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神學屆荒蕪的原因

(2009-11-18 20:45:29) 下一個

中國神學屆荒蕪的原因

趙天恩  著
  

(一)引言
  
  近年來,在我國教會的圈子裏,對所謂本色神學發生莫大的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會一般人士,極力提倡中國本土教會的建立,呼籲中國教會本身在神學上應有所貢獻。更應培養教會領袖及發展海外宣道工作等。這一切都反映出中國教會是在成長的階段,同時也是在更替變遷的契機。
  
  本文主要目的是談及中國本色神學的問題。過去曾有不少文章討論過這個題目,每位作者都一致讚同,中國教會目前最大需要之一,就是要有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中國神學。但各人對此問題的處理卻各不相同。對本色神學發展之方向,更是模糊不清。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將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熔於一爐。劉雅各先生曾分析說:基督教之所以不能成為中國本地宗教之主要原因,乃是因為教會人士未能使基督教適應中國的文化傳統。因此,直到今日,我們還沒有將基督教神學思想融於中國文化思想的範疇,好讓基督教逐漸成為中國本色的神學思想。劉君提議,福音的種子應撒在中國土地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中國文化的特色與曆史的傳統。
  
  吳懷珍先生曾在晨光報上發表過他的意見,就是建議將基督教神學思想,徹底與中國文化及宗教思想合並在一起,使基督教成為正宗的中國本土產物。正如中國文化吸收了印度佛教之精華,產生中國式的佛教。照樣,這混合集於大成的方法,可用之於西方的基督教。把中國的上帝觀與基督教的上帝觀相提並論,則基督教將更能深入人心耳。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否仍能忠於聖經的教訓,頗值得懷疑。

  以上所述,可代表現今中國教會對神學發展之關懷。這件事的確值得中國每個基督徒作慎重的思考。
  
  其次,我們若能清楚的看到目前東南亞神學教育的趨向,便更能領會需要正確地建立中國神學發展的方針。現今許多當地神學院已提高程度,設有學位,一般聖經學校亦符合大學水準。此外,亦有不同的宗派合作共同興辦的神學院,企圖集中實力。但這一切的改變及學術水準的提高,仍是按照西方某些神學院的教育概念和目標而進行的。毫無疑問的,東南亞神學聯合會,是一個新派的組織,正設法在東南亞一帶,包括香港及台灣,負起領導及策劃神學教育之形式與水準的責任。他們設有神學教育基金會,且已和一些學校合作,開始聯合的製度。並遣送本地教師去美國深造。如此下來,在東南亞神學教育及教會擴展方麵,他們就可控製大局,按照他們的新派神學,造就當地教會領袖人才及影響神學發展方針。然而,所謂福音派正統信仰派,仍舊閉關自守,無動於衷,更缺少具體性的長期計劃。反而有些教會領袖,不單未能體會神學教育在現代之重要性,竟高唱反神學的調子,實為可歎之事。
  
  中國教會當前之重要活動有三:(1)提倡本色神學。(2)重整神學教育。(3)新派教會正在企圖領導亞洲神學教育——這些都極需福音派信徒對中國神學發展的方向及內容作嚴謹的考慮。與以上有關的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像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宣教士及國人對發展適合中國教會之神學應有的努力,以及受西方控製的教會和亞洲獨立之教會間的衝突。雖然我們不能每個問題在此逐一討論,但我們必須記著有這些問題的存在。據本文筆者的所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間最嚴重而尖銳的對峙,莫過於護教問題,這一點喚醒我們,創造合乎聖經的中國神學,第一步就是透過聖經的觀點去分析了解中國思想。這種神學不單能向中國的人道主義挑戰,更使基督教的信仰在中國文化中發揚光大。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1)以作者的所見對中國神學界荒蕪的因素作一簡單的分析。(2)對中國神學發展的方向提供幾個基本的意見。(3)引起讀者在這方麵作更多的思考和探討。
   
  
(二)中國神學界荒蕪之主要原因
  
  在聖靈的領導下,中國教會在神學的探討上並非一無所成。簡單說,信徒個人在基督的真道上追求及長進,進而熱心事奉,基本上也是神學的活動。除此之外,聖靈所給予教會的恩賜,職份及見證。在中國教會裏,出現過不少神的忠心仆人;如王明道、宋尚節、賈玉銘、倪柝聲、計誌文等。他們或是牧者,或是傳福音的,或是聖經教師,而他們對中國教會,確有顯著的貢獻。其實在過去數十年間,有些教會領袖已經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本土神學。例如趙世光牧師的時代主義,雖非我們所想望的那種神學,但它的係統卻是中國本土的產物。因此,說神學界荒蕪,並非指完全貧乏,毫無建樹,乃是說在神學思想及寫作方麵,缺乏對教會有影響及貢獻的原動力。
  
  甲、中國教會與宣教士間彼此關係所引起之因素。
  
  我們感謝西方宣教士,曆盡艱辛將福音傳到中國來,開始建立教會。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教會本身有其自覺,也明白神之呼召,因此在宣道事工方麵產生困難及磨擦。宣教士及當地信徒都熱心愛主,渴望事奉神,但問題的焦點卻是怎樣事奉神?因著不同文化之觀點,便各有所趨向了。以下略作分析:
  
  一、宣教士狹窄的眼光及能力

  一般宣教士多數是自願到中國來對當地人士傳揚福音,建立教會。自十九世紀以來他們的海外布道事工包括開辦醫院、學校、及介紹西方文明。但多數到東南亞對中國人工作的宣教士,仍是以傳講福音為主。他們多是聖經學校或神學院的畢業生,隻有少數因主作的需要,曾作深造的研究。一般來說,他們有足夠的熱心去做實地的工作,但他們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曆史、哲學、及整個文化結構大多沒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不能了解國人的心理與其背景。
  
  許多時候,宣教士未能按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將福音真諦清楚的傳給他們。
  
  二、宣教士將基督教與西方文化混為一談
  
  大多數宣教士未曾下過苦工去研究中西文化不同之處。此外,關於聖經對基督徒的生活教訓,及他們西方生活的形式,也未作審慎的分辨。因此他們要求信徒依照他們的方式與觀點,而不是遵照聖經的立場對當地的習俗作適當的批判。基督教更被看為個人的信仰(心靈安慰或是精神寄托),而忽略了福音本身對整個人生的要求及作用。這樣在個人宗教信仰及整個人生應該活在福音的教訓上,中間劃了一個鴻溝。也許這樣,在一般青年知識份子看來,基督教信仰對他們所從事的各種學問沒有直接的關聯,更起不了作用,也許如此,教會未能獲得許多青年人獻身研究神學。
  
  三、聖經學校的程度及其有限的目標
  
  福音工作展開,信徒增加之後,更需要有當地的工作人員,為了應付工場之需要,宣教士便開辦學校,借以訓練福音工作者。但問題來了,為什麽辦聖經學校而不辦神學院?以下是促成這件事的幾個簡單的理由:(1)迫切的需要促成迅速的訓練。(2)在早期大學畢業生不多,並且知識份子多藐視基督教。(3)宣教士多係聖經學校出身,自然舉辦同樣性質及程度的學校。(4)宣教士認為聖經基本知識,對一般鄉村傳道人已是綽綽有佘了。這點反映出宣教士在神學訓練上的欠缺。這種訓練在一九一九年以前尚可以勉強,但與現時之需求卻相差甚遠。
  
  上述因素,造成了不合水準的教牧訓練,而且在神學的了解領悟上,便呈混亂現象。要把水準提高,應付現代的需求、並非易事,要打破古舊的形式,也需要一段時間。一般宣教士及中國傳道人,均有反知識之傾向,對提高學術水準的措施,並不表示好感。還有許多聖經學校裏宗派氣氛十分濃厚,目的隻在訓練服務自己宗派的工作人員而已。因此,神學教育的內容,不單是不及水準,而且目標更是狹窄,隻在針對普遍性之教牧職份。目前我國教會所需要的,並非提倡宗派,乃是建立一個有能力而且在主裏合一的教會。
  
  四、宣教士辦理的學校之不完全
  
  宗派差會所舉辦的聖經學校或神學院,多由一些宣教士擔任教席,此外也挑選中國人為同工。可是在他們的專長方麵並沒有足夠的深造。因此,在教學的陣容上,並不堅強,圖書館的設備簡陋,藏書不多,加上經費的不足。這樣的學院,實難栽培出優秀的中國神學生來,能成為聖經學者、神學家,或作家。而且大多數的學術程度,沒法吸引有恩賜的基督徒青年。在台灣的一般現象,是大專聯考落榜的學生,才跑到神學院或聖經學校裏去、這是一件令人歎息的事。
  
  在教授傳達方麵,西方宣教士可說是未能稱職,他們很少人能用中國語言,流利的講解神學及哲學思想。通常是由一些未受過神學教育的抄寫員,把他們的講義翻成中文,也替他們改試卷。宣教士不能單獨用中文著書立說,發表言論,那些有寫作才幹的,也是先用英文寫成後,再翻為中文。除了傳達的困難以外,在實際教學的內容方麵,宣教士也多無充分的準備。他們不是專以教神學為主,他們多身兼數職,教會工作,講道、行政、寫報告、及參加各種會議等,已經忙得透不過氣來。在各種重擔之下,教學一職隻是他們的許多任務之一。況且宣教士常回國度假及更換工作,甚至調任他處。這一切都妨礙他們穩定地從事神學探討的工作,發展自己的本行,及在課室內有清楚的講授。由上所述,證明宣教士所主持之學校十分不完全,因而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神學之發展。
  
  五、宣教士及其宗派神學
  
  宣教士往外國傳道,是由他們本身宗派的海外宣道會,或獨立的宣教社團所差派。他們的背景有宗派氣味,在教授聖經真理時,也不免把宗派的色彩混雜進去,這樣對中國教會也有不少影響。這是免不了的。因宣教士是按著他們對福音領悟及個人的信念,來做宣道事工,不幸的是,他們信念雖強,但在信仰的領會方麵,未能完全以聖經為主,尤其是常以宗派的教條,當作聖經的真理來傳講。 
   
  這樣一來,宣教師在宗派上的偏見,及他們在神學上膚淺的認識,便輸送到中國學生的心中。這些見解,常被誤認為是聖經的教訓,而不在教會史或教義史上探索其根源。宣教師也是從教會傳統上學來的,本身也缺乏曆史眼光。宗教信仰可驅使個人的良知,因之一般信徒的良知,常被宣教士所傳的那些摻雜著錯誤的教條所束縛。中國教會內,神學界早已沒有係統,加上教學之不完備,及神學思想上之分歧,更見混亂。察其原因,就是因其注重宗派的教條及缺乏曆史的眼光。一般平信徒的反應,便是不談教義,轉向追逐基督徒個人主觀的經曆,而基督教信仰及生活唯一根基的聖經教義,卻被漠視,避而不談,在一般信徒心中,更產生一種反對神學的傾向。
   
  六、宣教士在教會中的掌權
  
  有些父母,在其子女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把他們視為無自立的孩子。同樣情形,宣教士很難信任國人有充分的能力領導教會。當然這種情形的造成,也有它多方麵的因素;其一是外國不同的宣道會總部,迫著他們所差遣的宣教師,必須忠於他們自己宗派的利益、信仰、和工作方法,結果造成宣教師的擅權專橫,為保持該派之信仰傳統,神學教職多由自己忠心的宣教士充任。為使金錢的控製滿足捐獻者的意願,財務悉由西國人士管理。這種情形並非無法諒解的事,問題是它是否合適。近來有些宣教師已改變意念,把領導權交給中國人,但仍牢牢的控製著基金來源的權柄。有的教會則連這種責任,也交給了亞洲的弟兄。
 
  宣教師占據領導職位,也許為了功利之故,但當這種情形存在時,它就關閉了培育本國教會領袖的大門。很可能宣教士懼怕當地人領導教會,是擔心中國人的觀點不能符合他們自己的理想,甚至有時是會向他們挑戰。在所有的事情中,今天最需要的,是計劃在中國教會裏訓練領袖人才,尤其讓青年人在教會中充任神學領袖。顯然西國宣教師恐怕中國青年的教會領袖,在學術上若超過了他們而以同樣的手段向他們挑戰。這是一種多疑和偏見的想法。我們對於聖靈在宣教師心中或在我們自己心裏工作有同樣的信心。為了探討中國教會內神學荒蕪的原因,以上這些重要的事,我們不得不提,我們很感激宣教師把福音傳給中國人,但我們必須了解,在中國神學發展上,他們留下不少障礙。
   
    
  乙、由中國教會之特性所造成之因素
  
  中國教會都具有一般的特性,雖在它們中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它們可歸納成下列幾類:(1)大多數宗派教會;像長老會、美以美會、聖公會、路德會、浸信會,他們仍有許多宣教師占據著神學教職的地位,對中國領袖也有其影響。(2)有些小教派的教會,仍受宣教師的控製。(3)不受宣教師控製的獨立教會。(4)有更多地方教會,像靈恩派教會,小群等。因為在這些教會中有著顯著的不同,所以他們對神學教育的態度也就不同了。總之,我們可找出下列致使神學荒蕪之因素。
  
  一、政局不穩對中國教會的影響
  
  自基督教傳入中國(一八O七),即遭到各種不同的反對。先是同治年間官紳反教運動,後是義和團對基督教的迫害,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會遭到了層出不窮的劫難。顯然,這種動蕩不安的時代,阻礙了中國教會的建立和地方神學的發展。正當基督教開始在青年人中興起的時候,又響起了抗日戰爭的號角,抗戰雖於一九四五年結束,但它卻促成了新中國的建立,因此又轉移了青年獻身傳道的誌向。亞洲政局的不穩,繼續妨礙著神學機構的長遠計劃。當中國弟兄在思考中國神學荒蕪的慘情時,這些曆史因素常易被忽略。
  
  二、重視布道工作而忽略了神學教育
  
  早期在中國的宣教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熱衷於福音傳布。這確是積極而迫切的行動。甚至今天,在亞洲的中國,有廣大的教區和數億人民僅能聽到基督的名字而已。今後數年,中國教會的使命,仍必須以傳布福音為主。因之,我們自然將會發現,中國教會的興趣,在於傳布福音而非為神學。雖然近年來,新派神學迅速滲入了組織化的教會,這些教會大體上還是比較保守的,從他們那兒仍可聽到福音。在大部份信徒的心目中,仍以基督為中心,尤其那些已重生得救的信徒。傳福音的活動占據了教會工作大部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傳福音工作自然優於神學和聖經的研究。在此情形下,神學院偏重於培養牧會者而忽略了神學的研究。
  
  三、反知識主義
  
  1、中國牧師們:一般中國傳道人的神學教育程度,是高中畢業後,施予三或四年的聖經學校或神學院的訓練。有些新派的教會,送他們的學生到國外神學院去接受更高深的教育,但這些人在教會內並沒發生多少積極的作用,結果中國信徒多認為,美國神學院是新派,到那兒去受教育,會使學生變成新派,以致認為神學教育是有害的。這種理由左右了他們的思想,並將這種思想和觀念灌輸給青年學生,故在中國青年中,有一種敵視接受神學教育的趨勢。他們的反知識主義,已造成了神學研究的低潮,以致使中國福音派,在中國神學上,未有可足稱讚的建樹。
  
  2、平信徒們:中國人是個務實的民族,實例比高深的理論更易感動他們。一般反對更高深神學教育者,多以王明道、宋尚節、計誌文,及其他成功的傳道人為例子,他們沒有受過神學教育,但他們都比聖經學校或神學院出身的更有力量和成果,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了事情的另一麵,那些偉人是應了上帝的呼召而獻身教會的。他們都曾不斷地研究聖經及其他有關的書籍。他們的禱告生活非常火熱,對教會的貢獻甚巨,然後毫無疑慮的放棄了接受那種素質低落,成就又差的神學院,在平信徒中會產生一股反知識主義的思潮。甚至今天,一種反神學教育、反知識、反神學的風氣,繼續阻礙青年基督徒追求神學教育的誌願。這是中國神學界荒蕪的一大原因。
  
  為了矯正這種缺點,提供下列兩個建議:
  (1)神學院訓練中國學生,在畢業後必須要他回到中國,按他們所得聖靈的恩賜,在中國教會內從事事奉工作。他們可以對主內的弟兄姊妹們顯示出來,神學訓練對教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而並非屬靈成就的障礙。
  (2)中國教會領袖,應該鼓勵在亞洲地區,在中國教會內建立由中國人執教的福音派神學院,這種神學機構將為上帝及中國教會造就新一代忠實的仆人。當前幾期的畢業生若能表現不負眾望的話,那些反知識主義者,當會重新評估傳道人是否需要神學教育的這個問題。
  
  四、對教會的性質及使命缺乏了解
  
  當許多西方宣教師把神學和基督教的派別之見帶入亞洲之後,已使中國教會對新約教會觀發生了迷亂。他們對教會的行政、聚會和懲戒、及聖禮和事奉等事並非全部內行。因此,直到今天,在這些事上多因環境而轉移。有些中國信徒認為長老會及聖公會的教會形式不合聖經,所以他們有種反教趨勢。在這種運動的反應中,像小群新約教會表現的頗受歡迎。但這種表現使他們和有教派的教會之間造成一道分裂的鴻溝。
  
  因教會不了解聖經教訓,使中國教會無法看出發展教導工作的重要性。教會的工作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賜給教會不同的恩賜——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一種健全的神學教育,能使人對這些事奉工作有正確的了解。
  
  五、中國牧師的經濟狀況
  
  中國教會牧師們在經濟上多感拮據,他們無力購買所需要的書籍,來增長自己的知能。另一方麵,他們過重的責任負荷,也使他們無暇讀書。以致他們的講道膚淺,講道內容多屬倫理性質,而不適合青年學生及知識份子。對如何解經,也未接受過嚴格的訓練,故常發現自己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傳給聽眾。
  
  我們應該了解,就是在西國,牧師的報酬亦很菲薄,這種現象是由於基督徒認為那些辛苦的工作者,不值得他們的眷顧。這種態度也全盤移植到亞洲來。西國傳教士,為了避免有人為生活問題而從事事奉工作,自始就降低中國傳道人的待遇,更合國人口味!但是為了研究聖經真理,也不好因噎廢食,倒水盆連嬰兒都潑出去! 外國的東西不一定都不好,在研究神學方麵更不當分門別戶,當存虛心的態度,探求真理。世界各國在靈性道學上有成就的基督徒都值得我們的效法,作為我們研究真理的他山之助。切勿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以致被人誤稱為心腸狹窄,不學無術
  
  翻譯的工作是困難的,有很多人不能體會,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有很多難以找到兩個絕對相同的語詞。所以譯者若想作品成功,非徹底明了原文,然後將意義表達出來不可。借著初世紀通行的希臘口語,一千年以後才把基督教福音自傳入歐洲本土文化。現在從這些語言又第二次移植到亞洲和非洲。這工作的緩慢是不足為奇的。開荒時代的翻譯工作雖然是有了,但如果想在特殊世界觀的背景中傳達清晰的基督教信息,新的聖經譯本,新的改正勢在必行!
   
  
結語
  
  有很多人認為在當今的太空時代,對有科學頭腦的人傳福音絕對困難,因而想在方法上予以改弦更張,將福音變質,企圖適應今人思想上的需要;但我們仍要怎樣聽就怎樣講,有一句說一句作證道幹城。我們不必標新立異,炫世駭俗;也不要因懷才不遇而氣餒;要靜候神前,作隱藏的工作。不打空氣,不耍快拳,盡量充實自己,勿自驕矜,當謙卑主前。我們也不要忘記,將來我們要在主的審判台前交賬,巴不得我們都能聽見主對我們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進來享受你主人所賜的安息。 
  
  (原載《信仰與神學》1969年7-9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