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會:雙重國籍對中國和海外華人的意義

(2008-03-09 16:04:13) 下一個
兩會:雙重國籍對中國和海外華人的意義

環球華報 2008-03-07 16:57:50

時逢兩會,國人獻計獻策。筆者不揣冒昧,提一個舊日話題:雙重國籍。

筆者認為,無論對中國政府還是海外移民個人來講,雙重國籍都是非常現實的事情。

先回顧一下中國政府對僑民的態度。孫中山等人建立民國過程中,得到了海外僑民的大力支持,但隨著中國局勢的逐步穩定,中國中央政府和僑民漸行漸遠,曾經浴血救國的僑民反倒成了外人(這種情況是二十世紀中葉走向獨立的民族國家共同出現的)。

1949年之後,針對東南亞地區的具體情況,中國曾公開表態希望中國僑民效忠居住國,周恩來曾經在外交場合講過類似的意思。華僑和某國華人這兩個稱呼,一度含有鐵的界限。中國也始終對華人利益持低調態度,像俄羅斯對巴爾幹半島上同文同種的南斯拉夫兄弟那種赤膽忠心鐵血相助的壯舉,中國從來沒有過,曆史上俄羅斯為巴爾幹親兄弟曾經六次出兵。中國隻是明確的保護華僑利益。這種對待海外遊子的態度,一度是第三世界所共有。可以認為,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政權的穩定和民族國家的純淨,處於當時的狀況,隻能如是選擇。

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全球化趨勢,海外同胞的資源性顯現出來,同時中國本土的有識之士也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差不多從那時候開始,“華僑華人”成了一種固定詞組,在學術領域、大眾傳媒和外交場合廣泛使用。

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對自己海外同胞的態度,和中國完全一樣,隻是後來的立場轉變要快得多。2003年,印度承認雙重國籍,並召開了最高規格的海外印度人大會,印度總統出席。中國沒有走這麽遠,但近年政府僑務工作中,華僑華人的界限已經不分,祖籍國這一突破性稱呼出現。

可以認為,在新時期,承認雙重國籍,是一個國家自信、務實的體現。而對海外遊子來說,保留國籍不僅僅是回國方便這麽簡單。雙重國籍要求公民具有很強的公民意識,含義深遠。

隨雙重國籍的出現,會有一些同樣現實的問題。比如一個華人在海外遇險,他向那個國家救助,是母國還是第二祖國?國家又怎麽保護自己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觸犯法律,是接受那個國家的審判?任何一個國家,對雙重國籍公民所要求的忠誠度,都非同尋常——勿需筆者多言,在特定情況下,這極可能成為雙重國籍擁有者的死穴。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兩國政府的事情,公民個人也需想清楚再做決定。需知有些事情,不是想超脫事外就能做到的。

最後,筆者認為中國承認雙重國籍雖然是時間問題,但這一過程恐怕要經一番波折。中國和菲律賓、印度等國不同,這些國家殖民化程度較深,國民與世界接軌較早。特別是印度,十九世紀後期英國放棄奴隸製,曾經大量招收印度勞工到海外殖民地充當勞動力,印度人很早就大量移居國外。而中國除個別僑鄉,廣大民眾對海外人士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出國發財”、“衣錦還鄉”水平上,整個社會對國籍、雙重國籍還缺乏常識性認識。至於公民意識的建立,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這一背景下,確立雙重國籍會有巨大的阻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