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故土雖離,積習難改——澳大利亞華人曆史鏡像輯匯(1)

(2010-09-16 22:53:32) 下一個


故土雖離,
 積習難改
——澳大利亞華人曆史鏡像輯匯(1)

澳大利亞華人華僑人數眾多,現在已有百萬之數,幾占澳洲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

華人移居澳大利亞可追溯到一八二十年代,但其大批到來則始自一八五一年。當時,英屬維多利亞領地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俗稱“新金山”),迅速掀起一股全球性的淘金熱。此時,中國正好因耕地不足、戰亂和失業等問題的困擾,大批農民正在尋找出路,尤以廣東珠江三角洲的農民為甚。因此,在此之前美洲的尋金熱已經吸引了許多中國人前往,其後有賺大錢的華工回國,令同鄉人羨慕不已,使更多人向往成為“金山客”。故不少中國人均視之為可改善生活的財路,紛紛出洋海外。於是,大批來自廣東中山、三邑、四邑和東莞等地的華工前往 澳大利亞“淘金”。一時間,華僑人數迅速增加,一八六一年,旅居新南威爾士的華工就多達一萬三千人,最多時逾四萬人。

華人最早移入昆士蘭的記錄是在一八四七年。一八六一年,該地的華人人口僅五百三十八人,到一八六四年,也才隻有六百二十八人;但四年之後的一八六八年,則增至二千六百二十九人,到一八七一年,達三千三百零五人,占當時昆士蘭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八。短時期內華人人口的急劇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與當時昆士蘭中部和北部地區發現了金礦,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開采。換言之,一八六十年代以後,澳洲大陸的淘金熱已經逐漸轉移到幅員廣闊的昆士蘭。到一八八一年時,昆士蘭的華人人口上升至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九人,占該州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在總人口中的比率達到曆史最高記錄。華人不僅在昆士蘭的淘金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一頁,同時也在發展昆士蘭的農業,尤其是甘蔗、香蕉和蔬菜等種植業方麵,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然而,隨著歐洲移民對華人和其他亞裔移民的歧視和排斥以及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打壓,華人在澳人數急劇減少。昆士蘭亦不例外。一八九一年,昆士蘭華人移民降至八千五百七十四人,一九一一年,減到五千五百一十八人。一九0一年,澳大利亞的各個英屬殖民地聯合成立聯邦政府,成為一獨立國家,也開始了臭名昭著的以限製和歧視亞裔移民為主要特征的“白澳政策”,華人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以昆士蘭來說,到一九二一年,華人人口隻剩下三千五百八十五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澳大利亞的華人人口進一步減少,隻剩下一萬多人;到一九六六年,按澳大利亞官方的人口統計,此間的華人人口為二萬六千七百二十三人。隻是澳洲於一九七十年代廢除了“白澳政策”之後,移民政策放寬,澳大利亞的華人數量才大幅上升,昆士蘭的華人人口數量也有了較大的增長。

在澳大利亞。各州華僑華人的分布情況大致上是,新南威爾士州約有四十多萬,維多利亞州約有三十多萬,西澳洲約十萬,昆士蘭州約十萬,南澳洲約 五萬,其餘北領土、首都地區及塔斯馬尼亞州約一萬左右,以各州首府為主要聚集點,向周邊輻射居住。

雖然現在百萬人數的澳大利亞華僑華人,文化水平相對比較高高,從業狀況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比如,在澳華商的活動已涉足房地產、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和金融等行業;華人專業人士則活躍在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醫衛等不同領域。但就早期來澳華人來說,主要還是從事餐館、洗衣、種菜、種植等勞作營生為主。現存的十九世紀以來的昆士蘭華人曆史照片,所反映的就是那個時代在澳中國人的形象和特點。

下麵的一張老照片,拍攝於一八七十年代,就是反映當時在昆士蘭的中國人特征的一個最好例子。而照片中華人的裝束和行為,也是當時昆士蘭的歐洲裔移民籍以區別華人與東洋人或東亞與東南亞其它地方移民的判斷標誌之一。嗬嗬,看來,祖宗留下的印跡挺難抹掉的。


1870年代(下半期),於昆士蘭的Palmer河流域金礦場,一位華人礦工坐在凳子上,穿著唐裝和布鞋,戴著圓頂帽子,抽著竹煙筒(澳洲的記載說是抽著鴉片,這顯然是誤解——並非所有抽水煙筒者,都是抽鴉片,廣東雷州半島的人抽這種煙筒海了去),麵帶微笑。是挖到了金礦,可以衣錦還鄉了?還是碰到了其他的好事?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這種特定的中國人的習慣,並非一下子就能改過來的。它已被曆史地定格在那個特定的時期了。而這個時期,正好是來自廣東四邑的華工大批湧入昆士蘭之際。

Palmer河流域金礦場,位於昆士蘭北部約克半島的約克角(CapeYork)上。這裏在1873年發現金礦,正逢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地金礦衰弱,大批淘金者財夢未圓之時。於是,在上述兩地的淘金人,包括大批華人,蜂擁北上;同時,澳大利亞的淘金熱潮在中國廣東仍持續發酵,一船船、一批批的四邑人泛海南下,於昆士蘭東北部的庫克鎮(Cooktown)登岸,直撲Palmer金礦場,場麵蔚為壯觀。一時間,Palmer河流域到處都是腦後拖著一根長辮子、穿著唐衫的華人淘金者,可謂唐人人滿為患。最高峰時,即一八七七年時,此地的華人人口高達一萬七千人之多。但潮水漲得快,退得也快。很快,這裏的華人礦工又被其它地方的金礦吸引過去。如今,Palmer河金礦遺址靜靜地躺在熱帶雨林中,默默地述說著那曾經的輝煌。而華人礦工的蹤跡,隻有當年殘留的照片可以追尋……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約克半島上的
Palmer河流域金礦區示意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