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2軍軍長吳瑞林回憶

(2007-12-13 14:21:37) 下一個
<<抗美援朝中的42軍>>作者:吳瑞林

《抗美援朝中的42軍》使用回憶錄方式,材料有所趨避、為尊者諱,缺少人事時地物的要素(特別是在炸山這段),談不上能做為斷路戰術的依據。該書第42頁談到此段時並未提到時日地點,僅僅說:

“由於我占領有利地形,部署好兵力,展開了防禦阻擊,頑強地抗擊敵人,扼守住每個山頭和高地。對每個山頭和高地都進行反覆的爭奪,戰鬥非常激烈
,有時某個山頭上午丟掉了,下午奪回來,下午丟掉了,晚上奪回來。在黃草嶺
以南的陣地,堅守了1 3個晝夜,敵人全無進展。我始終扼守住了黃草嶺、煙台峰
、草芳嶺、赴戰嶺一線的所有山頭。敵人曾以坦克衝擊我124師指揮部住地三巨裏
,被我370團3營長邢嘉盛率部隊衝出將敵打退。

敵采用集團坦克群向我衝擊。每組有五六十輛坦克。我即令工兵在山坡劈挖石洞
裝炸藥,劈山炸敵人的坦克群。第一次炸起山石數十萬噸,毀傷敵坦克十多輛,
石頭幾乎將所有敵坦克覆蓋起來。第二次又炸,炸起山石幾十萬噸,炸毀、炸傷
敵坦克20多輛,砸死砸傷敵人不計其數。把敵人打慘了,打怕了,他們莫明其妙
,不知道中國軍隊使用的是什麽戰術和新式武器。從此以後,敵人不敢在公路上
用坦克向我進攻了。”
數十萬噸???????????????????????????????????????????????????

這段話如果仔細推敲起來,充滿了許多疑點。

首先,這個地區山勢起伏,從麻田洞以北都是狹窄山穀,中間僅容一相當於三級
道路的單線公路通過,兩側沒有多少空地,如何能讓五六十輛坦克行集團衝鋒?
它們隻能排成一字長蛇陣前進。那麽,問題就來了,炸了兩次,各掩埋損傷十幾
、二十幾輛坦克,這十幾、二十幾輛坦克的車隊是多長的距離?少說也各是200、
300公尺。那麽這兩次炸山,各有十幾萬噸的土石,掩蓋了近500公尺和多輛坦克
的路段,總有上萬噸的土石留在路上,陸戰7團竟然能夠在4日內清除通過,難道
美軍工兵有魔法不成?

此外,這些坦克屬於哪個單位也很成問題。五六十輛坦克相當於兩個坦克連以上
的兵力,不知道要從哪裏調來?韓3師26團在此段期間沒有坦克支援,而陸戰7團
也沒有這麽多坦克。此時陸戰一師師屬第一坦克營的A、C連各配屬於陸戰5團和1團
,分別在元山及文川、永興一帶。第一坦克營其餘單位則在鹹興附近地境裏以南
及周邊公路巡邏,應付朝鮮遊擊隊的騷擾。陸戰7團往山區調動,沒有配屬任何坦
克連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史》第2卷第42頁引美國陸戰隊戰史資料說明了陸戰7團
此時的兵力組成:“向黃草嶺地區進攻的美陸戰第1師第7團,除本身的部隊外,
尚配屬1個炮兵營、1個勤務營、1個運輸營、1個醫療連、1個工兵連、1個偵察連
、1個憲兵連、1個信號特遺隊。”雖然翻譯有少許出入,但是很清楚地表明:陸
戰7團沒有配屬坦克連。陸戰7團的建製坦克部隊是團屬反坦克連下的一個坦克排
,有五輛坦克。但從陸戰隊戰史看來,從11月2日至4日的戰鬥中,這個單位完全
沒有被提及,可能不在這個地區。而前麵也提到了,第一個進入長津湖區的坦克
單位,是11月17-18日從第一坦克營派出來的一支分遣隊共6輛M4A3坦克。

SPK兄推測這個炸山是在11月4日至6日間,應該是根據吳瑞林所述,陸戰一師曾以
坦克衝擊我124師指揮部駐地三巨裏一說。可是這個所謂編成快速縱隊之說也太匪
宜所思;陸戰7團才在11月2、3日經曆一番苦戰,知道附近誌願軍有相當兵力,此
時卻不以小部隊前導哨戒刺探,先行占領兩側山頭,還會貿然以大批部隊公路行
軍自投羅網,這陸戰7團的戰術素養也未免太低了。

如果更進一步細究,緊接著吳瑞林這段有關美軍坦克衝擊124師師部的話下麵一章
,是有關370團3營事跡的說明,這更讓人摸不著頭緒。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
第2卷第43頁,370團3營參加了124師4個營在11月2日晚間對水洞與麻田洞之間陸
戰7團的反擊,直插防禦縱深,“...誌願軍該營在四麵被圍、與上級失去聯係的
嚴重情況下,與數倍於己的美軍激戰一天一夜,殲敵330餘人,擊毀汽車40餘輛,
於3日22時突出重圍。隨後,第3營在糧彈俱絕的情況下,靠野果充饑,以堅韌不
拔的精神,轉戰兩夜一天,勝利歸建。”把這段話與吳瑞林的說法此較,可以發
現出入甚大。如果吳說指的是11月2日夜間的反擊,那當日何有美軍坦克衝擊124師
師部之事?兩天三夜的奮戰與七天七夜的搏鬥也相去甚遠。如果3營真的出動擊退
了11月4至6日對124師師部的衝擊,那也就是說,第3營在11月5日歸建後,未曾休
息,隨即投入戰鬥擊退陸戰隊,並且再度深入美軍縱深,“與敵人搏鬥七天七夜
....繞過赴戰嶺以東,勝利返回”。

《抗美援朝中的42軍》對黃草嶺戰鬥的參考價值如何,請自行判斷。

陸戰一師在撤退途中僅采炸橋而非炸山斷路,除了炸山對步兵影響不大外,更可
能的原因是炸山需要時間勘查地點並且準備,通常還得鑽洞。當時陸戰一師是在
且戰且走的撤退行軍途中,一個地形要點從奪下到隊伍通過不過數十小時,時間
上可能不允許。這跟誌願軍阻擊包圍,控製山地可達一周以上的情形截然不同。
當然,這隻是我的推測。進一步來說,“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不是SLA 馬歇爾
的個人意見,而是對各級官兵訪談後綜合意見的匯總。所以,對於誌願軍沒有炸
山的疑惑,可以看成是陸戰一師各級指揮官及參謀的普遍看法。不管42軍炸山的
實情如何,單就九兵團而言,如果會因為沒有足夠炸藥而未采行這個阻絕機械化
部隊的最佳手段,責任誰屬,自然該辨明;當然,如果SPK兄要說九兵團這麽大個
10多萬人的部隊裏搜羅不出幾百公斤的炸藥,而42軍卻可以,那我也無話可說。

架橋的問題,陸戰隊戰史中很明確地說明下碣隅裏的師資材堆積場沒有預製的橋
段可供使用,僅能架木橋,但是時間上並不允許。美軍對空投橋段的準備從4日就
開始,6日就曾進行空投試驗失敗,6日的要求僅是把經過精密計算後的要求數量
上報。這些都是枝微末節,但是SPK兄說的“當時已經發現誌願軍部隊控製了1081高
地在內的可以瞰製水門橋的地域,當然不可能立即去架橋,難道等著被誌願軍再
次破壞嗎?”卻正好驗證了我前麵的論點,不管是撤退還是進攻,麵對阻擊的誌
願軍部隊,美軍難道會不先控製被破壞的道路設施附近的地域,直接立即去施工
,等著被誌願軍再次破壞嗎?爭奪崇山峻嶺的戰鬥要消耗多少部隊和時間?這是
利用地形迫使美軍進行較不擅長的步兵作戰,以己之長對敵之短,而且是處處仰
攻的山丘爭奪戰,美軍的機動力完全無法發揮。

我想我已經論證很多了,東西線間的道路要以較小的兵力阻絕達一段相當久的時
間是很容易可以辦到的。在此期間,西線已經獲得決定性的結果,東線發展如何
已無足輕重。如果美軍還留在東線,即使集中,從朝鮮戰爭全局來看,那不過是
重複兵力分散容易遭各個擊破的錯誤,西線在蒙受損失敗退之際,可無法變出部
隊來擋住誌願軍潮水式的進攻。SPK兄卻還是一直認為東西線間的道路很容易打通
,美國軍隊工程能力可以有超乎現實的表現,誌願軍擔任阻擊部隊無法使用炸山
斷路戰術有效阻絕遲滯美軍進攻,而東西線同時打殲滅戰是唯一可以使用的手段
。對此,我是無法苟同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