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邏輯幻象
(2009-10-23 08:34:04)
下一個
邏輯是我們人類一切文明的基礎,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基本依靠。離開了邏輯,我們連說話都會語不成句,因為我們說話需要遵循語言邏輯。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把邏輯看成是自己的天然的一部分,雖然大家會在生活中發現並認可有些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比他人要強,但是很少有人會對自己的基本生活邏輯產生疑問,總是覺得那是和自己能夠正常地呼吸一樣的是自己生來就有的一個基本部分。相應地,人們雖然承認專業邏輯會比較複雜,卻 不會對生活中人際之間的社會邏輯產生疑問,因為他們覺得那是非常明了和簡單的。
其實,人們的日常生活邏輯是非常不嚴格的,而所謂的“非常不嚴格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經不起稍微認真的推敲的”,甚至可以說人們的日常生活邏輯中充滿了漏洞。人們的日常生活邏輯不嚴格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平時的說理和論事並非都是按照明確的邏輯來進行的,而是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其中很大一部分聽起來像是論理,其實還不如說是在表述自己的理想。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知道我這裏說的是什麽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個世界真是那麽地講道理嗎?要真的是那樣的話,恐怕來網上發牢騷的人就會消失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話顯然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不但不符合,而且離客觀實際有著相當的距離。但是人們卻仍然把它當作一個顛撲不破的信條來一代又一代地說了千百年。
中國人還常喜歡說這樣一句話,“隻要真有本事就一定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是這麽回事嗎?顯然不對,曆史上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最簡單的例子是很多人死後他們的工作才得到世人的承認。當然,有人可以把這裏的“得到社會的 承認”來延伸為包括死後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這裏的邏輯上的漏洞是,那些死後也沒被社會承認的人根本就沒人知道他們被埋沒了,而死後被人們承認的本身就帶有很多偶然性,其中有些雖然被承認了,他們的工作也已經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曆史價值,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就是一個例子。類似地,“好東西一定有市場。”是一句高估了人們的鑒賞能力的話。生活中的好東西不一定有市場,尤其是文化性的抽象的好東西不一定有市場。再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人們喜歡說“真相一定會大白於天下”,這句話就更與現實離譜了,這一點大家隻要細心地數算一下自己人生的經曆中有哪些真相是大白的就可以看出這句話到底有多真了。
再有更為虛幻的說法叫做,“人民熱愛真理。”這句話很唬人因為它讓人民聽了覺得很舒服。其實,人民熱愛的不是真理,是權勢和利益,這是因為他們往往理解不了真理,所以他們需要依賴權勢的人來為他們解釋真理。在他們心目中有權勢的人或所謂的事業成功的人講的道理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哪怕一個有權勢的人講的是謬誤,他們也會把它當作真理,而沒有權勢的人講的即便是真理,他們也不會感興趣。當然,真理是相對的,哪個人說的也不是絕對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所有的相對真理在所有的問題上都是等效的。很顯然有些謬誤會讓人們以及社會付出重大代價,可是隻要這些謬誤是有權勢的人說的,就會有很多人民去熱愛它。除了權勢之外,人民對形式比真理更感興趣,這同樣是因為真理難以理解而且聽上去可能枯燥,而形式則可悅人耳目。所以在形式與真理之間,人民通常是要選擇形式而不是真理。所以“人民熱愛真理”這句話本身就是虛幻。
以上舉的幾個例子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把理想尤其是對人性的美化的理想當作了基本的邏輯來運用。有人可能會說,什麽真理不真理的,生活嘛,就不要太認真了,認真了多累呀。當然,如果所謂的真理或邏輯隻是被人們用來在茶餘飯後欣賞一番,那麽大家用這些理想來代替真理麻醉一下自己的神經讓自己心理上爽一下也無所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理並非隻是被拿來欣賞的而是被人們拿來說理辯論,指導各種行動的。人們在茶餘飯後輕鬆的時候可能會很瀟灑地說“人活著不要太認真了,真理不真理無所謂。”但是,當人們在生活中被別人因為謬誤而傷害了或冤屈了的時候,卻會咬牙切齒地說別人不講道理;當自己或自己的團隊因為不懂真理缺乏知識而犯錯誤的時候也會痛心疾首地後悔自己怎麽會犯那種錯誤或責怪別人為什麽會犯錯誤。其實,人們生活中的錯誤很多是由於自己或別人的邏輯上的謬誤導致的,盡管很多人都曾很瀟灑地說“什麽真理不真理的”,但是當由於人們邏輯的謬誤而導致災難發生時,誰也不願意這些災難落在自己身上,而且一旦誰攤上這樣的災難時,一定會竭盡自己僅有的邏輯水平來為自己說理辯護。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矛盾麻煩,不論是工作中還社會上的紛爭都帶有各自的邏輯背景,而我們對這些矛盾與麻煩的處理也都是在運用我們各自所掌握的“道理”,即各種我們認為說得通的邏輯。老百姓們每天在運用自己所掌握的道理和邏輯來應付自己的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從理論上來說,日常的社會真理或生活邏輯的表達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哲學和哲理。哲學是這樣一種學問,由於它的表述經常繞口,所以哲學這個名詞一聽挺唬人的,因此人們平時也不在乎哲學,因為它似乎並不重要,但是人們的思維和說理卻離不開自己所具有的哲學語言。舉個例子,文化大革命時人們普遍地對當時的形式化的理論套話很反感,私底下常流傳著一些流言來諷刺當時的文化,可是每個人在為自己論理或教育孩子的時候所說的話卻又都是自己平時表示反感的那些官樣的語言。當時年紀還不大的我以為那是人們不得不做出的表麵文章,後來出了國發現,在海外不受所謂的形式上的官方限製了之後,從中國大陸來的經曆了那個時代的很多人,哪怕隻是普通工人而不是什麽知識分子或幹部,一旦需要比較正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論是在教會,還是私下的聚會,或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容易就把人們在文革時常表示反感的套話說了出來,這甚至成為從中國大陸來的人與從世界其它地方來的華人在語言上的一個區別性的標誌。這使我意識到,哲理性的語言和理論是人們思維所必需的工具,如果你不能從生活中或其它的來源得到新的哲學語言和思維方式,那麽哪怕你對自己曾經所處的文化環境裏的哲學語言不滿意,你的思維也跳不出你曾成長於其中的哲學氛圍的局限。
除了前麵舉出的把理想當成邏輯而產生的生活邏輯的錯覺之外,人們的社會邏輯中的自相衝突也在產生著各種生活中的邏輯幻象。而社會生活中最典型的邏輯矛盾可能就是老百姓常常是積極地支持並參與到促成自己堅決反對的社會現象的社會文化中去,就好像是整天在用自己的左拳頭與自己的右拳頭搏鬥一樣。這裏舉幾個例子: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輿論界的報紙網絡電視裏,還是老百姓私下的交談中,大家都非常不滿今天社會上的急功近利的現象,不滿意充斥在從家庭婚姻,親朋交往,到社會服務等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濃重的商業化氣息,不滿社會上因為急功近利而出現的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造假和欺騙的行為,老百姓們普遍呼籲社會要多關注人們的精神世界,不要過於地急功近利和商業化。
但是,與此同時社會上又有一個得到老百姓普遍支持的輿論造勢,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實用;做產品要實用,學知識也要實用,最好是一本書拿來一讀就知道怎麽能夠多掙幾萬塊錢。電視上公開鼓勵大學生不要花太多時間來讀書,應該把時間主要花在社會活動上,因為那樣來錢快,至於考試隻要能拿60分就行了-----我在聽了這個理論時覺得好笑,因為每次考試都拿60分其實是很高的要求,每次考試拿100分不容易,每次考試剛好拿60分也不容易。你衝著100分去可能隻能靠個8,90分的,你衝著60分去,有時可能會考65分,有時就保不準要考55分了。
老百姓們在反對上述的急功近利和泛商業化現象以及支持上述的所謂高效實用的思潮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從邏輯上來說這兩種文化是彼此相互一致的,也就是說社會性的實用主義思潮必然導致社會性的急功近利和泛商業化。因為如果什麽都講實用,連上學都實用到了不用讀書隻管去學習掙錢的本領的程度,那麽這個社會還能不急功近利,不什麽都商業化嗎?你現在堅決反對其中一個卻極力支持另一個,可不就像是用自己的左拳頭與自己的右拳頭進行搏鬥一樣嗎?
另外,今天在中國,對拍馬屁排擠實幹人員的反感已經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所謂的管理培訓講座,一位複員軍人講員在倡導用軍隊的管理理念來管理企業的時候提出這樣一個理論,說一個企業對管理人員的最重要的評審標準是對老板的忠實,而不是一個人的聰明和能幹,因為大家都知道越是聰明能幹的人越是會分疆而立。這個聽起來新穎的觀點贏得了場下的熱烈掌聲。其實,隻要稍有些哲學洞察力就會發現這個觀點一點也不新鮮。一個企業如果以對老板的忠誠為最高標準,那麽這個企業一定是拍馬屁成風,而實幹人員受打擊排擠。這是一個運用了幾千年也失敗了幾千的老理論的新翻版而已。而老百姓們支持一個自己反對的理念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例子,也是又一個大家聲稱不重要的哲學在生活中對自己產生影響的活生生的例子。
在今天的中國人們抱怨的比較多的一件事是中國的教育體製不適合社會的發展,主要針對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少人也為此紛紛出主意拿高見。在這些高見中有一種說法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是社會上沒有工作,而是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所收的訓練使他們無法勝任社會上的工作。也就是說工作機會是大把的,隻是大學生做不了。且不說這種說法是否片麵地掩蓋了由於經濟不景氣而帶來的社會實際職位的短缺的因素,就算是真的社會上有大把的職位而大學生的所學不得社會所用所以找不到工作,那麽也應該是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或專業實習不對社會的口呀。可是在中國國內的一個為大學生來論道的節目上,卻由一大論壇的掌門和一個熱門節目的主持人來對大學生們說他們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們不會記筆記,不會處理小問題,因此上大學時不要把時間花在校園裏,應該出去掙錢,多積累社會經驗(前麵提到的考試隻要考60分就行了就是這個節目的兩位主講嘉賓之一提出的)。這就莫名其妙了,記筆記,處理小問題那不是大學所要培訓的內容呀。如果說社會上有大把的就業機會但就是因為找不到會記筆記處理小問題的人而讓職位空著,讓企業因此而寧可由於缺乏雇員效率低下也不去雇傭大學生的話,那麽中國就該關掉一些大學,而不是由具有政府背景的電視台讓社會名流們來號召大學生們在校期間不要好好學習。我猜這個世界上這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在具有政府背景的電視台上聽到呼籲大學生們為了就業和掙錢而不要去好好學習的節目吧。很顯然,這裏的問題又是基本邏輯上出了差錯,而老百姓們卻不能察覺出這種邏輯上問題,使上述這個節目反而成為很受歡迎的節目而在電視上被反複地重新播放。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在生活中的困惑和錯誤就是由於缺乏一些基本的邏輯分析能力而產生的。在一次聚會中,大家一起探討“憑愛心說誠實話”這個話題,有兩位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一位是在中國國內受的教育,一位是在國內和美國受的混合教育)的人強烈地表示一個人隻要是帶著對對方的愛心,就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向對方說出來,哪怕這種想法說出來之後會對對方造成傷害,甚至毀了對方的人生也一定要說出來。他們認為憑愛心說誠實話是一個原則,為了這個原則就不惜承擔風險,包括傷害或毀了對方的風險。在場的其他人雖然覺得他們說的有問題,卻拿不出什麽明確的理由來反駁,結果幾個一開始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人也開始動搖傾向於同意他們的觀點。這時,我得到一個靈感,就指出了他們的觀點的問題是混淆了基本的邏輯。我告訴他們“憑愛心說誠實話”是一個必要條件或前提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人們說話時應該“憑愛心說誠實話”,但不是隻要認為自己是“憑愛心說誠實話”就什麽都可以說了,因為人類經常會自我欺騙,有時明明是出於忌恨結果還自以為是出於愛心,所以真正的“憑愛心說誠實話”在說話時一定要考慮是否會對對方造成傷害。我這麽一說包括剛才那兩位在內的在場的人都同意了我的說法,這是因為“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邏輯上的區別是我們在小學時就學過的,隻是大家平時不注意把這些基本的邏輯運用在社會生活中而已。
其實,如果我們對今天世界上和生活裏所發生的矛盾衝突進行分析,會發現很多都是由基本邏輯上的混亂造成的。可以說,這個星球上的人類每年為了自己在哲學理論上的原始和不發達要付出數以億萬元計的代價。但是,當人們要向這個世界推廣新的哲學理論時,首先聽到的卻是“哲學又不能換錢花,誰會來聽你的哲學。”這本身也是一個哲學邏輯上的極大的諷刺:一方麵為了落後的哲學付出包括生命和億萬元的財產在內的巨大代價,一方麵卻說哲學不值錢。
說到真理,我還聽到過這樣一個說法,說是人們對真理的認識隻需要在不同的時期比以前稍微進步一點就行了,因為說多了社會上接受不了。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這是因為“真理”兩個字單說出來會讓人們覺得很抽象。但是如果把抽象的真理與人們所熟悉的實際利益聯係起來的話,恐怕人們就不會認為上述這種說法是有道理了。其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尤其是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沒有人會說自己隻要比以前稍微進步一點就可以了,這是因為沒有人能夠擔保隻要比以前進步一點還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對真理的掌握,包括對社會哲理的深刻認識一定會在激烈的競爭為自己帶來有利的幫助,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在人類曆史上從來不乏因為懼怕真理而被擊敗或淘汰的例子,可以說人類社會的競爭的最積極的意義就是使人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敢偷懶,不敢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