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67)
2013 (346)
2014 (204)
2015 (199)
2016 (738)
2017 (213)
2018 (120)
2019 (106)
鄭風田博客
每個國家崛起的基礎是不一樣的,中國崛起有兩個支撐,一個是崛起的製度基礎,另外一個是中國人的基礎。中國取得重大進步的製度基礎包括:
其一是中性政府,不被利益集團捕獲,決策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選舉國家有一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那就是易被利益集團所捕獲,或者是為了選票一味迎合大眾私欲,多發 錢少幹活,在不具備實力的情況下早早變成福利國家,失去奮鬥動力。中國的執政團隊總體來看是一個中性政府,不為某一利益集團所左右,出台的改革政策應該主 要為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利益服務,在此背景下製定的各種政策才能更符合國家的長遠發展。比如,最近幾年的強農惠農政策。未來能否繼續崛起,也應該時刻慎 防愈來愈強大的利益集團遊說力。
其二是縣際競爭體製。
官員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升遷,中國有一個很好的體製,那就是讓官員升遷與經濟升降掛鉤, 也就是著名的縣際競爭與官員競標賽製度。通過層層的經濟考核指標以及中央與政府財政分權,使地方官員把精力放在搞活經濟上。這個製度是支撐中國地方經濟迅 速發展的強有力基礎,不應該輕易被取消。
其三是強大的自上而下執行力。
選舉社會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對下不對上,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尤其是一個大國,會帶來很大的問題。中國有一個強大的自上而下體製,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一旦高層決策層覺得有利,會迅速通過這個自上而下的體製推廣下去。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旦形成共識性文件,就會通過層層傳達,實施,總結經驗,評估等,保證這些政策的落實。印度的中央政府政策出台後,到各邦基本上就沒了下文,更別提貫徹到村莊基層了。
其四是重大問題決策科學化。
“五年計劃”(已改為五年規劃)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每個“五年計劃”的製定都不僅反映了中央決策層對中國中長期發展的整體性思考,也是集中民智、整合民力、反映民心的重大決策過程。從五十多年的經濟建設曆程來看,“五年計劃”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政策是否符合當時實際發展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規律,直接決定著計劃的實施效果。目前中國 的決策並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說了算,重大的決策要多方征集建議,層層討論,最後貫徹實施,保證決策科學化。
如2005年修訂的 《國務院工作規則》規定,各部門提請國務院討論決定的重大決策建議,必須以基礎性、戰略性研究或者發展規劃為依據,經過專家研究、谘詢、中介機構的論證評 估或者法律分析;國務院在作出重大決策前,根據需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的形式,直接聽取民主黨派、群體團體、專家學者等不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
其五是層層選拔精英治國。
國家太大了,必須保證精英治理,才能從更長遠的角度使國家走向富強。中國有一個層層選拔體製,以確保高層領導人熟悉基本國情。而美國的奧巴馬並沒有多少基層曆練就當上國家的總統,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其六是先試點再推廣的改革模式體製。
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把經濟搞得一團糟,而中國的各種改革措施,基本上都是先從點開始,而後再到麵去推廣。這樣的體製,一方 麵會把試點中新出現的問題解決掉。把出現的各種問題解決掉,是一個自然的實驗。這種試驗的過程,對一個大國來講十分重要。
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重視子女教育、吃苦耐勞等傳統也為中國的崛起與進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優良傳統之一,能夠保證人力素質的快速提升。中國人更能吃苦耐勞,在人均資源極度稀缺的背景下,養活了13億中國人。這在發達國家的專家眼裏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也是中國製造打遍天下的主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