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9)
2017 (46)
這的擰巴是中性詞。傳統教育、道德水準、大眾審美、三觀乃至宗教,讓人活在框框裏。自由?不是沒有,隻要別出了這框。活在框框裏的好處是,安全,放心,不出錯。擰巴和框框的邏輯在,當你拿框框去框人或者自己的時候,容易產生擰巴情緒。
框框重要,但框框不是一切,人才是框框的主體,是人就有軟弱、甚至缺陷。美德需要弘揚,文化需要傳承。陋習需要打破、迷信需要破除。弘揚和傳承是框框內運動,要弘揚和傳承的一定是好的,但不一定是主流的。打破和破除有時間性,且在當時是向著框框外的,可能是主流或在將來成為主流。
擰巴容易產生在劃時代,它的另一代名詞是矛盾。人生就是矛盾的統一體,新舊思想交替,這種矛盾性就更明顯,比如民國時期與封建家族婚姻決裂的文人,女有蕭紅,男有誌摩。
擰巴還因矛盾而產生的鬥爭,這鬥爭可以是與人的,也可以是與自己的。想想人在思想鬥爭激烈時的麵部表情,眉頭擰成一團,麵部神經牽扯的每一塊肌肉都在告訴你一個掙紮的事實。
不似生物界由不平衡到平衡,也不似生化界由不飽和到飽和,當擰巴由非常態變為常態時,擰巴就不隻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情結。欲望讓人擰巴,偏執讓人擰巴,委屈讓人擰巴。美食和減肥讓人擰巴,錢和自尊讓人擰巴,愛和恨讓人擰巴。不比較不擰巴,愛比較,擰巴大了。
也有說擰巴是硬,硬是什麽?個性和不妥協。為爭取公正平等、保護善良美好的擰巴,是好擰巴。過分追求認同和被認同感,對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持敵對態度,是不好的擰巴,事實上任何一種強勢都是怯懦和狹隘的表現。
除此之外還有宗教,也即信仰,信仰開始的時候是生動的,跟著可能變得教條,“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如果覺得信仰不再有活力,基本上就是從諸多已有的框框中走到了另一些框框中,新的擰巴就這樣形成了。
做同一件事,心思越重,樂趣越少。相反,心無旁騖、全情投入,人會享受其中。何以慰籍擰巴人生?唯有返璞歸真。不逢迎、不違心、不比較、不論斷,不驕不躁、不慍不火。這些不是框框,因為你還可以選擇逢迎、違心、比較、論斷,驕和躁、慍和火,而達到一種新的不擰巴狀態。
總之,擰巴不擰巴純屬個人感覺。不擰巴是人生,擰巴也是人生。
(原創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