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兵法 zt

(2007-09-02 15:49:44) 下一個

第一頁 | 第二頁 | 第三頁

 

楔 子
   看官,毛澤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他以所謂“小 米加步槍”戰勝了國民黨的“飛機加大炮”,從十幾個人、七八條槍開始, 發展出一支二、三百萬人的解放軍,“槍杆子裏出政權”,最終指揮紅色江 山。這一點,左派、中派、右派;上層、中層、下層;中國人、外國人⋯⋯ 都不能不認可。毛澤東是一介書生,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雖不一定有 口皆碑,卻也無人否認其超凡的打仗才能。
   毛澤東能夠在戰場上高奏凱歌,絕非幸致,與他精心研究戰爭、研究軍 事有關。毛澤東本人,形成了一套兵法。“毛澤東兵法”可以與古代的“孫 子兵法”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裏,我們一邊講毛澤東兵法,一邊講毛澤東打仗的故事。筆者雖說是 紙上談兵,但相信如此談兵法,對讀者會有裨益。所謂“人生如戰場”、“情 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政壇如戰場”⋯⋯任何人了解“毛澤東兵 法”,對自己的奮鬥和事業應有百益而無一害。
   看官,要講“毛澤東兵法”,還得從毛澤東少年時代說起。
   眾所周知,毛澤東的愛妻並不是“親愛的江青同誌”,而是“五四”時 代雅麗如仙、國色天香的楊開慧。楊開慧之父,就是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恩 師楊昌濟。
   一九一三年,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其時“修身”課就 是由楊昌濟老師主講。
   毛澤東非常認真聆聽楊老師講課,並作筆記,即流傳下來而保存在湖南 韶山毛氏故居的《講堂錄》。
   《講堂錄》中就有一些關於兵法的文字——
   “兩軍交綏,安者勝矣,驕則必敗。”
   “矛殺人,盾避敵,各當所用,此謂器使人。”
   “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罷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 存,非奮鬥不可。”
   “夫兵者,國之衛也,非強悍有力者不勝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 功。吾國士人既甚弱矣,則兵出於召募,而無賴鮮識之徒充其選,驅之臨戰, 不待交而先潰,曆年國受巨創者以此。”
   “毒蛇螫手,壯士斷腕,非不愛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
   “孫武子以兵為不得已,以久戰多殺非理,以赫赫之功為恥,豈徒談兵 之祖,抑庶幾立言君子矣。”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 者,無智名,無勇功。”(孫武《謀攻篇》) “殺人以生人。”
   “以久製勝。即恒之謂也,到底不懈之謂也。”
   毛澤東聽楊老師講課,當然不是有聞必錄,而是擇其要點而錄。當楊老 師講到兵法,毛澤東認為字字珠璣、擲地作金石聲,才一字一句記錄下來。
   未來的嶽父大人諸多教誨,有句話使毛澤東印象最深——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動,猛虎躑於後而魂不驚。”
   毛澤東數十年出生入死、膽色過人,與他遵循楊昌濟老師教導密切相關。
   他一生不知經曆過多少“泰山崩於前”和“猛虎躑於後”的可怖場麵,但他 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不僅大難不死,還轉敗為勝。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講堂錄》中有關用兵的文字,已是“毛澤東 兵法”的雛形。也就是說,毛澤東在楊昌濟指教下,已學會一些兵法。也可 以說,如果沒有楊昌濟,就沒有戰略軍事奇才毛澤東。水有源,樹有根,楊 昌濟灌輸的軍事知識,雖說不多,卻是“毛澤東兵法”的源與根。
   看官,毛澤東雖然在《講堂錄》中記下一、兩句《孫子兵法》,但他當 時和後來的十多年都未曾係統讀過這本古代經典兵書,直到抗日戰爭前的一 九三六年才認真拜讀,而在拜讀《孫子兵法》之前,毛澤東已打了不知多少 敗仗勝仗。筆者並非憑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據。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毛澤東在風光綺麗的杭州對幾位高級知識 分子說:“國民黨的軍官,陸軍大學畢業的,都不能打仗。黃埔軍校隻學幾 個月,出來的人就能打仗。我們的元帥、將軍,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的。我本 來也沒有讀過軍事書。讀過《左傳》、《資治通鑒》,還有《三國演義》。
   這些書上都講過打仗,但是打起仗來,一點印象也沒有了。我們打仗一本書 也不帶,隻是分析敵我鬥爭形勢,分析具體情況。”


   前 言
二十多年來,我經常思索一個問題——
   蔣介石是黃埔軍官學校校長,精通《孫子兵法》,指揮著數百萬大軍, 為什麽他卻被毛澤東打敗?
   我想:毛澤東軍事思想一定有高過《孫子兵法》之處。
   於是,我經常研究毛澤東的軍事著作。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係身成 都“市大監”時如此,出獄後到“五七”幹校如此,一九七五年移居香港後 亦如此。
   今年年初,台北海風出版社社長謝國誠先生伉儷飛來香港,約請我編一 係列介紹毛澤東的書,我立即表示要編寫一本《毛澤東兵法》。
   我對謝先生說:“我將從毛澤東學生時代寫起,寫到一九四九年毛澤東 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謝先生說:“台灣人很不明白毛澤東為什麽能在韓戰中打敗實力強大的 美軍,你最好寫到韓戰。”
   這樣,《毛澤東兵法》就寫到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寫毛澤東怎樣遙控 指揮誌願軍與美軍作戰。我用了二十五天編寫這本書,但我的研究,長達二 十五年。
   這本書在香港出版後,迅速躍上暢銷書榜,三個月印了三版。除海風出 版社印行台灣版外,香港和平因書有限公司火速與我簽了外文版權合約,年 內印行日文版、英文版;明年印行法文版、德文版。
   這本書還得到許多好評。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認為此書是“所 有研究毛澤東著述中最突出的一部”。女作家夏捷認為此書造成的香港出版 界“毛澤東熱”“所向披靡”。
   這本書的出版,中國新聞社、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海《新民晚 報》、香港《文匯報》、《新晚報》、《大公報》、《星島日報》、《快報》、 《商報》和南亞一些報刊都作了報導。
   我想,這本書受到歡迎並不是因為我妙筆生花,而是毛澤東兵法受到世 人重視。我想,毛澤東兵法富哲理性,不僅適用於戰場,即使在和平建設時 期,也可以給任何階層人士很多啟發。毛澤東從無到有,以弱勝強,逢凶化 吉,是“受命於君”的孫子所不如的。
   寫毛澤東是不能胡說八道,不能向壁虛構的,我力求用真實資料編寫這 本書,如有謬誤,希望讀者指正。
   很感謝巴蜀書社印行此書大陸簡體字本。
   很感謝四川傑出學者譚洛非先生為此書寫了序言。
   我還要特別感謝上海鄭正一老人給我提供了許多珍貴圖片。
   賜教地址:香港英皇道九八九號新威園F 座六樓六室昆侖製作公司。
   劉濟昆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香港 萬丈長纓縛鯤鵬——寫在劉濟昆《毛澤東兵法》出版前 譚洛非 在當今林林總總研究兵法謀略的著作中,劉濟昆君的《毛澤東兵法》可 算獨樹一幟,別開生麵。據我所知,作者花在編寫這本書上的時間並不多, 卻是他二十五年來悉心研究毛澤東生平、詩詞和軍事思想的結晶。這之前, 他編著的《毛澤東詩詞全集》和《毛澤東詩詞演義》早已享譽海外,膾炙人 口,高踞香港三聯暢銷書榜,並且在台灣獲得了成功的出版。《毛澤東兵法》 今年三月在港甫出問世,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半月之內再版,接著又在台灣 公開發行。現在,巴蜀書社與香港昆侖製作公司及作者達成協議,決定在大 陸印行。據悉,該書今明兩年內還將發行英、日、法、德文版。
   為什麽這樣一本推崇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紀錄國民黨在大陸崩 潰實情的著作,能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如此轟動的效應,特別是能夠得到海峽 兩岸同胞的共同關注呢?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我想,除了本書 的出版“躬逢其時”(“毛澤東熱”的興起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競爭的 需要)而外,主要的還是本書闡述的毛澤東兵法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哲理, 以及作者持有的客觀、率真的態度。我們中華文化可以說是世界兵法的寶庫。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的“兵學聖典”,毛澤東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 來最偉大、最成功的軍事戰略家。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概,雄視古今, 匯納百川,創造了一整套軍事理論和兵法謀略,“萬丈長纓縛鯤鵬”,運籌 帷幄,所向披靡。正如本書作者所說:“毛澤東千秋功罪,任人評說。但是,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無可批判的。”毛澤東兵法吸收了孫子兵法的精華而又 高出於孫子兵法之上,他關於戰爭性質的分析,關於人民戰爭的思想,關於 遊擊戰、運動戰的論述,都是對孫子兵法的發展,這方麵前人已有諸多評論。
   但是,把孫子兵法的特點歸納為“以強製弱”,把毛澤東兵法的特點歸納為 “以弱製強”,不能不說是本書一個創造性的概括。這一概括看起來是那樣 的平凡一般,卻道出了一個具有恒久和普遍價值的哲理。從總體上看,孫子 從一般戰爭的規律出發,強調“廟算——五事七計”,強調“以眾擊寡”, 反對“以弱擊強”,就是要以自己強大的實力去戰勝對手,以自己的威攝力 量“不戰而屈人之兵”。毛澤東則根據人民戰爭的特殊規律,在幾十年戎馬 倥傯的實戰中,總結出人民軍隊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達到“以弱製強”的 戰略和謀略,它是革命的法寶,弱者的武器。世界上任何新生的事物,最初 總是很小、很弱的,它們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通過鬥爭、競爭,依靠自己 戰略謀略上的正確,逐步強大起來,終於戰勝或代替了那些“龐大的”舊事 物。這就是曆史的辯證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毛澤東兵法充分體現了這種 曆史的辯證法,恰如本書所指出:“他以所謂‘小米加步槍’戰勝了國民黨 的‘飛機加大炮’,從十幾個人、七八條槍開始,發展到一支二、三百萬人 的解放軍,‘槍杆子裏出政權’,最終指揮紅色江山。”當今世界充滿著激 烈的鬥爭和競爭,第三世界的國家要發展,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要解放, 一切目前看起來還弱小的力量要反強權、爭生存、求發展,就得學習研究毛 澤東兵法。本書總結的毛澤東兵法四十八計,不僅比中國傳統的三十六計多 出十二計,而且在很多謀略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與毛澤東獨特 的思維方式,不信邪,不怕鬼,敢於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是緊密聯係 __著的,他往往能“不拘一格”,“出奇製勝”。例如,“守株待兔”、“殺 雞焉用牛刀”,這是人們熟知的兵家大忌,毛澤東卻在一定情況下反其道而 用之,淮海大戰圍而不打就是“守株待兔”,集中優勢力量用三倍或四倍的 兵力全殲敵人就是“牛刀殺雞”。毛澤東有時強調“寸土不爭”,有時卻講 “寸土不讓”,有時講“窮寇莫追”,有時卻強調“宜將乘勇追窮寇”。一 切以時機、地點、條件為轉移。毛澤東用兵之“奇”,簡直使對手摸不著頭 腦,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得到了中國傳統兵法的真諦。能夠把毛 澤東兵法中這種活生生的辯證法學到手,不僅用兵打仗,就是在經濟競爭, 科技競爭、人才競爭和經營管理中,也可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逢凶化吉、 轉危為安,創造出奇跡來。難怪作者喟歎:“人生如戰場,商場如戰場,政 壇如戰場⋯⋯任何人研究毛澤東兵法,有百益而無一害。人生奮鬥搏殺之術, 盡在其中矣!”
   由於作者在撰寫本書時采取了比較客觀的求實的態度,因而他所得到的 很多結論,自然就比較能使人信服。要談毛澤東兵法,必然涉及到國共兩黨 鬥爭的曆史,作者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必須兩黨的史書同時找來 看,進行比較,作出分析,才能真正客觀地認識曆史。”作者生活在香港, 有條件充分利用兩方麵的材料,他不僅引用了毛澤東著作、中共的史書,也 大量引用了外國記者的評述、國民黨史書和蔣介石的著作、電文,其中有些 材料是鮮為人知的。例如在論述井岡山鬥爭時,除了引用中共黨史和毛澤東 著作中關於紅色割據的地形優勢、群眾基礎和戰略戰術上的成功而外,還引 用蔣介石的話加以印證:“剿匪之難,甚於大戰。蓋彼利用地形之熟識與民 眾之協從,避實就虛,隨所欲為;而官兵則來往追逐,疲於奔命矣。”但是, 作者並沒有把蔣介石寫成一錢不值的草包,他指出毛澤東與蔣介石之爭,是 “二十世紀中國兩大軍事高手之戰”。本書引用蔣介石在《剿匪成敗與國家 存亡》講詞中提出的剿共五大政策(封鎖政策、交通政策、工事政策、挺進 遊擊,爭取主動)和十條戰略布置(以靜製動、以拙製巧、以實擊虛、以迂 為直⋯⋯等等),看起來也說得頭頭是道,頗得曾國藩、胡林翼剿殺太平天 國的兵法真傳。與此同時,紅軍卻召開了反圍剿誓師大會,會場掛了毛澤東 寫的一付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 勝券;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對 比之下,毛澤東顯然比蔣介石棋高幾著。為什麽北伐中槃赫一時的蔣介石, 在這裏一切法寶都失靈了呢?作者雖然沒有從理論上(戰爭的偉力植根於民 眾之中)加以闡釋,卻用曆史事實作了回答。蔣介石曾經指示要用“七分政 治,三分軍事”來瓦解紅軍及其根據地,結果卻是:“用國民黨的話來說, ‘毛澤東使得並岡山的紅軍和民眾都願意為他捐軀賣命。’用毛澤東本人的 話來說,‘使士兵感覺不是為他人打仗,而是為自己為人民打仗。’”作者 把紅軍的政治思想工作稱為“洗腦”,但卻認為這種“洗腦”是很成功的。
   所以蔣介石不得不承認:“自從當參謀,一直到現在,打仗從來沒有這樣的 失敗過。”不過,作者也沒有為紅軍抹粉飾過,在第五次圍剿中,中共領導 人排斥了毛澤東,結果就打了大敗仗,丟掉了井岡山中央蘇區,被迫進行長 征。關於長征,作者引證了國民黨史書的一段記載:“赤匪自稱這次流竄為 長征。遵義會議後的四個月中,軍隊差不多經常在移動,激烈的戰鬥也不斷 發生,經過無數的困難,穿過中國最長最深的河流,跨過最高最險的山隘, 經曆了廣漠的草原,備受冷凍、炎熱、風霜、暴雨,終至抵達陝北。”從另 一個角度具體描繪了紅軍的艱苦卓絕以及最後勝利。作者從勝敗對照的事實 中、從正反各方史料的比較中得出結論:“中共打仗,隻要有毛澤東指揮, 必然節節勝利;一旦排斥了毛澤東,就會一敗塗地。”這樣的例子,在爾後 的抗日戰爭中、解放戰爭中,可以說俯拾即得。因此,本書雖以章回小說的 形式出現,實際上蓨集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為了增加本書的可讀性,作者穿 插了很多別有情趣的小故事,但決不單純追求“秘聞奇軼”,所言所敘,都 有曆史文獻作本,都經過作者的抉擇訂證。把科學的嚴肅性與記敘的生動性 結合起來,殊非易事,作者在這方麵的努力是非常可貴的。
   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它不像坊間那些講兵法的小冊子那樣,孤立 地提出一個一個的謀略(即所謂一計),然後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解釋,而是 以毛澤東的生平為經,以各個時期的曆史背景為緯,從求學時代起直到抗美 援朝結束,透過他馳騁南北幾十年的戰爭生涯,總結他的治軍用兵之道。這 種史論結合的方法,可以讓讀者清楚地看出,毛澤東的48 計是在怎樣的曆史 背景和客觀條件下提出的,又獲得了什麽樣的效果;前後貫串起來更可以分 明看出毛澤東是怎樣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軍事 思想和兵法謀略。毛澤東不是神,也不是天生就會打仗,而是被“逼上梁山”
   的,隻不過他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實踐,善於總結創造罷了。所謂天 才就是比常人更聰明更勤奮。這是符合曆史發展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的。所 以我們讀這本書,有如瀏覽一遍中國現代革命戰爭的曆史。加之作者文筆揮 灑自如,縱橫開闔,熱情犀利而又富於幽默感,讀起來引人入勝,趣味盎然。
   這也是本書能夠暢銷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們雖然不同意他在具體問題上的某 些看法和提法,但對洋溢在全書中的那種民族自豪感、那種對祖國和人民的 深沉摯愛,那種對毛澤東發自內心的崇敬,我們不能不為之感動。書中談到 一九四九年渡江解放南京之後,英國軍艦“紫石英”號強闖我軍防線,被我 開炮擊傷。毛澤東以解放軍總部發言人身份,發表了一篇義正詞嚴的聲明。
   作者在摘引聲明之後,這樣寫道:
   毛澤東這篇聲明,是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百年來痛斥英國 佬的最痛快淋漓的聲明,每一個被英國佬欺負過的中國人都會大叫“好 嘢!”
   毛澤東這個人,平生最不怕的就是洋鬼子。反共人士也承認,自從 毛澤東席卷神州大陸,坐上民族元首寶座,洋鬼子就奈何不了我們中華民 族了。
   這確實一語道出了當前海內外興起“毛澤東熱”的“玄機”,說出了炎 黃子孫心裏的話,令人拍案叫絕。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

 

毛澤東兵法

 

第一計/虛張聲勢——不戰而屈人之兵

時間/一九一七年十一月
地點/湖南長沙
兵力對照/兩百名學生對北洋軍第八師之一部
策略/以木槍和鞭炮應張聲勢,欺瞞真槍實彈的北洋軍
結果/北洋軍全部繳械

        看官,毛澤東生前是中共最高統帥,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但是, 他最初參軍時,參加的並不是共軍。也就是說,他不是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不是參加“八路軍”、“新四軍”,也不是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 東首先參加的,可以說是國民黨軍。實際上,毛澤東參軍時,中國還沒有共 軍呢。
   這點並非聳人聽聞,且容筆者慢慢道來。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發了震動全國的“武昌起義”,這就是曆史上 有名的辛亥革命。湖南是第一個熱烈響應的省份,政治局勢極之緊張,巡撫 楊文鼎宣布在長沙全城戒嚴,但革命黨人仍然在城內外秘密而頻繁地活動 著。
   一日,一個革命黨人得到湘鄉駐省中學校長的許可,到該校作了一次激 動人心的演講。其時毛澤東就在這間學校讀書。這個革命黨人演講時,當場 有七、八個學生站起來,支持他的主張,強烈抨擊清政府、號召大家行動起 來,建立民國。毛澤東聽了這次演講後,熱血沸騰,打算同其他幾位朋友一 起去參加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革命軍,後來因交通事故,未能成行。這時,湖 南起義勝利了,長沙組織了一支學生軍。但毛澤東認為這是烏合之眾,不願 參加,而決定參加正規的革命新軍——也就是後來的“國民革命軍”,即國 民黨軍。
   毛澤東參軍後,被編入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他的 軍餉是每月七元。
   當了半年丘八,卻從來沒有雄赳赳氣昂昂上戰場衝鋒殺敵,毛澤東頗感 失望,終於退出軍隊。
   看官,毛澤東是什麽時候打第一場仗的呢?
   說來話長,一九一六年十月,毛澤東就讀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成立了“學 生課外誌願軍”。這支極不正規的軍隊卻有堂而皇之的宗旨:“激發愛國思 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軍事學術,實施國民教育。”全校為營,下設兩個 連,毛澤東是最先報名參加者,被選為連長。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前後,毛澤東與學生誌願軍進行了一次護校鬥 爭,智繳了北洋軍閥部分敗兵的槍枝。
   這件事,毛澤東同窗密友周世釗有詳盡生動的回述:“一天午餐過後, 忽然聽到一個消息,北洋軍第八師王汝賢的部隊正由株洲、湘潭一帶向長沙 潰退,已經到了離校隻有兩裏多遠的猴子石附近。但因不知長沙城裏的虛實, 不敢繼續前進,停留在那裏休息,並到附近農家搶飯吃。這消息頓時使全校 陷入緊張慌亂之中。這時,毛澤東探聽了北兵的情況,知道他們又饑又餓、 又疲憊、又驚慌,並不知桂軍沒有進長沙,覺得可以設法把他們趕走。他急 忙組織誌願軍中膽大的同學兩百多人,持著平日操練用的木槍,潛伏校後妙 __高峰上。又聯絡附近警察分所,派一部分執真槍的警兵伏在誌願軍的最前列。
   潰兵乘著暮色蒼茫,沿著妙高峰下的粵漢鐵路向北移動。毛澤東見他們已距 離誌願軍潛伏地不遠時,便要警察在山頭鳴槍,持木槍的誌願軍放爆竹,並 齊聲呼喊:‘傅良佐走了,桂軍已經進城,繳槍沒事!’潰軍不敢抵抗,派 人交涉後,真的全部繳了槍。毛澤東組織全校同學將所繳獲的槍和其他武器, 抬到了學校⋯⋯當晚潰兵露宿學校操坪。第二天由商會發款遣走了。事後, 全校沸騰般地議論這件事,都說毛澤東‘一身都是膽!’”
   毛澤東還有個同學鄒蘊真,當年曾問毛澤東:“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 豈不甚危?”
   毛澤東氣定神閑地回答:“敗軍若有意劫城,當夜必將發動,否則,必 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門,隻得閉門於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 然也。”
   看官,毛澤東打的第一仗,已充分顯示其軍事天才。他隻有木槍爆竹, 卻能逼得敵人繳出全部真槍,實際上,這一仗已接近他《講堂錄》所記的孫 武《謀攻篇》那句話:“不戰而屈人之兵”。
   毛澤東指揮這一仗,是受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故事的啟發。公元 三八三年,東晉將軍謝玄大敗前秦苻堅於安徽淝水。當時,苻堅與其弟登上 壽陽城,遠遠望見晉兵陣勢非常嚴整,又望見前麵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 是晉兵,後來大敗而逃。毛澤東也學得謝玄虛張聲勢,以假冒真。初試啼聲, 就見不凡。
   一九一八年,南北軍閥再次混戰,張敬堯進入長沙。在戰亂中,毛澤東 等人組織以學生誌願軍為基礎的警備隊,並擔任隊長,負責警衛全校的安全。
   最初,“城中秩序大亂,擬聯合他校,組織學生保安隊巡邏街市,適北軍至 乃止。”後來,“湘軍戰役,居民一夕數驚,學生捍衛學校異常得力。”甚 至做到“教職員學生弦歌不輟幾不知有兵禍”的地步。

 

第二計/逼上梁山——槍杆子裏出政權

時間/一九二七年
地點/湖南省
策略/將工農武裝化整為零,就地潛伏,等待時機
結果/保存了工農武裝的實力

      看官,一九二七年夏,國共兩黨反目相煎,中共指蔣介石之“清黨”為 “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人被殺。
   毛澤東本來也加入了國民黨,這時當然不會蠢到伸長脖子等候屠刀砍 下,他秘密潛返湖南,對那些共產黨早已滲透的工農武裝作出三種安排——
   一、已經被國民黨察知的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一律上山“紮寨”。
   二、尚在潛伏狀態的工農武裝仍以合法招牌——挨戶團麵貌出現,待到 起義時,再打出鐵錘鐮刀的共產旗號。
   三、力量弱小,組織又不甚健全的工農武裝,則把槍械埋入土內,人員 分散隱蔽,或投入賀龍、葉挺的部隊,或潛入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設法 製造兵變奪取槍枝。
   上山“紮寨”,在當時的國民黨看來,就是“上山當匪”。毛澤東這個 主張,顯然源於他幼時熟讀《水滸》。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八方共域, 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裏麵朝夕相見,一寸心死 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這境 界曾是毛澤東神往的。
   毛澤東主張上山“紮寨”,他說:“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不 保存武力,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無辦法。”
   毛澤東又叫一些工農武裝分子化整為零,潛入國民黨軍隊或地方民團, 這一套,與西洋的“木馬屠城”異曲同工。
   毛澤東還說過:“我要跟綠林交朋友,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間跟綠 林交朋友。”
   上山“紮寨”,是“毛澤東兵法”極之重要的部分。
   如果你連上山“紮寨”的勇氣和實踐都沒有,就休想日後擁有雄兵百萬、 縱橫馳騁於天下。
   山上的工農武裝,到秋收時節,不再是散兵遊勇,而是羽毛漸豐,實力 大增。毛澤東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湖南民眾組 織比廣東還要擴大,所缺的是武裝,現在適值暴動時期,更需要武裝。前不 久我起草經常委通過的一個計劃,要在湘南形成一師的武裝,占據五、六縣, 形成一政治基礎,發展全省的土地革命。”
   毛澤東又指出,這次秋收起義,“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 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
   在研究秋收起義中的軍事問題時,毛澤東首次提出震驚中外幾十年的口 號“槍杆子裏出政權”。他說:“秋收暴動的發展,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這是誰都不能否認。但要發動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軍 事的幫助。有一兩團兵力,否則終歸於失敗。暴動的發展是要奪取政權,沒 有兵力的護衛或去奪取,這是自欺的話。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 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杆子上奪取政權, __建設政權。”
   毛澤東作出軍事部署,他將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 一軍第一師,下轄一、二、三團。
   第一團以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為骨幹。由 湖南平江工農義勇隊和湖北崇陽、通城農民自衛軍組成。
   第二團以安源工人武裝和共產黨掌握的安源礦警隊為骨幹,由萍鄉、安 福、蓮花、醴陵的農民武裝組成。
   第三團以瀏陽工農義勇隊為基礎,還有部分平江工農義勇隊、部分警衛 團戰士組成。
   三個團共計五千人左右,由毛澤東任黨代表、盧德銘為總指揮的前敵委 員會領導。
   毛澤東等人還決定兵分三路,進攻長沙。
   進軍的路線是——
   第一路以第二團安源工人和礦警隊為主力,自安源進擊萍鄉、醴陵,與 醴陵、株洲的農民暴動相配合,向長沙取包圍形勢。
   第二路以第一團原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為主力,由修水出發,向平 江進攻,發動平江農民暴動,待奪取平江後,再向長沙出擊。
   第三路以第三團瀏陽工農義勇隊和小部分警衛團戰士為主力,由銅鼓向 瀏陽進攻,發動瀏陽農民在四鄉暴動,直通長沙。
   三路緊密配合,待各路得手後,再以長沙工農暴動為內應,相機攻克長 沙。
   看官,毛澤東這套“戰略部署”,看來頭頭是道,實際是不夠“偉大”
   的。因為長沙由軍閥唐生智部隊守衛,固若金湯,想要攻克,談何容易。
   同時,好事多磨,毛澤東還未上戰場,卻在走到瀏陽和銅鼓邊界的張家 坊時,被團防軍拘捕,幾乎未出師而身先死。
   毛澤東後來心有餘悸地對美國記者斯諾談起這件事:“當我正在組織軍 隊,在漢陽礦工和農工保衛隊之間奔走的時候,我被和國民黨通聲氣的一些 民團捕獲了。那時候恐怖手段達到了它的最高點,整百的有嫌疑的共產黨被 槍決了,我被送到民團總部去,那是一定要遭槍決的。我身邊帶著從一個同 誌那裏借來的幾十塊錢,我就想賄賂押送人員釋放我。普通士兵是雇傭來的, 我如遭到槍決,對於他們沒有特別的好處,他們答允釋放我,可是負責的隊 長不肯,所以我決定逃跑。但是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我才得 到機會。我把繩子扭斷,逃到田野裏躲著。我跑到一個高地,下麵是水塘, 周圍長了很高的草,在那裏我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搜尋我,並強迫一些農 民幫助他們搜尋,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兩次我幾乎碰到他們了。雖然 有幾次我認為已經無望,覺得我一定會被抓走,可是,我還是沒被發現。最 終,黃昏時分,他們停止搜索,我馬上翻山爬嶺,連夜趕路。”
   毛澤東撿回大命一條,心花怒放,壯誌淩雲。決心將軍事計劃付諸實施。
   九月上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鐵路工人首先破壞長沙嶽陽鐵路和 長沙株洲鐵路,切斷敵方交通要道。
   同時,第一團和第四團(師長餘灑度擅自組編)自修水出發,向平江進 軍。行至金坪時,第四團叛變,第一團遭受突然襲擊而失利。
   毛澤東本人率領第三團於十一日從銅鼓出發,向瀏陽方向進發,一度與 敵軍惡戰。後來得知一團腹背受敵,連續受挫,毛澤東決定放棄原定進攻長 __沙的軍事行動,下令各路起義部隊趕往瀏陽文家市與三團會師。
   九月十九日,毛澤東的兵馬抵達文家市,第一團和第二團的殘部亦先後 來到,三路人馬會師。這樣,工農革命軍又似模似樣,浩浩蕩蕩。毛澤東曾 有一首詞《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 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第三計/武裝割據——石頭擊破大水缸

時間/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
地點/江西三灣村、井岡山
策略/先在農村建立武裝力量,再以鄉村包圍城市,擴展地盤
結果/建立紅色政權的雛形

    看官,毛澤東放棄進攻長沙的軍事行動,是不想以卵擊石,避免工農革 命軍全軍覆滅,但是,他的善意不被理解。當時有個名叫餘灑度的師長,就 反對毛澤東,指責毛澤東退到農村是想當“山大王”。
   毛澤東振振有辭:“我們並不是不要長沙,而是現在不能要。因為,中 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敵人對農村的控製薄弱,有利於我們找個落 腳點,深深紮下根來,發展壯大我們的力量。”
   毛澤東還指出:“曆史上從來沒有消滅過‘山大王’,如果說我們也要 當‘山大王’,那麽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它是共產黨領導 的,有主張、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而不是過去的‘山大王’。”
   毛澤東強調作戰略退卻,退向農村,退向湘贛粵邊境山區。“將來湘贛 粵三省,任何一省農民暴動時,我們隨時都可參加。”
   那年九月十日上午,在文家市一座學校操場召開了工農革命軍大會。
   毛澤東在大會上講話,進一步發揮其“槍杆子裏出政權”的高見——
   “諸位兄弟:大革命已經失敗,工農遭瘋狂屠殺,革命處在低潮。但是 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是成功之母,革命高潮遲早還會到來。過去我們的失 敗,就是吃了沒有槍杆子的虧。因此,我們一定要有革命的武裝。有人說, 蔣介石現在力量很大,我們的力量很小,耽心搞不出什麽名堂來。依我看, 我們力量小隻是暫時的。我們好比一塊石頭,蔣介石好比一個大水缸,我們 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會打爛蔣介石那個大水缸。”
   最後,毛澤東又強調:“目前敵大我小,敵強我弱,長沙這樣的城市還 不是我們呆的地方。我們必須改變戰略,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養 精蓄銳,發展我們的力量。”
   看官,毛澤東頗有演說天才。要當軍事指揮家,講起話來如果吞吞吐吐, 前言不搭後語是絕對不行的。毛澤東演說,真真正正稱得上是“號召”,如 吹號角般,令聞者爭先恐後響應。
   如此這般,那許多工農革命軍就跟隨毛澤東南進。
   前有去路,後無追兵,士氣十分高昂,最初幾日,一路順利。
   但是,到了第五日清晨,工農革命軍官兵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就遭敵人 突襲,總指揮盧德銘中彈身亡。
   毛澤東看到戰友犧牲,悲痛之餘,咬牙切齒,隨即率眾攻克蓮花縣城, 搗毀國民黨縣黨部和縣公署。又攻進監獄,救出一百多名共黨人士。
   又過三天,工農革命軍到達永新縣的三灣村。
   看官,不要看三灣是個小小村落,這個小村落在中共黨史上至關重要, 因為當年毛澤東在那裏作了一件史稱“三灣改編”的事。
   原來,毛澤東在三灣實施其治軍的最重要措施——在部隊建立中共各級 組織,班有黨小組,連有黨支部,團有黨委,在連以上各級設置黨代表,並 且成立了黨的“前敵委員會”,毛澤東親自當書記。
   __黨指揮槍!“三灣改編”從此實現了這一條。
   毛澤東同時在部隊中建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建立政治、 軍事、經濟三大民主製度,並提出廢止肉刑,不槍斃逃兵、不打人、不罵人、 不拉伕、講話和氣、買賣公平等新型紀律。
   看官,毛澤東當時還有被人視為“收買人心”的十分高明的一手,那就 是宣布了“願留則留、願走則走”的政策,對於自願離開部隊者,開具證明, 發給路費。自願離開而得到路費者,雖未必視毛澤東為大救星,卻必然對毛 澤東不會有深仇大恨。
   不久,毛澤東率軍開上江西井岡山。他不僅是上山“紮寨”,而且被指 為“與匪結盟”。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來,井岡山最初並非“革命根據地”,而是兩 股土匪的巢穴。那兩股土匪的首領一叫袁文才,一叫王佐,各有六十枝壞槍, 六百多名土匪。
   毛澤東千真萬確,萬確千真有“與匪結盟”之嫌。他曾對斯諾表白:“井 岡山的匪首王佐、袁文才,在一九二七年冬加入了紅軍,使紅軍實力增加了 將近三團之眾,王、袁都被任命為團長。”
   不過,毛澤東並不將這兩個加入紅軍的匪首視為共產黨同誌,反而心存 戒心。他說:“兩個人雖然是土匪出身,可是曾經投身過國民革命,現在他 們準備對反動勢力作戰。我在井岡山的時候,他倆可算是忠實的共產主義信 徒,執行著黨的命令。後來,他們擅自離開井岡山,恢複了他們的土匪脾氣, 結果是被當時已經組織化、蘇維埃化的、有自衛能力的農民所殺。”
   利用土匪,將土匪置於自己指揮之下,這是“毛澤東兵法”中非常出色 的部分,古今中外“隻此一家,別無分店”矣。
   一九二八年春,朱德率領南昌起義餘部和湖南南部起義的農民軍,轉戰 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會合。這就是威震中外的“井岡山會師”。兩軍 會合後,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政治委 員。
   毛澤東在井岡山上千方百計、百計千方建立起一個紅色政權,進行“工 農武裝割據”,以便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攻占城市,解放全中國。要建立 且鞏固這個政權,首先必須經營好紅軍。
   一九二八年春,毛澤東規定了紅軍的三項紀律——
   第一、行動聽指揮。
   第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
   第三、打土豪要歸公。
   一九二八年夏,毛澤東又提出了六項注意——
   一、上門板。
   二、捆鋪草。
   三、說話和氣。
   四、買賣公平。
   五、借東西要還。
   六、損壞東西要賠。
   一九二九年以後,毛澤東又將三大紀律中的“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
   改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土豪要歸公”改為“籌款要歸公”,後來 又改為“一切繳獲要歸公”。對於六項注意,又增加“洗澡避女人”和“不 __搜俘虜腰包”兩項有容,從而成為中外皆知、還譜歌傳唱的“三大紀律八項 注意”。
   看官,毛澤東治兵,十分講究備戰,這“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一種 備戰。共軍經常說“人民軍隊人民愛”,真能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和 “洗澡避女人”一類,自能贏得“人民愛”。如今大陸有些貪官汙吏,不知 還會不會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曲否?當年毛澤東的紅軍連一針一線 都不拿,倘非如此,而是貪汙民脂民膏,焉能打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大地?

 

第四計/敵進我退——隱勢藏形山林中

地點/江西永新
兵力對照/兩營兵力對國民黨軍十一個團
策略/利用山險地形和廣大民眾掩護,采四麵遊擊戰術
結果/牽製國民黨軍二十五天

           那年五月,毛澤東提出了他的兵法中最重要的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
   這十六字訣,是毛澤東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是毛澤東一生非凡功業的 金鑰匙。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驚天地泣鬼神,首先是靠這十六字訣造就。
   看官,毛澤東這十六字訣,並非一朝一夕冥思苦想得來,而是毛澤東經 長年血戰得來的寶貴經驗。
   經筆者考證,毛澤東的十六字訣最初是以下十六字——
   彼出我入, 彼入我出, 避實就虛, 隱勢藏形。
   毛澤東這原始十六字訣,純粹是為經營井岡山根據地而設計。意思是說, 敵軍出山,我就入山;敵軍入山,我就出山;避開敵軍實力而向敵人弱點攻 擊;善於隱蔽自己,神出鬼沒。
   毛澤東說過:“在周圍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
   毛澤東為什麽選擇井岡山作為根據地呢?
   中共史書回答道:“因為:一、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而羅霄山 脈南接廣東、北銜湖北、東西分界江西、湖南,一切革命的舉動都足以影響 湘、鄂、贛三省的民眾。二、黨的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並有豐富鬥爭經驗 的武裝。三、井岡山上有村落,出產稻米和各種雜糧,四周連接著物產較為 豐富的地區,便於紅軍籌糧、籌款。四、井岡位於江西的遂川、寧岡、永新、 蓮花和湖南的茶陵等縣之間,以寧岡為中心,周圍五百裏,縱橫八十裏,峭 壁聳立、森林蔽天,隻有五條坎坷崎嶇小道,通向山裏,形勢險要,居高臨 下,易守難攻,最有利於紅軍的軍事割據。”
   國民黨稱共產黨為“匪”,它的史書也回答了這問題:“赤匪之蔓延坐 大,實受地理環境之影響。贛南位於贛江上遊,地勢高聳,海拔約七、八百 公尺。但山勢雖高,而侵蝕已深,山間多有狹長之溪穀,中含局部平原,亦 有良田美池。其地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山深林密,守易攻難。一般匪藪, 多係貧瘠閉塞之區,若江西之匪巢,在軍事上為天險,在經濟上亦差可自給。
   著名匪巢井岡、東固,皆最宜於隱勢藏形之地,匪每潰敗,則退據匪巢,扼 要堅守不出。”
   毛澤東精心經營的井岡山有何變化呢?中共的史書往往語焉不詳,如“充 分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一類。我們 __不妨從國民黨的史書中尋找答案,更為客觀翔實:“赤匪盤據贛南,窮數年 經營之力,不獨隴畝之界址蕩然(因分配地畝,將舊有業主界址完全消毀), 即地形亦有變化。除高山大川非人力所能維持外,鄉村路徑悉已變化。如前 之曲徑可通,今而阻於榛莽;前之深潭淺澤,今忽貫於羊腸。行軍作戰,以 軍用地圖為全軍命脈,前之按圖索驥者,今等於歧路亡羊。”
   看官,我們從這段話中可知,毛澤東經營後的井岡山,已使國民黨的軍 用地圖變成廢紙一張,按圖索驥的國民黨軍官,到井岡山一帶就變成歧路亡 羊,可悲矣!
   筆者並非有意中傷國民黨軍官,當年蔣介石就曾說過:“剿匪之難,甚 於大戰。蓋彼利用地形之熟識、與民眾之協從,避實就虛,隨所欲為;而官 兵則來往追逐,疲於奔命矣。”
   看官,毛澤東在井岡山日益發展,甚至驚動了蔣介石。聲勢自是不凡, 但他是否隻有捷報頻傳,而無損兵折將呢!非也!
   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共高層有幾個“左”得出奇的人物,鼓吹“使小資 產變為無產,然後強迫他們革命”。這些人不會打仗,卻又喜歡發號施令。
   毛澤東有事離開井岡山到永新縣去之時,他們趁機下令紅四軍拉到湘南,攻 打郴州。結果招致二十九團全軍覆沒。整個紅軍損失半數兵力,中間階級大 部分被驅逐到豪紳一邊,貧農階級成了孤軍,紅色地區各縣的縣城和平原地 區全為國民黨軍占領。
   毛澤東倒也不慌不忙,從容應付。正當紅軍二十八、二十九團要去湘南 之時,毛澤東卻率領三十一團兩營兵力,在永新阻擊吉安來犯之敵軍。
   毛澤東自己透露,他在這一仗所采用的兵法,是“四麵遊擊”。他說:
   “在廣大群眾掩護之下,用四麵遊擊的方式,將此十一團敵軍困在永新縣城 附近三十裏內至二十五天之久。”

 

第五計/草木皆兵——黨與群眾軍事化

時間/一九二九年八月
地點/江西井岡山
名稱/黃洋界保衛戰
兵力對照/二個連對一個師
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動員地方民眾
結果/確保井岡山

      看官, 毛澤東有首詞《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眾所周知,毛澤東一向主張“人民戰爭”,甚至主張“全民皆兵”,這 種軍事思想,在井岡山時期就已形成。
   毛澤東有篇大作《井岡山的鬥爭》,他寫道:“邊界的鬥爭,完全是軍 事的鬥爭,黨和群眾不得不一齊軍事化。怎樣對付敵人,怎樣作戰,成了日
   常生活的中心問題。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那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 不夠,或者對付敵人的策略錯了,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
   《西江月•井岡山》所寫的“黃洋界保衛戰”,就是一場“人民戰爭”。
   “黃洋界保衛戰”是按照毛澤東兵法打的,卻不是毛澤東親自指揮,而 是一個紅軍營長陳毅安指揮的。
   八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紅軍部隊在永新、蓮花、茶陵三角地帶集結,準 備下一步行動。但是,突然傳來二十九團在湘南完蛋的消息,毛澤東當即決 定,由他率領三十一團第三營到桂東去迎接戰敗的二十八團,命令第一營堅 守井岡山。
   這時,敵軍得勢不饒人,奔襲井岡山。營長陳毅安急忙率兩個連趕回, 然後發動男女老幼保衛紅色基地。
   兩個連隊跨過山峰,進到黃洋界陣地。
   黃洋界位於井岡山北麵,海拔一千三百多米,隻有荊棘叢生的一條羊腸 小道可通。兩麵是敵軍進攻方向,地勢很低。山峰之間,如萬丈深穀,極為 險峻。毛澤東曾有詩句:“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八月三十日,敵軍發動攻擊。但紅軍居高臨下,草叢中又插了千萬枝竹 釘,敵兵雖說不上寸步難行,卻隻能一個個緩慢匍匐前進,每一個兵又都要 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射擊。
   看官,攻擊井岡山的敵軍雖說有足足一個師的兵力,但由於地形限製, 使用在火線上的最多隻能是一個營。紅軍兩個連的兵力進入陣地後,加固工 事,還準備了許多石塊,作投擲之用。
   敵軍魚貫式隊形進攻無效,便用機槍掃射掩護,然而低射妨礙其士兵前 進,高射則子彈在空中亂飛,無明確目標。紅軍則彈無虛發,每彈打死或打 傷對方一人。竹釘防線也很可怕,敵兵踏上,痛入骨髓,難賈餘勇。
   下午四時許,紅軍抬出一門八二迫擊炮,發射了三發炮彈,敵軍聽到隆 隆炮聲,以為山上有千軍萬馬,嚇得魂飛魄散,爭相轉身逃遁。
   毛澤東不僅作首詞歌此役,還向中共中央報告:“八月三十日敵湘贛兩 軍各一部乘我軍欲歸未歸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 __將敵擊潰,保存了這個根據地。”
   毛澤東在井岡山還有什麽作為呢?用我的話來說,毛澤東十分善於“洗 腦”。
   《孫子兵法》中提倡“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 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毛澤東的“洗腦”,即他所謂“政治思想工作”,與《孫子兵法》的“道”
   異曲同工。用國民黨的話來說:“毛澤東使得井岡山的紅軍和民眾都願意為 他捐軀賣命。”用毛澤東本人的話來說:“使士兵感覺不是為他人打仗,而 是為自己為人民打仗。”
   毛澤東首先對士兵們說,大家是“為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打了勝 仗,可以翻身作主人,可以分田地。任何窮人聽了,無不心動。
   毛澤東還在軍隊內實行“民主主義”——“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 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毛澤東認為這一套如靈丹妙藥,很有神效,“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 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 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
   軍隊內的民主主義製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
   原來毛澤東早在二十年代就鼓吹實行“民主”了。當然,他絕不是今日
   “民運分子”的祖師爺。他對“民主”的解釋和今日的“民運分子”也是絕 不相同的。
   毛澤東尤其善於在俘虜兵身上做功夫。他非常坦率地說:“對敵軍的宣 傳,最有效的方法是釋放俘虜和醫治傷兵。敵軍的士兵和營、連、排長被我 們俘虜過來,即對他們進行宣傳工作,分為願留願去兩種,願去的即發路費 釋放。這樣就把敵人所謂‘共匪見人就殺’的欺騙,立即打破。”
   看官,毛澤東這一套,當年使得國民黨官員楊池生驚歎:“毒矣哉!”
   毛澤東知道後,更是沾沾自喜。
   毛澤東對井岡山,一往情深,除了一九二八年秋寫了首《西江月•井岡 山》之外,他晚年——一九六五年五月還寫了兩首有關井岡山的詞。
   一首是《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裏,飛上南天奇嶽。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 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 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另一首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千裏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到處鶯歌 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 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 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第六計/捕魚撒網——隨時打開又收攏

時間/一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月
地點/江西蘇區紅軍中央根據地
名稱/反國民黨第一次圍剿
兵力對照/四萬對十萬
策略/集中全部兵力攻擊優勢敵人最虛之一點,一舉殲滅以奪其勢
結果/殲滅張輝瓚部九千

        除了十六字訣外,毛澤東還提出“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
   的遊擊戰術,又提出“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強敵跟追, 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毛澤東把這種戰術比作捕魚撒網,要隨時打開, 又要隨時收攏。打開以爭取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
   毛澤東規定紅軍必須以遊擊戰和帶遊擊性的運動戰作為主要戰爭形式, 製定了紅軍必須實行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役戰術上的速決戰,戰略上的以少 勝多,戰役戰術上的以多勝少,以及“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其 一路”、“各個擊破”等基本兵法。
   毛澤東那時還不老,卻老謀深算。他指出,紅軍既以遊擊戰和運動戰為 主要戰爭形式,就必須使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與遊擊隊、赤 衛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如此這般才能戰勝比 自己強大許多倍的敵人。
   也就是說,毛澤東不僅要調兵遣將,還要調動所有的平民百姓,甚至調 動老弱殘兵。中共有本史書記述井岡山情況時提到:“後方醫院也進行了動 員、輕傷兵員要求重返前線殺敵,重傷兵員充滿了信心,處之泰然。兒童團、 少先隊也全部動員起來,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嚴防敵探進出。”
   動員全民作戰,連老弱殘兵也不例外。毛澤東也就日益發展。
   連老弱殘兵都能調動的毛澤東,特別強調“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法。他 說,這樣就可“使我如魚之在水,處處明亮,敵如魚之在陸,處處黑暗。”
   看官,毛澤東軍事天才萬中無一,他當然不甘心在井岡山當“山大王”, 如果其誌止於此,那就變成“池中物”了。毛澤東的淩雲壯誌是“解放全中 國”。
   一九二七年一月,毛澤東決定離開井岡山,下令紅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 發,建立以江西省瑞金為中心的根據地。換而言之,他決定把地盤擴大,實 行擴張主義。
   兩年之後,即一九三一年,毛澤東們的紅色區域已擁有三百多個縣,幾 千萬人口。這年十一月七日,在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大會”,到 會代表六百多人。大會發布了宣言,通過紅色政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 法大綱”,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席。
   毛澤東那時到底有了多少兵馬?據國民黨史書記載:“在中華蘇維埃共 和國領域內,紅軍正規部隊有三十六萬人,非正規部隊有六十五萬人。”這 巨大數字,看來是毛澤東“虛張聲勢”所導致。實際上紅軍主力隻有四萬人。
   一九三○年八月,蔣介石提出“剿匪”兵法,他說:“餘細思之,如欲 剿滅赤匪,決非一朝一夕之間,所能成功。惟有集中兵力,構築據點,開辟 道路,發展交通,使匪無所藏匿,不得竊發。而我之官兵,則行動自如,如 是乃可製其死命也。”
   十一月,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兵分八 路,由北向南,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略,對毛澤東主持的江西 紅色根據地開始了第一次圍剿。
   當時,紅軍一方麵軍約四萬餘人。十月三十日,該方麵軍前敵委員會在 江西新喻縣(今新餘市)羅坊召開會議,討論了實行戰略轉變和不攻打南昌 等大城市的問題,為對付圍剿作了準備。十一月一日,毛澤東下令“誘敵深 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紅軍主力隨即由袁水流域東渡贛江, 接著又向根據地中部退卻,以便依靠有利條件,尋找戰機,在運動戰中殲滅 敵人。
   十一月五日,國民黨軍隊向袁水流域推進,撲空後又向贛江東岸逼進。
   這時紅軍主力已轉移到龍岡等地區。
   十二月六日,國民黨軍隊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地區進攻,經過二十天,也 找不到紅軍主力進行決戰。
   相反,根據國民黨軍隊部署在西起江西萬安、泰和,東至福建建寧相距 八百裏地帶的新態勢,毛澤東又提出新的戰術:“中間突破”,先打敵軍主 力譚道源師或張輝瓚師,分敵為遠離的兩群。以便各個擊破。
   十二月二十四日,毛澤東下令於次日先殲滅“深入”共區的譚道源師。
   紅軍召開了“反圍剿誓師大會”。會場兩側掛了副毛澤東寫的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券;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看官,這副對聯,且莫等閑視之,它溶進了毛澤東的遊擊戰和運動戰的 戰略戰術思想。
   毛澤東在大會上講話,他宣布:“由於我們實行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大踏步地進退,敵人已掉進我們布下的天羅地網,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 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勝利的條件已經具備,勝利就在眼前。”
   譚道源並非草包飯桶,他並不上毛澤東的圈套,而是下令手下堅固陣地。
   毛澤東未能將譚道源製服,正在愁眉不展之時,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卻向 龍岡逼近了。毛澤東大喜過望,對朱德說:“天助我也!”當機立斷,決定 攻打張輝瓚。
   十二月三十日下午,紅軍第三軍團和四方麵軍大部份隊伍,分別從龍岡 西北和東北方向包抄過來,把張輝瓚緊緊包圍,形成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 形勢。
   下午四時許,紅軍指揮所發出全麵攻擊的信號,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 四麵八方衝向敵群,頓時,槍聲、軍號聲、喊殺聲響成一片。紅軍僅有的一 門大炮,也被用來裝模作樣,射出幾顆炮彈。
   這一仗,張輝瓚被活捉,他率的師部和兩旅人馬或死或傷或被俘,九千 餘人,無人漏網。毛澤東打了勝仗,自是要寫詩填詞,他有首《漁家傲•反 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 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澤東後來談到打張輝瓚的龍岡戰鬥時說:“龍岡戰鬥打得很理想,反 圍剿的第一仗,就全殲敵人,不漏一兵一卒,這在戰爭史上是少見的。”
   __蔣介石派十萬大軍進行圍剿,紅軍四萬兵力殲滅張輝瓚九千人馬。這在 戰略上是“以一當十”,戰術上“以十當一”。
   毛澤東又將這一套說成是“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圍剿中的圍剿,封 鎖中的封鎖,防禦中的進攻,劣勢中的優勢,弱者中的強者,不利中的有利, 被動中的主動。”

 

第七計/將來兵擋——遊擊戰加運動戰

時間/一九三一年五月
地點/江西蘇區紅軍中央根據地
名稱/反國民黨第二次圍剿
兵力對照/三萬對二十萬
策略/以機動轉進分散敵方主力,再伺機逐一殲滅
結果/曆時十五天,五仗全勝,繳槍兩萬餘

        看官,毛澤東還有一首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 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贛水蒼 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 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這首詞寫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毛澤東曾對斯諾說:“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一次圍剿完全被擊敗了。僅 僅休息了四個月以後,南京又開始第二次圍剿,兵力超過了二十萬,分七路 向蘇區推進,那時一般認為紅軍的形勢是極不利的,蘇維埃所管轄的區域太 狹窄,財源有限、設備簡陋,而南京的物質力量在任何方麵都大大超過了紅 軍。可是我們迎接這次的進攻,紅軍仍舊用他以前賴以取勝的戰略,仍舊讓 他們深入蘇區。我們的主力突然集中,攻擊他們的第二路,擊敗了他們好幾 旅人,消滅了他們的進攻能力。接著我們很快地接連攻擊他們第三路,第六 路,第七路,依次擊退了他們,第四路沒有作戰就撤退了。而第五路的一部 分,卒被殲滅,在十四天之內,紅軍打了六次仗。進軍八天以決定性勝利結 束之。其它六路被擊潰和敗退之後,由蔣光鼎、蔡廷鍇指揮的第一軍,沒有 經過重大戰鬥就撤退了。”
   毛澤東還在其大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提到:“第二次圍剿時 的情況是:進剿軍二十萬人,何應欽為總司令,駐南昌。和第一次圍剿時一 樣,全部是蔣之非嫡係部隊。⋯⋯我軍人數較上次戰役時雖略減(三萬餘), 然有四個月的養精蓄銳。⋯⋯十五天中,走七百裏,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 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
   當時,國民黨軍隊決定“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 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術,同時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
   兩次圍剿,皆被毛澤東打破,但是,毛澤東是不敢輕敵的,他麵對的是 中國另一個軍事高手蔣介石。
   毛澤東與蔣介石之戰,是二十世紀中國兩大軍事高手之戰,絕不是如江 青樣板戲中所描寫的英雄對草包之戰,如果那麽容易戰勝蔣介石,毛澤東就 不必絞盡腦汁研究兵法了。
   話分兩頭,我們且看蔣介石提出什麽兵法來對付毛澤東。
   蔣介石與毛澤東有不共戴天之仇,他要對共黨斬盡殺絕,他在《剿匪成 敗與國家存亡》的講詞裏,把剿共所用的戰略,歸納為下列五項——
   第一、“封鎖政策”:即嚴密封鎖,做到“使敵無粒米勺水之接濟,無 蚍蜉蛟蟻之通報。”當時江西有所謂封鎖地帶,其中堡壘星羅,巡探密布, 就是要斷絕共區一切交通,使糧秣食鹽等一切經濟資源不得絲毫進到共區。
   第二、“交通政策”:交通政策與封鎖政策相對。反過來說,就是要消 極的阻止共方的交通,而積極發展國軍(國民黨軍隊)方麵的交通。無論道 路、電報、電話、輸送、通訊、傳令等一切交通設備和交通人員及其工作, 俱國軍命脈,操國軍勝敗生死之權。戰爭就是爭取時間,誰能節省時間,行 動迅速,誰就勝利。換句話說,作戰全靠機動,誰能機動,誰就成功。交通 政策就是要機動敏捷,這是剿滅共軍(共產黨軍隊)的一個主要戰略。
   第三、“工事政策”:國軍隻要到了與共區接近的地方,無論是準備駐 一天兩天、一月兩月,軍隊一到,立即將防禦工事做好。並且隻要有餘暇, 還要督促指導老百姓修築碉堡,設寨圍牆,與軍隊打成一片。國軍隻要有了 據點,就有了憑藉,便可站得穩,無論共軍怎樣襲擊,總可以抵得住。勤做 工事,堅壁清野,是致共軍死命的一個最穩實而可減少犧牲的方法,亦即是 多出汗少流血的道理。
   第四、挺進遊擊:共軍根本不用正規戰術,其長處就在於跑路、伺機、 偵探、化裝、襲擊而已。現在國軍要剿共,也要能善於此道,用共軍的戰術 才能消滅共軍。胡林翼曾根據他剿匪的經驗說過:“與其守於境內,不如戰 於境外。”意思是說剿共必須隨時隨地,找到共軍的弱點,一有可乘之機, 馬上就要出擊進攻,易守為攻,出奇製勝。蔣介石曾將遊擊戰術,簡括為“輕 裝急進,便裝遠探,秘密敏捷,夜行曉襲”四句話。
   第五、爭取主動:國軍從事一切戰爭,都有一個最緊要的基本原則,就 是要主動。凡能依自己的計劃,支配整個戰局演變者便是主,便謂之立於主 動地位。凡是屬於主動,便常是勝者;陷於被動,便隻有失敗。
   蔣介石熟讀曆代兵書,精通打仗,他又將主動的戰略,分析為下列十點:
   (一)以靜製動:胡林翼曾說:“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就是要“以 主持客”、“以逸待勞”的道理。
   (二)以拙製巧:懂得以靜製動的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以拙製巧的精義。
   就是共軍以很巧妙的方法擾亂國軍,國軍要以堅忍、實在、穩當的方法來製 伏它。
   (三)以實擊虛:就地位而言,則曰“以主待客”;就態勢而言,則曰 “以靜製動”;就方法而言,則曰“以拙製巧”。更就力量而言,則曰“以 實擊虛”。這就是發揮國軍力量,擊破共軍的弱點,集結國軍實力,戰勝共 軍虛張聲勢的宣傳,掃蕩共區的組織。
   (四)以迂為直:國軍剿共時,無論行軍、進攻、或追擊,都要采“曲 線行動”,有時寧可不走易走的大路,而要另尋小徑山路來走,甚至有路的 地方不定,偏要從沒路的地方繞轉過去。如此不怕崎嶇,不怕吃苦,才可使 共軍覺得神奇莫測,國軍才可出奇製勝,不會被共軍埋伏襲擊的慣技所算。
   (五)獨立作戰:國軍剿共,務須協同一致,互相策應。但是在贛南剿 共,多是山地戰,因為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以及共軍的詭詐百出等各種原 因,國軍各個部隊,無論是一軍一師,甚至一旅一團,都要隨時隨地有獨立 作戰的準備。
   (六)全力決戰:在決戰之前,國軍一定要集結所有兵力,務使一兵一 卒,同時皆能用於決戰的一點。必須如此用兵,才能算是最經濟的使用兵力, 才能發揮其軍隊最大的效用。
   (七)就地固守:這是根據穩紮穩打的原則而定下來的要領。所謂“穩 紮穩打”,無論行軍宿營與作戰,總要謹慎小心,嚴密戒備。“防守是手段, 進攻才是目的。”
   (八)縱深配備:前線與敵作戰的正麵愈狹愈好,國軍要留二分之一, 最好三分之二的兵力,擺在後麵作預備隊,隨時可以相機增援。
   (九)機動配備:機動配備者,即根據指揮官卓越的才識,以冒險的精 神與英明果斷的決心來活用兵力。至於活用兵力的要訣,就是“進退不一, 多寡不一,分合得當,攻守鹹宜”四句話。總之,指揮官果能將兵力抽調得 法時,危險性就越會減少,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但惟一要訣,就是要嚴守 秘密,不得被共軍窺破。
   (十)六項要務:所謂六項要務,就是偵探、搜索、警戒、連絡、掩護、 觀察。這六項要務,無論是行軍宿營或作戰,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切實檢點。
   偵探、警戒,務求嚴密;搜索、掩護,必須周到;連絡必須確實。觀測必須 精敏。
   蔣介石又綜合以上各點而作一結論,就是“戰術上要取守勢,要以靜製 動,以守為攻;戰略上要取攻勢,要以實擊虛,以攻為守。”
   此外,蔣介石又提出作戰的三個口號,即“受傷不退,被俘不屈,受命 不辱”;和戰術的兩項要旨,一是分散,一是集合,一切戰術不外乎分合二 字。蔣介石特別強調一個慎守,謂自古以來,兵皆不得已而用之,隻有敬慎 悲戚者,可以獲勝。他引用老子的話:“兩兵相接,哀者勝矣。”
   蔣介石兵法就是如此頭頭是道,我們可以想見,毛澤東麵對的是一個頗 為英明之敵。
  

 

第八計/誘敵深入——避其主力打虛弱

時間/一九二一年七月~九月
地點/江西蘇區紅軍中央根據地
名稱/反國民黨第三次圍剿
兵力對照/三萬對三十萬
策略/誘敵深入,擇虛而噬
結果/曆時三月,共殲國民黨軍三萬餘,繳槍一萬四千

      從一九三一年七月開始,蔣介石自任剿共大軍總司令,以何應欽為前線 總司令,聘用英、德、日軍事顧問,調集嫡係、非嫡係部隊共三十萬人,向 毛澤東的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
   這一回,蔣介石依靠十倍於紅軍的兵力,決定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 力圖把紅軍主力壓迫到贛江東岸加以擊破,然後分路圍剿,全部摧毀中央根 據地和完全消滅中央紅軍。
   其時,紅一方麵軍主力正分散在建寧一帶,遠離老根據地,而且苦戰後 未得到休息和補充,總兵力隻有三萬人左右。
   麵對強敵壓境形勢,毛澤東決定仍采“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敵 主力,打其虛弱”。
   毛澤東與朱德率紅軍主力從建寧出發,繞道千裏,到贛南興國集中。隨 後,紅一方麵軍和從贛江以西東渡的紅七軍會合,擬經萬安向富田北進,沒 有成功。八月初,又折回興國西部集結。
   這時,各路國軍紛紛逼進。形成對紅軍半包圍的態勢。紅軍從國軍中間 四十華裏的空隙地帶向東突進,從七日至十一日連打三仗,三戰皆捷,殲敵 一萬餘人。這時國軍才發現紅軍主力在東麵,蔣介石立即命令所有向西向南 的部隊轉兵東向,分兩路對紅軍采密集的大包圍戰術,猛力進逼。毛澤東則 命令紅軍取聲東擊西戰術,命紅十二軍偽裝主力向東北方向開去,而主力紅 軍則越過國軍重兵之間二十華裏的大山,回到西麵的興國境內集中,隱蔽休 整待機。當國軍發覺再向西時,紅軍已休息半月。這時,戰場上國軍被動紅 軍主動的形勢日益明顯。蔣介石鑒於參加剿共的軍隊已疲憊不堪,而與他不 和的兩廣軍閥部隊正向湖南衡陽進發,隻好下決心退卻。
   紅軍乘國軍退卻,實行毛澤東“敵退我進”戰術,九月上旬進行兩次追 擊,斃傷俘敵四千餘人,九月十五日又殲敵一個師。
   這次戰役前後持續三個月,共殲滅敵軍三萬餘人,繳槍一萬四千枝。
   毛澤東對打破第三次圍剿非常得意,後來他著書立說時津津樂道——
   “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 發生變化,便隻有等到敵人深入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圍 剿’時蔣介石某旅參謀長所說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圍剿’軍 西路總司令陳銘樞所說的‘國軍處處黑暗,紅軍處處明亮’之時,才能達到 目的。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 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此時雙方對比,往往能 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或者敵軍的絕對優勢改變到相對優勢,我軍的絕對劣 勢改變到相對劣勢,甚至有敵軍劣於我軍,而我軍反優於敵軍的事情。江西 反對第三次‘圍剿’時,紅軍實行了一種極端的退卻(紅軍集中於根據地後 __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因為當時的‘圍剿’軍超過紅軍十倍以 上。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 其優勢”。
   蔣介石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相當聰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暫時不 打毛澤東,而先打毛澤東在各省的同誌。
   一九三二年五月,蔣介石自任鄂豫皖(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剿共 總司令,調集大批國軍向中共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從一九三二年七月到 一九三三年三月,蔣介石采取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先進攻鄂豫皖、湘鄂西紅 色根據地,準備得手之後,再全力進攻毛澤東的中央根據地。
   一九三二年七月十四日,蔣介石調動二十六個師另五個旅,約三十萬人, 首先發動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這時,在鄂豫皖的紅軍主力紅四方 麵軍有兩個軍、六個師另四個獨立師、一個獨立團,共四萬五千餘人。
   國軍攻入紅區以後,蔣介石的剿共總部即發出命令:“(一)匪區壯丁, 一律處決。(二)匪區房屋,一律燒毀。(三)匪區糧食分給鏟共義勇隊, 搬出匪區外,難運的一律燒毀,須出快刀斬亂麻手段。”
   蔣介石的國軍這回得心應手。中共史書有雲:“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 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在十月十日的緊急會議上,提出紅軍主力暫時 離開蘇區向外線作戰、伺機打回蘇區的主張。會後,紅四方麵軍主力兩萬餘 人越過平漢路,向西轉移,實際上放棄了鄂豫皖根據地。”
   蔣介石在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的同時,還以十餘萬兵力向湘鄂西根據地進 攻。中共史書承認:“九月初,根據地大部分地區被敵占領,後方機關和人 民群眾受重大損失,僅傷病員就有二千餘人落入敵手。”
   一九三二年五月,蔣介石在準備對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圍剿時,已組 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湖南 的國軍牽製中央根據地紅軍的力量,並為大舉進攻中央根據地作準備。
   到了年底,何應欽的剿共總司令部調集三十多師計五十萬人的兵力,分 左、中、右三路軍,組織對中央根據地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而以蔣介石嫡 係陳誠指揮的部隊十二個師約十六萬人為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
   這時,紅軍主力共有三個軍團和四個軍,約七萬人。仍根據毛澤東的戰 略思想作戰,采取聲東擊西,大兵團的伏擊和集中優勢兵力的堅決圍殲戰的 作戰方針。
   國軍主力在東路、西路的兩師暴露於紅軍麵前,紅軍用大兵團伏擊戰先 打敵之西路,經一天半激戰,全殲兩個師。國軍即從左路分出兩個師配合中 路再進,企圖報複。紅軍又集中優勢兵力加以圍殲,於宜黃南部地區,全殲 敵一個師又一個營。這兩次戰役共繳槍萬餘枝,至三月間打破國軍圍攻。蔣 介石不得不承認:“自從當參謀,一直到現在,打仗從來沒有這樣的失敗過。”

 

第九計/寸土不爭——將欲取之先予之

時間/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
地點/江西蘇區紅軍中央根據地
名稱/反國民黨第五次圍剿
紅軍總指揮/李德、博古
兵力對照/十萬人對一百萬大軍、二百架飛機
策略/麵對絕對優勢敵人,不固守死陣線,必先放棄土地、轉進待機, 以求勝利,再收回土地,擴大土地
結果/因未采用毛澤東之戰略,紅軍被逐出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裏 長征

       看官,毛澤東指揮了四次反圍剿,確實戰果輝煌。根據中共軍事委員會 的統計,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三年,正規紅軍三年來的戰績,總計:擊潰 敵軍七十八萬名,消滅三十一萬六千名,俘虜十九萬六千名,繳獲武器十六 萬五千七百件,無線電台十九架。這時,閩浙贛共區擴大了,和贛南中央所 在地連結,增地十萬平方裏。中央根據地約有人口三百萬。接著中央紅軍開 展擴大紅軍運動,增兵三十萬,勢力大大膨脹。
   但是,蔣介石並不是容易對付的。他對國軍鄭重指示,剿共之根本要道 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他引用古人的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指示國軍軍官“分別忠信的良民和奸詐的莠民,然後挑選出一方之良,以鋤 一方之莠。”“良民是良兵的基礎,良兵是良民的模範。”
   為了發動第五次圍剿,蔣介石作了多方麵準備。在軍事上,采取持久戰 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
   蔣介石又在廬山設立軍官訓練團,訓練大批反共軍官,聘請以德國賽克 特為首的軍事顧問團並征集大批新兵,購賣大批飛機、大炮、汽車,擴充軍 備。
   “堡壘主義”不同凡響,至一九三四年一月,僅在江西已共築碉堡兩千 九百座。
   萬事俱備。一九三三年十月,蔣介石調集了一百萬大軍,二百架飛機, 對毛澤東的紅色根據地開始了空前未有、聲勢浩大、震驚全球的第五次大圍 剿。
   步步為營、碉堡推進,從四麵向共黨腹地壓縮,特別是對中央根據地采 取重點用兵,以五十萬兵力分四路前進。北路顧祝同,西路何健,南路陳濟 棠,東路蔣鼎文。當時中央根據地共有兵力十萬人,戰爭於十月底開始。
   其時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被極左人物所取代,使他英雄無用武之 地。
   看官,毛澤東千秋功罪,任人評說。但他的軍事思想,他的戰略戰術, 是最完美的,是無可批判的。中共打仗,隻要有毛澤東指揮,必然節節勝利; 一旦排斥了毛澤東,就會一敗塗地。
   當時,王明、博古一類左傾人物大唱高調反調,指毛澤東搞“遊擊主義”, 他們強調正規化,反對毛澤東兵法。他們否認紅軍弱於國軍事實,反對毛澤 東主張的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的速決戰的方針,而主張戰略的速決戰和戰役 的持久戰。在戰爭形式上,他們反對遊擊戰和帶遊擊性的運動戰,主張陣地 __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正規戰。在戰役戰術上,反對誘敵深入,主張“拒 敵於國門之外”;反對集中兵力,主張分兵把守;反對運動迂回,主張“短 促突擊”;反對殲滅戰,主張擊潰戰。
   這許多鬼主意,實際是一個德國鬼子出的。據中共史書記載:“一九三 三年十月,‘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原名布朗)從上海來到瑞金。
   他完全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隻是搬用蘇聯紅軍正規戰爭的經驗,給中國 革命造成嚴重損害。中共臨時中央的主要負責人博古對李德十分信賴。李德 和博古實際上成為這次戰爭的最高的軍事指揮者。”
   毛澤東哀歎:“紅軍在敵人嚴重的圍剿麵前已處於無能的地位。”大丈 夫能縮不能伸。
   毛澤東雖然喪失指揮權,但他還是出過反對第五次圍剿的兵法。是年六 月,他到贛南會昌縣,對一些紅軍軍官說:“現在應該把主力抽下去,進行 整訓,用小部隊配合地方武裝打遊擊,箝製敵人。在整訓中總結經驗。你們 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是什麽道理擋不住敵人,是什麽道理不能打好仗,不能 消滅敵人?”
   毛澤東又說:“為了保存紅軍主力,消滅敵人,仍然要采取遊擊戰和遊 擊性的運動戰的打法,要詳細偵察敵情、地形,在會昌、筠門嶺之間布置戰 場。要在敵人側翼,集中優勢兵力,造成有利條件,首先殲滅敵人的一個營、 一個團,繼而打更大的勝仗。要考慮幾個作戰方案。例如,敵人從一路來, 我們不打他的頭,也不打他的身子,而隻打他的尾巴;敵人從幾路來,我們 就打他側麵的一路。總之要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
   但是,毛澤東的一套被置若罔聞。
   國軍方麵真是捷報頻傳,蔣介石圍剿勝利。且看國民黨史書所說:“我 軍利用繁密的公路網,和數千座碉堡,把共區逐漸向裏麵收縮,其最後目標 在以堅硬的鉗,圍住共軍,而予以摧毀。這種軍事圍困及經濟封鎖,非常有 效。匪軍與其偽政府乃不得不采取遠遁戰略。七萬多共匪為避免被殲滅,突 圍而出,向西流竄。這次撤退被稱為長征,曆時一整年,路程二萬五千裏。
   到陝北時,隻剩下二、三千人。”
   紅軍打了大敗仗,中央根據地全部喪失,但是,毛澤東卻沒有垂頭喪氣, 而是冷靜地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他後來寫道:“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 的人們,反對戰略退卻,理由是退卻喪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謂‘打爛壇壇 罐罐’),對外也產生不良影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則謂我退一步, 敵之堡壘推進一步,根據地日蹙而無法恢複。如果說誘敵深入在以前是有用 的,那末在堡壘主義的第五次‘圍剿’是無用的。對付第五次‘圍剿’,隻 能用分兵抵禦和短促突擊的方法。回答這些意見是容易的,我們的曆史已經 回答了。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 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 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市場交易,買者如果 不喪失金錢,就不能取得貨物;賣者如果不喪失貨物,也不能取得金錢。”
   毛澤東又說:“革命運動所造成的喪失是破壞,而其取得是進步的建設。
   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麽蠢人,不知 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我們在敵人第五次 ‘圍剿’時期的蝕本正因為這一點。不願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 部土地。
   毛澤東這些高見,豈止適用於戰場!

 

第十計/萬裏長跑——戰略轉移保實力

時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共三百六十八天
地點/從江西出發至陝西止,曆十一省、二萬五千華裏
名稱/二萬五千裏長征
策略/大撤退,大轉移
結果/雖喪失根據地,但保住實力,伺機翻身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雖未被蔣介石的國軍打得落花流水,卻 不得不退出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裏“長跑”。
   國民黨方麵,認為“江西共匪已經肅清”。那年十二月十日,國民黨四 屆五中全會發表宣言,有雲:“赤匪盤據贛閩,數載於茲,憑藉險要,嘯聚 亡命,恣行破壞,非僅當地人民,有水深火熱之痛,實為國家民族心腹大患。
   最近以全體剿匪將士之忠勇奮發,為國忘身,卒將積年淪匪之地方,次第收 複,號稱天險之匪巢,根本摧毀。”
   其實,江西共軍並未完全消滅,中共大員陳毅、項英、鄧子恢、張鼎丞 等仍率領部分紅軍留在贛南進行遊擊戰爭,仍然是國民黨的“心腹大患”。
   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跑”,毛澤東稱之曰:“長征”,蔣介石則稱之 為“流竄”。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實際上是一次戰略上的大撤退、大轉移。
   那年十月初,國軍已推進到中央根據地腹地,興國、寧都、百城三大重 鎮相繼失守。
   十月十日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率紅軍主力五個團八萬餘 人,分別自瑞金、零都出發,被迫實行保存實力的戰略大轉移,也就是一次 規模空前的“敵進我退”。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八萬人一起“逃命”,留得 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但是,當時毛澤東並無“話事權”。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紅軍大 轉移和突圍時,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叫士兵們帶上許多笨重的印刷機器、 軍工機器等器材物資,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累贅的隊伍,這對“長跑”、“逃 命”的紅軍是極不利的。
   按照當時中共高層的計劃,八萬人馬是準備轉移到湖南西部同紅二、六 軍團會合。這大批人馬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行軍路線,即沿江西、廣東、湖 南、廣西邊境一直向西行動。
   國軍察覺後,在贛南、湘粵邊、湘東南、湘桂邊構築四道封鎖線,調遣 重兵進行堵截和尾追。
   但是,各路國軍各有算盤,對防堵追擊紅軍的態度並不一樣。在紅軍轉 移逃命前夕,十月初,紅軍同廣東陳濟棠部隊達成五項協議:就地停戰、互 通情報、解除封鎖、相互通商、必要時相互借道。這樣,紅軍突破國軍第一 道封鎖線進入廣東境 內時,陳濟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聾又作啞,隻是向 天鳴槍,並沒有進行堵截,紅軍比較順利地通過第二道封鎖線。
   在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挺進到湘江地域時,蔣介石已調集幾十萬大 軍,分三路前堵後追,企圖消滅紅軍於湘江之側。
   看官,湖南是毛澤東家鄉。對於湘江一帶,毛澤東非常熟悉。有其絕妙 好詞《沁園春•長沙》為證: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 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悵寥廓,問蒼茫 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 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在湘江一帶打仗而排斥毛澤東,焉有不碰壁之理?當時,博古等中共領 導人一籌莫展,又不肯請教毛澤東,隻是命令部隊硬攻硬打,結果處處被動 挨打。在廣西全縣以南湘江東岸激戰達一星期,雖然突破了國軍第四道封鎖 線,渡過湘江,卻付出了慘重代價,人員折損過半。短短三個月中,八萬人 馬銳減至三萬人,有五萬人“逃”不了命。
   國軍已判斷紅軍將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會合。於是又構築 四道碉堡線,集結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博古、李德無視敵情, 仍然頑固地按照原定計劃前進。這使紅軍又處在一個非常危急的時刻。如果 不改變原定的前進方向,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時,毛澤東根據兩方軍事態勢,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北上同紅二、六軍 團會合的原定計劃,立即轉向西部,到國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 根據地。
   “國難思良將”,毛澤東的韜略奇謀,關鍵時刻就出來。他的主意,博 古、李德仍不接受。到十二月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紅軍攻占的貴州省 黎平開會,經過激烈爭論,毛澤東的建議得到多數人的同意,會議通過《關 於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議》。
   黎平會議後,毛澤東又有了用武之地。紅軍經貴州腹地向黔北挺進,一 九三五年初突破烏江天險,一月七日占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看官,如果你想認識毛澤東,了解毛澤東,你一定要記得遵義,就像記 得井岡山一樣。
   遵義是毛澤東一生功業的轉折點。用中共的話來說:“遵義會議上,確 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
   那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 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陳雲、劉少奇、劉伯承、彭德懷、楊 尚昆、鄧小平等人。
   會議指定張聞天起草《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這個決議,在 中共中央後來的會議上通過。
   這個決議,實際上是為毛澤東兵法唱頌歌。
   決議說:“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們的戰略路線應該是決 戰防禦(攻勢防禦),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的弱點,在運動戰中,有把 握的去消滅敵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個擊破敵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剿。然 而在反對五次圍剿戰爭中,卻以單純防禦路線(或專守防禦)代替了決戰防 禦,以陣地堡壘戰代替了運動戰,並以所謂‘短促突擊’的戰術原則來支持 這種單純防禦的戰略路線。這就使敵人持久戰與堡壘主義的戰略戰術,達到 了目的”。
  

 

第十一計/瞞天過海——三十六計第一計

地點/貴州、雲南、 四川
兵力對照/三萬對數十萬
策略/製造煙幕,隱藏動向
結果/突破圍堵,渡金沙江入四川

   看官,春風得意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古而然,毛澤東也不例外。
   他剛剛掌握中共黨政軍大權後,就指揮紅軍打了一次勝仗,顯示了其高超的 軍事藝術。
   當時,蔣介石為阻止中央紅軍北進同紅四方麵軍會合,或東出湖南同紅 二、六軍團會合,部署其嫡係部隊和川、黔、湘、滇、桂五省地方部隊的數 十萬兵力,從四麵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力圖在遵義一帶圍殲紅軍。
   一月十九日,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進,預定奪取川黔邊境 的土城、赤水縣城,相機從四川的滬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
   蔣介石也發揮其軍事天才,急調重兵布防於川黔邊境,封鎖長江。
   一月二十八日,紅軍在土城戰鬥中因敵軍不斷增援再戰不利,乃奉毛澤 東之命撤出戰鬥。翌日,從元厚、土城地區一渡赤水河,揮軍西向進至川滇 邊的紮西集中。在這裏,中央紅軍進行了整編,毛澤東將全軍縮編為十六個 團,分屬紅軍第一、三、五、九軍團。
   川滇國軍很快又從南北西麵向紮西逼進。
   這時,紅軍決定暫緩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掉頭東進,擺脫國軍,於二 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在遵 義戰役中紅軍取得殲敵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三萬人的勝利。這是中央紅軍 ‘長跑’以來最大的一次勝仗。
   蔣介石並不因打了敗仗而縮手,他調整部署,指揮多路國軍向遵義、鴨 溪一帶合圍。
   毛澤東也不示弱,立即指揮紅軍跳出國軍的合圍圈,再次轉兵西進,於 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
   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調動重兵圍堵。
   毛澤東又令紅軍揮師東進,折返貴州,於三月二十一日晚至二十二日四 渡赤水,隨即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
   當各路國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出其不意地以每天一百二十裏 的速度向對方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接著主力神速地 向西北方前進,於五月初渡過穀深水急的金沙江。
   看官,毛澤東攻下貴州婁山關時,曾寫一首頗為悲壯的同《憶秦娥•婁 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 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話分兩頭。我們不妨看看國民黨的史書如何記載那兩年的事:“贛南匪 巢雖經摧毀,而殘餘股匪,突圍西竄。圖擾川黔,尚有待於剿匪將土之再接 再厲,予以追堵。蔣總統以川省軍隊係統不一,未能發揮清剿力量,乃於二 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三月,躬自入川,督率川黔剿匪事宜。由重慶飛貴陽, 由貴陽飛昆明,複由昆明飛成都。至八月間在峨眉山主持軍官訓練團。曾與 雲南主席龍雲,同乘飛機,在會理西昌上空,巡察匪勢,為之指點進剿方略。
   龍氏觀總統在機中指點山川,剖示方略,大為歎眼,當時國軍自江西出發, 追剿赤匪,經過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諸省,盤旋曲折,縱橫馳驅。
   結果使赤匪得不到一個稍舒喘息的機會,更沒有盤踞與匪化一個地方的可 能,而且連裹協民眾的工夫都沒有。國軍沿途所過,如烏江、金沙江、大渡 河等,都是最險要、最艱難的地方。總統三月入川以來,輾轉於滇黔間,驅 逐朱毛殘匪,兩月有餘,五月下旬,始抵成都。殘匪乃於六月中旬與徐向前 合股於川西北鬆潘、懋功一帶。”
   紅軍是如何渡過金沙江的呢?
   金沙江屬長江上遊,蜿蜒穿流在四川、雲南兩省邊境的深山狹穀之間, 江麵寬闊,水流湍急,驚濤拍岸,令人望而生畏,兩岸懸崖峭壁,形勢異常 險要。
   紅軍當時如果不能迅速過江,就有被國軍壓在深穀中殲滅的危險。
   這時,蔣介石一麵急調軍隊增援雲南,並親自趕到昆明督戰;一麵派飛 機在金沙江一線偵察紅軍的行蹤。
   紅軍一軍團經武定、元謀,迅速趕到了當時川、滇的主要通道——金沙 江邊的龍街渡渡口。但此處因江麵寬闊,敵機可以低飛騷擾,不便渡江。為 了迷惑吸引國軍,毛澤東出了個主意,叫紅軍偽裝架橋,作出要渡江的架勢。
   果然國軍以為紅軍主力將在龍街渡渡江,便集中全力圍追,企圖圍殲紅軍於 元謀地區。
   當國軍集結於昆明、元謀地區時,紅軍中央軍委縱隊和三、五軍團分兩 路向祿勸方向的金沙江邊急進,軍委縱隊、幹部團搶占絞車渡,三軍團搶占 洪門渡,五軍團殿後掩護。
   五月初一個黃昏,紅軍先遣隊趕到絞車渡。這時渡口空無一船,江上交 通斷絕。幸好得到當地百姓協助,在附近找到七條小船,紅軍便從這裏陸續 渡江。
   毛澤東渡江後,就在渡口邊一個山洞內,日夜指揮著大隊人馬迅速過江。
   人多船少,經七滅七夜,紅軍才全部渡過金沙江。過江後,就把江邊的渡船 全部燒毀。
   古代兵書“三十六計”第一套勝戰計中的第一計就是“瞞天過海”。毛 澤東率紅軍渡金沙江時,巧妙地運用此一策略。
  

第十二計/兵貴神速——三步並作兩步走

時間/一九三五年
地點/四川大渡河
策略/以急行軍製敵機先,搶占要塞
結果/強越大渡河 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繼續北上。通過大涼山彝族地區後,繼續向大渡河 挺進。

    看官,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又號“了了”,意為“成功便了不得,失 敗便不得了”。他率領十萬大軍就是在大渡河上“不得了”,全被曾國藩指 揮的清兵擊潰,飲恨墜河。
   安順場是大渡河南岸的一個渡口,兩邊都是險峻的高山,部隊在這深山 溝中,沒有回旋餘地,極易被敵軍伏擊殲滅。石達開的大軍就是在這渡口覆 沒的。
   當時,蔣介石一麵下令國軍薛嶽、周渾元部繼續圍追紅軍,一麵下令四 川軍閥在大渡河沿岸修築碉堡,布置防線,阻止紅軍渡河。蔣介石任命四川 軍閥楊森為大渡河守備指揮,並要他效法清代在大渡河邊生擒石達開的四川 總督駱秉章,想方設法活捉毛澤東。
   毛澤東先給紅軍打氣,說共產黨人頂天立地,石達開沒有走通的路,紅 軍一定可以走通。軍心因而大振。
   紅軍先遣隊冒著細雨在夜間火速趕到安順場。安順場附近有近百戶人 家,早有小批敵人在那裏恭候紅軍駕到,但他們卻未料到紅軍來得如此神速, 還來不及回過神來,已被紅軍消滅。
   先遣隊控製了安順場渡口,加緊渡河準備。但河邊的船隻已被敵人擄到 河北岸去了,南岸邊隻留有一隻作交通用的小船。紅軍奪得這隻小船,並找 來渡河的船工,決定強行渡河。
   翌日上午,由十七名勇士組成的渡河奮勇隊,在連長率領和南岸紅軍強 大火力的掩護下,乘一條小船,隨著洶湧的波濤顛簸前進。
   北岸國軍對紅軍渡船展開猛烈的射擊,子彈在船周圍激起串串浪花。但 載著勇士的小船依然劈濤斬浪迎著彈雨前進。
   小船一靠對岸,十七名勇士便立即登岸,向敵發動猛攻,很快打贏,控 製了渡口的工事;小船又迅速返回南岸,繼續運載紅軍過河,過河的勇士全 力殺敵;敵人軍心大亂,全部潰敗。
   紅軍迅速占領了北岸渡口,乘勝追擊,並在渡口下遊繳獲兩隻小船。但 僅靠找到的幾條小船,要很快渡過全部紅軍實非易事,毛澤東立即決定,紅 軍一師繼續渡河,沿左岸北上;主力沿右岸北上,直奔距安順場三百二十裏 的滬定橋。
   時間隻有一天,路程卻有二百四十裏。沿路不但有高山深穀,且有敵人 阻攔,極之艱難。為何要在二十九日奪下滬定橋,這是因為兩旅國軍正向滬 定橋增援,如果比國軍到的遲了,莫說渡河,恐肝腦塗地矣。
   贏得時間就是勝利。紅軍必須爭分奪秒,三步並作兩步。
   一夜急行軍,左路軍先遣隊終於在拂曉搶先趕到了滬定橋,占領了橋西 頭。
   大渡河上的滬定橋,是四川通康藏地區的咽喉。橋是用十三根懸在空中 的鐵索連成的,兩邊各有兩根鐵索做橋攔,底下並排九根鐵索,鐵索上橫鋪 木板作為橋麵,橋頭石碑上刻有詩句:“滬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裏長。”
   橋下激流奔騰,震耳欲聾,濁流從上遊山峽間如瀑布傾泄而下,衝擊著河底 參差聳立的礁石,激起無數巨浪和漩渦。
   橋對岸滬定城內屯駐著兩團國軍,橋頭早已築好防禦工事,並將鐵索上 的橋板全部抽去。對方以為有此天險,萬無一失,信心十足。
   紅軍先遣隊又挑選二十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另有一個連攜帶木板,隨後 鋪路修橋。
   下午,衝鋒號響起,紅軍二十二名突擊勇士身背馬刀,手持短槍,腰紮 手榴彈,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冒著對方密集炮火,攀緣鐵索向對岸猛衝過去。
   霎時間,軍號聲,槍炮聲,呐喊聲,匯成一片,驚天動地。
   紅軍勇士們扶攔突進,勇往直前。河水在腳下咆哮,子彈頭頂呼嘯,他 們置若罔聞,一心要殺過河去,奪下鐵索橋。
   正當勇士們衝到對岸橋頭關鍵時刻,忽然東頭濃煙冒起,烈焰衝天,原 來對方放火焚燒橋頭的亭子,試圖用烈火阻止勇士前進。勇士們無所畏懼, 即使眉發被燒也義無反顧。終於威懾敵軍,占領東橋頭。然後衝到街上,同 國軍展開巷戰。
   左路軍控製了滬定橋,過河後和右路軍會合。
   如此這般,紅軍主力從滬定橋源源不絕地渡過了天險大渡河。石達開是 “不得了”,紅軍則相反,“了不得”。
   “兵貴神速”,毛澤東充分發揮了此一古典兵法。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後,衝破敵軍,經天全、蘆山、寶興進入川康邊境, 翻越了長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占領大維和懋功,和川陝根據地退 出的紅四方麵軍的一部分會合。毛澤東過夾金山時,寫了《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墜,賴以拄其間。
   毛澤東又發出指示——
   “一、四方麵軍會合後的總方針是占領川、陝、甘三省,建立蘇維埃。
   四方麵軍主力應在岷江、嘉陵江之間發展,鞏固茂縣、北川、威州作為向北 轉進之樞紐;而懋功地區、大渡河兩岸至峨嵋山間、西康等處均非發展方向。”
   這一套,卻行不通。有個紅軍首領張國燾,根本不聽毛澤東指揮。
   紅四方麵軍為了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配合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 的作戰,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底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經過激戰,紅軍強渡成 功,打亂了國軍“川陝會剿”計劃,控製了嘉陵江以西縱橫二、三百裏廣大 新區,兵員增至八萬多人,有天時地利,但人不和。張國燾看不到形勢美妙, 反而認為前途有限,未與毛澤東等人商量,就擅自放棄川陝根據地,把留守 根據地的紅軍轉移到嘉陵江以西。
   毛澤東指張國燾這一套為“逃跑主義”、“分裂主義”。張國燾後來再 三搗亂、諸多阻礙,使紅軍損兵折將,直到一九三七年四月才被毛澤東清算, 一九三八年春季逃出陝甘寧邊區,從此反共不停,後來流亡香港、加拿大。
 

第十三計/深入不毛——敵方無從摸底細

時間/一九三五年/八月
地點/甘肅大草地
策略/出敵之意,化不可能為可能 結果/穿越大草地,擺脫包圍網,免除被殲滅之危機 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毛澤東指揮紅軍過大草地:目的是陝西省北部。

     毛澤東首先指示先遣團:“北上抗日路線是正確的路線,是中央研究了 當前的形勢後決定的。現在,胡宗南在鬆潘地區的漳臘、龍虎關、包座一帶 集結了四個師,東西的川軍也占領了整個岷江東岸,一部已占領了岷江西岸 的雜穀腦;追擊我們的劉文輝部已趕到懋功,並向撫邊前進;薛嶽、周渾元 部則集合於雅川。如果我們掉頭南下就是逃跑,就會斷送革命。”
   當時紅軍三麵受敵,前麵是大草地,如果不過大草地,就會“斷送革命”。
   換而言之,就會“大家送命。”
   毛澤東又說:“我們隻有前進,敵人判斷我們會東出四川,不敢冒險走 橫跨草地、北出陝甘這一著棋。但是,敵人是永遠摸不到我們的底的,我們 偏要走敵人認為不敢走的道路。”
   看官,現在我們不妨翻閱一下國民黨史書,其中有雲:“民國二十四年 (一九三五年)八、九月間,蔣總統督傷中央軍及川中各軍,加緊圍剿,但 匪所據的鬆潘高原,自九月以後即已冰山雪地,氣候嚴寒,而當地居民,十 之七八皆遊牧為生之藏族,不事耕種,僅有少數玉蜀黍生產,糧食奇缺。赤 匪劫掠藏民及喇嘛寺的牛羊,以為補充。而義民與喇嘛等,自動糾眾,與匪 殊死抗戰。赤匪至此,乃感饑寒交迫,企圖他竄。殘匪五六千人,沿川青甘 邊境竄向隴東,國軍沿途兜剿,擊散不少。”
   大草地荒無人煙,那裏遍地都是積水,看上去是碧油油一片草地,下腳 時卻泥深沒脛;沒有人家可以投宿,隻得露宿在潮濕的荒野中;沒有糧食做 飯,隻能靠自背的幹糧充饑。
   美國學者特裏爾用以下的文字描述紅軍過大草地——
   “在甘肅過大草地是長征中最恐怖的經曆,毛澤東失去了幾千名戰士, 他們陷入泥淖、死於饑餓或受到當地土人的阻擊,但這並沒有影響毛的戰略 戰術。一個部落的女酋長對漢人深懷敵意,她威脅說,任何幫助紅軍的人都 將被開水活活燙死。紅軍第一次不得不為得到食物而‘搶劫’。毛後來說:
   ‘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將來我們一定要償還!這筆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那裏 搶來的給養。’”
   紅軍先遣團從八月十一日出發到八月十六日,不到一個星期,完成了從 茫茫草地踏出一條前進道路的重任。全軍隨後通過大草地。
   九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紅軍陝甘支隊,渡過白龍江,通過殘缺而危險的 棧道,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
   臘子口乃岷山山脈一個重要隘口,是四川進入甘肅的天險門戶。兩座高 山夾著一道山溝,山溝寬約三十多米,兩邊是懸崖峭壁;山溝兩峰之間,有 一條水深流急的石沙河,江上橫架一座木橋,將兩山相連。這橋是過臘子口 必經之地。
   甘肅軍閥魯大昌派有重兵把守臘子口。橋的附近築有許多堅固工事,形 __成縱橫交叉的火力封鎖網。
   魯軍閥企圖通過天險和重兵來阻擋紅軍去路。從當時情況看,左右兩邊 都有敵方重兵,一邊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隊,一邊是楊土司的兩萬騎兵。紅軍 要北上,別無他途,隻有通過臘子口這條路。
   毛澤東和同僚研究後,決定奪取臘子口。
   夜幕降臨後,三十多名紅軍第六連勇士,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對方展 開正麵猛攻。但國軍一時並未還擊,嚴守工事內,等紅軍火力一停,勇士們 開始向橋頭衝鋒時,國軍拋出大量手榴彈。紅軍方麵所處地形不利,幾次衝 鋒都未能奏效。
   紅軍為壓倒對方火力,加強攻擊,輕重機槍不停掃射。但對方扔出更多 手榴彈,使勇士們難有寸進。
   毛澤東對突擊隊戰鬥情況和力量配置極之關心,多次派人到前沿陣地觀 察了解。不久下令突擊隊暫時撤回,休息後再攻。
   配合六連正麵進攻的一、二連,在團長率領下,準備從臘子口側,包抄 敵軍後路。但臘子口右側的石壁非常陡峭,難以攀登。有位勇士似有猿猴身 手,終於攀爬上去,然後用繩將戰友一個接一個騰空吊走。
   撤下來休息的紅六連,更組織敢死隊,挑選到十五名勇士,編成突擊小 組,準備分兩路向橋下集結,突擊敵方:一路從橋底攀橋柱過到橋對岸襲擊 橋上敵人;另一路則在橋這邊會同第一路,對橋上敵軍作兩麵夾擊。
   新的戰鬥又起。第一路戰士趁天黑摸到橋下,再攀橋向對岸運動;途中 因有人不慎跌入水,目標暴露,敵軍頓時向橋下猛烈射擊,戰士們無法前進, 隻好隱匿岩石背後,伺機再動。另一路戰士,趁敵軍向橋下掃射時,迅速衝 到橋邊,向對方擲出一排手榴彈,隨即衝進敵軍工事,展開肉搏戰。右翼一、 二連迂回也奏功,衝鋒號起,殺聲震天。
   紅軍攻占臘子口,部分殘敵直向岷州方向敗退。毛澤東又贏一仗,心情 舒暢。
  

第十四計/得手回師——停戰議和共抗日

時間/一九三六年二月~三月
地點/山西汾河河穀地區
名稱/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
兵力對照/一萬二千對七個師
策略/高喊抗日口號,製造輿論。得手後立即回師,呼籲停戰議和 結果/消滅閻錫山七個師,殲一萬三千人,俘四千餘人,旋即班師, 力主和議,避免與其三十萬援軍決戰

 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臘子口後,即浩浩蕩蕩開進甘肅南部,連續 突破渭河防線和西蘭公路、平固公路之間的防線,越過了六盤山高峰,於十 月十九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劉誌丹為首的陝北紅軍會師。
   從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完成戰略大轉移,整整經曆 了一年時間。
   這次戰略大轉移,毛澤東稱之為長征。國民黨史書提到:“赤匪自稱這 次流竄為長征。遵義會議後的四個月中,軍隊差不多經常在移動,激烈的戰 鬥也不斷發生,經過無數的困難,穿過中國最長最深的河流,跨過最高最險 的山隘,經曆了廣漠的草原,備受冷凍、炎熱、風霜、暴雨,終至抵達陝北。”
   從這段文字中,亦可看出毛澤東的紅軍“長跑”時如何苦心誌勞筋骨餓體膚。
   毛澤東有首詩《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 開顏。
   其實,毛澤東本人在登上六盤山時已“開顏”。他有首詞《清平樂•六 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 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提到長征,極為自豪。他說:“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麽?十 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 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裏, 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麽?沒有,從來沒有的。”
   賦詩填詞、豪言壯語之外,毛澤東也冷靜地說:“紅軍在一個方麵(保 持原有陣地的方麵)說來是失敗了,在另一方麵(完成長征計劃的方麵)說 來是勝利了。”
   看官,毛澤東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時就表示要抗日,但是, 五年漫長歲月,他卻未抗過一個日本鬼子。原因主要有二:先是在江西鞭長 莫及;後是“長跑逃命”無暇顧及。
   如今在陝北,才開始履行“北上抗日”的承諾。
   一九三六年初,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和“中國抗日紅軍 革命軍事委員會”,特組織“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由彭德懷任總司令, 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葉劍英任總參謀長,全軍約一萬二千人。一月十五日, 下達《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二月十七日,發表《東 __征宣言》,聲稱紅軍渡河東征的目的是為實現抗日。
   二月二十日夜,紅軍在南起河口、北到溝口約一百華裏的地段,分兩路 強渡黃河,一舉突破了閻錫山在黃河由碉堡工事組成的黃河防線,進入山西。
   閻錫山一麵急電蔣介石求援,一麵把晉綏軍七個師兵力集中,阻止紅軍 東征。
   看官,中共做事,一向先造輿論,這次也不例外。
   三月十日,東征紅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布告》,指責蔣介 石、閻錫山行徑“反動”,重申紅軍“停止一切內戰”、“東行抗日”、“挽 救民族危亡”。
   二十三日,蔣介石下令調洛陽、徐州、浦口等國防要地重兵十師以上共 三十萬人,進入山西堵截紅軍東征抗日,又下令東北軍、西北軍及陝甘其他 國軍部隊進擾紅軍後方根據地,蔣介石說:“今天我們可以說,日本不配做 我們的敵人,我們當前的敵人,還是赤匪。如果我們在內部把赤匪的禍根消 滅了,對日本是沒有問題的。希望大家共同一致認定目標:對外是日寇,對 內是赤匪。”也就是要實行“攘外必先安內”國策。
   東征紅軍在汾河河穀地區擊潰閻錫山部七個師,殲敵一萬三千多人,俘 敵團長以下四千餘人,擴大新兵七千多人,在二十多個縣“煽風點火”,鼓 吹抗日。
   得手之後,眼看蔣介石三十萬援軍快到。毛澤東即提出:在此種情勢下, 大規模內戰迫在眉睫。中國抗日紅軍認為國難當前雙方決戰,必造成中國國 防力量的損失,而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稱快,故決定將人民抗日先鋒軍撤回黃 河西岸。
   一九三六年五月,毛澤東和朱德發表回師通電一一“停戰議和一致抗日
   通電”,說明紅軍回師河西是“以此行動,向全國人民表示誠意,我們願意 在一個月內,與所有一切進攻抗日紅軍的武裝部隊,實行停戰議和,以達到 停戰抗日的目的。”並向國民黨發出警告,用語十分堅決:“在亡國滅種緊 急關頭,理應翻然改悔,在全國範圍首先在陝甘晉停止內戰。如仍執迷不悟, 甘為漢奸賣國賊,則諸公的統治,必將最後瓦解,必將為全國人民所唾棄所 傾覆。”
   紅軍回師陝北後,國軍繼續向陝北進攻。紅軍為打破包圍並迎接紅二、 四方麵軍北上,又發動西征,進入隴東,在陝甘寧三省交界地區擴大地盤。
   十月,攻克甘肅會寧,在那裏,紅一方麵軍和紅二、四方麵軍會合,這是長 征以來三大主力紅軍的曆史性大會台,勢力再度大膨脹。不久,毛澤東又指 揮紅軍在馬城堡殲國軍胡宗南部三個旅,這是結束十年內戰的最後一次大 捷。
  

 

第十五計/退讓一步——察敵破綻再進攻

策略/戰略退卻,形勢弱時先予退讓,保存軍力,靜待反攻時機,再 一舉潰敵

看官,毛澤東在陝北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著書立說,寫成一本可 以與古代《孫子兵法》媲美的兵書:《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本書 集毛澤東兵法之大成,隻是香港和海外華人未必有機會拜讀。這裏,筆者擇 其要點介紹,應可使讀者一開眼界。時間/一九三六年二月~三月
   這本兵書中,毛澤東談論最多的是“戰略退卻”——毛澤東兵法中最重 要一法。
   毛澤東舉例闡述:“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 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衝,連喚幾個‘來’、‘來’、 ‘來’,結果是退讓的林衝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毛澤東又提到:“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 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 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術。”
   毛澤東在書中引用了《左傳》中《曹劌論戰》全文:
   春,齊師代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 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 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 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遂之。
   毛澤東分析道:“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 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開始 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
   毛澤東隨後又舉了中國戰史中“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 人,因而戰勝”的有名大戰實例——
   楚漢成皋之戰:成皋故城在今河南省成皋縣西北境,為古代軍事重地。
   公元前二○三年,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曾相持於此。當時項羽接連攻下滎陽、 成皋,劉邦幾乎潰不成軍。但後來劉邦終於等待到楚軍在筥水半渡的時機, 大破楚軍,複取成皋。
   新漢昆陽之戰:昆陽故城在今河南省葉縣境內。公元二三年,劉秀(東 漢光武帝)在這裏擊破王莽的軍隊。這次戰爭雙方軍力強弱懸殊:劉秀隻有 八九千人,而王莽有四十餘萬人。但劉秀利用王莽的將軍王尋、王邑輕敵懈 怠,用精兵三千突破王莽軍隊的中堅,乘銳進擊,大破敵軍。
   袁曹官渡之戰: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二○○年,曹操軍隊 和袁紹軍隊戰於此處。當時袁紹擁軍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盡。但曹操利用袁 軍的輕敵無備,實行輕兵偷襲,燒了袁軍的輜重。袁軍慌亂,曹軍出擊,殲 滅了袁軍主力。
   吳魏亦壁之戰:吳指孫權方麵,魏指曹操方麵。赤壁在湖北省嘉魚縣東 北的長江南岸。公元二○八年,曹操率兵五十餘萬,號稱八十萬,進攻孫權。
   孫權和曹操的敵人劉備聯合,出兵三萬,利用曹軍有疫疾,又不習水戰,用 火攻燒曹軍船隻,大破曹軍。
   吳蜀彝陵之戰:彝陵在今湖北宜昌縣東。公元二二二年,吳將陸遜在這 裏大敗蜀漢的劉備。這次戰爭開始,劉備軍連戰皆捷,進到彝陵,已入吳境 五、六百裏。陸遜守七、八月不戰,直待劉備“兵疲意沮,計不複生”,利 用順風放火,大破蜀軍。
   毛澤東非常精明地指出:“戰略退卻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
   退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處在強敵的進攻麵前,若不退讓一步,則必危及軍 力的保存。”
   毛澤東嘲笑極左人物的原則,什麽“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勇猛果敢, 乘勝直追”、什麽“全線出擊”、什麽“奪取中心城市”、什麽“兩個拳頭 打人”。
   “兩個拳頭打人”,今天看來十分好笑,即使八歲小童也懂得兩個拳頭 同時打人是打得不痛的,遠不如一個拳頭有力。但當年是極左人物指揮整個 共產黨作戰的“偉大方針”,結果招致數以萬計的紅軍戰死沙場。即使不上 戰場的中共人員,一旦不讚成“兩個拳頭打人”,就會被整肅,被冠以“機 會主義”的頭銜。毛澤東本人就遭批判過。
   鄧小平、譚震林當時也因支持毛澤東“誘敵深入”、“抽肥補瘦”的軍 事路線而被指責。

 

第十六計/甕中捉鱉——第一仗務必打贏 

策略/形勢不利時先行退卻,避敵主力。

  一旦窺見敵方弱點,有把握 戰勝才打第一仗,務求一戰而勝,壯己勢,挫敵勢,先聲奪人 看官,毛澤東在宣傳時,常說紅軍“偉大”,但在打仗時,他卻強調紅 軍“弱小”。要以弱勝強,殊非易事,毛澤東對這點有深入的研究,有精明 的論述——
   “退卻的軍隊能夠選擇自己所欲的有利陣地,使進攻的軍隊不得不就我 範圍,這是內線作戰的一個優良條件。弱軍要戰勝強軍,是不能不講求陣地 這個條件的。但是單有這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求別的條件和它配合。”
   什麽條件呢?毛澤東指出六點:
   (一)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 (二)有利作戰的陣地; (三) 紅軍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敵人疲勞沮喪; (六)使敵人發生過失。
   毛澤東又說:“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
   然而當敵人開始進攻時,我們往往不知敵之分進各軍何部最強,何部次強, 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個偵察的過程。往往需要許多時間,才能達此 目的。戰略退卻的所以必要,這也是一個理由。”
   毛澤東在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時,首次拜讀了《孫子兵 法》,並學以致用。
   他說:“退卻的最後一個要求,是造成和發現敵人的過失。須知任何高 明的敵軍指揮員,在相當長時間中,要不發生一點過失,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們乘敵之隙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敵人會犯錯誤,正如我們自己有時也 弄錯,有時也授敵以可乘之隙一樣。而且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 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要這 樣做,退卻的終點,就不能限定於某一地區。有時退到該地區還無隙可乘, 便不得不再退幾步,待敵發生可乘之‘隙’。”
   毛澤東這些理論,對於今日在香港商場上“作戰”的任何人來說,實可 奉為“最高指示”。
   弱軍要打敗強軍,具備條件後,就要轉入反攻。
   毛澤東特別指出“反攻的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因為“第一個 戰鬥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後的一個戰鬥。”
   這實際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毛澤東也頗為得意他說:中國紅 軍以弱小者的姿態出現於內戰的戰場,迭挫強敵震驚世界。
   毛澤東總結五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
   第一次反“圍剿”時,進剿軍不過十萬人,其中張輝瓚、譚道源兩個師 各約一萬四千人,張師又分置兩處,毛澤東看準形勢,指出紅軍一次打一個 師是絕對優勢。另外,紅軍實行中間突破,將敵軍的陣線打開一缺口後,敵 軍東西諸縱隊便被分離為遠距之兩群。
   於是,紅軍的“第一仗就決定打而且打著了張輝瓚的主力兩個旅和一個 __師部,連師長在內九千人全部俘獲,不漏一人一馬。”
   第二次反“圍剿”時,進剿軍二十萬人,其中王金鈺的第五路軍從北方 新到,表示恐懼。紅軍人數較上次戰役時雖略減(三萬餘),然有四個月的 養精蓄銳,於是,毛澤東決定找王金鈺打第一仗。
   這第一仗打贏後,接著打其他敵人部隊,勢如破竹。
   第三次反“圍剿”時,進剿軍三十萬人,而且來勢洶洶。進剿戰略是“長 驅直入”,企圖壓迫紅軍幹贛江而消滅之。紅軍上次苦戰後未休息,又要繞 道千裏。毛澤東決定對付方法是“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毛澤東以最土頭呆腦的師長上官雲相為第一仗打擊對象,果然一打就將 對方打得落花流水,繳槍數千。
   第四次反“圍剿”時,敵軍分三路,主力在東路,西路兩師暴露於紅軍 麵前,且迫近紅軍之集中地。因此毛澤東決定先打西路。
   果然,第一仗就一舉消滅敵軍兩個師。
   但是,第五次反“圍剿”時紅軍第一仗一敗塗地後,就接連失利。
   毛澤東痛心疾首地寫道:“第五次‘圍剿’,敵以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前 進,首先占領了黎川。我卻企圖恢複黎川,禦敵於根據地之外,去打黎川以 北敵之鞏固陣地兼是白區之硝石。一戰不勝,又打其東南之資溪橋,也是敵 之鞏固陣地和白區,又不勝。爾後輾轉尋戰於敵之主力和堡壘之間,完全陷 入被動地位。終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年之久,絕無自主活躍之概。最終 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
   毛澤東因此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 敵,確有把握而後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 爾應戰。”“開腳一步就喪失了主動權,真是最蠢最壞的打法。”
   第二,“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沒有好的全戰役 計劃,絕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這就是說,即使初戰打了一個勝仗,若這 個仗不但不於全戰役有利,反而有害時,則這個仗雖勝也隻算敗了。因此在 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致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 我挨次的一仗勝了,敵軍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
   雖結果不見得乃至決不會盡如所期,然而必須依據雙方全局,仔細地切實地 想明白。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第三,“還要想到下一戰略階段的文章。若隻顧反攻,不顧反攻勝利後, 或萬一反攻失敗後,下文如何做法⋯ .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 景是必要的。⋯ .總之,退卻階段時必須計算到反攻階段,反攻階段時必須 計算到進攻階段,進攻階段時又須計算到遲卻階段。沒有這種計算,束縛於 眼前的利害,就是失敗之道。”
   看官,毛澤東以上三個原則,堪稱“金科玉律”,如果你打算在千變萬 化的香港金融市場大展拳腳,牢記毛澤東這些原則,不僅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還可能錢生錢、利生利、財源廣進呢!這三個原則充滿人生哲理,人生奮鬥 之術盡在其中矣。如你上考場,第一仗敗北,勢必影響情緒,以後各科皆可 能不及格矣。
   繼續.......

 第一頁 | 第二頁 | 第三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xushaoyan 回複 悄悄話 論才論貌,楊開慧都比不上江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