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9)
2017 (46)
美麗世界的孤兒
——看電影《無依之地》
作者:黎舒葦(又名:白色百合)
影片中仿佛所有人都受過某種創傷,有的一直在路上,有的則為在路上的提供服務,看似逃避實則自我療愈。車軲轆上的遊牧民族,左眼看成悲催,右眼看成催悲。居無定所,業無專攻,十幾歲就出來工作,到退休也供不起一套自住房,可不就是成功人士眼裏的一群loser。
電影刻意呈現職業鏈底端,為的是表達電影所要表達的。女主Fern初到男友Dave家,夜半無法入睡,悄悄回到自己的車上,清晨回屋呆坐良久,竟無人察覺。那種不屬於某一個地方的感覺,對我們這些將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撒在了異鄉的遊子來說深有同感。正是這種不屬於的感覺讓Fern重新回到路上。也許是在路上久了,在人眼裏的非常態,才是他們的常態。
人的孤獨感與生俱來,無論富貴貧窮,高雅粗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填充孤獨。孤獨是種敘述方式,從遠古開始,從亞當和夏娃開始。無依之地,不僅僅是影片中Fern到達和生活過的地方,更是我們這些沒勇氣離開的人腳下踩踏的土地。從舒適狀態進入非舒適狀態需要的不是一點點勇氣,而從不適應期進入適應期後更無跳脫的可能。
當Fern的女友XX去世,大家往火裏扔收集的石頭來紀念,這個鏡頭讓我想到另一部電影《寂靜人生》,說的是一個政府社工,專門服務沒人送葬的死者。因為想到自己也是孤苦伶仃,想到自己死後可能沒人送葬,所以他總是竭盡全力給他經手的死者一個有尊嚴的葬禮,甚至研究這些陌生人的遺物以便為他們撰寫適宜的悼詞。
如果說《無依之地》展示的是人活著的無依,那麽《寂靜人生》展示的就是人死後的無依。兩部片子,都會讓人鼻酸和難過。人總會僥幸地想,還好這不是我,我必不至於此。然對生的困惑和對死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
最後要補充的也是影片沒有涉及的,宗教在人生命中的力量。活著的時候不以身外世界為中心,困惑會少很多。死的時候不以身外世界為中心,恐懼也會少很多。願每個身處無依之地的人,都能以心為家、以愛為家,讓無依的感覺最小化。
(原創文字,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