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陽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時候。。。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豐子愷談名畫》

(2009-02-01 12:36:22) 下一個

最近讀了一本書:《豐子愷談名畫》。是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我前年在上海福州路書店裏買的。

這書似乎是豐子愷上課的講稿,文字相當淺顯,近口語,不時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十分耐讀。豐子愷是 1975 年去世的,書的內容當是作者文革以前的作品。全書分十二章,從近代美術的起始人米勒到現代的凡高和畢加索,都作了介紹。

出國前,我對西洋美術所知甚少。出國多年,又在歐洲,旅遊時去過很多博物館,看到不計其數的美術作品,麵對如此浩瀚的藝術海洋,深感自己知識的貧乏。因此曾買過一本關於世界藝術史的巨書 : Art through the ages 。 1200 多頁,重得一隻手幾乎拿不動它。煌煌巨著,始終沒有雄心去把它哪怕瀏覽下來。豐子愷這書好,書不大,僅 200 多頁,近於 Pocket, 介紹了 120 多幅知名的作品,勾勒了輪廓,提供了基礎,對如我這樣的入門人,真是非常適用。

讀後才知道,原來美術的發展,是一條從真實走向朦朧,從客觀走向主觀的過程。米勒的那幅《拾穗》,如此形象地展現了麥場收割後的場景,和拾穗人的辛勞和困苦。那是美術的寫實時代,那時出名的畫家都著眼於真實的人和事,於是就產生了很多的肖像畫和場景畫。前者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庫爾貝的《篩麥的女人》,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後者如大衛的《拿破侖加冕》,德拉克洛瓦的《市街戰》。此後,新一代的畫家們就放棄了纖毫畢現的畫法,而出現了追求印象的畫風。盡管曾遭到寫實派的攻擊和反對,印象派自登上舞台後,終於站穩腳跟,打出一片天下,出現了像莫奈的《睡蓮》《日出》,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德加的《舞女》等等作品。印象派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追求色彩,追求光影,追求神氣的凡高和高更,以及追求立體效應和三維幻覺的畢加索。他們被稱之為新印象派。這時,客觀的事物已經不再重要,主觀的感覺成了畫家熱衷的主題。

我是一個習慣了現實作品,也喜歡早期印象派,但對當代新印象派深感惶惑的人。豐子愷在書中用了不少篇幅,教我們如何欣賞這些當今的藝術作品。他說我們觀察事物有兩種方法,一是依照物體的實際樣子來觀察,一是依照我們心中對它所起的感情來觀察,這就是現實派和印象派的區別。他還用了中國的成語,如 “ 酒綠燈紅 ” , “ 柳腰櫻唇 ” 來作例子,說這些成語在這兒所表現的也是一種主觀的視覺效應。他還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 “ 這是繪畫,不是地圖,不是記賬,請你用看畫的眼睛來欣賞,不要帶了查賬的眼睛來探索 ” 。當我對那些現代的抽象作品不以為然的時候,是不是因為用的是查賬的眼光呢?

除了談畫以外,書裏有很多關於畫家的故事,既有趣,又發人深省。比如,他告訴我們,法國畫家米勒,幼時家貧,天天跟父親在田裏勞動。閑時就塗鴉畫畫。一次,在地裏看到一個老人,他就牢記此人的形象,歸來後再把他畫出。父親看了,感到孩子有才能,從此就不叫他下田勞動,讓他在家畫畫。幾天後,他叫兒子畫了兩幅畫,就帶他進城去見一位名畫家。名畫家很嚴肅,老爸惴惴不安地說明來意,呈上兒子的畫,站在一旁。畫家看完畫,半天才歎一口氣。老爸慌忙道歉,說鄉下孩子,每天都在田裏勞動,沒才能 …… 。不料這畫家對米勒的爸爸說: “ 你把這樣聰明的孩子關閉在鄉下,叫他種田。你的罪過不小! ”

又如達芬奇畫《最後的晚餐》,什麽都畫好了,獨缺叛徒猶大的麵容,久久沒畫。因為他一直沒有物色到一個合適的醜惡嘴臉。這時,有人到主人米蘭大公那兒說達芬奇的壞話,說他故意怠工。達芬奇說,如果你們容許我把這進讒言的人的麵容畫上去,倒是挺合適的。嚇得那家夥馬上逃之夭夭。

再如印象派和寫實派之間曾打過一場一個銅板的官司。說的是美國大畫家惠斯勒到英國倫敦來辦畫展。惠斯勒是印象派。倫敦有一個極有權威的大批評家叫羅斯金,猛批惠斯勒,甚至說他的畫隻是 “ 把顏料瓶倒翻在畫布上給大家看 ” 。惠斯勒一氣將羅斯金告上法庭。麵對兩位大人物,麵對創作自由和批評自由,法官兩麵都不想得罪。最後就判羅斯金批評不實,罰他一個銅板。惠斯勒滿意,他贏了。羅斯金也高興,當堂扔下一個銅板,感到這幾近兒戲的判決,並沒有真判他輸,而且多少還帶點對對手的譏諷呢。

書裏還有很多作家在成才途中的感人故事。很多畫家的成名都和某些人的慷慨幫助分不開。米勒曾十分窮困,他在日記中寫道 “ 我們隻有兩天的柴米了,用完了叫我怎麽辦呢?我的妻子下月要生產,我卻隻能空手等著 ” 。幸好當地官府得知後,立刻派人送來了 100 法郎。慧眼識英雄,這官府大人真是識馬的伯樂。又如意大利人洛倫佐,愛好美術,家藏很多雕刻。他把米開朗基羅請到家,供他生活,讓他在家住了好幾年,不但將所有家藏給他研究,還給他研究費,直到他自己去世。再如凡高的弟弟,幾乎耗盡家產,培養支持他的當時不為人賞識而又為畫癡得發狂的哥哥。讀這些故事,深深感到那個時代西人對藝術的愛好。那種俠義熱腸,總叫人感慨良深。

豐子愷這書中介紹了 120 多幅畫。下麵是其中的幾幅,從米勒到畢加索,代表一條美術發展的道路吧。《拾穗》的形象,《市街戰》的豪邁,《蒙娜麗莎》的神秘,《土耳其浴室》的細柔,《聖母子》的端莊,《維納斯》的秀麗,《日出》的迷茫,《舞會》的神采,《舞女》的絢麗,《向日葵》的光亮,《少女》的新穎,《馬上情人》的色彩都是我所喜歡的.

Millet( 米勒 ): 拾穗


da Vinci( 達芬奇 ): 蒙娜麗莎:







Delacroix德拉克洛克: 市街戰


David 大衛 : 拿破侖加冕


Ingress 安格爾 : 土耳其浴室


Kubeier 庫貝爾 : 篩麥女


Raphael 拉斐爾 : 聖母子


Botticelli 波堤切利 : 維納斯



Monet 莫奈 : 日出


Renoir 雷諾爾 舞會:


Degas 德加 : 舞女




Manet 馬奈 : 森林午餐


Cezanne 塞尚:靜物





van Gogh 凡高:向日葵




Picasso 畢加索:少女


Kandinski 康定斯基:馬上情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看了有啟發。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