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民國粵人留學澳洲檔案(五一):香山金元

(2014-12-31 07:17:44) 下一個


民國粵人留學澳洲檔案(五一):香山金元

民國初年,許多出國赴澳留學生的護照上,隻有名字,沒有姓,如果不對照其整個檔案宗卷檢索查找,許多情況下,還真無法確認其真實姓氏。金元(Gin Yuen)即是其中之一。

根據檔案中金元的赴澳護照和簽證申請表所提供的個人資料顯示,金元生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一日,是香山縣金角村人。查香山縣村名,在民國初年時,有金角環村[1],而無金角村。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當時填表時,漏寫一“環”字;或者是填表時,正是金角環村易名為金溪村不久,在海外之鄉親對此不甚了了,以為村名從三個字改為二個字,遂把最後一字去掉,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另外,我們從與金元同一年申請前來澳洲昆士蘭州銥(Ayr)鎮留學的另一位小留學生李金成所填寫之籍貫,就是“金角環村”,這亦可印證,他們應該是同村人。

另外,從金角環村起源來看,這應該是一個李姓宗族建立的村莊,全村人(或者說全村的大部分人)都應該姓李,金元隻是名字,全名顯然是李金元,極有可能與上述提到的李金成是同輩的族親。而檔案中提到的金元的父親名字Lee Tuck Nain (李德年?[2]),亦說明金元是金角環村李氏宗族的成員,在申請護照時因隻提供了名字,故全部可查找到的檔案材料中均沒有出現他的姓氏。實際上金元的全名應該是“李金元”。

為金元赴澳留學提出申請之年份,是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當時,金元年方十二歲,為其申請護照和簽證之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其父親或長輩親友,然而申請表上沒有說明這種關係,隻是填寫了一個英文人名(Charlie Dick),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的官員根據讀音,將其譯成“差厘的”。從這個譯名看不出此人是歐裔人士還是華裔。出現這樣的情況,也許是當時填寫表格的這位官員在處理僑胞此類申請時隻是照章辦理,不作進一步的查詢;或者此人即便是具有華人血統(比如混血),但因當時的環境所迫,一直使用這種逼真的英文名,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因而此處金元前往留學地點之落腳處亦即住宿地點,被寫成“差厘的”,資助人或監護人也被寫成“差厘的”,但每年供給之膏火費則留作空白,最後在代領護照簽證之申請者一欄上簽名者,仍然是“差厘的”。金元將要前往留學的地方,是昆士蘭州的厭麻爐(Emerald),這是一個位於昆士蘭州中部距海岸約三百公裏的小鎮,距海邊的大埠洛今屯(Rockhanpton)市約二百七十公裏之遙。而金元將要注冊入讀的學校則是一間“皇家學校”,即厭麻爐公立學校(Emerald State School)

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在接到金元的申請材料之後,並未馬上提供護照,而是等了兩個多月左右的時間,才於七月六日由中國駐澳總領事魏子京為金元簽發了編號為302/S/23的中國留學生護照,簽證則可能是在其後一二天獲得。從接到申請材料到最終簽發護照這一段時間,極有可能是為了確認申請者之監護人身份及資格等事宜,而昆士蘭州之厭麻爐小鎮與中國駐澳總領事館駐地墨爾本又相距甚遠,往返需時,這些可能都是導致延誤之原因。應該說,總領事館在獲得澳洲內政部給申請者之簽證之後,通常都是非常迅速及時地將護照寄往中國申請者之家鄉,以便其收到護照和簽證之後,及時收拾行囊,赴澳留學。可是,過了一個多月之後,金元在中國的家人反饋說沒有收到這份護照,也就是說,該護照在郵寄過程中極有可能給弄丟了。於是,為保險起見,魏子京總領事於八月十四日再次為金元簽發了一份新的護照,編號為317/S/23,並於同日獲得內政部的補簽,然後將其寄往中國,即金元的家鄉。

與中國總領事館迅速及時補發護照形成對照的是,金元並沒有在接到護照後便束裝赴澳,而是引而不發,姍姍來遲,直到來年的年底,才從香港乘坐東方號(Eastern)班輪,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抵達昆士蘭州首府布裏斯本入境,開始他的澳洲留學生涯。

如果正常的話,到一九二五年初新學年開學後,來澳留學的金元就應該在其申請護照和簽證時所選定的學校——厭麻爐公立學校正式入學上課了。事實上,澳洲當局開始也一直相信金元入讀的是厭麻爐公立學校,因為洛今屯警察局在一九二五年四月中的報告說,根據厭麻爐公立學校校長的報告,該校的中國學生金元一直在就讀,各方情況皆好。但是,內政部隨後於七月份根據自己的渠道獲得的厭麻爐公立學校校長的報告則表明。上述警察局報告中說的那位中國學生並非金元,而是一位名叫麥門曠(Mark Moon Kong)的學生,而且他還是該校中唯一的一位中國學生。因此,內政部要求當地海關盡快弄清楚,既然在厭麻爐沒有金元的蹤影,哪他到底是在什麽地方上學?到八月中旬,根據洛今屯市海關稅務官員的報告,金元實際上是在洛今屯就讀一間修會學校,即聖帕璀克學校(St Patrick’s School)

這裏實際上也牽涉到金元父親的身份問題。如前所述,代金元申請護照和簽證之人,名為差兀的(Charlie Dick),其與金元之關係為何,沒有予以說明。到金元入境澳洲時,移民官員從金元那裏得知,其父為Lee Tuck Nain (李圖枬),報稱是洛今屯市威廉街(William Street)上之果菜商。可是,洛今屯市海關稅務官員在報告中則說,金元之父親名叫Charlie Leong Mun (李良民?),此時是位於洛今屯市威廉街上之“元記”果菜雜貨店之夥計。該海關稅務官員也在海關辦公室裏與時年已過十三歲半的金元見麵交談,得知他乘坐東方號班輪抵達布裏斯本之後,就直接到了洛今屯,並在聖帕璀克學校就讀,根本就沒有涉足厭麻爐一步。該官員確認,此前警察局報告說金元在厭麻爐公立學校就讀一事,是擺了烏龍,將麥門曠誤認為金元之故。從上述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元父親的身份難辨,他到底是果菜商還是夥計?他的名字也有好幾個,到底哪個才是他的真正的名字呢?綜合檔案資料來看,金元父親之英文名是叫做Charlie,這點應該是確定的;其中文名則叫李良民,也有可能是叫李圖枬。在一九二四年底金元入境澳洲之後,其父是元記果菜雜貨店夥計的可能性最大,不然金元也不會在入境澳洲之後,就直奔洛今屯。如果這一點成立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解釋,在遞交護照和簽證申請之一九二三年,Charlie極有可能是住在厭麻爐,當時他也確實是想讓兒子金元入讀厭麻爐公立學校;隻是其後他便離開了這個小鎮,到海邊大埠洛今屯討生活,而元記果菜雜貨店就為其提供了生活的基礎,即在該店充任夥計。而在還沒有經曆過澳洲生活的中國人看來,作為果菜店東主抑或夥計,其實二者職責相差不是太遠,有時候甚至二者之形象和性質也是模糊的。這也可能是金元在入境澳洲時回答移民官員提問時,報上父親乃經營果菜店之商人的緣故吧,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店主和夥計有何區別;何況當時很多情況下,夥計也在店鋪中入有適量的股份作為投資,這種情況在當時的華人中是常見的。

在搞清楚了金元所在之地點以及入讀的學校之後,問題得到了解決,隨後他的續簽亦順理成章地通過,他也在一九二六年轉入本地的另一家教會學校——基督兄弟書院(Christine Brother’s College)讀書。總體而言,金元的學習成績尚稱滿意,操行亦獲好評。就這樣,金元波瀾不驚地在洛今屯讀了二年書。

就在一九二六年底,中國駐澳總領事館剛剛為其申請到次年的續簽之後,十五歲的金元突然於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昆士蘭州的湯士威爐(Townsville)乘坐“常德”號班輪,離開澳大利亞回國了。是什麽原因導致他在留學二年之後就返回中國,檔案中沒有透露任何信息;他日後是否重返澳洲,也沒有查找到任何線索。


1923428日,為金元來澳留學事宜,差兀的(Charlie Dick)向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申請護照和簽證所填寫的申請表。


1923814日,中國駐澳總領事魏子京為金元簽發的中國留學生護照。


1925728日,內政部秘書要求昆士蘭州海關查清金元到底在哪裏上學的信函。



[1] 據相關資料表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有李沛美、沛德兄弟倆等,從隆都湧邊(屬今沙溪鎮)遷此建村。該村東倚梅嶺,南有陳薄坑溪水注入石岐河,溪流狀似獸角,李沛美讚此乃"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地,遂命名金角環。這一段資料也說明,該村是以陳氏宗族聚居而成。民國六年(1917)該村之村名易稱金溪。1983年並入福湧鄉,198612月複分;2002年,原福湧村、寮後村、金溪村三村合並為新的行政村,辦公地點設在福湧。2006年,該村改製為社區。

[2]  此處提到的金元父親的名字之時間和地點,是在他入境澳洲時之海關記錄,是移民局官員詢問金元之結果,應該比較準確可靠。這個金元父親姓名的中譯名“李德年”,是經網友Luc611的指點,得以更接近廣府話的發音。特此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c611' 的評論 :
嗬嗬,我們現在都是“草包'!
Luc61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鬼穀雄風' 的評論 :
那是因為他們的中文發音都以各自的方言為主,鄉音太重。記得在中學時期,我們這些海外學子,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都收聽蔣介石親自發表的“告海外青年文書”,他的第一句開場白是“各位僑胞!”,但聽進我們耳裡的卻是他的寧波音國語:“過位草包!”(一笑)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c611' 的評論 :
那個時代的許多外交人員,來自閩、粵及江、浙二省為多。他們對英文的中譯名,有時候很讓我們抓狂。
Luc611 回複 悄悄話 彼此切磋!切磋!我的台山話和中山話也並不靈光,很少接觸。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c611' 的評論 :
謝謝兄台解惑。確實,李德年代譯名可能更準確。麥門曠達名字沒有錯,檔案上就是這樣寫的。尤其是你對“差兀的”名字的解釋,很有力度和內涵。我個人能聽懂大部分粵語,但說起來不靈光,更沒有探究其語義和文義之能力,慚愧!我應該將其改為“差厘的”。
Luc611 回複 悄悄話 Lee Tuck Nain 音譯為李德年比較接近。Mark Moon Kong 似乎是麥滿江或麥門光。另外,Charlie Dick 的中文寫法,“Char 差 lie 兀 Dick 的”,那看似“兀”的字,我記得小時候常看到老一輩的人把計算利率時常用的一分一厘的“厘”字用草書寫成那樣,看來民初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的官員就把它當作簡體字來用,粵音“差厘的”剛好就是“Charlie Dick”,這個譯名一點都不搞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