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新聞

社會最新動態,應有盡有,嗬嗬
正文

長城可能落選世界新七大奇跡

(2007-05-30 00:07:57) 下一個
先消除“瀕危”,再說“新七大奇跡”的事吧

  中國長城可能將無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瑞典國際文化保護組織聯合發起評選的世界“新七大奇跡”稱號。主辦方稱長城目前投票總數在前七名之外。為此,中國長城學會展開拉票活動,開通了收費短信投票,鼓勵更多市民和遊客投票。有關人士表示:“兩千年前長城已經錯過了七大奇跡的稱號,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5月29日《北京晨報》:長城可能落選新七大奇跡 投票數未公開遭質疑)

  長城在國人心目中有著符號意義的情懷和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短信投票已經被“娛樂+陷阱”的泛濫狂潮折騰得名聲掃地的當下,這樣一場類似“全民救援”的號召活動,相信會使很多人陷入矛盾的心理困境——既不願意眼睜睜看著長城落選,也會在拿起手機的時候心存芥蒂、猶豫不決。在我看來,有關部門對“新七大奇跡”誌在必得的架勢並無多大必要,而為這稱號發動和引領一場“全民保衛戰”也多少有失偏狹。

  雖然這次評選主辦方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但以“世界新七大奇跡基金會”麵世的瑞典國際文化保護組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很多人尚不清楚,如果評選活動並沒有多大的文化價值,我們大可不必太在意。此外,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以西方的文化價值體係來考量長城,本就有失公允。現在“全民動員”投票,以我國的人口之眾,更像是“以不公對不公”。再者,即使真正到了全民為長城呐喊的時候,也有一個“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問題,而不應該在文化保護上沿襲“公眾埋單部門受益”的某些行政邏輯。

  話說回來,兩千年前長城錯過了七大奇跡的稱號,兩千年來長城不依然是長城嗎?誰又能夠撼動其在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恢弘地位?既然如此,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生長在長城腳下的人們,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長城—是燦爛的光環還是有形的實質?是炫耀的資本還是精神的砥石?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守住我們心中的萬裏長城,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

  長城本身有著兩方麵的價值,一是她作為世界文化奇跡的文物價值;一是她作為民族脊梁的精神價值,在長城身上,見證了中華各民族共同融合成長的曆史。物質可以作為精神的寄托,而精神訴求又會反過來促進物質保護。但是,在百度中輸入“長城毀壞”,得到的卻是高達20餘萬條的信息,一次次破壞被一次次稱之為“民族的悲哀”。到今天,近三分之二的長城已被自然腐蝕、人為拆除、毫無節製的商業開發等因素所破壞。早在2004年的時候,長城就被列為“世界100個瀕臨滅絕的遺址”之一,去年,長城更是被國外媒體評為世界七大瀕危奇跡。

  當我們在精神架構中已經模糊了長城的背影,進而把她僅僅看作是可以用來炫耀的地標式建築,我們離心中的長城將愈來愈遠。即使為其爭得再多的榮譽光環,也都將同“世界級瀕危”一起,被踩在我們已經麻木的腳下,變得越來越虛無。所以,讓我們先保護好長城,先消除她的“瀕危”狀態,再說“新七大奇跡”的事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