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在新不列顛島的苦工生涯——《南太平洋祭》(17)

(2011-07-11 00:30:32) 下一個


第三章 殘酷的戰俘勞工歲月(3)

 在新不列顛島的苦工生涯

 中國戰俘勞工在亞包所做的苦役及經受的苦難,與日軍在當地的戰爭態勢密切相關。

  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就已計劃要利用當地的人力資源,尤其是亞裔戰俘,以應其戰時之需。因此,在戰爭初期俘獲大批的盟軍戰俘之後,日軍便將他們分別送往日本、台灣、朝鮮、滿洲、海南島等地關押做苦工,而仍留在東南亞的戰俘,最著名的就是將其大批送往泰國與緬甸邊境修築鐵路。

 新不列顛島是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前線基地,憑據亞包與盟軍在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群島等地爭奪激烈,對於附屬軍隊的特殊勞力需求很大。這些特殊的勞力被編成各類不同工種的團隊或服務隊,直接附屬於日軍部隊,雖然置之於前線,但不屬於戰鬥部隊,而是這些戰鬥部隊的附庸,為其服務。僅以亞包為例,在這個日軍陸海軍要塞及其周圍地區,自1942年底開始,日軍就將大約7000名左右在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俘獲的英屬印度兵和荷屬印尼兵戰俘陸續運送至此;並且為了避免外界對其違背日內瓦戰俘公約的抨擊,日軍還以“假釋”的名義,將這些身份不同的亞裔戰俘視同勞工,編為不同性質的日軍輔助團隊,的土地和海洋服務隊、建築隊、運輸隊等等,為日軍修築公路、修建和養護機場、伐木、挖掘戰壕掩體、防空隧道,在港口裝卸貨物和彈藥軍火,以及為物資供應日益短缺的日軍捕魚、種植蔬菜糧食等各項勞務,以補充其日常所需。[1]

 進入1943年,隨著美軍空襲力度加大以及對盟軍隨時可能登陸攻占亞包要塞的恐懼,日軍第八方麵軍司令部在亞包東北方20公裏的地域內修築地下要塞,在地下修築兵營、工廠、飛機庫,把9萬至10萬多日軍全部潛藏在地下。居住區裏有居室、辦公室、會議室和食堂。而居住區之間,則挖掘隧道予以連接。實際上,每個居住區就是一個洞窟,能住進1000人以上。連接各洞窟的隧道,總長約計370公裏,足夠日軍10萬左右的軍隊生活、起居、貯藏物品、作戰等活動的需要。與此相適應的是,日軍的野戰醫院和兵站醫院也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得到日光照射,遇到危險便能轉移到地下病房去。要塞炮兵陣地的設計最費苦心。因為需要向敵方射擊,不能完全潛藏在地下,但又不能暴露於野外。於是,日軍便在地下或山麓的洞窟裏鋪設運送大炮的鐵軌,需要時便推到地表轟擊,擊畢縮回。日本的軍工生產人員還在洞窟內利用亞包市閑置不用的自來水管和下水道管,製造了200門迫擊炮、300個火焰發射管及幾萬發炮彈和槍彈。在強大的盟軍圍困攻擊下,亞包的日本人利用大批亞裔戰俘的人力資源並在他們的協助下, 10萬左右的日軍官兵構成了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地下王國。[2]


日軍第八方麵軍在亞包及其附近的兵力部署圖。
[3]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戰俘被日軍強運到亞包,與其他的亞裔戰俘一道,成為日軍在西南太平洋戰場前線的特殊勞工,成為日軍構築亞包要塞的犧牲品。


[1] 詳見Maekawa Kaori, Forgotten soldiers in the Japanese army:Asian personnel in Papua New Guinea (Symposium paper)

[2] 參閱李庚辰、趙尚樸:《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秘史——兵分兩路美軍開始大反攻 圍而不打日軍困守拉包爾(連載之十四)》,載《環球軍事》2003年第2期, 52-53頁。

[3] 出處:[War Crimes - Military Tribunal - IMAMURA Hitoshi (General)AWC 2121: Unit - 8th Japanese Army Group: Place and date of Tribunal - Rabaul,1, 2, 5, 9, 12, 13, 15 and 16 May 1947], A471 81635 Part 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