼奧拉島上從此便有了兩個國家,西部的叫海地,東部的叫多米尼加。海地的命運進入第三個階段。 


海地的第三個階段是法國統治時期。法國人統治海地時期,是海地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西元1780年,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都產自海地。海地出產的上述農產品,比整個西印度群島加起來還要多。西元1791年,海地的蔗糖產量占據世界首位。海地成為法國最為富庶的殖民地,海地也被稱為加勒比海中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的基礎,就是黑人奴隸。法國統治海地的100多年間,海地長期維持50多萬名黑人奴隸,到18世紀末,海地島每年進口的黑奴占美洲奴隸輸入總量的三分之一。輸入奴隸的原因很簡單,島上原先的印第安人都滅絕了,歐洲人沒有勞動力,隻好用黑人奴隸。奴隸平均每天勞動時間18-19小時,海地島上法國種植園裏的黑奴,勞動壽命平均隻有7年,也就是說,如果黑人18歲被抓到海地,一般活不過25歲。 


海地曆史的第四個階段是爭取獨立及以後,也是戰亂、野蠻和血腥的時期。自從黑奴被引入海地,在白人奴隸主殘酷的壓榨下,海地的黑奴經常發生大規模逃亡或武裝起義,這種狀況在美洲其他地區也出現。西元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美國。美國的獨立給美洲所有殖民地都發出了一個信號:殖民地是可以擺脫宗主國獨立的。西元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在這種外部形勢下,西元1791年,海地20萬黑奴爆發了大規模起義,經過十幾年的鎮壓、屠殺和各殖民國家的角力,西元1804年1月1日,海地宣布獨立。這是海地一個非常光榮的“世界第一”。雖然美國獨立在海地之前,但是,美國是白人反抗白人的獨立,海地是黑人反抗白人的獨立,它是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它也成為此後其他美洲奴隸製國家爭取自由、爭取獨立的榜樣。 


海地獨立戰爭延續了十幾年,此後,西方國家始終想把海地納入自己的囊中,但是,海地的黑人堅決不願再做奴隸,他們在自己的《憲法》中又是“世界第一”地廢除了奴隸製(比美國早多了)。前麵說過,在法國人的統治下,富庶的海地號稱“加勒比海的明珠”,海地作為獨立後的黑人國家,按理說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富裕,黑人自己創造的財富,歸自己享用。但事實上,自從海地獨立後,海地就成為落後貧窮的國家,一直到今天。為什麽?原因也很簡單,當西方殖民者發現無法控製渴望自由的海地黑人,他們便拋棄了海地,並對海地實行經濟封鎖。蔗糖、咖啡等歐洲需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地方,任由海地黑人在那塊土地上自生自滅。這種情況頗為類似當今美國針對古巴的長期封鎖。西方殖民者不能給其他奴隸樹立一個榜樣:黑人獨立便能過好日子。相反,他們要用海地告訴所有的黑人奴隸:獨立之後,日子更加難過。 


更有甚者,法國作為海地原先的宗主國,眼看無法將海地重新變成殖民地,便以武力作後盾,向獨立後的海地提出了3000萬美元的賠償。這是西方殖民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如今,人們隻會看到,一個殖民地國家獨立後,宣布將原先宗主國的財產“收歸國有”,也就是沒收。隻有海地,這個最早獨立的黑人國家,還要向宗主國付出“賠償”,或者說是為自己的自由“贖身”。雖然經討價還價後,海地最終答應賠償1200萬美元,30年付完,外加利息,但在當時,1200萬美元是一筆巨款。比較一下,法國將路易斯安那260萬平方公裏賣給美國,一共是1500萬美元。海地隻有2.7萬平方公裏,法國把土地賣給美國與賣給海地相比,賣給後者的平均價格,比前者高77倍。換句話說,如果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海地黑人為自己“贖身”的價錢,可以買下大半個路易斯安那,可以買下2個佛羅裏達,2個阿拉斯加,半個加利福尼亞。 


海地的憲法參照美國《憲法》,製度參照美國製度,但是,西方的製度並沒有給海地帶來富裕和發展,反而因為西方的長期封鎖,海地根本無法發展教育,普遍文化水平低下,民主製度長期與西方宗教相伴,獨裁者接連不斷地出現。包括海地在內,所有美洲殖民地獨立後,除了美國這一個白人國家,其他非白人的前殖民地國家,都陷入了長期的貧困。阿根廷、巴西稍好一點,也是因為白人當權。因此,即便製度、憲法與白人一樣,隻要不是白人的天下,受窮依然是必然的。美洲殖民地的曆史遭遇,從海地開始,已經一再證明了這個事實。 


海地曆史的第五個階段是美國占領時期。西元1915年,歐洲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趁機占領了海地,西元1934年撤出。從此,海地成為美國的附屬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為美國提供橡膠等戰略物質。珍珠港事件後,海地跟隨美國向日本宣戰,還跟著美國向德國、意大利宣戰。二戰結束後,海地這個小國家,成為當今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海地的這段曆史以及後來相當長一段曆史,都由美國扶植的代理人實行統治,親美的上層能夠得到好處,海地底層老百姓依然在貧窮之中,包括在海地統治29年的杜瓦利埃父子時期也一樣。小杜瓦利埃被海地國內反對,被推翻下台,逃離海地的時候,乘坐的是美國軍用飛機,帶走了1億美元現金。此後,親美的阿裏斯蒂德被軍事政變推翻,西元1994年,美國又派2萬大軍陪同阿裏斯蒂德回國,重新擔任總統,到西元2004年,阿裏斯蒂德再次被推翻。親美勢力在海地不得人心,聯合國向海地派出多國維和部隊。中國的維和部隊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了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海地。 


海地最近發生的特大地震,給海地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我們在表達人道主義同情心之餘,同樣看到這個地方500年來災難深重的曆史,以及這個國家獨立200年來的命運。這個曾經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美洲土地,這個創下無數“世界第一”的國家,如今依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海地是500年近代史的重要標本,了解了它的前身今世,就會對西方文明有本質上的了解。未來的海地能夠改變嗎?能夠富裕和繁榮嗎?如果真的有上帝,那就為苦難的海地祈禱吧。 

 

釜底抽薪斷財路
劉仰 2007-09-23 01:58:38
昨天講到歐洲殖民者極不合理地要求獨立後的海地賠償。這種做法雖然卑鄙,但還不是最致命的。賠償加利息,咬咬牙,總有還清的時候,如果徹底切斷黑人國家的財路,那就是永世不得翻身的命運。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簡單了解一下殖民地經濟的一般規律。
殖民地經濟就是一切為宗主國服務的經濟。早期殖民統治時期,由於歐洲還沒有工業化,殖民地主要是宗主國直接掠奪財富的對象。後期殖民地有點類似計劃經濟。殖民地為宗主國提供工業原材料,同時成為宗主國傾銷工業品的市場,殖民地經濟就是原材料和市場的壟斷。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殖民地範圍越大,人口越多,壟斷規模就越大,賺錢就越多。在這個巨大的壟斷中,各個殖民地自身的經濟很不平衡,每個殖民地往往集中生產某幾類原材料,例如英國殖民地,印度主要生產棉花,斯裏蘭卡主要生產茶葉。這就造成殖民地經濟對宗主國極大的依賴性,一旦宗主國掐斷殖民地唯一的經濟命脈,殖民地就麵臨徹底破產。

從海地來說,原先作為法國殖民地時,海地主要靠生產蔗糖和咖啡。在前麵的文章曾經提到過,海地曾經蔗糖產量位於世界第一,但是,那時的海地經濟發展就極不平衡,連糧食都無法自給。海地獨立後,它的蔗糖和咖啡銷路全部被掐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圈,根本不從海地購買產品。在200年前,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如果歐洲不購買,基本上就沒有任何銷路。海地獨立後,歐洲國家就是用經濟製裁這樣的軟刀子,徹底切斷了海地發展經濟的命脈。

雖然在200多年前,海地的蔗糖、咖啡生產曾經領先世界,但是,現在國際市場上,哪裏還有海地蔗糖、咖啡的影子?海地獨立後,世界蔗糖、咖啡生產中心立即發生大規模轉移,歐洲國家將蔗糖生產轉移到古巴、巴西、菲律賓等地;咖啡轉移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等地。總之,海地的強項,全部轉移到沒有獨立的殖民地,代替海地的產品。歐洲主導的世界市場,徹底把海地排除在外,獨立後的海地根本沒有進入世界市場的資格。這個小小的國家,隻能靠自產自銷,維持生存。

類似的情況,在歐洲殖民地統治期間經常發生。比方說,橡膠較晚成為重要戰略物資。當時全世界的橡膠樹隻有在巴西生長,但是,那個時候,巴西已經獨立,不再是殖民地。於是,英國偷出了巴西的橡膠樹種,在東南亞地區大規模種植,徹底斷掉巴西靠橡膠致富的財路。如今,巴西的橡膠產量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額極低。再早的時候,中國的茶葉暢銷全世界,尤其英國人非常需要。於是,英國人偷運了中國的茶樹種子,在印度、斯裏蘭卡等地種植,從此切斷了中國靠茶葉賺錢的財路。如今,全世界茶葉市場70%被英國占據。中國曾經最賺錢的瓷器也遭遇同樣的命運,當今世界頂級瓷器的生產商是英國企業。 

在殖民統治時期,這種情況對於殖民地一般不會發生,因為殖民地完全屬於宗主國,可以被宗主國隨意擺布。但是,對於獨立國家,這種情況必然發生。歐洲在千方百計削弱其他獨立國家的經濟強項的同時,還利用製定規則的不公平方式,拚命維護自己的優勢產品。工業產品就不說了,以農產品為例,葡萄原產地並非歐洲,最早的葡萄酒也不是出自歐洲,但是,現在所有法國葡萄酒都擁有了“原產地”標誌,其他地方的葡萄酒要與法國葡萄酒競爭,雖然不是不可能,但難度極大。按照這種方式,如果當初巴西的橡膠擁有 “原產地”保護,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擁有“原產地”保護,海地擁有蔗糖、咖啡的“原產地”保護,……這些國家今天還會這麽窮嗎?到了今天,中國人靠著廉價勞動力,辛辛苦苦地生產著世界上最多、最好的VCD、DVD機,但是,歐洲國家卻要向中國生產的每台碟機收取技術費用。而當初的中國卻不能向歐洲收取茶葉、陶瓷、絲綢生產的專利費用。不能說這些國家的人笨,隻能說歐洲國家依靠強勢和武力,占據了製定遊戲規則的優勢地位。別人強勢的時候,他們就采取無賴手段;他們自己強勢的時候,就製定保護自己的遊戲規則。這種運動員兼裁判員的做法,當然永遠都會贏。

經濟製裁,加上削弱優勢產品競爭力,獨立後的海地就這樣被釜底抽薪,徹底落入貧窮的深淵。如果當初海地能夠向世界賣出自己的產品,就能夠積累原始資本,就有可能在世界經濟發生轉變的時候從容轉型。而事實上,海地獨立後,連發展教育的財力都沒有。歐洲國家對於海地切斷經濟命脈的做法,使得獨立後的海地長期處於窒息的狀態。所以,有一種論調認為,獨立還不如繼續作殖民地。這是一種悲哀,對於被殖民者是金錢至上的結論,對於殖民者,說明他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很成功。
海地獨立後的困境,還有自身內部的原因,明天接著說。

前文說到海地獨立後落入貧窮深淵的幾個重要外部原因,今天說一說海地難以發展的內部原因。簡單來說,海地國內所有複雜的矛盾,都是殖民地時期留下的,這些矛盾長期以來製約了海地的發展。

海地獨立後,迅速頒布了《憲法》。《憲法》主要內容包括,永久廢除奴隸製,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提倡自由貿易等現代國家必備的基本內容。然而,獨立後的海地,政局極為不穩定。海地獨立後的100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而且,這些統治者大多都是獨裁者,不少人都自封成為皇帝。最為可笑的是,有一位皇帝修改《憲法》,列入了這樣的條文:“皇帝經由選舉產生”。

海地獨立後的政局動蕩,並不是個別現象。中南美洲幾乎每一個從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經過了這樣一個漫長的時期。有的國家平均每年政變2、3次,100 年間的統治者,隻有20%是合法產生的。相比較而言,海地的政局動蕩還不是最典型的。但是,造成動蕩的原因卻大致相同。與政局動蕩、獨裁迭出相對應的,就是難以改變的貧窮。分析一下海地,有助於我們對這一現象的深入了解。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缺乏教育,海地獨立後的黑人普遍文化水平很低,文盲數量眾多。海地獨立前,白人人口不到10%,獨立後,白人比例下降到5%以下。殖民統治的一個結果就是,占人口90%以上的黑人根本沒有學習文化的機會,隻是拚命幹活的奴隸。海地獨立戰爭中的一些黑人領袖,大多也隻是粗通文墨,後來有一位皇帝甚至還是文盲。因此,對於“皇帝經由選舉產生”這樣的《憲法》條文,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皇帝”、“國王”、“首相”、“總統”之類的稱呼,海地統治者認為,它們隻是同一個職務的不同名稱而已,“皇帝”似乎更加好聽些,更加有氣派些。

同時,由於黑人普遍文化水平很低,統治者根本無法建立有素養的文官係統和行政體係。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話來說,統治者缺乏幹部隊伍。因此,略通文墨的統治者隻好大權獨攬。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現在不論在哪個國家,最終能夠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大多都有比較豐富的從政經驗。而海地的統治者,早期大都是直接從奴隸躍升為國家領導人,後來有很多是軍隊人物。一個政治家的素養,基本上無從談起。這個結局與殖民統治的愚民政策無疑有著必然的關係。

但是,在海地國內,還有不到5%的人口是白人和混血,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較高,他們為何不能成為國家管理層的中堅力量呢?這又與殖民者留下的種族矛盾有關。由於殖民統治的政策完全偏向白人,混血的地位介於白人和黑人之間,因此,早在海地獨立前,種族矛盾就已經很深。加上上等人的殘酷剝削和野蠻統治,殖民者留下的種族矛盾尖銳到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地步,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化解。殖民者種下的種族矛盾在獨立戰爭期間成為殺戮白人的強大動力。曆史仿佛在輪回,當年白人大肆屠殺當地人,現在“當地人”大肆屠殺白人。這種顛倒的種族屠殺,也是造成歐洲敵視海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的惡因,還是白人自己種下的。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仇恨的種子隻能結出仇恨的果實。 


海地獨立後,黑人法律將過去的屈辱徹底顛倒過來,“翻身”似乎意味著把非我族類壓在身下。海地當初的《憲法》規定:“海地公民如移居國外或歸屬它國……即失去公民資格,應處死刑與沒收財產”;“無論哪一國的白人,均不得在海地擁有財產,亦不得取得財產”;“海地人隻能是黑人”。海地奴隸翻身後的自尊,從過去徹底被剝奪,到獨立後變成誇張的自大。 

海地獨立後,曾經有過分裂的時期,法國想借此機會重新進入海地。但是,被海地分裂的黑人雙方拒絕。海地黑人用行動向西方國家表明:不管我們自己打成什麽樣子,就是不要你們管!說實話,站在海地黑人的立場上,經曆了幾百年白人的殘暴統治,現在要這些剛剛翻身的奴隸向原來的奴隸主伸出求援之手,確實在內心裏無法接受。怪隻怪當初殖民統治者太無人性,以至於那時候留下的種族仇恨,到了21世紀都無法消除。21世紀,當西方國家又要插手海地政治的時候,海地黑人發出口號聲稱:如果白人強迫海地人民接受他們指定的統治者,他們就將殺光所有白人。 


對於白人如此,對於混血也同樣如此。海地的種族矛盾相對還比較簡單,隻有白人、黑白混血和黑人三類。在海地之外的美洲其他地區,種族矛盾更加複雜,歐洲白人、土生白人、黑白混血、白印混血、黑印混血、黑人等等,錯綜複雜。究其根源,都是白人殖民者遺留的危害,影響極其深遠。因此,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盡管海地的統治者在黑人人群中,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擔任各階層的管理人員,但是,他們也不願向有文化的白人或混血屈服。這種物極必反的“翻身”後遺症,造成海地長期以來缺乏有能力的政治領導人,也無法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體係。再加上獨立後西方國家的經濟製裁,海地的經濟長期處於崩潰邊緣,根本無力發展國內教育,也就無法培養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海地的黑人將對白人殖民者的痛恨轉移到一切非黑人身上,但是,他們無意中對於白人留下的遺產又產生了奇怪的連接。由於黑人普遍無奈地缺乏文化,他們對於國家管理的理解更多隻能來自經驗和傳統。那麽,他們的經驗和傳統是什麽呢?恰恰是殖民者留下的那一套!殖民者的等級製度被他們接受,隻不過原來白上黑下,變成現在的黑上白下;殖民者的種植園、莊園主生活,現在變成當權的黑人渴望的生活方式;殖民者原來都有皇帝或國王,現在黑人也要過一把癮。殖民者的皇帝總是給親信加官進爵,海地的皇帝也照搬歐洲的貴族等級製度,冊封親王、公爵、伯爵、男爵、騎士等等。如果他們有機會學習新的文化,也許他們就能更加理解真正的民主和法製,但是,他們過去沒有學習機會,現在又不願向“萬惡”的白人學習,隻能把白人最差的東西直接拿來再用。某種程度上,海地的黑人還是以白人為師,但是,他們從經驗中學到的,都是殖民統治的那一套。所以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何南美洲後來獨裁者那麽多。 


“翻身”後的海地黑人,雖然在政治理論上,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資產階級思想,但是在具體的政治操作中,大多都在沿襲殖民者老師的做法。不光政治上如此,經濟上也同樣如此。殖民統治的單一經濟體係,基本上被他們原封不動地保留;殖民地以農業為重的傳統也很少改變。這就使得這些國家即使在獨立之後,也沒有清醒地意識到,世界經濟的大潮已經改變,工業化已經徹底淘汰了農業國家。當然,這一方麵與他們缺乏文化的曆史狀況有關,另一方麵也與西方國家的製裁有關。 


說西方殖民者沒有給海地黑人留下文化,多少也有點武斷。歐洲殖民者給美洲人民留下的最大文化遺產就是宗教。在海地,80%的黑人信仰天主教,5%的黑人信仰新教。對於歐洲的宗教,有一個規律應該了解。在歐洲,相對貧困的國家,如南歐、東歐,大多都是天主教或東正教國家。富裕的西歐、北歐以及美、加、澳、新,都是新教國家。從曆史上說,天主教、東正教的曆史比新教久遠得多,因此,歐洲向美洲傳授的宗教大多都是天主教。至於為何新教國家比天主教、東正教國家富裕,此處不做討論。從這個西方宗教的規律也可以看到,由於海地主要信奉天主教,它就很難像新教國家那樣後來居上。 

 

上述宗教原因對於海地還不是最主要的,宗教勢力的強大,還有一個巨大的危害就使容易導致獨裁。海地有幾個獨裁者,就是以宗教領袖的身份上台的。因此,現代國家都非常強調政教分離。但是,政教分離的真正意義,恐怕是海地缺乏文化的統治者不能正確理解的。 


在海地的宗教氛圍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很多黑人帶來了他們非洲的傳統宗教,稱為伏都教。這種非洲原始宗教在殖民統治時期,長期處於地下的秘密狀態。在獨立戰爭的過程中,伏都教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是,獨立之後,非洲傳統宗教與天主教、新教等歐洲宗教又產生了衝突和矛盾。 

 

順便提一下古巴。古巴獨立後,海地的遭遇近在眼前。古巴領導人充分理解了造成海地悲慘遭遇的種種原因,因此,古巴毅然選擇了另外一套思想和理論。從結果上說,今天的古巴比起海地要強多了。
以上簡單論述的海地種種內部矛盾,最終導致獨立後的海地長期處於政局動蕩和經濟貧窮的狀態。當然,亞非拉每一個獨立後的殖民地,都有這個特征。其原因除了上麵簡單講到的之外,歐洲各國心懷鬼胎地插手、幹涉、挑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此處不多說。
了解曆史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知道每一件事物、每一個現象的來龍去脈。我們可以看到,海地所有的內部矛盾,都是殖民者造成的。後來殖民者走了,也就推卸掉了解決矛盾的責任。殖民者當初造成的所有矛盾和危害,現在都由留在當地的人們自己承擔。而殖民者來去之間,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將美洲的大量財富掠奪一空,或者從美洲殖民地身上殘酷剝削了大量財富。現在他們回到自己的家裏,享受著搶劫所得,卻在嘲笑原先的殖民地,依然那麽落後。
我必須再次強調我的一個觀點:當今世界所有最嚴重的矛盾和衝突,最慘不忍賭的危機和災難,都是歐洲殖民者當年埋下的禍根。看看當今世界,幾乎無一例外。人類的文明,幸也,不幸也?明天接著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