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2024 (100)
2025 (5)
《道德經》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之所以能夠認識到什麽是美好的,是因為有醜惡的在做對比;人們之所以知道什麽是善良的,是因為有不善良的在作對比。
因為無才出現有,因為有才知道無(這裏的第二層意思是有無可以相互轉換);因為難才知道易,因為易才有了難;因為長才顯出短,因為短才比出長;有了高上就可以看出低下,反之亦然;人們之所以能夠從聲音中感受韻律,理解意思是因為存在著不同的音色音量(這裏的“和”是共同發生效用的意思。比如,我們很難從鳥語中聽出我們人類語言能夠表達的豐富意思,這是因為每隻鳥所發出聲音盡管好聽,但是過於簡單單調),而前與後是相隨相伴的,因為有前必有後;所有這些都永遠如此。(譯者慕容青草注:其實第二章到這裏為止是連接第一章與後麵的過渡段)
所以聖人行事不刻意作為,在教導人的時候,重在言語之外的效果(這一點可以有多種解釋,比如通過行動的榜樣,比如通過舉例,比如通過實踐,比如通過對比,等等。而這種行不言之教又與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相呼應)。這就好比天地間的萬維都是依照固有的道運動變化卻沒有一個是最最開頭的,它們繁衍後代卻從來不會擁有所生成的,不論它們如何作為都不可能依恃自己的作為,取得任何功效也無法居功。正因為不貪圖擁有所創造的,所以也不會失去(聖人正是按照這個道理行事啊)。
就以第一句為例吧。應該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即所謂“但知美之為美,便有不美者在”也。從哲學角度,這與博主的說法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