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流

戰國風流人物挨個侃:吳起、商鞅、孫臏......
正文

《戰國風流》夾言

(2007-07-06 18:27:34) 下一個
附:《戰國風流》已發帖子:
戰國地圖(參考) 《戰國風流》自序  吳起(上)   吳起(下)   商鞅(上)
商鞅(下)    孫臏(上)     孫臏(下)   張儀(上)   張儀(中)
張儀(下)    趙武靈王(上)   趙武靈王(中) 趙武靈王(下)
----------------------------------------------------------

《戰國風流》夾言

早先時候看《三國演義》,就隻喜歡看上半部,原因是羅灌水同誌一上來就站在了一個擁劉抑曹的清流派立場上。你看在上半部裏,那些個英雄人物,劉備啊、關羽啊、趙雲啊...等等等等,雖然飽受挫折,但總的來說,大趨勢是向上的,無論是兵力還是地盤,手下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在越混越多,讓人看到的是希望。這種總體向上的趨勢,一直持續到劉備入川而成三國鼎立,這便是我說的《三國演義》之上半部。

到了下半部呢?盡管也時有激動人心的場麵,象什麽七擒孟獲啊、計收薑維啊,但總的來說逃脫不了一個向下的大趨勢,讓人越看越灰心,以至於三國後期出現的英雄人物,連記得住名字的都極其有限,盡管他們的個人能力未必就比關羽、趙雲之輩差。小說的結局居然是在上半部裏拚了命鼓吹的劉家為人所滅,更是讓人提不起氣來。

這也讓人想起養孩子和養老人的區別。我以為養老人的工作量及資產消耗並不比養一個孩子大,然而世人養孩子是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的,養老人卻遠沒那麽大的勁頭。領養孩子的世所多見,領養老人就是新聞了。大抵是因了與讀《三國演義》同樣的心思:你看養孩子吧,隻要這孩子不是個無腦兒,讓你看到的是無盡的希望:今天會叫媽媽了,明天會走一小步了...何其樂也。反觀養老人呢?今天掉了最後一顆牙,明天又開始失禁了...這不僅是走下坡路的問題,根本就是讓人看到兩個字:絕望。

這裏絲毫沒有貶低老人的意思,畢竟你我最後都是要走到這一步的。隻是要以此揭示人的一個特性:樂意看到希望,對於把人引入失望之地的東西則能避之則避之。

回到戰國史。我們自然知道戰國時期的東方諸侯最終都為西秦所滅,人是很容易同情弱者的,看戰國這段曆史,會不知不覺地站到東方六國的立場上,所以評價起最終滅亡東方諸侯的秦國就沒什麽好詞了,什麽“虎狼之國”呀、“暴秦”呀...不一而足。

如果不小心站到了東方六國的立場上來看這段戰國史,就未免有了讀《三國演義》一樣的感覺。上半部充滿希望,一會兒是吳起強魏,一會兒是孫臏強齊,一會兒又是趙武靈王強趙...反正是令人振奮不已、希望無窮。到了下半部,就盡是“XX年,秦伐我,拔XX城”之類的喪氣詞兒了,一如《三國演義》下半部裏的蜀漢,今兒丟了這塊兒,明兒又丟了那塊兒,簡直不忍卒讀。

《戰國風流》寫到趙武靈王已經完成了一半,東方六國的風光事兒基本上寫完了,餘下的下半部就是令人喪氣的秦滅六國了。雖然也偶爾有諸如樂毅興燕、田單複齊這樣的小高潮刺激一下神經,然而從大趨勢上說,東方六國無可挽回的走上了下坡路,再沒有對強秦構成過實質性的威脅。一如當年的蜀漢,雖N出祁山,又何曾真正撼動國曹魏的根基?

這就不免對樂意看到希望的人性提出了挑戰,要寫戰國下半部這段曆史,未免有點吃力不討好:一邊是作者挖空心思、杜鵑啼血般的鼓吹,一邊是看客哈欠連天,連人名都沒記住幾個。對這一點,鄙人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實在受不了了就厚起臉皮想想羅貫中,順便再忘掉幾個三國後期英雄的大名。

畢竟曆史就是曆史,從來就不以人的喜好所動,羅貫中再怎麽請流派,再怎麽為劉備擂鼓搖旗,最後一本《三國演義》也不得不寫到蜀漢滅亡、三國歸晉。鄙人再怎麽同情弱者、鄙視暴秦,《戰國風流》也不得不寫到秦滅六國,天下一統。

已有的五篇,《吳起》、《商鞅》、《孫臏》、《張儀》、《趙武靈王》,實際上隻追求了大義上與曆史的吻合,在一些細節上自我發揮得比較多。以《趙武靈王》為例:沙丘之亂可以說是全文的高潮,然而沙丘之亂的細節,幾乎全是鄙人的虛構。有史可查的隻有“武靈王被圍困餓死”這麽個大意,至於高信死戰搬救兵、公子章自刎、主父死於章的墳邊等等細節全是鄙人虛構,在正史上的兩個人(信期和高信)的事跡被我合到了一個“侍衛長高信”的身上...自然,在大的方麵,本人不敢突破曆史而胡說八道。

寫在正文之前者稱為“序言”,寫在末尾的稱為“後記”,這一段夾在中間給自己打氣的文字,姑且稱之為“夾言”。

誓死不當太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常德浩 回複 悄悄話 "隻是要以此揭示人的一個特性:樂意看到希望,對於把人引入失望之地的東西則能避之則避之。"有異議,我怎麽覺得一個人要真正樂觀,就是要先看到死胡同呢?不過,看法不同而已,沒有哪個對那個錯的問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