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兵法 續三 zt

(2007-09-02 16:06:11) 下一個
第一頁 | 第二頁 | 第三頁 
 

第三十三計/隨機應變——將對手截成數段

時間/一九四七年二月
地點/魯中萊蕪地區
策略/伏擊突圍之敵,截成數段逐一殲滅
結果/殲滅敵軍七旅六萬餘人

 二月五日,陳毅、粟裕、譚震林向毛澤東提出三個作戰方案——
   第一方案,以一個縱隊進攻白塔埠附近的郝鵬舉部,吸引右路之敵北援 或調動中路和左路之敵北進,造成各個殲敵的戰機。
   第二方案,如第一方案未能奏效,除以一個縱隊位於臨沂以南監視敵人 外,主力均集結到臨沂以北地區休整待機。
   第三方案,如果南線敵人仍不北進或北進時不便殲滅,除以一個縱隊留 臨沂地區與敵人糾纏外,其餘主力急行北上,徹底解決北線敵人,平毀膠濟 線,威脅濟南,以吸引南線敵人進入臨沂以北山地或增援膠濟線,然後進行 全力反攻,各個殲滅。
   報告著重講了第三方案的好處。
   毛澤東接到電報,大喜,立即覆電:“完全同意五日十五時電第三方案, 這可使我完全立於主動地位,使蔣介石完全陷於被動。”
   二月六日夜,共軍第二縱隊奉陳毅、粟裕命令,以突然迅猛的動作向東 南挺進,七日在白塔埠、駝峰地區,一舉殲滅了敵人右路軍側翼的第四十二 集團軍郝鵬舉部主力,並生擒郝鵬舉。在攻打郝鵬舉部時,歐震集團未敢增 援和北進,左路軍反而向後收縮。三月八口,北線的敵軍也進占新泰。
   毛澤東依據戰況發展於二月九日電示:“解決郝鵬舉部很好,但就全部 戰略方針來說,如你們方針是解決南麵,則似乎打得早了一點,可能影響敵 各部進得更謹慎。打了郝鵬舉後你們似應按兵不動(要有極大耐心),讓敵 各部放手北進,然後各個殲滅之,如你們方針是先解決北麵,則打郝鵬舉部 並無妨礙。你們需在兩個方針之間首先有所抉擇。”
   二月十日,華東野戰軍最後決定,集中五十三個團的兵力,首先解決第 七十三軍及南北師莊第十二軍的一個師,然後再轉移兵力,解決進占新泰的 第四十六師,並向膠濟線進攻,以撤底解決北線問題。毛澤東同意這一決定。
   於是,華東野戰軍主力,除留下三縱隊和二縱隊在南線繼續阻擊和迷惑 敵人外,迅速放棄臨沂連夜回師北上,直向李仙洲集團撲去。
   毛澤東在華東野戰軍主力北移後指示:“為徹底解決北麵敵三個軍二十 三個團之眾,我韋國清縱隊及八師似宜北上參戰。”
   臨沂,當時是華東共區首府。放棄這個重鎮之後,南京宣傳部長陳學沛 宣傳:“攻占臨沂為國軍在魯南決戰的空前大勝。”陳誠也說:“陳毅殘部 已無力與國軍作戰,欲與劉、鄧會合,國軍正追剿中。山東大局指日可定。”
   其實,共軍主力正日夜兼程開往萊蕪、新泰一帶。
   坐鎮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發覺共軍主力有北上萊蕪、新泰的 跡象,即令剛進占新泰的李仙洲部急速回師。但陳誠卻被共方地方武裝在西 線運河上架橋和主力迅速西進北上之舉所惑,他斷定:“華東共軍迭經重創, 無力與國軍決戰,企圖偷渡運河與劉、鄧部會師。”因此不顧王耀武的主張, 要李仙洲重占新泰,向蒙陰進擊,切斷共軍西退之路。並說:“殲滅華東共 __軍主力在此一舉。”李仙洲無奈,不得不再命四十六軍和七十三軍重新趕回 新泰和顏莊地區,正當國軍六、七萬人往返“遊行”之際,共軍已由遠道而 來,包圍了新泰、萊蕪之敵——李仙洲集團。
   二十日夜,共軍八縱隊、九縱隊首先在何莊地區消滅了由博山南下歸建 的敵七十三軍的第七十七師,切斷了通往博山的退路。
   二十一日晨,共軍一、四、七、八、九縱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 萊蕪城及其以北地區,李仙洲率領的七十二軍和剛從顏莊撤回的四十六軍成 了甕中之鱉,當夜,六縱隊殲滅萊蕪以北吐絲口的敵十二軍新三十六師;李 仙洲逃濟南的後路也斷了。
   經過連日激戰,萊蕪城東、南、西麵的重要高地皆被共軍占領。王耀武 感到濟南空虛,命李仙洲率部向北突圍,向濟南靠攏。這時,國軍空軍總司 令周至柔親自指揮大批飛機轟炸、掃射,力圖為李仙洲打開一條生路。
   李仙洲接到王耀武的命令後,於二月二十三日早晨率七十三軍和四十六 軍人馬離開萊蕪,分成三路鑽進南北不到二十裏、東西約五六裏的山溝裏, 立即遇到共軍伏擊。
   共軍從四麵發起攻擊,將敵軍截成數段。經過六個多小時激戰,全殲突 圍之敵。李仙洲被俘,他所率的兩個軍一個師盡數被殲。
   這次戰役不僅殲敵六萬餘人,共軍還收複了十三座城市。對方四十天不 敢出戰,山東被共軍控製了。
   共軍在毛澤東導演下,從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二月,又殲敵 四十一萬五千人。在這四個月內,共軍放棄八十七座城市,但同時也收複了 八十七座城市。在前後八個月作戰中,共軍共殲敵七十一萬,國軍在這八個 月中,隻是占領了共區城市一百零五座,這就相當於每占一座城市,要付出 七千血肉之軀的代價。
  

 

第三十四計/蘑菇戰術——空城計人地皆存

時間/一九四七年 地點/陝甘寧共區大本營——延安
兵力對照/二萬餘對二十三萬
策略/暫棄延安,主力隱蔽遊走,伺機突襲,待敵軍兵疲糧缺時予以 痛擊
結果/曆時一年餘,收複延安,殲敵十萬

 看官,毛澤東有一句名言,務請牢記——
   存入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這句名言是一九四七年在指揮延安之戰時說的。
   那年三月初,蔣介石集結三十四個旅二十二萬人的兵力,準備向陝甘寧 共區發動攻擊,其首要目標是毛澤東的“巢穴”——延安。
   向延安進犯的胡宗南部共十五個旅,共軍兵力過少,僅為國軍的十分之 一。因此,毛澤東決定撤出延安,誘敵深入,以便各個擊破。
   當時,許多人對放棄延安大惑不解,很不願意。毛澤東耐心說明撤走的 必要。他說:“我們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窯洞,種了小米,指揮全國革命, 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有個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死保”。他反覆 說明,作戰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毛澤東又說:“敵人有二十三萬人,我們才兩萬多。兩萬多人要消滅二 十三萬人,是有困難的。要戰勝敵人,得有正確的作戰方針。現在,就靠你 們‘磨心’,牽敵人,磨敵人,讓敵人圍著團團轉。這種辦法就叫‘蘑菇’ 戰術,陝北山高路隘,你們牽上敵人去爬吧。等它爬夠了,疲勞了,餓飯了, 就尋找機會殲滅它。”
   三月十六日,胡宗南的人馬在付出巨大代價後,進抵墾區金盆灣、南泥 灣一帶,逼近延安。在敵軍兵臨城下時,毛澤東仍在那裏堅持工作。十八日, 敵軍開到延安城郊三十裏鋪,槍聲已清晰可聞,毛澤東才最後離開辦公處。
   毛澤東指出,國民黨“進攻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還為著妄圖首先解決西 北問題,割斷我黨右臂,並且驅逐我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出西北,然後 調動兵力進攻華北,達到其各個擊破之目的。”
   三月十二日,胡宗南部十四萬人為主攻,從洛川、宜川一線分兩路向延 安進犯;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部十二個師、榆林第二十二軍兩個師為策 應,相繼由西、北兩麵出動;國軍統帥部先後抽調一百架左右的飛機,對延 安及其附近大舉轟炸。
   三月十六日,共軍還奉毛澤東之命組成西北野戰兵團,以彭德懷為司令 員兼政治委員,習仲勳為副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陝甘寧邊區所有部隊的作戰。
   胡宗南部占領延安後,急於尋找陝北共軍主力決戰,西北野戰兵團采取 神奇莫測的運動戰法,以一小部分兵力佯裝主力邊戰邊退,把敵軍主力誘向 延安西北安塞方向,而將主力隱蔽集結在延安東北的青化砭以南設伏。三月
   二十五日,胡軍擔任側翼掩護的第三十一旅旅部及一個團二千九百餘人進入 伏擊圈內,僅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鬥,即被全部殲滅。
   四月十七日,毛澤東親自發出《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
   __毛澤東指出:“敵現已相當疲勞,尚未十分疲勞;敵糧已相當困難,尚 未極端困難。”“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 辦法叫做‘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
   青化砭一役後,胡軍發現西北共軍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就由安塞轉向 延安東北追擊。其數萬大軍在延川、清澗、瓦窯堡一帶兜圈,處處撲空。四 月中旬,胡軍以八個旅由蟠龍、青化砭向西移動,以駐瓦窯堡的第一三五旅 南下,企圖殲滅西北共軍主力於蟠龍、青化砭西北地區。西北共軍以一部向 西吸引其主力,大部在瓦窯堡以南設伏。四月十四日,南下的胡軍第一三五 旅四千七百人進至羊馬河地區,經八小時激戰,全部被殲。
   四月下旬,蔣介石以為中共中央及西北共軍主力正在東渡黃河,遂命令 胡宗南部迅速沿鹹榆公路北進,第二十二軍由榆林南下,企圖夾擊殲滅西北 共軍於吳堡地區,或逼迫其東渡黃河。西北共軍以一部佯裝主力,誘敵主力 北上,而集中四旅秘密南下,襲擊對方重要補給基地蟠龍鎮。五月二日,對 蟠龍鎮守軍發起攻擊,經兩天三夜激戰,全殲駐蟠龍之敵一個旅部及一個團 共六千七百餘人。
   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十日,殲寧夏馬鴻逵部四千四百人。
   八月六日至十一日,殲榆林外圍守敵五千二百餘人。
   八月二十日,在米脂東北之沙家店地區殲敵六千餘人。
   這樣,經過七次作戰,便將胡軍在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完全打敗。
   僅僅過了一年多,延安又被毛澤東占領,胡軍損兵折將十萬人之後,不 得不撤走。
   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在延安寫過最出色的詞《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 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 流人物,還看今朝。
   延安失而複得,毛澤東更有王者風範矣!
  

 

第三十五計/長驅直入——利刃插進敵心髒

時間/一九四七年六月~八月
地點/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大別山區
策略/舍棄後方,中央突破敵陣後即長驅直入,直趨大別山區立足 結果/深入國民黨統治區之心髒地帶——大別山,建立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國共相煎形勢起了根本變化,即共軍由戰略防 禦轉入戰略進攻,國軍則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這一轉變,是以共軍渡 過黃河向南進攻,把戰火燒到國統區為標誌的。
   這一轉變,並非毛澤東時來運到,而有局勢發展為基礎。
   此時,國共雙方力量對比已發生巨大變化。國軍總兵力,已由戰爭初期 的四百三十萬人,降為三百七十萬人;其正規軍則由初期的二百萬人,降為 一百五十萬人。國軍在整個戰場上的機動兵力已經大減。這時的共軍,已經 從戰爭初期的一百二十多萬人,增至一百九十五萬人,其中正規軍超過一百 萬。由於共區多是農村,共軍不需分兵守備後方城市和供應線,機動兵力就 顯出優勢。
   毛澤東及時作出戰略決策,“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 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 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 方針。”
   戰略進攻的矛頭指向何處?毛澤東滿腦子主意,他選定在大別山地區。
   大別山,位於南京與長江中遊重鎮武漢之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國 軍戰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那裏又曾是共軍根據地,共軍再去,容 易立足。共軍一旦長驅直入,一舉插進大別山,就可東懾南京,西逼武漢, 南扼長江,瞰製中原。蔣介石必不容臥榻之旁有人酣睡,必會調動其進攻山 東、陝北的部隊回援,同共軍爭奪這塊戰略要地,這就可正中毛澤東下懷, 達到其預期的戰略目的。
   為實現躍進大別山、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毛澤東作了三軍配合、兩翼 牽製的周密部署。三軍配合,即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 力實施中央突破,躍進大別山;以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左後 一軍,挺進蘇魯豫皖地區;以陳賡等率領的太嶽兵團為右後一軍,挺進豫西。
   三支大軍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布成品字形陣勢, 互為犄角,逐鹿中原,機動殲敵。同時實施西翼牽製,即由陝北共軍出擊榆 林,調動胡宗南集團主力北上,山東共軍則在膠東發動攻勢,繼續把顧祝同 部往東引向海濱,以利三軍的行動。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地區共軍主 力部隊十二萬人,在魯西地區三百華裏寬的正麵強渡黃河,進軍大別山,揭 開全國性大進攻序幕。
   蔣介石不甘示弱,於七月七日宣布全國戡亂總動員,同時集結大批兵力, 欲將劉、鄧大軍殲滅於隴海路和黃河之間,或將其逐回黃河以北。
   麵對這種情況,共軍何去何從?
   毛澤東發出指示,“進軍大別山不能像北伐時期那樣逐城逐地推進,而 必須采取躍進的進攻樣式:下決心不要後方,長驅直入,以半個月行程直趨 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 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毛澤東分析了共軍躍進大別山有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轉 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打遊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他 告誡共軍要作充分思想準備,從最壞處著想,朝最好處努力。
   渡河大軍於七月中旬在魯西南地區殲敵九個半旅後,八月上旬向南推 進,攻占了豫東南、鄂東、皖東大部縣城,八月二十七日到達大別山地區。
   此後,經過三個多月血戰,建立了三十三個縣的共黨政權,開辟了大別山根 據地。這樣,便在國民黨統治心髒地區(武漢至南京之間),插進一把利刀。
   八月二十三日,晉冀魯豫共軍之另一部,在晉南強渡黃河,向豫西進攻。
   渡河軍在隴海線以北,黃河以南地區,以及豫西地區,曾連續殲滅敵人,占 領了豫西及豫陝邊界廣大地區,孤立了對方豫西重鎮洛陽,並威脅潼關。
   八月底,華東共軍主力部隊,由魯中西出津浦路、運河,向魯西南的敵 人進攻。九月八日在魯西荷澤之沙土集殲滅敵軍整五十七師,並於九月下旬 越過隴海路南下,攻占了豫皖蘇邊區二十餘城,孤立敵方戰略要點開封。
   實行中央突破,采取躍進方式,打向敵方戰略縱深,是擊中要害,轉變 戰爭全局頗為高明決策。這種以十幾萬大軍遠離根據地,一舉躍進到敵方深 遠後方去作戰,是史無前例的獨特進攻方式,是毛澤東兵法之美妙高招。
   從此,共軍打出戰爭的外線,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迄 於海的廣大地區、開辟了縱橫一千多裏的機動作戰的戰場。幾個月奮戰,三 路大軍共殲敵十九萬人,攻占縣城一百餘座,建立了中原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毛澤東向共軍發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 針》。毛澤東指出:“到國民黨區域作戰爭取勝利的關鍵:第一是在善於捕 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 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麵。隻要這兩點做到了,我們就勝利了。”
   當年,共產黨被國民黨稱為“共匪”,毛澤東卻要共軍“使廣大群眾獲 得利益”,主要是分田分地。這樣,就自然使數以千萬計的窮人“為匪張目”。
  

 

第三十六計/快刀斬麻——予敵毀滅性打擊

策略/“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一切敵人。”旨在不予敵人有些微 翻身機會

 看官,一九四七年十月的毛澤東,氣焰萬丈,咄咄逼人,他發表了《中 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聲稱共軍“現已大舉反攻”、“南線我軍已向長江流 域進擊,北線我軍已向中長、北寧兩路進擊。我軍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 人民歡聲雷動。”毛澤東又下令:“我全軍將士必須提高軍事藝術,在必勝 的戰爭中勇猛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一切敵人。”
   不久,毛澤東又公布震驚中外的共軍十大軍事原則,使毛澤東軍事藝術 攀上巔峰——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取大城 市。
   (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 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 反覆多次才能最後地保守或奪取之。
   (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 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 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麵及其一翼或兩翼,求 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 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 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 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 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五)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仗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 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六)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 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七)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 據點和城市。
   (八)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
   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 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後奪取之。
   (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十)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 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從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共軍奉毛澤東之命,先後在東北、華東、中原、 華北和西北戰場上,發起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
   秋季攻勢的一個重要戰役是奪取濟南。
   濟南是津浦、膠濟兩鐵路的交會點和連結華東、華北地區的戰略要地, 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__當時駐守濟南的是國軍名將王耀武,率十一萬重兵守城,修築了以內城 為核心,以外城和商埠為基本防禦地帶,以距城二、三十公裏城鎮為外圍的 永備性防禦體係,總麵積達六百多平方公裏。
   在濟南戰役之前,國軍在華東的主力編成三個兵團:第二兵團邱清泉部 集結於商邱一帶,第七兵團黃伯韜部集結於新安鎮一帶,第十三兵團李彌部 集結於宿縣、固鎮地區。
   毛澤東決定戰爭第三年的共軍謀略,共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作戰,爭 取殲敵正規軍一百個旅以上。
   毛澤東要求華東野戰軍殲敵四十個旅左右,並於八、九月間攻占濟南。
   毛澤東明確提出“攻濟打援”的方針:“這次戰役以既攻濟南又殲滅一 部分援敵為目的;在兵力部署上,應以一部分兵力攻濟南,集中大部分兵力 打援阻援。”
   一九四八年八月下旬,華東野戰軍高層開會研究作戰部署,決定以山東 兵團全部,加外線兵團一部共七個縱隊,組成攻城兵團,由譚震林、許世友 指揮;另以八個縱隊組成打援兵團,主力部署在運河兩岸巨野、嘉祥、濟寧、 兗州地區,準備阻擊和殲滅敵方援軍。攻城兵團又依據濟南地形和敵情,劃 分東、西兩個集團。主攻方向置於西麵,先奪取飛機場,斷敵空援,然後東、 西兩個集團協同攻城。
   九月十六日,濟南戰役開鑼。午夜十二時,共軍攻城部隊東、西兩個集 團,在南、北、東、西各百餘裏的廣闊戰線上,同時向濟南守軍外圍陣地發 動進攻。
   戰事以東郊最為激烈。十七日上午,共軍以榴彈炮及重迫擊炮,集中火 力掩護步兵進攻濟南東麵屏障茂嶺山、硯池山,與敵十五旅激戰一夜後,占 領兩山。
   東麵激戰,王耀武便認為共軍主力可能在東,急忙調兵遣將到東郊,俱 被共軍擊退。
   十九日子夜,王耀武的外圍陣地全部失守。共軍攻城兵團從西、南、北 三麵包圍濟南市的商埠,占領了機場,切斷敵方空運補給。敵方西守備區總 指揮、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領所屬三個旅約兩萬人投共。
   形勢不妙,王耀武考慮棄城突圍,上司則嚴令其堅守待援。
  

 

第三十七計/攻城打援——節節堵擊為至要

時間/一九四八年九月
地點/山東濟南
名稱/濟南戰役
策略/層層圍堵,防止被圍之敵軍竄逃,並阻截援軍
結果/經八晝夜攻克濟南,共潰敵八萬四千餘人,隨即“赤化”山東 全境

 毛澤東根據戰況及時電示:“為預先準備在我軍攻入城內,王耀武卒其 死黨突圍而出分路逃竄時,全殲該敵勿使漏網起見,你們應在其主要逃路及 次要逃路,近距離及遠距離,布置多層堵擊力量。”並指示除由正規部隊負 責外,應布置通往各路之地方部隊及民兵“節節堵擊,是為至要”。
   王耀武其時也在調整部署,把主力撤入城內,同時留下較強兵力防守商 埠。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就設在那裏。
   九月二十日晚六時,共軍攻城西集團各縱隊同時對商埠實施突擊。經過 四十多分鍾猛烈炮火轟擊和連續爆破,共軍多路突破守城敵軍陣地,向縱深 挺進。
   第十縱隊由商埠北麵攻克對方裝甲車防守的火車站,直插外城腳下,堵 死商埠守軍後退進城之路。
   第十三縱隊和魯中南縱隊由商埠南麵向東北猛攻,切斷城內外守軍的聯 係。
   第三縱隊從橫貫商埠東西的經二路和經三路迅速前進。直追第二綏靖區
   司令部。當時王耀武早已撤入內城,那裏仍有其精銳部隊防守。防區由幾座 鋼筋水泥的高大建築組成。四麵馬路有明碉暗堡控製,院內外工事密布,共 有一百多個機槍火力巢和一千多個步槍射擊孔。
   二十一日晚,共軍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突破嚴密設防的高大圍牆,衝進 院內。經過激戰,共軍戰士二十二日下午衝上這群高大建築最高層,結束了 肅清商埠守敵最後一戰。
   共軍一鼓作氣,當晚六時三十分,發起向外城猛攻。各縱隊在強大炮火 掩護下,連續爆破,迅速多處突破城垣,先後攻入城內,與敵展開激烈巷戰。
   到二十三日就攻占外城大部地區,迫近內城。
   為解濟南之危,蔣介石一再督令徐州各兵團迅速北援,並派飛機對共軍 已占的市區進行轟炸。
   共軍攻城兵團決定二十三日連續對內城發動總攻。當晚六時,共軍集中 炮火向高十四米、寬十米的內城牆及防禦工事猛轟,攻城各部跨過護城河一 齊撲向城垣。
   王耀武督率守軍拚死抵抗,戰情激烈。共軍攻城東集團第九縱隊一部由 城東門南側突破,一個多連登上城頭,與敵軍肉搏。
   攻城西集團十三縱隊兩個營突破西南角,其中兩個連擊退敵人反撲,迅 速入城,與敵巷戰。
   二十四日夜間,共軍再次發起猛攻。攻城東集團第九縱隊七十三團突破 成功,占領黑虎泉對麵的城東南角。
   攻城西集團十三縱隊一○九團頑強堅持在突破口上,浴血奮戰,終於控 __製了跑突泉附近城西南角。
   第十三縱隊主力和第三縱隊相繼衝進城裏。入城部隊東、西對進直插縱 深,與敵巷戰。
   共軍東、西兩路大軍,迅速肅清守敵,像一把大鐵鉗,合攏起來,鉗住 王耀武撤入內城固守待援的指揮部——山東省府。藏在地下室的第二綏靖區
   參謀長羅辛理招架不住,向共軍投降,王耀武後在逃亡路上被俘。
   濟南戰役殲滅國軍一個綏靖區司令部、一個省保安司令部、二個師部、 十一個整旅、二個總隊、五個團。共斃傷俘敵八萬四千多人,俘敵旅級以上 軍官二十五名。另有二萬多敵兵投共。
   濟南戰役,顯示共軍已熟練地掌握了炮兵、工兵等技術,有能力攻克國 軍“重點設防”城市,有攻堅戰經驗。
   毛澤東原來預定戰役打二十天,結果隻用了八晝夜就攻克了濟南,隨即 占領山東全境。
  

 

第三十八計/能伸能縮——提前包圍又拖後

時間/一九四八年七月~一九四九年四月
地點/山西太原
名稱/太原戰役
策略/配合全麵戰況,圍太原而不攻陷,可取而不取
結果/封鎖太原半年餘,一發動攻擊,五天即攻陷

秋季攻勢另一役是太原戰役,那是另一場出色的攻堅戰。
   太原是山西省會,位於晉中平原北部,瀕汾河東岸。城南、北地形略有 起伏,城東五公裏有罕山,地形複雜而隱蔽,並高出太原城五百米,可俯瞰 全城,為太原主要屏障。汾河以西六公裏有石千峰一線高地。城南武宿和城 北新城有機場,是守軍獲取外援途徑。
   當時太原閻錫山守軍共有正規軍十六個步兵師、三個特種兵師,還有保 安團等,總兵力十萬人,火炮六百門。閻錫山利用和依靠太原有利地形,加 固工事,計劃與共軍決戰於外圍地區,固守太原。因此,在兵力部署上,除 直屬部隊駐守城區外,其餘部隊分布在城周圍各據點內,從而形成一個中心 防禦點和東南西北四個外圍防禦體係。太原城堪稱“銅牆鐵壁”。
   一九四八年七月,共軍華北野戰部隊第一兵團等逼近太原。此前,該兵 團打勝了晉中戰役。
   七月十六,毛澤東致電徐向前說:“太原已形孤立,我軍有提前奪取太 原之可能”,你們“全軍即位於太原附近休整,並於此次休整中完成攻擊太 原之準備”。
   徐向前根據毛澤東指示,加緊備戰,並製定了“圍困、瓦解、攻擊、逐 步削弱,然後一舉攻下太原”的作戰方針。戰役擬於十月十八日開始,爭取 三個月內打完,徐向前將計劃上報毛澤東。
   正在共軍加緊備戰之際,太原守軍卻集中九個步兵師,於十月二日從城 南攻出。於是,徐向前決定提前發起太原戰役,首先殲滅城南出來之敵。這 一決定獲毛澤東批準後,四日夜晚,共軍第六十、六十一軍迅速包圍閻軍第 四十四、四十五師。五日至六日,兩個師被殲。
   毛澤東得悉後致電徐向前:“殲敵兩師甚慰”、“你們現在有良好機會 可以全殲南麵及東麵之敵,得手後敵必震動。望你們乘勝擴張,逐一全殲外 圍之敵,占領一切機場。”
   共軍前線部隊隨後經過十一晝夜的戰鬥,突破敵軍南麵防線並向縱深推 進約六公裏,完全占領南城機場,以火力控製了北機場,在東麵打開敵軍防 禦體係缺口。
   為進一步擴張,兵團決心乘東麵敵軍防禦體係薄弱之際奪取東山,以控 製和奪取城垣基地。
   這時,全國軍事局麵愈來愈利於共軍,毛澤東已決定發起平津戰役。為 防止北平、天津、張家口和唐山之敵逃跑,以利共軍就地殲敵,毛澤東又電 示徐向前:“估計到太原攻克過早,有使傅作義感到孤立,自動放棄平、津、 張、唐南撤或分別向西南撤退,增加爾後殲滅的困難,請你們考慮。再加一 二星期,將外圍要點攻占若幹,並確實攻占機場,即停華攻擊,進行政治攻 勢。部隊固守已得陣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東北我軍入關攻擊平、 __津時,你們再攻太原。”
   徐向前奉命行事,暫緩進攻城垣,隻繼續奪占必要地點,控製南北機場。
   為徹底切斷對方空中外援,共軍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占領臨時 機場周圍一些據點,以便火力封鎖機場。至此,戰役第一階段以殲敵三萬四 千多人結束。
   一九四九年三月,閻軍得到空運第八十三師增援外,又將保安團、民衛 軍等濫竽充數,補入正規軍,並以第四十四師等殘部為基礎,招兵賣馬,編 成“鐵血”師、“堅貞”師、“神勇”師等,以壯聲勢。另編成第十、十五 兩個兵團部,仍保留六個軍部十六個步兵師和三個特種兵師,共有各種火炮 約九百門。同時,重新調整部署,劃分為北、西、南、東北和東南五個防禦 地域據守太原。
   一九四九年三月底,又有參加過平津戰役的一批共軍開到、連同久圍太 原的部隊共約三十萬人,準備會攻太原。
   四月二十日,太原戰役第二階段攻勢正式發起。
   在城東北,共軍第二十兵團一個軍突破丈子頭,迅速西進,占領新城以 南的北機場。另有一部兵力,由蘭村沿汾河西岸向南挺進,直插北機場以西 的汾河鐵橋,配合由丈子頭西進之軍,切斷了北機場以北之敵退路。
   在城西,共軍第十九兵團和晉中軍區部隊,一路於汾河以西接連突破各 據點,迅速進至萬柏林地區,與由此向南插的一個師會合,切斷了汾河以西 閻軍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另一路於汾河以東突破楊家堡防線,攻占東西寇 莊等地,並切斷雙塔寺與太原城的聯係。
   在城東,共軍第十八兵團主力和西北野戰軍第七軍主力,連續攻占城東 的剪子灣、倉庫區等地,進而又攻占黑土港、大東關等地。
   到四月二十二日,城周圍閻軍據點全部肅清,共有十三個師被殲滅。
   閻軍在太原外圍兵力被殲後,殘部急忙調整部署,據守城垣。共軍也相 應改變部署,並構築進攻陣地。四月二十四日黃昏,共軍分為十二路,在強 大炮兵火力支持下,從東、西、南、北四麵同時發起總攻,僅用一個鍾頭時 間,十二路俱突破防線,突入市區。戰鬥到夜晚十時結束,全殲守敵。共軍 前後封鎖太原半年多矣,先是提前包圍,後是延後攻城,這種戰法,又是古 今中外罕見。
   毛澤東當時不在延安,自一九四八年五月起,他和周恩來等中共大員遷 到河北省西部平山縣西柏坡村、繼續指揮全國共軍作戰。
  

 

第三十九計/攻其一點——迅速爭得主動權

時間/一九四八年十月
地點/錦州
名稱/遼沈戰役之錦州之戰
策略/攻錦州以迫沈陽、長春之敵軍來援,分散其主力而圍殲之
結果/攻陷錦州,關閉東北大門,有利兩翼作戰

 看官,毛澤東要席卷神州大陸,當然得擴軍備戰。共軍雖節節勝利,傷 亡卻也不小,得時時補充兵員。新入伍者必須訓練,如何解決?毛澤東名堂 多多,一九四八年春,他提出一個練兵口號——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
   毛澤東對共軍軍官說,“戰士們有很多打仗的實際經驗。當官的要向戰 士學習,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領就大了。”
   一九四八年秋,共軍已發展到二百八十萬人,不但能打運動戰,而且能 打陣地戰,共區麵積已占全國四分之一,人口一億五千萬。國軍此時雖仍有 三百六十五萬人,但第一線兵力隻有一百七十餘萬人,不得不放棄“全麵防 禦”計劃,改為“重點防禦”。
   當時國軍有五個戰略集團,分別被牽製在五個戰場上。
   東北戰場為衛立煌集團,共五十五萬兵員,分布在長春、沈陽、錦州三 個孤立地區。
   華北戰場為傅作義集團,共六十萬兵員,分布於張家口、北平、天律、 唐山、山海關等要點。
   華東戰場為劉峙集團,共六十餘萬兵員,集中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
   中原戰場為白崇禧集團,共約七十五萬兵員,分布於平漢南段以及漢口 為中心的地區。
   西北戰場為胡宗南集團,約三十萬兵員,分布於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 區。
   毛澤東那時壯誌淩雲、氣壯山河,他揚言:“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 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隻要我們每年 殲滅國民黨正規軍一百個旅左右,五年殲敵五百個旅左右,就能達到此項目 的。”
   看官,毛澤東幼時讀書,算術成績並不怎麽樣,這回卻非常精通起來。
   他說:“過去兩年我軍共殲敵正規軍一百九十一個旅,平均每年九十五個半 旅,每月八個旅弱。今後三年要求我軍殲敵正規軍三百個旅以上。今年(一 九四八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們希望能殲敵正規軍一百十五個旅左右。”
   毛澤東又將一百十五個旅的數量分配於各野戰軍和各兵團,計開——
   華東野戰軍擔負殲滅四十個旅左右; 中原野戰軍擔負殲滅十四個旅左右; 西北野戰軍擔負殲滅十二個旅左右; 華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團殲滅閻錫山十四個旅左右; 東北野戰軍配合羅瑞卿、楊成武兩兵團擔負殲滅衛立煌、傅作義兩軍三 十五個旅左右。
   毛澤東對比雙方力量,認為共軍同國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要大量殲敵,打下江山,共軍就必須攻擊對方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對 方強大機動兵團作戰。
   一九四八年八月,南京軍事會議曾謀劃撤退東北,確保華中、經營華南, 但仍處於舉棋不定的狀態。
   毛澤東認為,如果讓國民黨實現把現有兵力撤至關內或江南的計劃,就 會給共軍以後的作戰增加麻煩。如果在國軍還未決策之前,當機立斷,抓住 良機,組織戰略決戰,就可事半功倍,消滅對方強大戰略集團。
   於是,毛澤東毅然決定組織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用電報遙控指 揮。
   毛澤東首先選擇東北戰場進行大決戰。
   東北敵方有正規軍四十八萬人,加上其他兵力共五十五萬人;共軍主力 連同地方武裝共有七十餘萬人。毛澤東給林彪、羅榮桓兩共軍將領發出電報:
   “你們如果能在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並攻 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敵十八個旅左右之目的。為了殲滅 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 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
   毛澤東為何主張先攻打錦州?而不先攻打風光明媚的長春或工商繁華的 沈陽?
   原來,共軍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哪裏,是關係全局的關鍵問題。
   當時,長春守軍為共軍久困,是東北戰場敵方弱點,要攻城殲敵並非難 事,同時還可解除共軍後顧之憂。但是,對方卻企圖以長春來牽製共軍,掩 護沈陽、錦州守軍改善態勢,並且進行撤退到關內的準備工作。共軍如先攻 長春,便正中對方下懷;且攻克長春,又會嚇跑沈陽、錦州之敵,影響戰役 和全國戰局發展。
   錦州情況則不同。雖然錦州守軍比長春多,但錦州至山海關段上各點的 敵軍,孤立分散,攻殲取勝比較有把握;在北寧線上作戰,可以吸引長春、 沈陽的敵軍馳援,有利於戰役發展;還可分割對方在華北戰場和東北戰場的 兩大戰略集團,華北敵軍的增援則因將共軍的牽製而削弱,錦州是東北敵軍 通向關內的咽喉之地,打下錦州這一戰略要地,就關閉了東北的大門,有利 共軍向兩翼機動作戰。
   毛澤東還指出:“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麵,求得盡可能迅速 地攻克該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隻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 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第四十計/奔襲運動——兩翼合圍奏寄功

時間/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月
地點/東北地區
名稱/遼沈戰役
兵力對照/七十萬對五十五萬
策略/先克錦州,再圍殲沈陽援軍,乘勝追擊攻陷沈陽
結果/共殲敵四十七萬餘人,占領會東北

 看官,我們說過,毛澤東的對手亦有雄才大略。當時,蔣介石一度考慮 放棄沈陽,打通北寧線,將主力撤往錦州,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但權衡 利弊之後,最後仍決定固守東北,以利鞏固華北,並決定采取“集中兵力, 重點守備,確保沈陽、錦州、長春,相機打通北寧路”的方針。
   蔣介石作出具體部署——
   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二個軍六個師共十萬人 防守長春,牽製東北共軍部分主力。
   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率四個軍十四個師共十五 萬人,防守義縣至山海關一線,重點為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同關內的陸、 海聯係。
   以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率八個軍二十四個師共三十萬人,防守沈陽及 其附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以確保沈陽,並支援長春、錦州。
   共軍方麵,根據毛澤東指示,除以一個縱隊和七個獨立師繼續圍困長春 之敵外,以六個縱隊和一個炮兵縱隊、一個坦克營攻錦州,;另以兩個縱隊 配置於錦州西南的塔山、高橋地區,三個縱隊配置於黑山、大虎山、彰武地 區,分別阻擊由錦西、葫蘆島方向和沈陽方向救援錦州之敵。
   錦州之戰是九月十二日開始的,正當共軍攻克義縣,掃清錦州外圍之敵 時,蔣介石飛到東北親自指揮,並急調北寧線華北剿總的五個師和山東的兩 個師來援,連同原來在錦西的四個師,共十一個師,於十月十日起向塔山共 軍陣地猛攻,但始終未能突破共軍陣地。
   接著,廖耀湘兵團(國軍第九兵團)十一個師又三個騎兵旅由沈陽馳援 錦州,被共軍阻擊在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
   十月十四日,共軍對錦州發起進攻,經過三十一小時激戰,全殲守軍, 俘虜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第六兵團司令盧濬泉以下十萬餘人。
   蔣介石欲奪回錦州,打開關內外的聯絡,嚴令廖耀湘兵團繼續向錦州前 進。
   共軍在攻占錦州後,就立即向東北方麵回師,從黑山、大虎山南北兩翼 合圍廖耀湘兵團。十月二十六日將廖兵團包圍於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區, 經兩日一夜的激戰,全部殲滅廖兵團,俘虜兵團司令廖耀湘,軍長李濤、白 鳳武、鄭庭笈以下十萬餘人。
   共軍乘勝猛追,十一月二日攻下沈陽、營口,再殲敵十四萬九千餘人。
   至此,占領東北全境。整個戰役,總計殲敵四十七萬餘人。
   經過遼沈戰役,共軍總兵力增至三百餘萬人,國軍總兵力下降到二百九 十萬人。
   在這個戰役中,毛澤中把殲滅戰原則首次用於戰略範圍,是其兵法的又 __一發展。
   遼沈戰役戰場廣闊,兵力眾多,情況極為複雜。毛澤東從戰場實際情況 出發,指教東北共軍因地製宜地采取了奔襲戰、攻堅戰、運動戰、陣地防禦 戰和運動防禦戰等戰鬥形式。各種戰鬥形式的綜合運用,為以後組織實施大 型殲滅戰積累了豐富經驗。
   看官,四十年代後期,毛澤東特別喜歡算術。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他 又計算出許多數目字來——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兩年作戰中,人民解放軍殲敵 二百六十四萬人,共中俘敵一百六十三萬人。兩年主要繳獲,計有步槍近九 十萬支,重輕機槍六萬四千餘挺,小炮八千餘門,步兵炮五千餘門,山野重 炮一千一百餘門。兩年中人民解放軍由一百二十餘萬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萬 人。其中正規軍由一百一十八個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個旅,正規軍人數由 六十一萬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萬。解放區現有麵積二百三十五萬平方公裏, 占全國麵積九百五十九萬七千平方公裏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五;現已有人口一 億六千八百萬,占全國人口四億七千五百萬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三;現有縣城 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國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毛澤東心花怒放,認為戰爭進程可以大大縮短。他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十四日說: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 能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 間就可達到目的。
   毛澤東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共軍最高統帥,威風八麵,這時他將原各大 軍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將野戰部隊編為野戰軍。
   野戰軍以下轄兵團,兵團轄軍(即原來的縱隊)、軍轄師,師轄團。各野戰 軍以其所在地區分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各野戰軍所屬兵團、軍、師的數目,依各大戰略區具體情況而 定。後來,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轄兩個兵團;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 野戰軍,轄三個兵團;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轄四個兵團;東北野戰 軍改為第四野戰軍,轄四個兵團。華北野戰軍的三個兵團,直屬共軍總部。
   到一九四九年四月,共軍是如此“排座次”的——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 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 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周恩來 副主席兼副總司令:彭德懷 副總參謀長:聶榮臻、葉劍英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 政委:鄧小平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 政委:羅榮桓

 

第四十一計/中間突破——不顯示主攻目標

時間/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地點/江蘇徐州 名稱/淮海戰役第一階段
策略/動向飄忽,迷惑敵軍,倏然由中央突破,割裂放軍,再集中優 勢兵力,逐一殲滅
結果/殲敵十個師約十萬人 遼沈戰役之後,共軍便找尋關內對手進行決戰。

   濟南戰役後,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開始收縮兵力,至一九四八年十月底, 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 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力圖阻止共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 署的特點是:重點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毛澤東的中央軍委決定進行淮海戰役。十月十一日,毛 澤東提出關於淮海戰役的的作戰方針。
   毛澤東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對方第七兵團,完成中 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並要 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製對方第十六兵團不使其東 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七兵團,並迷感敵軍,使其不能迅速 判明共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 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製、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麵及西麵威逼徐州。這樣 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七兵團。
   徐州,南屏京(南京)滬,北通冀、魯,為華北、華中的交通樞紐,曆 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蔣介石發現共軍縱橫馳聘津浦、隴海、平漢線之間時, 便決定把所有可能集中的兵力調到徐州地區,準備全力與共軍決戰。
   由於戰局發展迅速,對方主力都向徐州集結,毛澤東曾經電示第一仗力 爭殲滅黃伯韜、李彌等二十一至二十二個師,如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整個 形勢就將改變,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近。如果敵方 不將徐州及附近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就可以打第二仗殲滅黃維、邱清泉,使 徐州之敵完全孤立,根據情況變化,毛澤東又調整部署,由陳毅、鄧小平直 接指揮中原野戰軍四個縱隊出宿縣,截斷宿蚌路;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於蕭 縣地區從南麵向黃口、徐州縣攻擊、以便與宿縣中原野戰軍部隊聯結,如果 徐州之敵向南退卻,就集中六個縱隊將他們殲滅。華東野戰軍以三個縱隊由 北向南,一個縱隊由南向北,以全力向李彌兵團攻擊,控製徐州運河車站間 的鐵路,運河以東的主力則殲滅黃伯韜兵團。這樣就把對方兵力割裂開來, 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並占領徐州。
   兩個野戰軍的主力,奉旨動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徐州東、南、 西、北幾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華東野戰軍十三個縱隊從山東境內齊向南挺 進,橫掃隴海鐵路北側三百裏寬廣地區的敵軍陣地,蘇北兵團三個縱隊則由 徐州東南向西北攻擊。幾個夜晚將敵軍分割成為互不聯係的好幾塊,東麵的 黃伯韜兵團被包圍。黃伯韜見大勢不妙,向西撤退,打算靠攏徐州。但去路 被共軍山東兵團截斷。黃伯韜所率幾萬兵員,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被包圍。
   共軍根據毛澤東“必須力求調動敵人打運動戰,但同時必須極大地注意 __學習陣地攻堅戰術”的指示,采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 部署”的戰法,發揚共軍擅於夜戰的特點,利用夜間對壕作業,隱蔽接近敵 軍,插入各村之間,加強偵察,充分準備,集中兵力兵器,逐個奪取,逐個 殲滅。
   位於包圍圈西部的對方一○○軍和位於南部的四十四軍,戰鬥力比較薄 弱,經過四天戰鬥,即被全部殲滅。
   十九日傍晚,共軍對敵方兵團司令部所在地碾莊圩發動總攻。經過一夜 激戰,二十日淩晨攻占該處,殲滅敵方兵團部和二十五軍軍部,俘虜敵方一 萬多人。黃伯韜逃至大院,頑強抵抗,仍然不敵。至二十二日黃昏,經過十 七天運動戰和陣地戰,黃伯韜部七個軍及其指揮下的第九綏靖區一個軍,共 十個師,約十萬人,至此即告全軍覆滅。
   為求保住戰果,共軍又按毛澤東指示,在徐州以東、以南進行一場陣地 防禦戰。
   為救黃伯韜出水火,蔣介石命令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副司令杜聿明全 力馳援,日夜兼程。於是,劉峙以其主力軍邱清泉兵團,加上李彌兵團,共 五個軍,在二十架飛機、百餘輛坦克,百餘門重炮的掩護配合下,沿隴海鐵 路兩側向東增援。同時,以孫元良兵團增防徐州,令平漢鐵路上的黃維兵團 迅速向徐州、宿縣一線前進。
   共軍徐州東側阻援部隊一麵以三個縱隊正麵阻擊,一麵以五個縱隊側擊 徐州,威脅敵方側翼。到黃伯韜被全部圍殲時,邱、李兵團雖然付出了萬餘 人、三十餘輛坦克的重大代價,仍被阻在距碾莊地區五十餘華裏之外。黃伯 韜本人戰死。
   在兩個野戰軍密切呼應配合下,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報捷。
   初戰雖敗,徐州守軍仍士氣如虹,為了預防重蹈黃伯韜的覆轍,迅速將 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集結徐州,加強防禦。
   南線李延年兵團遭到共軍猛烈打擊後,唯恐被殲、不敢貿然北進。這時, 黃維兵團已進入共軍中原野戰軍預設的圈套。
  

 

第四十二計/守株待兔——絕不隨便賈餘勇

時間/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九四九年一月
地點/江蘇徐州
名稱/淮海戰役
策略/圍困敵軍二十七萬人後,暫緩攻勢,旨在幹擾敵方主帥對戰局 之判斷,誘其作出錯誤決策
結果/淮海戰役曆時六十五天,殲滅敵軍五十五萬五千人

 毛澤東似乎有千裏眼,對戰局發展一目了然。他決定乘勝擴大戰果,采 取南北堵截、中間圍殲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為主,華東野戰軍一部配合, 圍殲黃維兵團。
   毛澤東特別指出,在黃維兵團被圍之後,徐州守軍可能傾巢南逃。他重 申殲滅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的決心,指示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要對此 作出妥善的部署,以便貫徹“分割敵人,各個殲滅敵人,堅決不讓敵人跑掉”
   的方針。
   十一月十五日,中原野戰軍在雙堆集地區完成對黃維兵團的合圍,華東 野戰軍主力一部進逼任橋、固鎮。蔣介石此時誤以為共軍可能先聚殲李延年、 劉汝明兵團,所以命令這兩個兵團二十六日墾夜南撤蚌埠,據守淮河,阻止 共軍繼續南下,並同時命令黃維兵團向蚌埠靠攏,令徐州杜聿明放棄徐州南 下,策應其行動。他強調“守江必固淮”。
   在中原野戰軍合圍之下,黃維兵團血肉橫飛,到二十八日再也不敢突圍。
   徐州守軍連續七天向南猛攻,仍被共軍阻滯在四堡以北地區。華東野戰軍另 一部追擊南逃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殲其一部。
   蔣介石力逾狂瀾,急召杜聿明到南京密商,要其避開共軍津浦路防禦正 麵,從徐州西南繞道南下。同時又令徐州剿總司令劉峙飛返蚌埠,另組指揮 所,督李、劉兵團再次北犯。企圖南北對進,攻擊中原野戰軍側背,解黃維 兵團之圍,爾後一起南撤,以保存實力。
   十二月一日夜晚,杜聿明派雜牌軍孫元良、李彌兩兵團打頭陣,以王牌 邱清泉兵團殿後,共率二十七萬人馬棄守徐州,向西南奔逃。
   華東野戰軍立即命令南線機動兵進行追擊。共軍對潰逃的敵軍實行平行 追擊,多層攔擊,多處兜捕,經過三天追擊,終於在十二月四日拂曉,將杜 聿明所率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全部合圍在徐州西南一百三十華 裏處的陳官莊地區。孫元良兵團力圖突圍,被共軍全殲,僅孫元良隻身逃去。
   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各圍住的一大堆敵兵,都是對方精銳兵團。
   毛澤東又分析了戰情,為加速戰役進程,決心采取“集中兵力殲滅黃維 兵團,圍住杜聿明,阻止李延年”的方針。
   六日晚至十五日,中原野戰軍采取緊縮俄困,“攻占一村,鞏固一村”
   的打法,經過反覆爭奪,連續對被圍之敵實施攻擊。
   經過二十多天激戰,十二月十五日,黃維兵團在宿縣西南被全部消滅。
   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吳紹周被共軍生俘。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就此打贏。
   共軍如果賈其餘勇、大可迅速殲滅杜聿明部。但是,毛澤東於十二月二 十二日指示:隻要杜部不大舉突圍,應休息到一月五日左右開始攻擊,較為 __適宜。
   毛澤東為何指示圍而不攻呢?原來這是毛澤東考慮全局才作出這一決 定。或可說他足智多謀,或可說他花樣百出。
   當時,蔣介石在中原戰場上,黃伯韜、黃維兩兵團接連嗚呼哀哉;而在 華北戰場上,平津戰役已開始,傅作義所指揮的六十多萬國軍,為東北赤化 所震驚,加上大沽與天津之間交通全被截斷,急忙收縮兵力,企圖海運南撤 或西退綏遠。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於十二月二十日要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 伯從速完成江防準備,又指示劉峙部將總部不必要人員及笨重輜重適時南 運、企圖將主力轉運到江南預定位置,守備江防。對華北方麵國軍,蔣介石 打算“俾萬不得已時撤回江南”,派船接運。
   在國軍將要南撤而未實行時,淮海前線與華北戰場部隊采取“圍而不攻”
   或“隔而不圍”的辦法,互相呼應,推遲攻擊,“緩和局勢”,就具有頗大 戰略意義。這樣可以麻痹對方,使蔣介石暫不海運平津地區軍隊南下,促使 他們下決心在江北苦戰硬拚。這樣,共軍就有充分的準備時間,以便淮海、 平津戰役互相配合,達到大量殲敵目的。淮海前線暫留杜聿明餘部,又好比 是扔出一塊“魚餌”,在共軍殲擊杜聿明戰況緊急之際,李延年兵團可能再 次北上救援。屆時擔任南線防禦的中原野戰軍各部,便可誘敵深入,圍殲其 一部。
   杜聿明所率部隊被共軍圍困期間,斷草絕糧,饑寒交迫。後來無米斷炊, 隻好剝樹皮、啃馬骨頭充饑,甚至出現人吃人狀況。
   一九四七年一月初,東北華北兩野戰軍分割包圍傅作義部隊,不使蔣介 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國軍南下的任務已經完成,毛澤東立即命令淮海戰場對 敵軍發起總攻。
   從一月六日下午至十日下午,雙方激戰,共軍終於摧毀對方最終一個孤 守點——劉集。這樣,杜聿明南下兵團約二十萬人全部完蛋,杜聿明被俘, 邱清泉當場被擊斃,隻有李彌隻身偽裝遁去。
   淮海戰役曆時六十五天,共殲滅對方精銳部隊二十二個軍五十六個師共 五十五萬五千人。
   毛澤東在河北西柏坡村對酒當歌,絕不會感歎人生幾何。
  

 

第四十三計/攔腰截斷——先吃肉後啃骨頭 

時間/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九四九年一月
地點/華北北京天津地區
名稱/平津戰役
策略/東西並進,攔腰截斷天津守軍,再分割圍殲
結果/殲天津守軍十三萬人,收編北平傅作義部二十萬守城部隊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遼沈戰役結束後,華北剿總司令官傅作義已成驚 弓之鳥,他錯誤估計東北共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所以采取 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方針,以觀時局變化再定行止。
   依據這一方針,傅作義將其所轄的四個兵團十二個軍約五十五萬人,收 縮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五百餘公裏的鐵路線 上,擺成一字長蛇陣。
   對全國戰爭形勢觀察,共軍如能將傅作義兵馬抑留在華北,就地殲滅, 對戰局發展最為有利。
   為此,毛澤東決定乘傅作義還未決心南撤之前,調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 與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及地方武裝共一百萬人,發起平津戰役,殲滅傅作 義集團於華北地區。
   傅作義隨時可能棄城撤兵,能否使其不撤,是戰役指揮的關鍵。
   為此,毛澤東決定:撤圍歸綏,緩攻太原。並同意與傅作義談判,迷惑 敵方。同時,毛澤東又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於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關,在 華北共軍協同下,首先對敵采取抓住兩線,穩住東線,對西線之敵圍而不打, 對東線之敵隔而不圍的方針,由西而東完成對敵的合圍。
   根據毛澤東製定的作戰方針,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從一九四八年十 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首先將敵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塘沽、 新堡安和張家口五個孤立據點上,截住其西撤南下的通路。
   十二月二十二日,共軍攻克新保安。二十四日,攻下張家口,殲敵傅作 義部王牌第三十五軍和第十一兵團。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共軍向天津市發起總攻,十五日得手,生俘警 備司令陳長捷。
   天津東臨大海,整個市區被五條河切成許多片斷,易守難攻,陳長捷早 從一九四七年起即開始征調大批人力、物力,增修城防。市內街壘層層,直 達核心區城,構成堅固的防禦係統,環繞全城,還挖掘了水深三米、寬五米、 長近六十公裏的護城河,並且把護城河和防禦前沿五裏的房屋完全燒毀,遍 設碉堡群。陳長捷憑借“大天津堡壘化”的工事,依靠高壘深溝、河流障礙, 再加十個正規師、四個特種兵團及地方部隊共十三萬守備兵力,頑強守城抗 共。
   共軍在天津前線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五個縱隊共二十二個師,還有大 量炮兵、坦克和工兵。
   天津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城市。陳長捷的防禦特點是:北部“兵力 強”,南部“工事強”,中部“俱平常”。
   共軍隻要加強東、西兩麵的攻擊力量,將守軍攔腰截斷,就能打亂敵方 整個防禦體係,又能自由地將兵力向兩翼擴展。
   __關於對天津的攻擊,共軍天津前線指揮部確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截斷, 先南後北,然後分割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的方針。
   一月十四日十時,共軍向天津守軍發起總攻,以過二十九小時惡戰,終 於攻破這座名城,陳長捷的十三萬人全部被殲。
   天津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共九十萬大軍,兵臨北平城 下,將二十萬守軍包圍。共軍又把炮兵全部集中起來,具有強大摧毀力的一 五五大炮,對準了北平城牆。
   在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共軍向北平守軍發動了政治攻勢,與傅作義的 代表進行談判,想方設法使他不戰出降。
   實際上,傅作義早就“通匪”,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即共軍包圍北 平的那一天開始,傅作義的代表就和共方代表秘密接觸,互送秋波。但秘密 和談進行了一個月仍無寸進,傅作義一直敷衍應付。
   等到共軍全部殲滅了平綏線的敵軍之後,毛澤東於一月十四日宣布八項 和平條件。十五日,共軍攻下天津,十六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送出 關於和平解放北平辦法的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編,否則, “我軍將以精確戰術攻城,勿謂言之不預。”直到這時,傅作義才知大勢去 矣,不得不接受中共和平改編。
   二十二日上午十時,北平傅軍部隊,按照計劃分別從各城門開出。到指 定地點集結。正午十二時,北平廣播電台播發了傅作義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 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二十七日,守城的傅軍大部分開出城外。三十一日, 共軍一個師昂首闊步入城接替北平守備事宜。
   二月三日,共軍耀武揚威,大模大樣地舉行了北平入城儀式。
   平津戰役從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五日開始,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結 束,曆時五十六天,共殲滅和改編敵軍五十三萬餘人,基本上“赤化”了華 北地區。
   三大戰役之後,毛澤東更是趾高氣揚,一開口就嘲罵蔣介石為“戰犯”。
   他在為新華社寫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獻詞中宣稱:“人民解放軍已經不但能打 運動戰,而且能打陣地戰⋯⋯不但已經能夠攻克國民黨堅固設防的城市,而 且能夠一次包圍和殲滅成十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國民黨的強大精銳兵團。”
   毛澤東宣稱:“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
   誰有槍誰就有勢,誰的槍多誰說話就更響亮。不到半個月,即一月十四 日,毛澤東首次以自己的大名發表聲明,即納入其雄文四卷中的《中共中央 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對國民黨政府極盡其嘲諷挖苦之能事。
  

 

第四十四計/再賈剩勇——百萬雄師過大江

時間/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六月二日
地點/長江南岸地區
名稱/渡江戰役
兵力對照/一百萬對七十萬 策略/乘勝追擊,不予敵人喘息之機 結果/強渡長江,攻占南京、上海、杭州,殲敵四十三萬餘

 看官,毛澤東勝券在握,得寸進丈,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他發布 《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重申“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的高調, 又盛氣淩人地宣布要“逮捕一切估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 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
   在發布進軍命令之前,毛澤東作了部署:第二、第三野戰軍全部二十四 軍約一百萬人的兵力,加上第四野戰軍一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 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統一領導,在長江下遊渡江作戰,奪取南京上海杭 州,圍殲對方主力於南京、鎮江、蕪湖間三角地區。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人根據毛澤東指示,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八、 第十兩兵團八個軍共三十五萬人,組成東集團,主力在張黃港至三江營間實 施渡江;以第三野戰軍第七、第九兩兵團七個軍共三十萬人,組成中集團, 在裕溪口至樅陽間渡江。渡江後兩集團迅速東西對進,實行鉗形突擊,力求 在長興、宜興地區封閉合圍口,圍殲蕪湖、南京、鎮江地區之敵軍主力,並 繼續向杭州、上海方向進攻。以第二野戰軍第三、第四、第五三個兵團九個 軍共三十五萬人,組成西集團,在樅陽至望江間渡江,以一部直出浙贛路, 截斷敵東西兩集團的聯係,主力迅速東進,擔任攻占蕪湖、南京的任務。第 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及中原軍區部隊在西集團指揮下,位於武漢正麵,牽製白 崇禧集團,配合主力的作戰行動。
   對手如何部署、組織長江防線呢?
   京滬杭警備總部湯恩伯集團二十五個軍,約四十五萬人,擔任湖口至上 海段沿江防禦。其中,以十八個軍擔任守備,以七個軍配置在浙贛路及浙東 等地的戰略的縱深內。華中剿總白崇禧集團十五個軍約二十五萬人,以其十 三個軍擔任宜昌到湖口段江防和守備武漢,兩個軍配置在長沙、南昌等地縱 深。海軍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以及空軍主力分別配屬湯、白兩集團。江防總 兵力為四十個軍約七十萬人,艦艇一百三十三艘,飛機三百餘架,在長江沿 線構成陸海空聯合防線,阻止共軍渡江南進。
   四月二十日夜,共軍中集團首先在裕口至樅陽段發起進攻,二十一日拂 曉,將對方的長江防線攔腰斬斷,至二十三日攻克銅陵、南陵、蕪湖等地, 擊潰當麵之敵,並繼續向宣城方向急進。
   東、西集團千二十一日夜同時渡江發起進攻,至二十三日,東集團占領 了鎮江、常州;西集團攻占了青陽、高坦、至德一線。南京政府代總統李宗 仁於二十二日由南京逃往廣州。
   四月二十三日,共軍攻占南京。
   毛澤東聞訊大喜,誌滿意得,立即寫下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 京》:
   __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共軍強力進攻下,長江防線完全崩潰。常州以東守軍向上海撤退,企 圖確保淞滬,組織新的防禦。共軍偵知後,東、中兩個集團日夜兼程,於二 十七日夜在吳興附近會師。二十九日,在郎溪、廣德地區全殲南逃之敵五個 軍。五月三日,第七兵團一部攻占杭州。共軍兩集團全力直出浙贛路和徽杭 公路,迂回湯恩伯的側背,並乘勢出閩浙贛,五月七日,控製了浙贛路義烏 至東鄉段四百餘公裏,粉碎了對方重新組織防禦的企圖,割斷了湯、白兩集 團的聯係。
   湯恩泊所剩之八個軍二十四個師二十餘萬人退據上海。毛澤東指示第三 野戰軍“解放大上海”,第二野戰軍集結浙贛路休整。
   第三野戰軍第九、第十兩兵團,於五月十二日對上海發起進攻,至二十 七日占領上海,除湯恩伯率五萬人乘軍艦撤走外,其餘十五萬人全部被捉。
   六月二日攻占崇明島。
   在攻占上海的同時,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攻占了浙東、浙南;第二野戰 軍一部,在當地遊擊隊配合下,攻占了浙西、閩北、贛東北、贛中及九江、 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兩個軍,於五月十五日由鄂東黃崗地區渡江,白 崇禧集團南撤。
   共軍這時真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之勢,五月十六日攻占漢口,翌 日攻占武昌、漢陽。
   渡江戰役從四月二十日起至六月二日結束,曆時四十三日,共殲敵四十 三萬餘人。
   看官,共軍當年強渡長江時,還有段小插曲,那是在四月二十日早晨, 英國“紫石英”號等四艘軍艦闖進長江共軍防線,不顧共軍鳴炮警告,強行 溯江上駛,雙方發生激烈炮戰,“紫石英”號被擊傷。
   毛澤東權充共軍總部發言人發表聲明,大罵英國佬。他說:“我們斥責 戰爭販子邱吉爾的狂妄聲明。四月二十六日,邱吉爾在英國下院,要求英國 政府派兩艘航空母艦去遠東,‘實行武力的報複’。邱吉爾先生,你‘報複’ 什麽?英國的軍艦和國民黨的軍艦一道,闖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防區,並向 人民解放軍開炮,致使人民解放軍的忠勇戰士傷亡二百五十二人之多。英國 人跑進中國境內做出這樣大的犯罪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理由要求英國政 府承認錯誤,並執行道歉和賠償。”
   看官,毛澤東這篇聲明,是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百年來痛斥英 國佬的最痛快淋漓的聲明,每一個被英國佬欺負過的中國人都會大叫“好 囉!”
   毛澤東這個人,平生最不怕的就是洋鬼子。反共人士也承認,自從毛澤 東席卷神州大陸,坐上民族元首寶座,洋鬼子就奈何不了我們中華民族了。
   從來沒有人罵過毛澤東“民族敗類”,他是天字第一號“民族勝類”呢!值 得今日許多炎黃子孫效法。
  

 

第四十五計/馬不停蹄——勢如破竹迫敵降

策略/繼續追擊,解放全中國
結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除沿海島嶼外,全國解放 渡江戰役後,共軍馬不停蹄,繼續向東南、中南和西北、西南進軍,以 秋風掃落葉之勢,揮戈猛進。

   毛澤東在共軍攻占上海前夕,就發出過幾條指示——
   一、第一野戰軍向西北進軍,負責殲滅馬步芳、馬鴻逵等部及胡宗南集 團一部,解放並經營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其中一部準備入 川。
   二、第二野戰軍主力集結於皖南、贛東、浙西地區,隨時向西南進軍, 在第一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殲滅由秦嶺退入四川的胡宗南集團主力及西南 地方軍閥部隊,解政並經營四川、貴州、西康、雲南四省。
   三、第三野戰軍向福建、浙江進軍,負責經營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福建等省。
   四、第四野戰軍向中南進軍,殲滅白崇禧集團和餘漢謀部,解放並經營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
   毛澤東還指教各共軍將領:“我軍在消滅敵人的作戰中,必須實行大迂 回、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隻有首先斷敵逃路,才能徹底殲滅這些敵 人。”
   毛澤東對西南地區的作戰,更有具體指示:“非從南麵進軍,斷其退路 不可,對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
   毛澤東胸中真有兵馬百萬,驅策自如,他還有過極為具體的指示:“在 第四野戰軍向廣西進軍的同時,第二野戰軍主力應以大迂回大包圍的動作, 從湘黔邊直出貴州,進占川東、川南,切斷胡宗南集團和川、康諸敵退往雲 南的道路;位於隴海路西段寶雞、天水地區的第十八兵團等部,首先抑留胡 宗南集團於秦嶺地區,待第二野戰軍主力進入川境將敵退路切斷後,即迅速 入川,占領川北和成都地區,爾後兩軍協同,聚殲川境敵軍。”
   當年負責解放大西南的就是當今鼎鼎大名的鄧小平,還有劉伯承、賀龍 兩元帥。
   為迷惑對方,保證對敵軍實行大迂回、大包圍行動的突然性,在第二野 戰軍進軍前,第十八兵團曾對胡宗南集團發動攻勢;活動於陝南、鄂西北之 第十九軍也實行佯動,吸引敵軍;第二野戰軍領率機關由南京地區乘車開經 鄭州時,劉伯承司令員公開發表講話,偽稱向西進軍;第四野戰軍進行的衡 寶戰役和廣東戰役,也掩護了第二野戰軍的開進和集結。這些行動都造成敵 方錯覺,為第二野戰軍主力從川黔邊突然迂回敵後製造了有利條件。
   十月底,第四野戰軍為支援劉、鄧大軍(第二野戰軍)進軍四川,並策 應其主力向廣西進軍,決定派出九個師的兵力,由湘西北和鄂西地區向西進 擊國軍宋希濂集團於彭水、黔江地區,並歸劉、鄧指揮。據此,劉、鄧決定:
   以第三兵團主力會同第四野戰軍的部隊,由湘鄂邊地區向四川迂回,首先圍 殲宋希濂集團,爾後再西出江津與第五兵團協同作戰;第五兵團及第十軍, 以大迂回動作,直出貴州,奪取貴陽、遵義,進擊宜賓,滬州,斷敵逃往雲 南的退路。完成上述任務後,在第十八兵團的協同下,殲滅胡宗南集團於成 都地區。
   十一月一日,共軍發起了進軍川、黔的作戰。
   第五兵團第十兵團於十日進入貴州境內,直插貴陽、遵義。
   同時,第二兵團主力與第四野戰軍的部隊,也突破了宋希濂集團的防線。
   共軍在北起巴東、南至天柱的約五百公裏的地段上,向敵實施多路攻擊。
   共軍這一行動,完全出敵意料之外,打亂了對方西南的整個防禦部署。
   為不使宋希鐮集團有計劃地撤退和有組織地抵抗,共軍各部按計劃勇猛 急進。
   十一月十五日,共軍攻下貴陽。十六日解放彭水、直逼烏江東岸,十九 日,將西逃之敵第十四兵團圍殲。
   十一月二十一日,劉、鄧大軍前線指揮委員會指示第五兵團除留部分人 馬於貴陽接管城市外,主力迅速向川南迂回,斷敵退路;第三兵團主力及第 四野戰軍的部隊,強渡烏江,力爭合圍敵方第二十、第十五兵團於南川及其 以東地區。強渡烏江後的共軍,向南川地區之敵合擊。二十四日,占領南川, 至二十八日,將對方第二十、第十五兵團大部殲滅於南川以北山區,並乘勝 奪取了重慶外圍據點。
   十一月三十日,共軍攻占了西南最大城市重慶。
   十二月九日,雲南的盧漢,川康的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國軍將領 分別在昆明、雅安等地舉起雙手,宣布起義。
   十二月二十七日,攻占天府之國首府成都。
   共軍進軍西南作戰,共殲敵約九十三萬人,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全部得手。
  

 

第四十六計/裏應外合——眾卒先當偷渡客

時間/一九四九年三月~四月
地點/海南島
名稱/解放海南戰役
兵力對照/一個軍與木船、帆船對十萬人與軍艦五十、飛機三十
策略/先遣小部隊偷渡,與五指山共遊裏應外合,再以木船、帆船渡 海大規模作戰
結果/登陸一星期旋即攻下海南島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兩廣戰役結束,中南地區全部解放。

   看官,蔣介石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曾經說:“作戰的勝負在戰場上 看來,雖然是決於軍隊的鬥爭,但是鬥爭之上,還有戰術;戰術之上,還有 戰略;戰略之上,還有政略。我們既然知道物質比不上他人,就要在精神方 麵拚命想方法求戰勝敵人,這一定是可能的!如果在鬥爭上不能勝過敵人, 就要在戰術上來取勝;如果戰術上不能勝過敵人,就要在戰略上來取勝;如 果戰略上還不能勝過敵人,我們一定要在政略上取勝,但是戰術戰略政略的 運用,全靠做將領的人,尤其是統帥,能夠神明變化。”
   能夠“神明變化”的統帥,毛澤東當之無愧。無論鬥爭、戰術、戰略、 政略,他都棋高一著,出人頭地。
   閑話休提,書歸正傳。毛澤東在共軍攻占中南地區後,又發出命令:“準 備解放瓊崖。”他特別強調,要在春夏之交解決海南島問題。
   海南島是南中國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時海南防禦總司令薛嶽有 十萬大軍,五十多艘軍艦,三十多架飛機,其陸海空立體防禦固若金湯。
   進攻海南,是共軍第一次較大規模渡海作戰。雷州半島至海南島最短距 離為四十裏。部隊登陸需要繞過暗礁及對方火力點,這樣,最近距離也有一 百二十裏左右。
   當時共軍一無渡海作戰經驗,二無機械化渡海工具,三無海空軍支援, 麵對茫茫大海和對方陸海空立體防禦,打這樣的仗談何容易。共軍又多是東 北兵,不識水性,萬一出師未捷先掉落大海,如何是好?
   當時毛澤東指示:“動用大量木船,立足現有裝備,充分發揮人民戰爭 威力,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共軍隨即開展練兵運動,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那批東北兵就基本掌握 了潮水、風向的規律,學會一套海上作戰技術。
   為了大舉登陸,參戰部隊首先以一個加強團的兵力從圍洲島奪得敵軍四 百隻大帆船。
   薛嶽發現共軍準備進攻海南的意圖後,一麵加緊海岸設防,一麵調集兵 力圍剿共遊五指山根據地。共軍為加強海南島內應力量,同時對海上練兵進 行一次實戰檢驗和戰役偵察,共軍決定先組織一個加強營向海南島偷渡。
   三月五日夜晚,共軍八百名偷渡客分乘十四隻戰船,順風揚帆,直撲海 南島。翌日下午二時,潛渡營在海南島西側的白馬並登陸,偷渡成功。
   三月二十六日晚,共軍又以一個團的兵力組織第二次偷渡。起航時,還 算順利。不料,後來風向突然變化,海上又起大霧。聯絡信號失效,大部分 船隻漂流到敵軍正麵防禦較強的地段,情況極為險惡。但是,共軍武裝偷渡 客們毫不退縮,以猛烈的火力回擊對方軍艦、飛機、陸上的三麵阻擊,頑強 奮戰。全團上岸後,橫衝直撞,先後擊退對方十個營的層層堵截,斃傷俘敵 人八百多名,威風凜凜地進入五指山根據地。
   一隻木船也可以開到海南島,這事使共軍恍然大悟,對方防禦必有漏洞, 因此,大家認為攻占海南時機已到。
   對下一步如何打法,有兩種主張:一是萬船齊發,大舉登陸:一是繼續 組織小型偷渡。
   其實,毛澤東在下達解放海南作戰命令時就有明確指示:必須集中一次, 運載一個軍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的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鞏固灘頭陣地, 隨即獨立進攻,而不要依靠後援。
   四月十六日,共軍千帆竟發,直搗“天涯”。船行三十餘裏,薛軍的飛 機、軍艦發現了共軍船隊,以密集火力阻擊。共軍船隊一麵還擊,一麵急速 前進,淩晨二時,海南島已在視線之中。
   船隊離岸五、六十米,那批已學會遊泳的東北兵紛紛跳下水,向岸上撲 去。薛嶽精心經營了幾個月的立體防線,不到一個小時就再不能立體起來。
   共軍僅用四個小時,全部登陸完畢。
   共軍迅速向縱深推進,很快就同接應的潛渡部隊和共遊瓊崖縱隊,可能 還有紅色娘子軍會師,互祝勝利。
   翌日午夜,登陸共軍包圍了臨高城。但不見對方反抗,也不見對方機動 部隊圍剿。敵軍主力何在?
   登陸共軍對敵情作了分折:根據對方的部署和行動,薛嶽極可能首先集 中主力於東線,企圖殲滅共軍東線部隊於登陸灘頭,然後各個擊破。因此, 登陸共軍當機立斷,將臨高城交給共遊和潛渡部隊繼續圍困,迫敵投降,共 軍主力則東進澄邁。
   共軍趕到澄邁以北,卻得知敵軍一個師已調往美亭,於是,共軍又冒著 敵機轟炸,迅速開向美亭。
   薛嶽似乎智勇雙全,迅速集中四個師的兵力對共軍實施反包圍,共軍東 線部隊腹背受敵,勢態非常嚴峻。
   西線部隊當即分兩路采取鉗形攻勢,以主力對敵軍實行“反反包圍”。
   雙方包圍、反包圍,內線外線,犬牙交鍺,展開了反覆的肉搏戰,緊張 驚險刺激。
   雙方勢均力敵,打得殘酷壯烈。激戰持續到二十三日拂曉,薛軍主力被 殲,共軍東西兩線部隊勝利會合。
   薛嶽看大勢已去,急忙發出總撤退命令。自己乘飛機離去。
  

 

第四十七計/名正言順——抗美援朝保家國

策略/打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口號,改稱“解放軍”為“誌 願軍”,一方麵在國內激發士氣,一方麵爭取國際輿論

 看官,前文提到,毛澤東最不怕洋鬼子,不僅不怕英國佬,更不怕美國 佬,他視美國佬為“紙老虎”。
   毛澤東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布中共開國,美利堅合眾國心不甘情不 願,駐南韓美軍超過“三八線”,圖謀先吞北朝鮮,武力封鎖大陸東北邊陲, 甚或有意揮軍入侵中國。
   毛澤東要給點顏色讓美國鬼子看,下令彭德懷元帥率領誌願軍出兵朝鮮 半島,與美軍一較高下。
   毛澤東對彭德懷麵授機宜:“我軍入朝後,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 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並以該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 至三道防線。第一個時期隻打防禦戰,殲滅小股敵人。如敵來攻,則在陣地 前麵分割殲滅之。待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 勢條件之後,再配合朝鮮人民軍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軍。”
   十月八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響亮名義為組 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布命令。有雲:“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 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中國人民誌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 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 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行動。”“誌願軍以東北行政區
   為總後方基地。”
   看官,美利堅合眾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大超級強國,經濟發達, 鈔票最多;毛澤東的新生“人民共和國”雖說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經濟上 卻還千瘡百孔、捉襟見肘,美國船堅炮利,炸彈無數;毛澤東的誌願軍卻還 主要以步槍為武裝,機槍大炮還不多,隻有手榴彈,沒有炸彈,更無原子彈。
   如此強弱懸殊,毛澤東卻以包天之膽,敢與美國開戰,實在可歇可泣。比起 近年一些在美國佬麵前低聲下氣,點頭哈腰者來,毛澤東形象自是十分高大, 標準民族精英也!
   但是,敵軍的進展比毛澤東預計的要快。就在誌願軍十月十九日渡過鴨 綠江之後,親美南韓軍已攻占北朝鮮首都平壤,並迅速越過誌願軍預定的防 線。
   毛澤東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於十月二十一日電示誌願軍:放棄原定計 劃,改取從運動中殲敵的方針。“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 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 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
   看官,毛澤東並沒有到過朝鮮半島,但他似乎對該半島地形了如指掌, 殊不簡單。他在戰役部署上指出:“我軍第一仗如果不準備打東線的南首都 師,南第三師,則以第四十二軍的一個師位於長津地區阻敵即夠,第四十二 軍的主力則宜放在孟山以南地區(即南第六師的來路),以便切斷元山、平 壤間的鐵路線,箝製元山、平壤兩地之敵,使之不能北援,便於我集中三個 主力軍各個殲滅南第六、第七、第八等三個師。並要注意控製妙香山、小白 山等製高點,隔斷東西兩敵。”
   __毛澤東著重指出:“此時是殲滅南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 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
   毛澤東反覆吩咐:“敵進甚急,捕捉戰機至關重要,遲則恐來不及。”
   彭德懷奉命行事,一一照辦。
   十月二十二日,毛澤東電令誌願軍各部:“開進路線要避開定州、博川、 軍隅裏一線及其以北約二十公裏地區,以免過早被敵發覺,使敵停止前進, 或竟縮回去。”並指出:“此次作戰,以在博川、軍隅裏及其以北地區圍殲 該敵最為有利。”
   彭德懷又是一一照辦,無絲毫陽奉陰違。
   十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又打電報給彭德懷,指出韓戰決定於下列幾點—
   —
   一、目前正在部署的戰役,是否能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全 殲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南朝鮮師,此戰如果是一個大勝仗,則敵人將作重新部 署,在現有兵力的條件下,敵人將立即處於被動地位,否則形勢將改為於敵 有利。
   二、敵人飛機殺傷我之人員、妨礙我之活動究竟有多大,我軍利用夜間 行軍作戰的熟練程度如何,能否在敵人大量飛機威脅下進行有利的作戰。
   三、美國是否再增兵朝鮮(如五至十個師),或在美國增兵之前,我軍 能否在運動戰中及打孤立據點的作戰中殲滅幾個美國師及幾個南朝鮮師。
   毛澤東又指示:應當力爭此次戰役的完滿勝利;力爭在敵機炸擾下仍能 保持旺盛的士氣,進行有力的作戰;力爭在敵人從美國或他處增調兵力到朝 鮮以前,多殲滅幾部分敵人的兵力,使其增補趕不上損失。總之“應在穩當 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
   看官,毛澤東將東北邊防軍改名“誌願軍”,換湯不換藥,還是共軍。
   但在對內對外宣傳方麵,卻頗有利。拒虎狼於門外,大家誌願幫助北朝鮮, 保家衛國,名正言順。如果還用“解放軍”三字,就有“解放北朝鮮”之意, 豈非等於侵略?由此亦可見毛澤東推敲文字功力深厚矣。
  

 

第四十八計/敲頭斬尾——先打狗給主子看

時間/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地點/鴨綠江南岸
名稱/韓戰之“抗美援朝”序幕
策略/誌願軍暗渡鴨綠江,猝然伏擊南韓軍先頭部隊,采攔頭、截尾、 斬腰之戰法圍殲之 結果/曆時十餘天,共殲敵一萬五千徐人,將敵軍由鴨綠江邊趕至清 川江以南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西線“聯合國軍”和南韓軍以師或團為單位, 洶湧而來,逼近誌願軍第四十軍部隊,其先頭部隊已從誌願軍側翼前出至鴨 綠江畔楚山以南。是日淩晨,進至北鎮以東的誌願軍,奉命采取同敵預期遭 遇的姿態進占公路以北高地,準備伏擊敵方後續部隊;進至雲山以北的第一 二○師也奉命進占東側的玉女峰等高地。
   七時許,南韓軍第一師先頭部隊,以坦克為先導,沿雲山至溫井公路北 進,遭誌願軍迎頭痛擊。
   十時許,又一批南韓軍浩浩蕩蕩向北進發,誌願軍采取攔頭,截尾、斬 腰的戰法,向敵發起突然而猛烈的攻擊,將敵全殲。當夜,誌願軍又乘勝進 攻溫井之敵,並於翌晨占領溫井。從此,揭開了“抗美援朝”序幕。
   十月二十五日,就以誌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載入中共史冊。
   二十五日晚上九時,彭德懷鑒於敵軍以坦克汽車組成支隊到處亂竄,誌 願軍一仗聚殲敵軍兩、三個師甚是困難的情況,為了適時捕捉戰機,各個殲 滅冒進之敵,決定從當日晚開始,“以軍和師分途殲滅敵之一個團或兩個團, 求得第一戰役中數個戰鬥殲滅敵一、兩個師,停止敵亂竄,穩定人心。”
   翌日,毛澤東電覆彭德懷,讚同分途殲敵的方針,指出“先殲滅敵人幾 個團,逐步擴大,殲滅更多敵人,使我軍站穩腳跟,這個方針是正確的。”
   並明確指示誌願軍第一個戰役以殲滅南韓第一、第六、第八三個師為目標。
   “分為幾個大小戰鬥完成之,然後再打美英軍”。也就是先打狗給主子看, 然後再打主子。
   二十九日,彭德懷發現敵軍雖然調整了部署,但仍處於分散狀態,利於 誌願軍各個擊破。於是決定采取向敵後實施迂回,結合正麵突擊的戰法,割 斷其南北聯係,集中兵力,將敵各個殲滅於清川江以北。
   誌願軍總部於十一月一日九時下達了作戰命令。西線誌願軍各部便陸續 開始進攻。
   二日晚,毛澤東根據戰役發展情況及時電示彭德懷等人:注意以第三十 八軍控製安川、軍隅裏、球場區域,並置重點於軍隅裏,確實切斷清川江南 北敵之聯係,殲滅美第二師由平壤北援兵力及南韓第六、第七、第八師餘部, 並盡可能向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並指出“隻要此著成功,即是戰略上的勝 利。”此段的“全局關鍵,在於我三十八軍全軍以迅猛動作攻占軍隅裏、價 川、安州、新安州一帶,割斷南北敵人聯係,其餘都是第二位。”
   被圍之敵在飛機、坦克支援下,多次突圍,未能得逞。三日晚,共軍乘 被圍之敵疲憊之際發起攻擊,將其全殲。這就是著名的雲山戰鬥。
   雲山戰鬥,是誌願軍首次以劣勢裝備殲滅了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騎兵第 __一師第八團之大部及南韓軍第一師第十二團一部,共殲敵二千零四十六名(其 中美軍一千八百四十名),擊毀與繳獲坦克二十八輛,汽車一百七十六輛, 各種炮一百九十門等大量物資。
   在取得雲山大捷的同時,在西線的誌願軍其他部隊也連戰告捷,第四十 軍殲滅南韓第八師、美騎兵第一師的炮兵各一部。第六十六軍進到龜城近郊, 阻擊與牽製了美第二十四師。第五十軍由安東過江,進至新義州以南,準備 阻擊竄至南市洞的英國第二十七旅。
   烽火漫無,惡戰無日無之。十一月一日,東線戰事正酣,敵方急調位於 鹹興的美陸戰隊第一師參戰。在五十餘架飛機,四十餘輛坦克配合下,向誌 願軍陣地進行連續而猛烈的攻擊。誌願軍於半夜三更組織反擊,將敵擊退。
   隨後各處又有激戰。
   在東線阻擊作戰中,誌願軍同美韓軍隊激戰十三晝夜,先後抗擊了三個 師的猛烈進攻,殲敵二千七百餘名,粉碎敵軍迂回江界的圖謀,有力地配合 了西線作戰。
   第一次戰役,誌願軍與北朝鮮人民軍共殲敵一萬五千餘人,粉碎了美軍 圖於感恩節前占領整個朝鮮半島的企圖,並將敵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 南,取得初戰勝利,初步穩定半島戰局。
   看官,毛澤東一向主張,第一仗一定要打贏。在韓戰中,毛澤東遙控指 揮,也打贏了第一仗。以後多次戰役,毛澤東都運籌決勝,捷報頻傳。
   打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與駐韓聯合國軍總 司令克拉克將軍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至此,韓戰結束。美軍在韓戰中 損失三十九萬士兵,是美國曆史上一頁奇恥大辱。
   從此,美軍可以在地球上其他地方作威作福,卻不敢再叫囂要打進中國 大陸。
   毛澤東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在莫斯科各國共黨代表會議上講話時提 到韓戰,他的講話氣勢如虹,頗為精彩——
   “朝鮮戰爭,在開始的時候,美國一個師有八百門炮,中國誌願軍三個 師才有五十多門炮。但是一打就像趕鴨子一樣,幾個星期就把美國人趕了幾 百公裏,從鴨綠江趕到三八線以南去了。後來,美國人集中了力量反攻,我 們和金日成同誌退到三八線相持,構築陣地。一打,整個朝鮮戰爭差不多打 了三年。美國的飛機像黃蜂一樣,我們在第一線一架飛機也沒有。雙方同意 講和。在甚麽地點?他們說在一條丹麥的船上。我們說在開城,在我們的地 方。他們說:好。因為在我們的地方,他們每天開會得打著白旗子來,開完 會打著白旗子回去。後來,他們感到不好意思了——天天打白旗子。改一個 地方吧,改到雙方戰線的中間,地名叫板門店。我們說也可以,但是又說了 年把,美國總是不甘心簽字。那麽厲害、有那麽多鋼的美國人,也隻得如此。”
   早在一九四六年八月,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 就指美國是紙老虎。但是,在具體與美國作戰時,毛澤東也不敢小覷美國, 而是視為強大之敵認真對付。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武昌會議上發表講 話,說美帝國主義有兩重性,一麵,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但是,終 究會轉化為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
   毛澤東有段話對我們在人生戰場上奮鬥搏殺應有啟發:“從本質上看, 從長期上看,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成紙 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麵,它們又是活的鐵的真老 虎,它們會吃人的。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這就是 所謂“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一日於香港  

第一頁 | 第二頁 | 第三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