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抗戰史實探秘】從太平洋戰場上華軍戰俘中之中條山戰役被俘國軍說開去

(2010-06-28 05:48:59) 下一個

從太平洋戰場上華軍戰俘中之中條山戰役被俘國軍說開去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曾經從中國戰區將俘獲的1500多名中國正規軍和遊擊隊戰俘運送到西南太平洋的一個名叫新不列顛島的地方做苦工。三年後,戰爭結束,這批中國軍人戰俘隻有一半被澳大利亞軍隊解救,遣返回國。

        從戰後被澳大利亞軍隊在亞包解救出來的幸存中國官兵名單中,可以看到,其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中央軍第14軍和第27軍等數支部隊的官兵。從部隊番號及駐防地來看,這些官兵顯然是1941年春在晉南中條山戰役中因血戰日寇而被俘的抗日將士。

        根據記載,在抗戰時期,上述二個軍皆隸屬衛立煌任司令長官的第一戰區,長期在河南、陝西與山西境內作戰。二軍的組成如下:第14軍軍長陳鐵(轄第85師陳鴻運、第83師陳武、第94師劉明複),第27軍軍長範漢傑(轄第45師李用章、第46師黃祖勳、預備第6師陳素農)

        當時,這二個軍都隸屬於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與該集團軍的第15軍武庭麟(轄第64師姚北辰、第65師邢清忠)、第93軍劉勘(轄第10師王勁修、第166師劉希程、新編第8師陳牧農)、第6遊擊縱隊畢梅軒、第9軍裴昌會(轄第47師郭怡珩、第54師王晉、新編第24師張東凱)、河北民軍喬明禮等部一道,會同曾萬鍾的第5集團軍所部第3軍唐淮源(轄第7師李世龍、第12師寸性奇、第34師公秉藩)、第17軍高桂滋(轄第84師高桂滋兼、新編第2師金憲章)、第80軍孔令恂(轄第165師王治岐、新編第27師王竣)、第98軍武士敏(轄第42師王克敏、第169師郭景唐),在晉軍第43軍趙世鈴(轄第70師石玉衡、暫編第46師周建祉、暫編第47孫瑞琨)的配合下,自1938年春開始,就在晉南的西起聞喜,經絳縣、平陸、夏縣、陽城,東接濟源、孟縣,依托中條山脈,建立起一條堅固的防線,作為第一戰區的左翼兵團,抗擊日軍,屏障洛陽和潼關。
        1941年之前,中條山因其地理位置,是國軍在華北抗擊日軍的最主要陣地。中條山緊靠晉、豫、陝三省邊界地區和黃河大轉彎處北岸,東西約170公裏,南北約50公裏,是華北淪陷後中國正麵戰場在黃河以北所保有的惟一較大而突出的陣地,東至太行山、太嶽山、西接呂梁山,向西屏障潼關,西安、向南護洛陽,向北接同蒲路,是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略樞紐地帶,為屏障豫、陝,保障西北的戰略要地。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四年中,日軍曾先後八次大舉進攻中條山,企圖打開這道黃河北岸的防線,向黃河以南進犯。但日軍的這些進攻都被嚴陣以待的中國抗日將士打退,慘敗而回。

        1941年春,日軍認為,堅守中條山約二十六個師的中國軍隊,是擾亂華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日軍華北駐屯軍腹中的“盲腸炎症”。因此,決心要割掉這段“盲腸”,遂集中七個師團的兵力,分九路從東、西、北三麵向中條山進攻。日軍在發起進攻中條山戰役之前,先以重兵圍剿拱衛中條山外圍駐防在晉南陵川的範漢傑第27軍,使該軍遭受重大損失;爾後便在當年5月初以10萬多的精銳兵力,向堅守在中條山的第5集團軍曾萬鍾部和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發起猛烈進攻。第27軍因奉命解救第14集團軍,被日軍擊敗,大批官兵被俘。而第14軍也因在戰役中救援第43軍不及,頗有損失,部分官兵被俘。此外,裴昌會的第9軍和武庭麟的第15軍在這次戰役中,未能守住陣地,被日軍趕過黃河。僅僅幾天時間,日軍就將據守中條山達三年之久擁有18萬國軍的幾大兵團徹底包圍,分割殲滅,將中國軍隊逐出中條山。26個師的國軍被擊潰,計被俘35000人,遺棄屍體42000具。用蔣中正的話說,這是“抗戰史中最大的恥辱”。[1]而這些被俘的官兵,大部分被解往滿洲做苦工,部分被轉運到南京老虎橋戰俘集中營,也被分發往周圍做苦工。

        因此,當1942年日軍從南京戰俘集中營提選戰俘前往西南太平洋其占領的新不列顛島做苦工時,其中包括了相當部分的中條山戰役被俘的中國官兵,也就不足為奇了。從戰後在亞包幸存下來的中國官兵名冊中看到,許多人原屬部隊的番號是27軍、14軍、47師、64師等等,他們顯然都是屬於1941年駐守中條山地區的國軍部隊。

        但是,在這份幸存者中國戰俘官兵名冊裏,卻找不到被俘的八路軍官兵。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下列二個原因:

        一、毗鄰中條山國軍根據地的,是八路軍的太行山和太嶽山根據地,後二地與前者唇齒相依,互為犄角;而中條山國軍的最高指揮官衛立煌將軍,自抗戰以來,與八路軍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還經常接濟後者糧秣彈藥。有鑒於此,當衛立煌所部遭受到日軍的攻擊、形勢極為嚴峻時,按理八路軍應該配合才對,而衛立煌也應該會向後者提出這個要求。

        二、當時國共雖然有衝突,但關係並未破裂,表麵上蔣中正還是中國抗戰的最高統帥,故在中條山根據地麵臨嚴重局麵之際,近在咫尺的八路軍部隊的配合與救援,就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此,蔣中正應該也有必要向共產黨八路軍提出救援和配合的要求。如果八路軍真的這麽做了,那上述赴南洋的中國戰俘官兵中出現八路軍官兵的名單,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事實上,中條山根據地國軍麵臨被日軍全殲之際,雖經蔣中正和衛立煌緊急求援,但八路軍最終並沒有采取行動。因而,在中條山被俘的中國抗日官兵中,也就沒有八路軍將士的身影。

        下麵根據從《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中檢索到的與中條山戰役有關的電文,來說明這個問題。就其中顯現出的國共雙方關係如何,看官可自行判斷。

1、事前已判斷到日軍進攻中條山之可能,但原則上不配合。

隻有恢複國內團結才能抗禦日寇之進攻[]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日)                         
                                                   
周董(重慶),廖潘(香港),劉曉(上海),潭秋(迪化),胡陳,先念,雲逸,雪楓,朱瑞,羅陳,黎羅,彭左,劉鄧,任窮,聶彭,呂程,賀關,蕭克,高蕭[](抄送)
  ()日寇乘蔣介石注全力於反共之際,集中五個師團以上兵力分數路包圍湯恩伯、何柱國、李仙洲、李品仙[]諸軍約十五萬人於平漢以東。信陽一路為敵之主力,連日向北急進,正與湯恩伯主力激戰中,已占領泌陽、舞陽、西平、上蔡各縣,葉縣電訊已不通,衛立煌[]倉卒赴葉縣督師,洛陽政府機關向盧氏遷移。同時宿縣之敵渡過淮河占領蒙城、渦陽,正與何柱國、李仙洲激戰中。開封之敵,亦有由尉氏南下訊。潼關一帶之中央軍星夜向前線增援,敵另在荊當[]一帶作小出擊,牽製川軍、西北軍不能北援。  
  ()此次河南戰役[]是宜昌戰役[]後最大的戰役,不論其軍事結果如何,在政治上給蔣介石以很大的打擊,因他煽起皖南事變造成國共間深刻裂痕,敵乃乘虛而入。蔣介石自三國同盟成立、日美矛盾激化、英美蘇三國助華之後,即興高采烈,輕視日本,集中其精力拚命反共。乃蔣介石一手造成國共裂痕之後(皖南事變解決新四軍,一月十七日下令宣布新四軍叛變之後),敵即於一月下旬發動大舉進攻,蔣介石反共結果已如此明顯。各地應強調宣傳蔣介石此種全力對內的反革命作法,完全為敵人造機會,如不變計,必至鬧到亡國;強調地提出我黨中央解決時局的十二條辦法,隻有蔣介石立即悔禍,實行我黨中央所提辦法,才能使已被蔣介石開始破裂了的國內團結重新恢複,隻有恢複國內團結,才能抗禦日寇之進攻挽救國家於危亡。   
  ()蔣介石在我們表示強硬立場之後,又遇敵人大舉進攻,乃向我們提出廉價的妥協辦法,允許華中我軍展期北移及新四軍歸入八路軍增編一軍等條件,已為恩來同誌堅決拒絕,最後派遣葉劍英[]同誌回延商洽,今日已從重慶起飛,明日可到,蔣在危急時求妥協之心,已可概見。我們必須堅持尖銳鬥爭立場,不達到我們必要條件決不與之妥協。各地應將解決時局辦法十二條廣為傳播,使社會各界人人知道,造成有利於解決的社會輿論,是為至要。           
  附中共中央委員會向蔣介石提出解決時局辦法十二條:()懸崖勒馬,停止挑釁;()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動命令,並宣布自己是完全錯了;()懲辦皖南事變的禍首何應欽、顧祝同、上官雲相三人;()恢複葉挺自由,繼續充當新四軍軍長;()交還皖南新四軍全部人槍;()撫恤皖南新四軍全部傷亡將士;()撤退華中的“剿共”軍;()平毀西北的封鎖線;()釋放全國一切被捕的愛國政治犯;()廢止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十一)實行三民主義,服從《總理遺囑》;(十二)逮捕各親日派首領,交付國法審判。  

                                     中央書記處          
                [](劍英已於二月二日上午抵延)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手稿刊印。

          
  〔1〕 這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起草的給各中央分局、工委和八路軍、新四軍負責人的電報。
  〔2〕 周董,指周恩來和中共駐重慶代表董必武。廖潘,指廖承誌、潘漢年,當時均在香港從事統戰工作。劉曉,當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潭秋,即陳潭秋,當時任中共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迪化,即今烏魯木齊市。)胡陳,指胡服(劉少奇)、陳毅,當時分別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和代軍長。先念,即李先念,當時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雲逸,即張雲逸,當時任新四軍副軍長。雪楓,即彭雪楓,當時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朱瑞,當時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羅陳,指羅榮桓、陳光,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和代師長。黎羅,指黎玉、羅舜初,當時分別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委員和參謀處長。彭左,指彭德懷和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和政治委員。任窮,即宋任窮,當時任八路軍東進縱隊兼冀南軍區政治委員。聶彭,指聶榮臻、彭真,當時分別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呂程,指呂正操、程子華,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賀關,指賀龍、關向應,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二0師師長和政治委員。蕭克,當時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高蕭,指高崗、蕭勁光,當時分別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和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
  〔3〕 湯恩伯,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何柱國,當時任國民黨軍騎兵第二軍軍長。李仙洲,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軍長。李品仙,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4〕 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5〕 荊,指荊州,鎮名,位於湖北江陵縣中部。當,即今湖北當陽市。
  〔6〕 河南戰役,又稱豫南戰役。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四日,日軍分三路向豫南大舉進犯。國民黨軍采取了避免正麵作戰,主力機動轉移的方針,使日軍無法找到湯恩伯部主力作戰。日軍處處撲空,遂改變作戰計劃,中國軍隊則乘機反攻,逐步收複了被日軍占領的地區。豫南戰役自一月二十四日起,至二月十日止,前後共進行了十八天。
  〔7〕 一九四0年六月,日本侵略軍進攻宜昌地區,國民黨軍進行防禦作戰失利,宜昌於六月十四日失陷。
  〔8〕 葉劍英,當時任中共駐重慶代表。
  〔9〕 “東”為韻部,代一日。此電於一日起草,二日完成並發出。

日軍進攻態勢及我們對國民黨的方針[]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日)

彭左,劉鄧,胡陳,雪楓,克誠,雲逸,朱瑞,陳羅,黎羅,先念,周董[](重慶)                       
  甲、敵有占洛陽可能,湯胡衛[]主力有被擊潰可能,中條山胡衛兩軍、大別山桂軍[]均有處於狼狽地位可能,西北胡軍有一部援豫可能,反共高潮可能下降,中日矛盾仍屬第一。乙、我之方針:()政治方麵,繼續攻勢,針鋒相對跟蹤追擊,堅持十二條[],對一月十三日皖南事變[]、一月十七日反動命令[]咬住不放,在適當條件下不拒絕妥協,但目前絕不鬆口(此條由周董負責。()軍事方麵,八路原地不動,仍不鬆懈準備,新四力爭河南,不惜全力以赴(克誠即改新四番號,新四已成全國人民中極榮譽軍隊,這是皖南代價換來的)。丙、統戰方麵,彭左、劉鄧注意中條各軍,雪楓注意河南各軍,先念注意湖北、河南各軍,大大發展交朋友,共同打退日寇的進攻,良機難得,以德報怨。丁、蘇魯兩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堅決殲滅之。

                                    毛 朱 王          
                                            冬亥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手稿刊印。               

          
  〔1〕 這是毛澤東和朱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王稼祥給彭德懷和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等的電報。
  〔2〕 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和政治委員。胡陳,指新四軍政治委員胡服(劉少奇)和新四軍代軍長陳毅。雪楓,即彭雪楓,當時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克誠,即黃克誠,當時任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雲逸,即張雲逸,當時任新四軍副軍長。朱瑞,當時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陳羅,指陳光、羅榮桓,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代師長和政治委員。黎羅,指黎玉、羅舜初,當時分別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委員和參謀處長。先念,即李先念,當時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周董,指周恩來和中共駐重慶代表董必武。
  〔3〕 湯,指湯恩伯,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胡,指胡宗南,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指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4〕 指駐守在大別山地區的國民黨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的部隊。
  〔5〕 十二條,指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皖南事變後提出的解決時局的辦法十二條。見《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本卷第614)
  〔6〕 皖南事變,見《包圍韓德勤沈鴻烈以答複蔣介石對皖南新四軍之聚殲計劃》注〔7〕(本卷第611頁)
  〔7〕 指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蔣介石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布的通令。這個通令誣稱新四軍“抗命叛變,逆跡昭彰”,著將新四軍番號撤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

對日軍進攻形勢和蔣介石政治動向的分析
 (一九四一年二月七日)                 

恩來[1]同誌:                                     
  ()此次敵軍進攻規模甚大,戰況激烈,似比宜昌戰役[2]還要大些,完全是蔣何白反共計劃[3]召來的。
  ()湯集團[4]損失不小,三個軍已轉回豫西,南陽四日失陷。李仙洲[5]尚在淮河西岸,戰況亦烈。敵一路由上蔡攻占項城搗李之背,一路由亳州攻占太和迫李之前,估計李軍戰敗亦將西撤。集中在大別山的桂軍[6]主力現與後方交通斷絕變成了敵後部隊,這對桂係是一大打擊,估計莫德宏部[7]將來亦有西撤退可能。範漢傑軍[8]已從中條山南調,如洛陽危急他軍亦非渡河不可,原定龐炳勳[9]出冀南隔斷我冀魯交通的部署當然要放棄。胡部李鐵軍軍[10]已星夜東調,第八師從正寧撤至分州[11],大概是準備東調的,包圍邊區兵力已經減弱。河南戰況發展有再調一部可能。總之,“剿共”計劃已根本打破了。
  ()蔣介石原知敵人一二三月內要進攻的。他之所以發動皖南事變[12]發表一一七命令[13]及部署大軍進攻淮北、皖東、鄂中新四軍,均是想以反共停止敵人進攻,我在反共了,國共衝突擴到很大,日本會坐山觀虎鬥吧,拖過幾個月,希特勒[14]就會迫令日本南進,中國就太平了。豈知日本人的想法另是一樣,第一,時間不讓他等待。國共衝突固然很好,但你是騙我拖延時間的,倒不如利用國共衝突,乘機進攻,把你削弱,中國問題就易解決了。三十日東條[15]演說有雲:“蔣政權內部打架,固然不能抗戰,但日本決不依賴國共糾紛而是依賴自己力量解決中國事件”。故河南進攻,對蔣是一瓢極大的冷水,把他的全部幻想打破了。第二,日本人不願意我們去華北。東條公開說:“華北是日本的根據地,蔣介石要驅逐華中共產軍去華北,破壞日本利益”。這一點我們過去卻沒有估計到。
  ()在外邊宣傳時,請將佳電中“肺腑之言”那一段(從“目前正屬奸偽思逞謠言蜂起之時”起,至“深願為兩公一吐者”止,共百零二個字[16])著重指出,使國民黨及中間派想一想,目前發生在國共間中日間的危險狀況,我們實不幸而言中。他們一定要“煎迫太甚,相激相蕩,演成兩敗俱傷之局”,所以造成了“我為鷸蚌,敵作漁人,事與願違,嗟悔何及”的結果。
  ()軍事反共事實上既已終結(雖然皖東與關中邊區還在進攻),請注意蔣介石諸人如何處理國共關係。依我觀察,他們非求得個妥協辦法不可。敵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此喪失人心,他的計劃全部破產,參政會[17] 又快要開了,非想個妥協辦法,更加於他不利。此種估計是否適當,你的意見如何? 
                               
  毛 澤 東        
                                          虞酉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手稿刊印。

          
  〔1〕 恩來,即周恩來。
  〔2〕 一九四0年六月,日本侵略軍進攻湖北宜昌地區,國民黨軍進行防禦作戰失利,宜昌於六月十四日失陷。
  〔3〕 蔣何白反共計劃,指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一九四0年十一月十四日製定的“剿滅黃河以南匪軍計劃”和“解決江南新四軍案”。
  〔4〕 湯集團,指國民黨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
  〔5〕 李仙洲,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軍長。
  〔6〕 指駐守在大別山地區的國民黨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的部隊。
  〔7〕 莫德宏部,指國民黨軍第四十八軍第一三八師,師長莫德宏。
  〔8〕 範漢傑軍,即國民黨軍第二十七軍,軍長範漢傑。
  〔9〕 龐炳勳,當時任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軍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兼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10〕 胡部李鐵軍軍,指國民黨軍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第七十六軍,軍長李鐵軍。
  〔11〕 州,舊縣名,即今陝西彬縣。
  〔12〕 皖南事變,見《包圍韓德勤沈鴻烈以答複蔣介石對皖南新四軍之聚殲計劃》注〔7(本卷第611)
  〔13〕 指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蔣介石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布的通令。這個通令誣稱新四軍“抗命叛變,逆跡昭彰”,著將新四軍番號撤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
  〔14〕 希特勒,見《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注〔18(本卷第412)
  〔15〕 東條,即東條英機,日本戰犯。九一八事變後,曆任日本關東軍憲兵司令官、關東軍參謀長。一九四0年至一九四一年任日本陸軍大臣,積極主張擴大侵華戰爭和準備對美英的戰爭。
  〔16〕 佳電指中共中央以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的名義,於一九四0年十一月九日答複何應欽、白崇禧同年十月十九日()電的電報。參見本卷《打破國民黨進攻爭取時局好轉》注〔5〕。其中“肺腑之言”一段文字為:“目前正屬奸偽思逞謠言紛起之時,亟宜調協各方,統一對敵,庶免為敵所乘,自召分崩離析之禍。切忌煎迫太甚,相激相蕩,演成兩敗俱傷之局,既非中央之本心,複違德等之始願。我為鷸蚌,敵作漁人,事與願違,嗟悔何及。此則德等肺腑之言,深願為兩公一吐者。”
  〔17〕 參政會,指國民參政會。見《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注〔14(本卷第411)

2、接獲請求後,雖有表示,但無行動。

團結對敵有計劃地配合友軍作戰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四日)

德懷[1]同誌:
  前電諒達。目前國民黨非常恐慌,望我援助甚切。判斷在日寇此次打擊[2]下,國民黨不能不向我討好,國共地位將發生根本變化,我黨在抗戰中將日益占據領導地位。因此,我們的基本方針是團結對敵,是配合作戰,但決不為國民黨激將法所衝動,而是周密考慮情況,給以有計劃的配合。恩來[3]要求將晉東南、晉西北、五台、冀中、冀南、山東都包括在配合範圍之內,我意主要配合區域應是晉東南與冀南,其他作為次要配合區域(即按尋常狀態作戰)。請加考慮作出一具體計劃告我,以便轉告恩來及總顧問[4]
    盼複。(一切戰報多發西安、重慶、延安)

                                毛 澤 東
                                     寒酉(五月)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手稿刊印。

                                                             
  〔1〕 德懷,即彭德懷。
  〔2〕 指一九四一年五月七日日軍向晉南中條山地區國民黨軍衛立煌部發動的進攻。
  〔3〕 恩來,即周恩來。
  〔4〕 總顧問,指崔可夫。一九四0年十二月後擔任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和國民黨政府的軍事總顧問。

八路軍新四軍均在敵後猛擊敵人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五日)                  
                                                   
伍處長,袁處長[1]                               
  ()敵軍萬一渡河時,你們須準備遷移,除笨重物件遷到適當地點外,雲甫須同辦公廳熊主任[2]一起,隨時向他請示,並要求他保護。曉軒須同衛長官[3]一起。()向各方表示,八路軍新四軍均在敵後猛擊敵人,與正麵友軍配合作戰,決不計較國民黨的反共仇恨。惟餉彈兩缺,希望政府接濟。邊區周圍友軍開至河防禦敵後,邊區八路留守部隊堅持團結,仍守原防。()隨時將國民黨動向電告。

                                      毛 澤 東          
                                             刪午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手稿刊印。

          
  〔1〕 伍處長、袁處長,指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雲甫和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處長袁曉軒。
  〔2〕 熊主任,指熊斌,當時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辦公廳主任。
  〔3〕 衛長官,指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與友軍配合作戰堅決破壞敵之進攻[1]
(一九四一年六月九日)

德懷同誌:
  ()擬了給衛[2]一電,如同意,請拍給袁曉軒[3]
  ()袁處長轉呈衛長官鈞鑒:目前大局,非國共兩黨貴我兩軍密切合作不足以圖存,敵於晉南得手後,有進圖鄭、洛、西安可能。八路決在委座及吾兄領導下與友軍配合作戰,堅決破壞敵之進攻,為保衛鄭、洛、西安而戰。惟配合有直接間接兩種,直接配合則效速,間接配合則效遲。敝軍擔任平漢、平津、津浦、北寧、平綏、正太、白晉[4]北段及同蒲北段、中段之破襲,從遠後方、近後方牽製敵人,此間接配合也。八路以有力一部進入中條山及汾南三角地區,擔任同蒲南段、白晉南段及道清路[5]之破襲及黃河北岸之控製,從側麵打擊與牽製敵人,以利貴軍主力在黃河南岸西岸之力堵,此直接配合也。然此建議,在不諒解德等苦心之人,或以為出於乘機擴大地盤之目的,實則真欲保衛鄭、洛、西安。德等愚見,認為非有此一方麵之部署,則牽製敵人難期速效。蓋敵之重兵已集濟源運城地域,僅作遠道配合,究屬遠水難救近火,此次中條戰役[6],其明證也。德等對於兩黨兩軍關係,實望有所改善,而絕對不願增加故障,故對胡宗南[7]兄所部從宜川洛川一線撤往河防,即已諄囑邊區留守部隊不得侵越原防一步。而對中條及三角地區方麵明知有利於製敵,亦不許敝部自由行動,皆所以免誤會,圖合作也。今之建議,亦純屬進言性質,如以為可,則令行之,如以為不可,則棄置之。可否懇兄予以考慮並轉呈委座予以鑒核之處,出自鈞裁。抑猶有須聲明者,在委座及吾兄批準上述建議之場合下,敝軍到達中條及三角地區時,須請求允準發動民眾組織抗日遊擊隊,蓋德等認為唯有此策為最有效。此次中條失利之原因固多,而無民眾組織以障蔽敵之耳目,明快我之耳目,實為主因,並非兵不精將不勇或指揮不善之咎也。在上述建議不蒙批準之場合下,敝軍仍然擔任遠後方之配合,亦決不有所推諉。謹此奉陳,敬祈裁示。弟朱德彭德懷佳。  
   
()估計到上述建議可能不同意,我軍仍須在不可不打(即必須打)又不可打得太凶(如百團大戰[8]那樣)的原則下部署遠後方及近後方之配合。

                                      毛 朱         
                                          佳午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手稿刊印。

                                                              
  〔1〕 這是毛澤東和朱德給彭德懷的電報。
  〔2〕 衛,指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3〕 袁曉軒,當時任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處長。
  〔4〕 平漢、平津、津浦、北寧、平綏、正太、白晉,即今北京至武漢、北京至天津、天津至浦口、北京至沈陽、北京至包頭、正定至太原、山西祁縣白圭至晉城(當時未完成)的鐵路。
  〔5〕 道清路,指河南滑縣道口鎮至博愛縣清化鎮的鐵路。
  〔6〕 中條山戰役,一九四一年五月,日軍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條山地區發動進攻,後國民黨軍潰退,日軍隨即占領中條山地區。
  〔7〕 胡宗南,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8〕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一九四0年八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五日,八路軍出動一百多個團,在廣大民兵和群眾的配合下,向華北敵後主要的交通線發動攻擊,並配合各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作戰。這次戰役持續三個半月,進行大小戰鬥一千八百多次,攻克敵人據點二千九百多個,殲滅日、偽軍四萬六千多人。

3、積極配合蘇軍抗擊德軍的進攻。

準備在戰略上配合蘇軍作戰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

德懷同誌:
  ()前電諒達,日蘇戰爭有極大可能爆發,中蘇關係將好轉。()如日本攻蘇,敵為肅清後方計,將在華北加強鎮壓。()我軍須準備配合蘇軍作戰,目前作此準備,以待時機成熟,即可行動,但此種配合,是戰略的配合,是長期的配合,不是戰役的配合與一時的配合,請在此基點上考慮一切問題。

                                毛 朱 王 葉

幫助蘇聯紅軍我們決取廣泛遊擊戰的長期鬥爭方針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五日)                    
                                                   
恩來[1]同誌:                                     
  ()中央討論了你的來電[2],關於軍事準備,決定從學俄文,學自然科學及準備東北幹部三點著手。()關於香港,認為確實重要,準備派人,惟人選尚須斟酌,富春[3]去尚覺不夠,博古[4]去如何?()關於軍事行動,自蘇德戰起,我們即刻加緊偵察和準備破壞交通,借以牽製敵人,我們決心在現在條件下以最大可能幫助蘇聯紅軍的勝利。但由於日寇在華北已占據了四年,對大城市鐵路、礦山等已建築堅固工事,且敵我軍事技術裝備懸殊太遠,我人力,物力,地區,彈藥日益困難。假若日本進攻蘇聯時,我們在軍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若不顧一切犧牲來動作,有使我們被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這不管在哪一方麵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采取鞏固敵後根據地,實行廣泛的遊擊戰爭,與日寇熬時間的長期鬥爭的方針,而不采孤注一擲的方針。如果我們能加強彈藥、機關槍、大炮和炸藥的裝備,我們的行動效力就當更大些。尤其是步槍子彈等於至寶,因我們每槍平均隻有二十發,機關槍極少,炮則更少,爆炸的黃色火藥亦得不到。此條請告崔兄[5]並請他轉告遠方[6]朋友。()關於文電所述洛陽中條山二事已轉知彭總[7]注意。()關於見蔣[8],張衝[9]既兩次來催,似可一見,看他說些什麽,如能釋放葉挺[10]及發八路幾個月餉,國共關係即可開始轉圜。但仍不可求之過急,急則反為無效,你的不急是有理由的。()英蘇協定[11]將成世界政治的樞紐,美國在政治上隻能跟著這條路線走,不能操縱一切了。英蘇協定將影響日本,增加其顧慮,亦將影響中國,促成中蘇、國共的好轉。()第三個星期的蘇德戰爭[12]已成對峙局麵,但決戰尚在後頭,危險尚未過去。如正麵打不進,希特勒[13]將向土耳其、伊拉克、高加索出擊,這將是英蘇海陸空三軍主要配合作戰的地區。()日本集中船隻於太平洋,任板垣為朝鮮司令官,從中國調動部分兵力去滿洲[14],似在準備反蘇,但主要仍看德蘇戰爭結果,目前似尚在觀望中。                              

                                     毛 澤 東        
                                           刪午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手稿刊印。

        
  〔1〕 恩來,即周恩來。
  〔2〕 指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周恩來給毛澤東的電報。該電估計美以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經濟特權等為條件使日本不用武力南進的政策不易成功,“拖”的可能更大,壓迫中國仍是主要的。提出我們的對策是:在軍事上提高接受新武器的條件,學自然科學,學俄文和近代軍事知識等;在大後方更嚴密地下黨組織;在海外要加強黨的領導,以開展對各方麵人士的統一戰線工作與擴大民主運動等。
  〔3〕 富春,即李富春,當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4〕 博古,即秦邦憲,當時任《解放日報》社長和新華通訊社社長。
  〔5〕 崔兄,指崔可夫。一九四0年十二月後擔任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和國民黨政府軍事總顧問。
  〔6〕 遠方,指蘇聯。
  〔7〕 彭總,指彭德懷,當時任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副總司令。
  〔8〕 蔣,指蔣介石。
  〔9〕 張衝,當時是國民黨的談判代表。
  〔10〕 葉挺,新四軍軍長,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蔣介石無理扣押。
  〔11〕 蘇英協定,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二日,英國和蘇聯的全權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聯合王國政府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為對德作戰采取聯合行動的協定》。雙方約定在對希特勒德國作戰中彼此給予援助和支持;不與敵單獨媾和或停戰。
  〔12〕 蘇德戰爭,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糾集其附庸國突然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此後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一九四一年十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開展積極防禦,並於十二月發動反攻。一九四四年,蘇軍發起總反攻,全部收複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入敵人領土上進行。一九四五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五月,蘇軍攻克柏林,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13〕 希特勒,見《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注〔18(本卷第412)
  〔14〕 滿洲,指中國東北地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占中國東北地區,一九三四年三月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帝國”。一九四五年八月,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而被取消。

4、前往接收國軍敗後的中條山地區。

派一個團帶幹部去發展中條山的遊擊戰爭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七日)                  
                                                   
德懷[1]同誌:                                     
  中條山十縣既隻有敵偽全無友軍,派一個團帶幹部去發展遊擊戰爭是很對的。如有必要還可酌量多派一點,以不使衛[2]感到威脅為度。閻錫山[3]與蔣[4]矛盾甚大,向我們拉攏,王靖國[5]部隊東進,目的在占地盤吃飯,我們應讓他占一部分地盤,不與磨擦。 
                                   毛 澤 東          
                                         十七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手稿刊印。

        
  〔1〕 德懷,即彭德懷。
  〔2〕 衛,指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3〕 閻錫山,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4〕 蔣,指蔣介石。
  〔5〕 王靖國,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二戰區第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1] 詳見張旺清:《試析中條山戰役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載《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42-44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