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流

戰國風流人物挨個侃:吳起、商鞅、孫臏......
正文

鼠兄龍弟——戰國風流.信陵君(下)

(2007-08-10 15:59:43) 下一個
附:《戰國風流》已發帖子:
信陵君(上)   信陵君(中)
----------------------------------------------------

鼠兄龍弟——戰國風流.信陵君(下)

信陵君與朱亥率門客日夜兼程,到達晉鄙屯軍之處鄴城,假傳王令讓晉鄙交出軍權。果如侯嬴所料,晉鄙在小心翼翼地合驗過虎符之後,依然心存疑慮。眯著眼睛上下打量信陵君,說:“‘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如今君來代我,一無大王書函與鄙,二無大王近臣相隨,是何道理?”

信陵君無言以對,晉鄙見如此,‘欲無聽’,卻聽得一聲大喝,‘朱亥袖四十斤鐵棰’,一聲悶響,正中晉鄙前胸,晉鄙當場口噴鮮血,連慘叫都沒一聲,仰後身亡...

至此,信陵君再無猶豫,‘遂將晉鄙軍’。又立刻‘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均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令既出,軍歡呼,‘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

適逢楚國援軍在春申君黃歇的率領下抵達邯鄲,楚魏合兵攻秦軍於外,廉頗率趙軍破門而出擊秦軍於內。內外夾擊,敗秦軍於邯鄲城下,史稱“邯鄲之戰”。‘遂救邯鄲,存趙’。趙孝成王及趙相平原君再拜以謝公子——應該!私以為平原君以相位相讓都不為過。

信陵君自知魏安釐王必‘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是以卻秦存趙之後,即令部將率軍歸魏,而公子獨與門客留居趙國。從魏國方麵傳來消息,侯嬴果北向自剄,如姬則已自縊而死...公子聞之,嗟歎不已,親設奠以祭之。

不想無忌這一寄居趙國就是十年。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秦國‘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看看再割地就割到自己的臥榻跟前了,終於低下身架‘使使往請公子’。信陵君在門客毛公、薛公的勸說下駕歸救魏。安釐王再怎麽令公子失望,可公子畢竟是魏國王族,誰願意看到先王宗廟為秦所夷呢?

‘魏王見公子’,雙雙執手而泣,畢竟是兩小情篤的兄弟,一別十年,還有什麽解不開的疙瘩呢?安釐王‘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受命於危難之間。無忌深知單以魏國之力抗秦,根本毫無勝算,上任之後,立刻‘使使遍告諸侯’。

信陵君竊符救趙,天下知聞,諸侯莫不折服於公子高義。今‘聞公子將,各遣將發兵救魏’。信陵君遂率燕、趙、韓、楚、魏五國聯軍‘破秦軍於河外’,打得秦國名將蒙驁落荒而逃。信陵君身先士卒,率軍窮追,直至秦國門戶函穀關下。此役,史稱“河外之戰”。

秦國幾次折在信陵君手下,不得已又祭出了那記撒手鐧——反間計,一如當年田單之於樂毅、範睢之與廉頗。秦王派人持重金入魏,收買那些晉鄙的舊門客。那些門客,曾因晉鄙將軍被信陵君擊殺而丟了飯碗,現有人重金相請詆毀信陵君,立馬上竄下跳比誰都歡。以他們那點可憐的眼界,又哪裏能夠明白信陵君存趙為魏的苦心?

他們四處散布謠言:“你們看哪,魏無忌在外一漂十年,可是他一擔任魏將,諸侯們立刻四方來援。咱們魏國,在諸侯眼力根本就隻有信陵君啊,哪裏還有魏王呢?看著吧,他哥倆在朝堂上的位置就快調個個兒了。諸侯們幹嗎那麽看重信陵君呀?還不是指望他做了魏王之後傾魏國之力而相助?”

本來安釐王已與信陵君冰釋前嫌了,可架不住眾口鑠金啊。安釐王早就自知賢不及公子,就怕他這位小弟取而代之。這哥們別的本事沒有,偏偏把那些中途下台的君王的悲慘命運背得爛熟。結果‘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對信陵君日漸疏遠。

秦王再給他加點料,故意派了使者攜重禮入魏,吹吹打打來恭賀魏國喜得新王,言:“寡人得公子書,將於近日王魏,特遣人以賀。其他諸侯也將不日抵達,萬望公子為王之後,念在寡人第一個到賀的份上多多親近。”

安釐王聞之此事,驚怒交集,‘果使人代公子將’,並遣使知會諸侯:更王之事純屬謬傳,勿再遣使以賀。搞得諸侯們莫名其妙,不知所指。

信陵君也知道自己因毀謗而遭罷免了,可他有口難辯啊:魏國遭秦攻擊,安釐王四處求爺爺告奶奶也搬不動救兵,公子一接將印,諸侯立刻四方來援,這難道不是事實?諸侯會盟,多相熱言與公子而冷魏王,這難道不是事實?如今諸侯遣使登門道賀,難道不是事實?啥?你說除秦之外都不曾來?要不是寡人知會他們,他們會不來?

昏庸的君王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極少檢討自己的,出了任何的紕漏,責任永遠在別人,錯失永遠屬於臣下!今日之事,你安釐王怎麽就看不到造成這種狀況的真正原因恰恰在你自身呢?

無忌絕望之極,仰天長歎曰:“侯生,如姬,晉鄙,你們都看到了嗎?我欲全魏,奈何無門啊!你們死得真不值啊!”大笑三聲,含淚出宮而去...

信陵君自此‘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多近婦女’。在他看來,魏為秦所滅已是注定的事,一切的自救都隻是徒勞了,還不如尋歡作樂了此殘生。公子無忌就這樣‘日夜為樂飲者四歲’,於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因飲酒過量而英年早逝(約四十五歲)...

在信陵君死後的第十三年(公元前230年),韓國為秦所滅;又五年,‘秦灌大梁’,‘滅魏以為郡縣’。魏國果然緊隨韓國成為第二個被秦吞並的諸侯國,連大梁城陷的方式(灌)都與無忌公子當年的預料(決熒澤之水灌大梁)嚴絲吻合...

信陵君是聰穎的,對局勢了如指掌,早早就清醒地認識到合縱才是東方諸侯唯一的生存之道,早早預言了韓滅所帶來的後果;信陵君是重義的,為了救趙,不惜慷慨赴死!金庸筆下虛構出來的重義輕生的大俠們也不過如此;信陵君是仁義的,能為一場救國鬥爭中傷及的無辜而泣,在那個視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尤顯難能;信陵君是卑謙的,因了他的卑謙,天下士千裏來投,侯生、如姬等更不惜以命相報...

信陵君是軟弱的,他知道危趙非救不可,但麵對他昏庸的王兄毫無辦法,竊符救趙的實際主角是隱士侯嬴,信陵君倒象被脅迫一般;麵對廢黜,他沒絲毫的反抗而是選擇了毀滅自己。上天弄人,有時候想,要是信陵君與安釐王易地而處,曆史又會是個什麽樣子呢?

信陵君大約是最後一個合縱的堅定支持者,與他同時代的人能真正了悟合縱的要義的,能有幾人?諸侯救援魏國是為了信陵君而不是為了魏國,這本身就與合縱的宗旨格格不入。既然如此,在信陵君死後,諸侯重新是一盤散沙,被秦國各個擊破就毫不奇怪了。

正是:文韜武略佳公子,偏生末世徒奈何?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