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越王勾踐劍,答來自大涼山

(2009-01-07 07:10:58) 下一個
http://tupian.hudong.com/a2_47_00_01300000013054120463008701948_jpg.html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麵鑲有藍色玻璃,背麵鑲有綠鬆石。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1號楚墓中出土。 

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劍身絲毫不見鏽斑,劍刃鋒利無比,可以一次劃破20層白紙。該劍出土後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麵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了,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越王勾踐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製成的,這已為現代科學分析所證實。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表麵裝飾有多種,采用錫是其中之一,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
劍身劍身靠劍格處有八個鳥篆錯金銘文,解讀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在大篆、小篆出現之前,鳥篆體便已廣泛使用,它是春秋時期的古文字,融會鳥蟲的象形圖案,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但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書體,它又具有嚴格的書寫規範,絕不可胡寫亂寫,所以這八個字的解讀是不會錯的。據郭沫若的說法鳩淺就是勾踐,因此這把劍被稱為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劍身兩側刃呈兩度弧曲,即側鋒先向外呈細微的弧線,至劍中央處最寬,然後再呈弧線向內,最後聚成尖鋒,這樣的劍形表明是以直刺為主要功能。兩度弧曲的側刃更利於紮刺,在刺入敵體後可擴大創傷麵,便於拔出再戰。
古劍各部位名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