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台灣版中國地圖仍保留外蒙的原因

(2010-01-11 23:37:59) 下一個
揭秘台灣版中國地圖仍保留外蒙的原因

送交者: 海角天涯

現在的台灣問題與蒙古問題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在近五十年內遇到的兩個同樣的分裂挑戰。雖然台灣仍然沒有承認蒙古獨立,中華民國憲法上也沒有放棄對外蒙古的主權,版圖上至今還把蒙古包括在內,但台灣有些人正在尋求從中國獨立……在中國大陸,5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人們,隻知道現在這隻被人砍去脊背似的臥牛,根本不知道北方還有那麽一片廣闊的蒙古草原曾經屬於中國。而蒙古獨立隻不過剛剛發生了50多年,對我們這個健忘的民族竟然已如此陌生了,那麽台灣問題50年後又當如何呢?這不能不令人想起蒙古與中國的那段滄桑曆史。

蒙古與中國:千絲萬縷的曆史淵源

公元前3世紀,在荒僻的中國北方活躍著幾支遊牧民族,其中主要的一支是匈奴族。他們在大漠南北、葉尼塞河上遊和貝加爾湖(古稱北海)等寒冷粗獷的廣大地區放牧、勞作、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他們被稱為“胡人”,並曾被北方的燕國收容。到秦漢時代,匈奴族一分為二,北匈奴被遠驅到阿爾泰山、高加索山脈以西,進入歐洲(即現在的土耳其人);南匈奴則降漢。公元47年,匈奴正式成為漢朝的屬國。阿爾泰山以東、貝加爾湖以南、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大片地區成為中國的土地。中國皇帝允許各種不同的遊牧民族繼續在那裏繁衍生息。那裏也相繼出現了很多興盛一時的民族,如高車、鮮卑、柔然、突厥等,這就是蒙古的祖先。但那時,蒙古作為一個民族還沒有形成。

唐代,中國開始在那裏置府設州,實行直接的有效管轄。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的宋代時,北方遊牧部落的一支開始興起。因部落名字的緣故他們被稱做蒙古人,其發祥地在中國東北地區。

1162年,鐵木真降生在一個尚武、並時常陷於部族仇殺的蒙古部落裏。1206年他44歲時,平定了多數蒙古部族,在斡難河畔建立蒙古汗國,當上了全蒙古的領袖--“成吉思汗”。蒙古部落曾是與南宋並列的控製華北和西北某些地方的金朝的地盤。蒙古建國之初,曾向金進貢,要求金朝承認其汗國地位。金朝斷然否定“蒙獨”要求,成吉思汗不滿,在羞辱金朝使臣和金朝皇帝後,興兵討伐。

從那以後的半個世紀中,蒙古騎兵成為橫跨歐亞、天下無敵的一支勁旅,不斷南征北戰。馬蹄到處,百姓命斷,城頭換旗,生靈塗炭。當時的文明還沒有製約野蠻武力的辦法,“文明”的民族反而顯得蒼白。

從1211年開始,成吉思汗大舉南侵西進。先後滅了西遼(今屬新疆)、花剌子模(今俄國境內)以及西夏(甘肅等地)。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率領右手軍征戰“林木中百姓”,將斡亦剌部(明代的瓦剌),貝加爾湖的不裏牙惕(今俄國布裏亞特)和牙忽惕(今俄國牙庫特)等地歸屬於蒙古。

成吉思汗於1227年死於侵略征途上,他的兒子們接下他的大旗繼續征戰南北。1234年,蒙軍在宋軍配合下滅了金,然後加大了向東、西、南三個方向的擴張。1238年破莫斯科,1240年陷波蘭,1241年滅高麗,1258年又占了黑衣大食的首都巴格達。蒙軍所到之處,到處燒殺劫掠,世界各族無不聞風喪膽。可汗曾規定,蒙古大軍到處,開城請降可免死,若有抵抗,破城後一律屠城。蒙古繼續向中亞、西亞及歐洲進軍,橫掃高加索地區、裏海、波羅的海沿岸,占領了大片土地,建立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

經過70年的南進西征,蒙古於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打敗南宋,統一全中國,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超級大國。

元朝的建立,為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蒙古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開始更進一步與內地融合,並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後來蒙古人失去天朝政權,但是明清以來,蒙古人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從未與中國隔離開來。

曆史進行至元末,漢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率領明軍,將蒙古人逐出中原,但蒙古實力猶在,不停寇邊。明成祖朱棣把京城從南京移至北京,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燕王,在奪取皇位後要回老家,另一方麵也是要鞏固北方邊防。因為蒙古人不斷犯邊,明朝重修長城。至明末,蒙古族內部分裂成幾支,彼此爭戰不已,一部分蒙古人得到明政府允許,在長城以北與漢人和睦相處,遊牧而居。另一部分被逐至“漠北苦寒之地”,從此逐漸開始有內外蒙古之分。

明末,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摧毀明朝時,盤踞在中國東北部的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族早已對中原虎視眈眈,趁農民起義軍立足未穩,勾結吳三貴殺入關內,建立了滿清。從清初開始,先是努爾哈赤,後是皇太極,逐漸征服蒙古諸部,皇太極滅“後元”後,得到了“元傳玉璽”,並據此立國。從清朝以後,內外蒙古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受中央政府管轄。

至清晚期,西方興起,腐朽墮落的滿清朝廷逐漸衰微,外強入侵中國。北方的沙俄先後占去黑龍江以北、新疆以西的大片領土,累計吞並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接著更把魔爪伸向中亞大陸內這塊地廣人稀的大草原。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明更加突飛猛進,而大清帝國仍然封閉在一個腐敗無能的醬缸內,閉關鎖國,死硬地拒絕對外開放,於是中國開始衰落凋敝,江河日下。到了晚清,西方先進的民主與科學給封閉的中國帶來更強烈震撼衝擊,愚昧保守的滿清朝庭除了搞些空洞形式外,仍頑固拒絕真正改革,終於把人民逼上梁山,引起破壞性的“暴力革命”。

1911年,武昌爆發武裝起義,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的統治。外蒙古同中國其它各省一樣,在王公貴族的帶領下宣布獨立。從混亂和廢墟上通過暴力革命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不久就進入了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蒙古的獨立運動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當武昌起義後宣布獨立的中國各省開始為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而開展各種政治活動的時候,外蒙古脫離了這一進程,開始醞釀“獨立建國”。外蒙與其它省份不同,當時北方那個處心積慮妄圖瓜分中國的沙俄,經過多年的經營、分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完全操縱了外蒙古。事實上,外蒙古已經變成了沙俄的保護國。民國統計:整個蒙古族共有近240旗,其中外蒙占108旗。外蒙古獨立將拉走近一半的旗,和150多萬平方公裏遼闊土地,形成一個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家”。由於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分裂形同把中國攔腰斬斷。

中華民國的政權由孫中山轉到袁世凱的手中後,開始了與沙俄的艱苦談判。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剛剛建國不久的中華民國,國力之弱可想而知。但中國的外交官們做出了極大努力,終於迫使沙俄做出讓步,承認外蒙是中國的領土,條件是在外蒙古實行“自治”。也就是說外蒙古在名義上仍屬中國,實際上外蒙古的內政與外交還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不管怎樣,在當時的情況下得到這種結果已實屬不易。以賣國複辟著稱於世的袁世凱總算沒有丟掉外蒙古。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蘇俄推翻。這時的“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蘇俄紅軍不斷向西伯利亞挺進,使“自治蒙古”感到危脅日益臨近,坐臥不安。於是他們開始與中國進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中國懷抱的談判,不過談判進程緩慢而艱難。

1919年,主掌中國政局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得力幹將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接替了當時正與外蒙古進行和平談判的陳毅將軍(當時和平談判已近成功),立即用鐵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棄自治,外蒙古重新回歸中國。但是,這種毫不留情的鐵腕政策卻使中國失去了外蒙古上層王公的人心,為蒙古後來的分離埋下了禍根。

到了1920年,皖係軍閥段祺瑞下台,外蒙古也進入混亂狀態。被蘇俄紅軍趕到外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勾結外蒙古上層王公,向中國駐軍發難。中國駐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庫倫(今烏蘭巴托),一部分返回內地,一部分轉移到買賣城,準備再戰。

俄國的十月革命,也傳染到外蒙古大草原。在蘇俄的支持下,牧民出身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了蒙古人民黨。1921年,蒙古人民黨的軍隊在蘇俄的大量武器裝備援助下,開始向買賣城的中國軍隊進攻。中國軍隊內外交困,無心戀戰,節節戰敗,被迫撤出買賣城。從此中國軍隊再沒有進入外蒙古。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這與在庫倫的蒙古上層王公和恩琴俄國“白匪”形成了對立,並展開戰鬥。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蒙古人民黨邀請蘇聯紅軍入蒙參戰。1921年5月,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在買賣城外打敗了恩琴的軍隊,挽救了危在旦夕的蒙古人民軍。隨即於7月占領了庫倫。7月10日,蒙古上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組建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蘇俄操縱外蒙古,武力阻礙中國統一

在俄國的慫恿下,外蒙古再次宣布“獨立”和建立“蒙古國”。消息傳到中國內地,一時間輿論大嘩,國內各民間團體、民主黨派紛紛發表宣言,反對蒙古王公貴族分裂祖國的倒行逆施,譴責蘇俄對中國外蒙古的武裝占領。

北京政府的實權人物曹錕和吳佩孚,迫於人民的壓力,以中國政府名義發布措詞嚴厲的聲明,譴責外蒙古企圖分裂中華民國的行徑,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東北的張作霖也通電譴責俄國,對外蒙古的“獨立”異常憤慨。他不顧被其他軍閥吞並的危險,獨自發兵外蒙,與外蒙和俄軍作戰,試圖以武力解決外蒙糾紛。然而,由於內戰原因,張作霖害怕曹錕、吳佩孚借機出兵東北,奪回部分失地(這些失地至今還在中國轄區),就不敢再冒然行事。而北京的曹、吳在北邊要對付張作霖,南邊要對付其他各省軍閥,生怕出兵外蒙會喪失自己在北京政府中的實權,因此隻有隔岸觀火,除了口頭譴責蒙獨外,無可奈何。

自那時起,蘇聯紅軍就一直留在外蒙古。這期間,那些在蘇俄控製下、被剝奪了權力的蒙古上層王公開始醒悟,後悔分裂中國的行為,紛紛逃到中國要求發兵收回蒙古主權,趕走俄國人。但是蘇聯不斷增加駐蒙軍隊規模,阻撓中國收回外蒙古主權的行動。

1921年外蒙的蘇赫巴托在俄國幫助下,成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又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位蘇赫巴托也如列寧一樣,建“國”後不久就死去了。蒙古以蘇聯為宗主,不管蘇聯做什麽,蒙古都跟著學。在蘇赫巴托後又出了一位跟斯大林相似的狂搞個人崇拜的人物--喬巴山。蘇赫巴托和喬巴山的名字都用來給城市命名,在蒙古地圖可以找得到(後來喬巴山死後亦像斯大林一樣,被到處批判)。

二三十年代一直到四十年代,中國除了內亂混戰,便是抗日戰爭。長期陷於內亂的中國,一次次地喪失了收回蒙古主權的機會,使蒙古獨立的生米逐步變成熟飯。

俄國的列寧在世時曾經說,要把沙皇掠奪的亞洲土地還給亞洲人民,他承諾,當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後,蒙古將自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在列寧死後,斯大林完全背棄了列寧的諾言,他殺掉了曾經對列寧的講話有過記載的一位國防部副部長,然後拒不承認列寧說過的話。從此在蘇聯再也聽不到要歸還蒙古的聲音。蘇聯軍隊就這樣還一直賴在外蒙古。

美英蘇“雅爾塔會議”出賣中國蒙古

1945年2月關於結束二戰的雅爾塔會議,是外國列強操縱外蒙古命運的一次重要會議。當時,在歐洲戰場上,德國已經戰敗投降。在亞洲,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但戰役打得非常艱苦;在中國戰場,中日雙方處於戰略對峙,誰都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總的來看,日本戰敗已成定局。美國估計,要達到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戰略目標,美國還要多犧牲幾十萬的軍隊。為此,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的重要議題就是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從而減少自己的損失。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惜出賣中國利益,答應了蘇聯的無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現狀,即承認並要求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

這筆交易實際上是在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蔣介石得不到羅斯福的支持,麵對斯大林的重壓,在萬般無奈之中,於1946年1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有權公投獨立。這種巨大代價,終於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宣布無條件投降,使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行動變得毫無意義。美國後來為當初對蘇聯做出太多的讓步、犧牲太多的中國利益而後悔過,但為時已晚(或者他根本就沒後悔,反而為他們狼狽為奸,成功地削弱了中國而竊喜不已呢)。

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以奇跡般的勝利震驚了世界,國民黨的軍隊被趕出大陸,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蔣介石在退到台灣後,對斯大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感到憤慨,並以蘇聯違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這就是所謂的“控蘇案”。當時雖然大陸已經易手,但在聯合國,中華民國仍然擁有中國的合法代表權,並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華民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

1952年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判定蘇聯自日本投降以來,在其中國之關係上,未能履行1945年8月14日之中蘇友好條約。”控蘇案通過後,聯合國雖未采取行動製裁蘇聯,但台灣當局自動廢止該項條約

)這就是至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版圖上還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據。

毛澤東被迫承認外蒙,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中國共產黨主掌中國政局後,由於當時與蘇聯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在蒙古問題上,意識形態束縛了中國領導人的手腳。斯大林蠻橫強硬的立場,使新中國的領導人在國家統一與社會主義大家庭之間左右為難。而新中國百廢待興,又需要蘇聯的大量援助。毛澤東第一次出訪蘇聯,本打算與斯大林討論黑龍江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土地和外蒙古問題,卻受盡了斯大林的冷落。最終在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時,也被迫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如果當時的中國領袖不是那麽急功近利,而能高瞻遠矚,從長計議,而能與俄國和美國保持“平衡戰略”,就不至於吞下斯大林的那顆惡果,那中國的版圖和中蒙曆史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後,毛澤東開始與蘇聯交涉,試圖解決包括蒙古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通過談判,蘇聯歸還了旅大軍港,歸還了東北鐵路的管理權。但是當周恩來提出蒙古問題時,遭到了赫魯曉夫的斷然拒絕。中國大陸再次失去了收回蒙古主權的機會。中國的這次行動,很快傳到了蒙古人的耳朵裏。他們立即行動,在蘇聯的監督下與中國交換地圖,劃定邊界。隨後,中國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中蘇關係破裂以後,蒙古也亦步亦趨跟隨著蘇聯的指揮棒叫罵中國。至90年代,蒙古已與130多個國家建交。蒙古形如“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在默默過去的幾十年中,中蒙關係幾乎完全等同於中蘇關係。自從60年代後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在中蒙邊境上屯下重兵,對中國形成巨大威脅。到了1986年,鄧小平與蘇聯談判關係正常化時,提出了中蘇關係的“三大障礙”,其中之一就是蘇聯在蒙古邊界的駐軍。在倡導新思維的戈爾巴喬夫領導下,蘇聯宣布開始從蒙古撤軍,1992年蘇聯紅軍全部撤出蒙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