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受朝鮮人真實的生活

(2010-01-11 23:49:06) 下一個
感受朝鮮人真實的生活

孫瑞林

有關朝鮮的話題媒體上報道的不少,為了真實地感受一下朝鮮人民的生活情況,筆者於去年7月18日至19日和今年6月24日至26日先後兩次去朝鮮旅遊。去 年是從吉林省琿春過境,參觀了朝鮮東北部的鹹鏡北道羅津市和先鋒郡(現合為一市叫羅先市)。今年是從遼寧省丹東市入境,從新義州到平壤,又到了板門店的軍 事分界線。可以說,這兩次朝鮮之行都是帶著一大堆問號去的,第一次歸來感受不錯,但我看到的畢竟隻是朝鮮邊境地區的一個很小的“局部”,朝鮮全國情況怎 樣?這是我第二次去朝鮮又帶去的一個問號。而我第二次從朝鮮歸來的時候,許多問號都變成了感歎號了。

感受“吃”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幾年來,一直傳說朝鮮人民在鬧饑荒,西方媒體更是誇大其詞,竭力渲染。去年7月18日,我第一次去朝鮮,旅行團事先打了招乎,說 到朝鮮吃不飽飯,於是在過境的前一天,我們每個人都采購了一大堆食品,以備“應急”。當日中午,我們趕到了羅津市。完全出乎我們預料,第一頓飯就很豐 盛,8菜一湯,大米飯,雞、鴨、魚、肉,新鮮的蔬菜,花樣齊全,每人還有一隻螃蟹,大家吃得很飽。第二頓、第三頓,頓頓都是如此。大家帶過去的食品根本沒 有派上用場。我問朝鮮的導遊小程,老百姓能不能吃飽?小程說,能吃飽。

我們遊覽了羅津市容,又逛了農貿市場。市場裏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二斤重的大螃蟹,一隻才10元人民幣(在朝鮮可以用人民幣來購物)。在羅津市和先鋒 郡,筆者所看到的過往行人都很健康,沒有麵帶菜色的,不像是挨餓的樣子。沒有要飯的乞丐。這裏的人們精神麵貌給人感覺是蠻好的。

有過去年的經曆,今年筆者再次去朝鮮,就不再帶食品了,同團的人仍不信,還是把大包小包的食品拎過去了。這次第一頓飯是在新義州,一上火車就為每人發一份 盒飯。主食是大米飯。菜四樣:有熟牛肉、燉雞塊、辣白菜和涼拌西紅柿。此後3 天,每頓飯都能吃飽吃好。在平壤我們下榻的47層羊角島飯店,竟吃上了品種多樣味道可口的自助餐,飯後還備有蘋果、西瓜等水果。在國內聽說朝鮮這幾年由於 連年的水、旱等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不能自給,需要大批進口糧食。對這個問題,我同朝鮮的導遊李鏡順女士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們現在每人每月糧食定量是多少?”
“30公斤。”
“每公斤大米多少錢?”
“8 分錢。”她又補充說:“國家有補貼。國家從合作社收購價,每公斤大米是8角6分朝元,賣給老百姓是每公斤8分朝元。”她圍繞這個話題接著向我們介紹了朝鮮 農業情況:“為了發展農業,我們從1954年開始到1958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在農業稅收方麵是實行實物稅製。戰前,農民上交國家的實物稅占自己收獲量 的25%;戰後,降到20.1%,1959年降到8.4%。到1966年,全國完全廢除了農業實物稅,從此宣告了沒有稅製的社會主義農村的誕生。我們是沒 有稅製的國家。”
“城鄉老百姓都能吃飽飯嗎?有沒有餓死人?”筆者又提出去年曾在羅津提出過的問題。
“能吃飽,沒有餓死人。雖然因為災害,我們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但是農民和城裏人都有飯吃。”她回答的很肯定。

在乘坐的大巴車上,筆者發現一本中文版的《朝鮮》畫刊,就拿過來看,2002年6月號,新出版的。我看到了這麽一段話:“在‘苦難的行軍’時期,全國由於 帝國主義聯合勢力的扼殺政策,經受嚴重的困難,糧食短缺,電力不足,材料匱乏,工廠停電……。1995年,金正日同誌給全黨的信中說:‘讓我們作為金日成 主席的戰士、作為他的學生,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國家,緊密團結,艱苦奮鬥……’江界市發動群眾堅持生產,首先是想盡辦法解決糧食問題。他們努力探索 解決代食品,渡過了難關……”。

兩次朝鮮之行所見所聞,印證了《朝鮮》畫刊上的這段話。沿途看到,無論是山坡還是溝壑,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能夠種莊稼的地方都種上了莊稼。在平壤市風光 秀美的大同江兩岸和居民樓、辦公樓的間隙,都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小塊莊稼地,這使筆者想起了我國人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三年的艱苦鬥爭歲 月。令人欣喜的是,朝鮮連續8年經濟滑坡已經好轉,經濟,包括農業已開始回升。正像畫刊上所說的,他們已經“渡過了難關”。

感受“穿”

朝鮮人的穿著雖然沒有我們國內那麽五彩繽紛,但也都十分整潔、得體。無論在城市和鄉村,看不見穿打補丁衣服和衣衫襤褸的人。少年兒童都穿統一製作的上白下藍的學生裝。成年人著裝有西裝、軍裝和朝鮮民族服裝。城鄉穿戴無明顯差別。

朝鮮很早就解決了人民的穿衣問題。這得益於他們的維綸工業。據史料記載,維綸,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朝鮮的科學家李升基博士(1905-1996)發明 的。當時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他的發明未被重視,沒有用於生產。朝鮮光複後,在金日成的領導下,維綸工業才顯出了威力。朝鮮雖然生產棉花,但自然氣侯 不利於棉花生產,加上耕地有限,所以在解決纖維方麵,生產以石灰和無煙煤為原料的礦物纖維——維綸,比生產植物纖維要經濟的多,而且大有前途。朝鮮於 1961年5月就建成了大型維綸聯合企業,並開始投入生產,從此,朝鮮不僅自給自餘,而且還大量出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朝鮮人民的穿戴,已不局限於維 綸製品,棉毛製品也越來越多了。

感受“住”

去年去朝鮮,當我們跨過圖門江,在崎嶇的山路上乘車奔馳的時候,迎入我們眼簾的一幢幢朝鮮農村的住房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一路上看不到一幢茅草房和土坯房。 農莊的房舍全是磚瓦結構。這種雖然稱不上豪華的朝式民宅,但令人感覺這種房子結實美觀,寬敞明亮,住起來會很舒適。特別是幢幢房子的房脊房簷都塗上白色石 灰,遠遠望去,紅牆紅頂配上白色的線條,紅白相間,輪廓清晰,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村莊,成為體現朝鮮民族建築風格的一道風景線。漁村的住宅比從事農業 的農村住宅條件更好一些。在先鋒郡的一個漁村,筆者看到漁民的住宅都是清一色的小樓,很像河南臨穎縣的南街村和北京郊區的韓村河。

今年去朝鮮,筆者特意向朝鮮導遊了解朝鮮全國城鄉的住房情況。從導遊那裏筆者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整個朝鮮已解決了住房問題,全國城鄉居民的住房全部實 現了樓房或磚瓦房,早就沒有茅草房和土坯房了。此外,導遊還告訴筆者,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由國家免費分配住房,包括室內的衣櫃等家具,並且不收房租費。 房子多少是按家庭人口多少來分配的。老少三代戶,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米的3室一廳;兩代戶和剛結婚的可以分到七八十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城鄉居民用的水電 費用,80%由國家出,20%由個人出,個人隻是象征性的繳很少一點錢。

感受“行”

朝鮮的交通建設是比較好的。鐵路、公路、海運、航空四通八達。人們的出行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車、火車、輪船和自行車。筆者兩次朝鮮行,均未 看到出租車,這可能與朝鮮至今仍實行公有製和計劃經濟有關。鐵路方麵。筆者從新義州到開城看到縱貫南北的鐵路,已經是電氣化。

公路方麵。朝鮮已經建設了多條高速公路,其中有一條從東海岸的元山經平壤到西海岸的南浦,橫貫東西,是目前朝鮮最長的一條高速公路。據介紹,從首都平壤到 全國的道、市、郡之間的主要公路已實現柏油路麵。而鄉間還有沙石路或土路。筆者從圖門江過境到羅津市這段50多公裏的公路就是沙石路麵,但路麵平整,維護 得很好,路兩邊綠化得很好。朝鮮森林覆蓋率達74%,超過韓國(50%)。雖然有點塵土飛揚,倒也賞心悅目。無論公路或鐵路,都非常的幹淨,絕對沒有白色 汙染。車站與路基兩旁看不見任何垃圾,這給筆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尤其令人讚歎不已的是平壤的地鐵。進入平壤地鐵,給人感覺,一是深,深達120多米,而我們北京地鐵據說才20幾米至40幾米深。二是地鐵車站高大寬闊、 裝飾漂亮,有點像莫斯科地鐵的建築風格。三是利用率高。據導遊介紹,雖然總長度隻有58公裏的平壤地鐵,卻是120萬平壤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有過 半數平壤居民要乘坐地鐵。之所以平壤市的轎車、公共汽車比較少,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四是票價特便宜。每乘坐一次,隻需1角朝幣。

感受“醫療”

朝鮮人民的體質是健康的。在世界上,朝鮮人民的平均壽命是比較高的,這與朝鮮實行全民醫療保健免費製度是分不開的。

據介紹,朝鮮光複後不久,從1947年起就對工人、職員及家屬實施免費醫療製。1953年起,在朝鮮全境實施了國家出資的普遍的免費醫療製。朝鮮戰爭結束 後,他們又對私人開業的醫生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醫療服務體製,從1960年起全麵實施了普遍的免費醫療製。從這時侯起,朝鮮勞動者和 兒童的健康得到更可靠的保護和增進。隨著幾十年醫療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在朝鮮,無論城市、農村、漁村還是偏僻山區,凡是有勞動者居住的地方,都有設備齊全 的醫療單位和醫務工作者;國家實施醫生分區負責製,由他們認真負責地照顧勞動群眾的身體健康。所有勞動者隨時受到預防治療,診病、用藥、住院、療養、助 產、鑲牙、使用矯正器和住院膳食等一切費用都由國家負擔,甚至去療養的所有往返旅費也由國家支付。

令筆者感到十分新鮮的事兒,就是朝鮮政府至今仍鼓勵人們多生育。生5個以上孩子的母親,被國家授予“英雄母親”的稱號。筆者了解,之所以朝鮮實行了這樣的 人口政策,是與他們的國情分不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土麵積雖然比韓國的國土麵積大出2萬多平方公裏,而人口卻比韓國少一半多(朝鮮 2211.4萬人,韓國4686萬人)。三年朝鮮戰爭造成朝鮮人口的大量減少,據說,戰後朝鮮出現了許多寡婦村,男少女多,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在這種情況 下鼓勵生育就可以理解了。

感受“教育”

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對於教育事業一直給予高度重視。這給筆者兩次朝鮮之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鮮從1950年9月1日始就實施普遍的初等義務教育製度。 由於朝鮮戰爭爆發,這一製度的實施被迫暫時中斷。戰爭期間,教育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戰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慘遭破壞的教育設施恢複和重建起來,又陸續建 成了許多新的設施。從1956年8月起全麵實施普遍的初等義務教育製度,並全麵免除了小學的學費。1958年11月1日起,又開始實施普遍的中等義務教育 製度,全部廢除了中學的學費。1975年9月開始,朝鮮在普遍實施的9年製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全麵實施普遍的11年製義務教育,學費全部免除。由於這個好 製度,朝鮮已消除了文盲。這個驕人的業績,就是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沒有做到,但朝鮮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好。

感受“文化”

朝鮮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一走進朝鮮的國土,這種民族的文化就會撲麵而來。在偏僻的朝鮮東北部隻有7萬人口的羅津市和隻有8萬人口的先鋒郡都建設有規模 不小的文化宮、體育館、圖書館和曆史博物館。據導遊介紹,全國13個道200多個市、郡的文化體育設施都比較齊全。在平壤,我們看到有占地麵積10萬平方 米、藏書3000多萬冊、設600個教室、閱覽室,每天可接待1萬名讀者的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習堂;有建築麵積達12萬平方米,設有科學樓、體育館、 遊泳館、藝能樓和劇場,同時可接待5000名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萬景台少年宮;有設有15萬個坐位、氣勢恢宏的平壤五一體育館。此外還有眾多小於上述 建築規模的文化、體育設施和青少年活動場所。在羅津市的少年宮和平壤市萬景台少年宮,筆者先後觀看了兩場少年兒童的精彩表演。羅津市的那場表演與平壤市的 那場表演相比毫不遜色。所有的節目內容都展現著社會主義朝鮮革命和建設這個主題,並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在羅津市那場演出中孩子們還用中文唱了一首《南泥 灣》,令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觀眾激動不已。

今年4月25日,平壤舉行了紀念金日成主席誕辰90周年和朝鮮人民軍建軍70周年紀念活動。在平壤五一體育場連續月餘演出了規模盛大的團體操和藝術表演 《阿裏郎》。6月24日,筆者有幸觀看了《阿裏郎》的演出。整個演出,感人至深地表現了朝鮮民族艱難曲折而光榮的鬥爭曆程。《阿裏郎》自始至終以有魄力的 體操動作,優美的音樂舞蹈和絢麗多彩的背景圖案呈現給觀眾夢幻般的場景。令我們這些中國觀眾驚歎不已的是每個表演者的精湛藝術和壯觀的場麵,而更讓我們驚 歎不已的是對組織編排和指揮有10萬青少年參加的演出,競如此配合默契,如此井然有序、步調一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場演出,也可以看出一個 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的確,它使人感受到朝鮮人民對自己的祖國、對領導自己的黨、對自己的領袖,對給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製度的無限深 情和熾烈的熱愛,感受到朝鮮人民在朝鮮勞動黨領導下形成的堅不可摧的偉大民族凝集力。

這種文化的、政治的、民族的力量還反映在體育事業上。朝鮮的體育有許多項目曾在世界競賽場上取得過令人羨慕的好成績,例如朝鮮“摔跤大王”力道山,在上世 紀五六十年代連續5次奪得世界冠軍;被國際乒聯授予“世界乒乓球女王”稱號的樸英順,在1975年第3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女子單打冠軍;1999 年 8月29日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舉行的第7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馬拉鬆比賽中,朝鮮運動員鄭聖玉奪得了金牌。朝鮮的足球也曾在世界上輝煌過,那是在1966 年的英格蘭世界杯賽上,它以1:0戰勝了意大利隊,代表亞州進入四分之一決賽。雖然近年來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朝鮮未能參加某些世界性的比賽,但朝鮮體育的 雄厚功力是不可輕視的。

感受羅先市

羅先市地處鹹鏡北道東北部,距中朝、俄朝邊境線各50公裏左右、離圖門江入海口不遠、緊靠日本海的一座海濱城市。這裏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據導遊介紹,由 羅津市與先鋒郡合並成立羅先市後,已被國家列為特區,直屬中央領導。導遊說,由於海邊氣侯較涼,又地處丘陵,這一帶不是朝鮮的產糧區。這裏雖然是開發區, 也稱特區,但看起來並不紅火,來此投資辦企業、開酒店、商店的數量不多,又多來自中國。在我們遊覽市容時,導遊指著路邊一座5層樓房說,這是中國某市一位 副局長開的飯店,又指另一棟10多層的樓房說,這是泰國人辦的一家電信公司。導遊說,這些“外企”,效益都不太好。筆者看到市區有不少爛尾樓和已停工的半 拉子工程。要說比較紅火的是一家香港老板開的賭城。筆者下榻離這座賭城很近。晚上,我們光顧了這座賭城。它是一座建在城郊琵琶島岸邊的歐式建築,高十二 層,建築建麵積估計有數萬平方米,樓頂用中文鐫刻著“皇家娛樂大酒店”幾個閃閃發光的金色大字,這是羅先市最漂亮最宏偉的建築物。夜晚這裏燈火通明。當筆 者一行走進“保安”把守的大門,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富麗堂皇的一個連著一個的大廳。這裏雖不如吉隆坡雲頂賭城和澳門賭城人潮鼎沸,但也是人流不息,紅紅火 火。來這賭的幾乎都是我們東北的同胞,以吉林省為多。筆者參觀了一個麵積有 1000多平方米的大廳,裏麵設有密密麻麻的老虎機和若幹的賭台,有的賭台最低賭注200美元。據說,來此豪賭的外國人都是吃住在這裏,“三陪女”也是從 外國帶來的。賭城是朝鮮人的“禁區”。不僅一般的朝鮮群眾不得入內,連旅遊團的朝鮮
導遊也不得入內。專門為外國旅遊團提供的車輛,也規定必須在離賭城1公裏外停車,司機和車輛均不得靠近。

羅津,有一深水海港,可以停泊萬噸級以上的船舶,筆者見到,隻有俄羅斯的兩艘貨輪停泊在碼頭上。碼頭上的集裝箱不多,空空蕩蕩的。
羅津,有一個比較大的火力發電廠和一個比較大的練油廠。發電廠的煙囪冒著煙,而煉油廠的煙囪卻不冒煙。問導遊何因,他說不清。這是去年的事情。今年在平壤我找到了答案。

朝鮮是從1957年至1970年,用了14年的時間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任務。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比重已由1956年的34%增加到74%。 1958年8月,朝鮮勝利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此,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主體地位,生產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有了根本 的保障。1958年以後,朝鮮自己能生產汽車,有自己的大型煉鋼廠和維綸工業,實現了鐵路電汽化。機械、電力、冶金、化工、紡織等工業門類基本齊全。 1998年8月31日,朝鮮完全靠自已的力量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它標誌著朝鮮的工業化和科學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進入上世紀90年代初,受世界風雲變幻的影響,朝鮮的經濟開始滑坡,並連續8年之久。1999年經濟開始回升。是什麽原因造成這次經 濟困難?筆者不是專門研究朝鮮問題的學者,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和報道,隻是前文引用的《朝鮮》畫刊上說的“全國由於帝國主義的聯合勢力的扼殺政策經受了嚴 重的困難……”那麽寥寥數語。筆者從朝鮮回到丹東,向當地的一位研究過朝鮮問題的學者請教,他說了四條原因: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加大了對朝鮮經 濟貿易封鎖的力度;二是朝鮮的主要貿易夥伴原某些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和劇變,嚴重影響了朝鮮的經濟,因為此前朝鮮的經濟與這些國家的貿易依靠性很大。如朝 鮮不產原油,從這些國家的原油進口減少,就造成了像筆者去年見到的羅津煉油廠停產的情景。又如,朝鮮雖然是產煤國,但隻產無煙煤,缺少有煙煤,這需要進口 調解。一旦進口受阻,就影響到煉焦和煉鋼工業。三是從1995年到1998年連續發生水災、旱災等嚴重自然災害,朝鮮農業遭受重大打擊,每年需要大批糧食 進口,而這一時期正是朝鮮困難時期,資金短缺,進口糧食用掉大量外匯,進而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由此可見朝鮮發生的經濟困難與古巴發生的經濟困難非常相 似,都與美國的“扼殺政策”和蘇東劇變後的國際形勢有直接的關係。筆者問,朝鮮又是用什麽辦法來克服困難的呢?他說,一是動員全國人民發揚千裏馬精神,完 成“苦難的行軍”任務。二是千方百計地打破國際上敵對勢力的封鎖,打開對外貿易新的局麵。近幾年,朝鮮與東西方許多國家積極進行互利互惠的貿易。三是調整 了某些政策。在堅持鞏固、發展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前提下,在某些偏僻的山區實行了包產到組;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開辦了經濟特區。

筆者認為這位學者的分析是客觀的。

目前,羅津的情況是怎樣?不得而知。但今年的平壤之行,筆者在朝鮮的媒體上看到了令人鼓舞的消息:“4月初,在西海海濱城市南浦市,和平汽車總廠第一期工 程竣工並投產,該廠占地100多萬平方米,設備先進,設有生產流水線,該廠生產菲亞特1.6HL型和菲亞特ELXSX型等時速190公裏以上的汽車,經3 期建設的該廠預計年產10萬輛……。”“江界市市委責任書記李得南帶領群眾在將子江上修建了27座中小發電站,向市內各工廠企業供應了電力,還發動群眾建 設了2300多戶住宅和服裝廠、紡織廠、養豬場等。”“4年前,在‘苦難的行軍’時期,鹹境南道德城郡在許多河流建設中小水電站,解決了工廠和農村的用電 問題。”這些報道無疑都是像征朝鮮經濟回升的好消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