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起門來自己玩

老被磚頭砸碎玻璃,幹脆關起門來自己玩吧。自娛自樂,但是歡迎朋友。
個人資料
正文

[ 依依筆記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2)

(2008-03-28 11:44:51) 下一個



[ 依依筆記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原作者: 海姆.G.吉諾特

第一章 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第二節 毫無效果的對話:說教和批評產生距離和怨恨

父母常常因為跟孩子的對話而感到失望,因為他們毫無頭緒,就像那段著名的對話所說的那樣。“你要去哪兒?”“出去。”“幹什麽?”“不幹什麽。”那些想努力講道理的父母很快發現這樣會讓人疲乏不堪,就像一個母親說得那樣:“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到我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說,隻有我衝他喊時,他才會聽我說。”

孩子經常拒絕跟父母對話,他們討厭說教,討厭喋喋不休,討厭批評,他們覺得父母的話太多了。八歲的大衛對他的媽媽說:“為什麽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要給我那麽長的答案?”他向他的朋友傾訴說:“我不跟我媽媽說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說,我就沒有時間玩了。”

一個對此很感興趣的研究者無意中聽到一段父母和孩子的談話,他驚奇地發現,他們兩個人幾乎都不聽對方在說什麽,他們的談話更像兩段獨白,一段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另一段則全是否認和爭辯。這種溝通的悲劇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我們日常的語言,對於跟孩子有意義的交流來說是不適當的。要想和孩子溝通,減少父母的失望,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談。

第三節溝通:是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另外,還要有技巧:需要

a)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後再提出建議或意見。

埃裏克,九歲,怒氣衝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親決定用一種新的方法。以前他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麽要衝我發火?”

但是,這一次,埃裏克的父親沒有這麽說,他心裏想:我的兒子對錯過了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這種失望,我可以幫助他的,隻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埃裏克說:“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裏克:我當然很失望了。父親: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 埃裏克:是的,正是這樣。

這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然後埃裏克說:“哦,不過,可以以後出去玩。”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在下午餘下的時間裏,他都很合作。通常,隻要埃裏克生氣地回家,一家人都會心煩,遲早他會激怒家中的每個成員,直到深夜他終於睡著了,家裏才能重回寧靜。這個方法有什麽特別之處呢?它在哪些地方產生了作用?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裏在想什麽,希望我們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他們的情緒隻會透露一點點,我們必須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個孩子跟我們說:“老師衝我嚷嚷。”我們不必再問更多細節,也無需說:“你幹了什麽事讓老師這樣對你?如果老師衝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麽。你做了什麽?”我們甚至不必說:“哦,我很抱歉。”我們需要向她表明,我們理解她的痛楚、她的尷尬和氣憤。

安妮塔,八歲,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地說:“我不要回學校了。”

媽媽: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麽了嗎?安妮塔: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麽努力地答題,她居然隻看了一眼就撕了。 媽媽: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麽生氣呢!

安妮塔的媽媽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如果她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著理解和同情跟她說話。

還有一個例子:九歲的傑弗裏從學校回來,看上去很不開心,他抱怨說:“老師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

媽媽:你看上去很累。

傑弗裏:兩個孩子在圖書館裏吵鬧,她不知道是哪兩個,於是就罰我們所有的人站在大廳,幾乎站了一天。

媽媽:全班同學一天不上課,就那麽靜靜地站在大廳裏?怪不得你看上去那麽累了。傑弗裏:但是我跟她說了,我說:“瓊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鬧的那兩個學生,所以你不用懲罰我們所有的人。

媽媽:天哪,一個九歲的孩子來幫助老師認識到,因為少數人的行為不端而懲罰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傑弗裏:我沒有幫上什麽忙,不過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頭一次笑。

媽媽:嗯,你沒有讓她改變主意,不過你確實改變了她的情緒。

通過聆聽、尊重兒子的感覺,承認他的想法,並且對他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表示讚賞,傑弗裏的媽媽就這樣幫助兒子平息了怒氣。

我們怎樣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們應該看著他們,聽他們說話,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經曆。我們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時的感覺,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們的感受。下麵的任何表達都會起到作用:

“那一定非常尷尬。” “那一定讓你很生氣。” “那個時候你一定很恨老師。” “那一定很傷你的心。” “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

但是,不幸的是,當遇到孩子行為不當時,家長往往意識不到是因為不安的情緒導致了那樣的行為。在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

十二歲的本的媽媽講述道:“昨天我下班回到家,還沒來得及脫掉外衣,我的兒子,本,就從他的臥室裏衝出來,開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師:‘她布置的家庭作業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麽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寫完這首詩呢?我還有上個星期的一篇短文沒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聲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馬上失去冷靜,衝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師一樣可惡,但是你聽到我抱怨了嗎?怪不得老師衝你喊,你從來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你就是懶,不要再抱怨了,趕緊開始做作業,不然你一定會不及格。’”

“你發完火之後發生了什麽?”我問道。

“唔,我兒子怒氣衝衝地上樓去了自己的房間,鎖上門,不肯下來吃晚飯。”

“那麽你感覺如何呢?”我問。

“糟透了,整個晚上都被毀掉了,每個人都很煩躁,氣氛很壓抑,我覺得很內疚,但是不知道該怎麽辦。” “你覺得你兒子會怎麽想?”我又問。

“可能很生我的氣吧,害怕老師,沮喪,無望,心煩,無法集中精神。我對他沒什麽幫助,但是當他抱怨而不願意負責任時,我就受不了。”

本原本可以說出他的感覺,而不是抱怨,那麽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這麽說:“媽媽,我害怕明天去學校,我必須完成一首詩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煩,無法集中精神。”他的媽媽可以同情她的兒子,承認他的困境,她可以帶著情緒地咕噥一聲,然後說:“唔,你擔心明天早上之前寫不完一首詩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覺得著急呢。”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他們通常會生氣,然後把他們的窘迫遷怒於他人,而這常常激怒父母,然後父母就責怪孩子,說一些事後會覺得後悔的話,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既然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很難,那麽如果父母能夠學會傾聽在他們憤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擔心、失望和無助,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父母不要隻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是要關注他們心煩意亂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隻有當孩子的心情平靜時,他們才能正確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舉動——

在上麵這個例子中,正確的舉動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夠聽得進別人的話。

“這樣想是不對的”這句話並不能平息孩子強烈的情緒,或者父母試圖說服他們“沒有理由那麽想”也是無用的。禁止並不能使強烈的情緒平息,但是如果聽他們說話的人接受他們的想法,並表示同情和理解,那麽他們情緒的強烈程度就會減弱,身上銳利的尖刺就會消失。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孩子,同樣也適用於成年人,下麵摘錄一段父母討論小組的話,就正說明了這樣的情況:

組長:假設現在是一個早晨,一切事情都好像亂套了。電話鈴響了,孩子在哭,在你發現之前,麵包也烤焦了,這時你的配偶看著烤麵包機說:“天哪!你什麽時候才能學會烤麵包?”你怎麽回答?

A:我會把烤麵包扔到他臉上!

B:我會說:“你自己烤你那該死的麵包吧!

C:我會很傷心,隻有哭。

組長:你配偶的話讓你對他或她怎麽想?

父母:氣憤,憎恨,不滿。

組長:你介不介意重新烤一爐麵包?

A:除非我下點毒藥進去!

組長:你覺得你這一天會怎樣?

A:整天的心情都會被破壞了!

B:我會感覺很愉快。

C:我會很開心,會擁抱他,親吻他。

組長:假設同樣的情形:麵包烤焦了,但是你的配偶看著整件事情,然後說:“哎呀,親愛的,對你來說這真是一個倒黴的早晨:孩子,電話,現在又輪到麵包。”

組長:為什麽?孩子還是在哭啊,麵包還是一樣烤焦了啊。

父母:那沒關係。

組長:是什麽原因讓你們感覺不同?

A:你沒有被批評,你會很感激。

組長:你會有怎樣的一天呢?

C:開心、歡快的一天。

組長:現在給你們第三個場景:你們的配偶看到麵包烤焦了,平靜地對你說:“親愛的,讓我來向你展示一下如何烤麵包吧。”

B:噢,不,那比第一個還糟糕,讓我覺得自己很蠢。

組長:現在,讓我們看看對烤麵包事件的三種不同處理方法如何應用在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中。

A: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總是對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該懂得這個了,該懂得那個了。”這一定讓我的孩子很生氣,而通常他也確實很生氣。

B:我總是對我的女兒說:“讓我來做給你看,做這個做那個。”

C:我總是被批評,都習慣了,因此對我來說也是很自然的事,而我說的那些話正是當我還是小孩子時我媽媽對我說的話,我為此很恨她。我從來沒有做對過一件事,她總是讓我一遍遍地做。

組長:現在你發現你自己對你的女兒說同樣的話?

C:是的,我根本就不喜歡這樣說,我那麽說時也討厭我自己。

組長:現在我們看看從烤麵包事件中能學到什麽。當我們對心愛的人有了不好的感覺時,如何才能幫助我們改變這種感覺呢?

B:有人能夠理解你。

C:不責怪你。

A:不用告訴你如何改進。

這篇短文說明了語言的力量,它能夠產生敵意,也能夠製造快樂。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我們的反應(語言或情緒)能夠對我們的家庭氣氛產生顯著不同的影響。

[ 依依的話 ]

我的女兒還小,無法知道遇到上述那些情況,她會如何反應。但是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同樣的問題。

我曾經是一個很好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門門功課優等。但是有一個學期,我們換了一個數學老師,本是當年大學裏的研究生,數學高才,因為某種原因降調到我們這個附屬中學當老師。這一個學期,剛好是可是學習解析幾何的時候,對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學生來說,等於開始一門完全不曾接觸的新學科,不但難以理解,而且完全沒有頭緒。

老師講課如同天馬行空,才大如海,但是有時不免忽略細節。他的考核方式也很奇特,一學期六次單元測驗,每次隻出五題,每題二十分。判斷正確與否的根據,不計過程隻看最後的結果。數字答案對了,就是滿分,錯了,就是零分!

第一次單元測驗下來,我得了前所未有的五十分!兩道題答案正確,一道題裏有兩問,我對了其一。而全班平均成績是不及格!但是有一些平時成績並不太好的同學,因為最後許多題做不出來,趁交卷時的混亂抄下了最後的正確數字答案,反而得到了比較高的成績。這令我滿腹冤屈,覺得老師如此判卷十分不公。

這次成績將使我失去這一個學期的優等,更加不幸的是,我的姐姐曾和我上同一所學校並且共一位老師。也許因為年代不同,她十分景仰他的才華,也喜愛他的教學。當我回到家裏,不得不向父母報告成績的時候,她的疑問使我的失敗顯得更加不可饒恕。

我母親對我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這也是我不敢有半點失誤的原因之一。她看到成績以後,可想而知,第一反應就是痛罵我一頓:

“你怎麽會考成這個樣子?!上課的時候你認真聽講了嗎?你用功做習題了嗎?”接著,她就感慨,女孩子一上高中,就心不在焉,成績就會下滑雲雲。當時大有一種我這一生的輝煌就此完結的氣氛。

她這麽說很傷我的自尊心。我也開始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江郎才盡,從此會一蹶不振。但是除了哭泣,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好。

我的父親是大學裏的教授,一生可謂桃李滿天下,教過各種各樣的學生。他起先並不急於對我的壞成績定性,而是仔細檢查了我的考卷。然後,他阻止了我母親對我喋喋不休的埋怨。

他告訴我,他研究了我的考題,認為一點不難,以我的能力應該完全勝任解答:“我相信你能夠做到的。”他很和藹地鼓勵我,“你一定是考試的時候太過緊張了吧?我看過你的解答,大部分思路都是對的,為什麽到後麵就算錯了呢?”

最後,他又說:“老師也是對的。數學就是要解決數的計算問題。計算錯誤也可以說就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他這麽說令我心服口服,不再抱怨老師改卷的不公。

重新做過那些考題以後,我發現父親是正確的,隻是因為我太過緊張,把有些並不深奧的問題想得太複雜,越解到後麵越令自己的思維混亂,所以後麵一半的試卷都做到半途而廢,再回頭又失去了時間,更加無法解開眼前的迷霧。

“其實並不難,我的確可以做到的。”

我對自己重新升起信心。當然,由於第一次測驗的重大失誤,我也對這門功課更加小心謹慎,平時勤為練習,有不懂的地方和老師積極溝通,及時解疑。到了這一學期結束時,我和任課老師的關係已經極為融洽。而且,後麵五次考試,我都拿到了滿分,因此,還是最終保持了我的全優成績。

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父親的理解和鼓勵,使我放下包袱重生勇氣,看到自己的能力。如果,他也是一味地責罵,我可能真覺得自己到了所謂的瓶頸,失去了繼續努力的信心吧。

mysign      依依我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ongfangshaoer 回複 悄悄話 頂;喜歡每一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