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一位被遺忘的外交家——桂係曆史研究資料簡介(九):美國檔案(私檔三)附五

(2008-08-22 06:33:04) 下一個

一位被遺忘的外交家
——桂係曆史研究資料簡介(九):美國檔案(私檔三)附五

【在介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有關口述曆史項目的中國民國名人個檔時,曾提到有陳光甫個檔。下麵是轉載的一篇介紹陳光甫的文章,以期對該人物的了解提供線索。】


陳光甫:一位被遺忘的外交家


張振江
 任東來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歐洲國家因為希特勒德國的擴張自顧不暇,對日本在東亞的行為一味退讓、妥協。中國對西方外交處於十分被動和孤立的局麵。為了擺脫困境,國民政府選擇美國為外交突破口,於1938年9月派遣著名銀行家陳光甫等赴美爭取援華貸款?胡適同一時期也被任命為新的駐美大使 。陳光甫利用自己與美國政府官員的良好私交及其豐富的談判經驗,表現出機智靈活的外交才能,不辱使命,終於為中國爭取到了二千五百萬美元和二千萬美元兩筆貸款,中國以出售桐油和錫礦為抵押,史稱“桐油貸款”和“滇錫貸款”?亦稱“華錫貸款” 。之後,美國又分別於1940年10月和1941年2月依照桐油和滇錫貸款的模式向中國提供了鎢砂和金屬礦砂兩筆貸款,合計七千五百萬美元。可以說,陳光甫是打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援華大門的先驅者。因此,陳氏不僅在近代中國銀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民國外交史上也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陳光甫?1881-1976 原名輝祖,後改輝德,字光甫,人們習慣直呼其字光甫先生;江蘇鎮江丹徒縣人。幼年曾在漢口祥源報關行、漢口海關郵政局當學徒。1904年後留美學習。1909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商學學士學位。1910年回國後,先後在南洋勸業會、江蘇省清理財政局工作,後任江蘇省銀行總經理。袁世凱稱帝後,張勳占領南京,為掌握江蘇省的財政情況,劫持了江蘇省銀行並查抄存戶姓名,陳光甫因堅持銀行通例為存戶保密而被免職。1915年6月2日,陳光甫以十萬元注冊開辦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 ,出任總經理,開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業。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界中,陳光甫獨辟蹊徑,以“一元開戶”、“禮券儲蓄”、“教育儲蓄”、“嬰孩儲蓄”等新穎的項目,及其“不辭煩碎,不避勞苦,不圖厚利,從小處做起,為人所不屑為,時時想新法”的經營原則,使這一新成立的小銀行信譽與日俱增,實力迅速增強,到1937年時其資本總額達五百萬元,存款額達一億八千萬元,分支銀行遍布全國與世界大城市九十多處,成為全國商業銀行之冠。 

在發展上海銀行的同時,陳光甫還積極拓展其他業務,他提倡對物信用、發放鐵路貸款、鹽業貸款,創辦首家中國旅行社,首開由中國的銀行經營保險業務的先例。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陳很早就認識到中國發展的根本在於農業,強調“送銀行入內地”,並遊說外國銀行投資中國農業。為了培養農業人才,1933年上海銀行特出資在金陵大學農業經濟係設立兩個客座教授席位,聘請美英專家各一人。當時的美方教授卜凱?J.Lossing Buck,著名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之夫,後離異 ,此人後來是美國財政部部長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w.Jr 在中國的私人代表。卜凱先生對陳光甫的人品大加讚賞,為以後陳兩次赴美談判埋下了伏筆。1936年3月,陳光甫作為中國幣製代表團首席代表赴美談判,簽訂了中美《白銀協定》,挽救了國民政府危在旦夕的法幣改革,此舉第一次顯示了陳光甫的外交才能,並使他在中美兩國政府中間留下了良好印象。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抗日戰爭全麵展開。國民政府在反複權衡後,決定以中美關係為突破口,尋找外援與抗日夥伴。1938年9月蔣介石召回駐美大使王正庭,派遣學術界名人胡適為駐美大使。與此同時又派出陳光甫赴美洽談貸款事宜。 

陳光甫的使美,有三個人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他與陳光甫談判達成中美《白銀協定》,對陳的印象非常好。1938年7月摩氏在訪問歐洲時對當時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談及此事,言談之間對陳“異常欽羨信任”。摩根索還暗示,如果中國政府再派陳光甫赴美商談,他將設法幫助中國爭取貸款。第二個人是摩根索在中國的私人代表卜凱教授。他與中美雙方政界都有密切聯係,一方麵極力向摩根索推薦陳光甫,另一方麵又向中國政府建議陳光甫是爭取美援的最佳人選。第三個人是摩根索的助理勞海?Archie Lockhead 。勞海在進入財政部前曾在美國紐約化學銀行工作,與上海銀行有許多業務往來,和陳光甫有過愉快的合作,對陳大加褒獎。 

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孔祥熙沒有製定具體的求援方案,隻是要求陳爭取三至四億美元的貸款。與孔祥熙等人不同,陳光甫認為政治借款的可能性很小。為此在赴美之前,他對國內可做貸款抵押的各種產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在尼克爾森的建議下,選定桐油作為抵押品。桐油是美國軍需物資,反對援華抗日的孤立分子無由反對,更重要的是桐油屬中國當時最大的出口品,因而可能爭取到較多的貸款。他從一開始就準確地設計了這種抵押貸款方式,從而為桐油、滇錫兩筆貸款找到了恰當的形式,為以後的談判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1938年9月19日,陳光甫與席德懋?時為中國銀行業務局局長 和任嗣達?雲南昆明人,礦產品出口商 一行三人抵達華盛頓。次日便受到摩根索的歡迎,摩根索表示羅斯福、國務卿赫爾及他本人對中國的形勢均十分關注並深表同情,願意幫助中國擺脫財政困難,並指定其助手懷特?H.White 與勞海兩人負責與陳盡快討論援助中國事宜。隨後,雙方立即圍繞桐油買賣進行了一係列實質性的會談。 

一個月後,他便與財政部就桐油貸款事宜達成了協議。10月24日,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要求,進出口銀行正式同意向中國發放貸款。10月25日中國重鎮武漢失陷當晚,摩根索專門邀請陳光甫與胡適大使到家中做客,宣布貸款一事。胡適後來致函摩根索,再三強調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夜晚,稱“正當中國局勢危急的時候,這一筆錢真是有救命與維持體力的作用,也是心髒衰弱時一針強心劑”。 

由於桐油貸款款項基本全部用於抗日戰備,許多美國外交史學家都把該貸款視為羅斯福當局轉變東亞政策開始遏製日本的標誌。 

 

桐油貸款之後,國民政府並不滿足,仍努力尋求更多的美國援助。宋子文曾通過其他渠道向美方提出借款,但遭到拒絕。為此,孔祥熙婉言拒絕陳光甫的辭請,要求陳務必繼續留在美國,並在1939年5月指示陳再設法爭取一筆更大的借款。 

於是,陳光甫與胡適大使開始與美國各方交涉爭取新貸款。此時美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基金已經用完,新的預算方案尚在國會討論中。陳光甫敏銳地判定國會一定會批準進出口銀行的增資計劃,遂在私下裏開始研究美國的需求,發現美“需錫甚殷”。於是在9月份便非正式向美財政部提出中國可以用錫礦為抵押品申請貸款,得到了對方的讚同。但由於種種不利因素,求援努力總不見成效。 

1939年12月6日,陳光甫再訪摩根索財長,闡明中國時局的惡化以及對美援助的期望。指明中國抗戰已堅持了兩年半之久,國困人乏,時下到了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特別是各種軍需物資更急待補充;隨後,他表明了中國政府與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最後,他向對方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國際局勢變化非常快,如果日本正式對美國宣戰,美國的援助反而會更加困難。摩根索聽後,“頗為動容,答應極力設法”。隨後,陳光甫告知對方今天是自己59歲生日,能夠得到摩根索財長“極力設法”的允諾,實在是一件最好的生日禮物,摩根索聽後,深為陳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感動,當即親自為陳光甫預定訂了回紐約的機票,讓陳回去過一個安穩的生日,答應他將親自處理貸款事宜。在得知陳尚未與聯邦貸款署瓊斯商談後,又主動表示將親自與瓊斯商談此事。陳光甫後來戲稱此乃“奉旨度生辰”。 

摩根索的這兩項許諾,無疑是為滇錫貸款的成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陳光甫與胡適抓住這一轉機,趁熱打鐵,1939年底和1940年初,胡適兩次會見羅斯福總統爭取貸款。1月24日,胡、陳兩人又一起會晤瓊斯,胡適保證中國政府將抗戰到底,陳光甫則將桐油運美與在美購物的各種詳細資料送交瓊斯。2月1日,瓊斯在國會就進出口銀行增資一事作證時,極力為中國辯護。同時,陳光甫則以世界貿易公司董事長身份遊說美國汽車業巨頭,向他們保證如果中國再獲貸款將繼續購買美國汽車。美方最終同意再次貸款中國。4月20日,陳光甫與美進出口銀行正式簽署了滇錫貸款二千萬美元的合同。 

滇錫借款談成後,陳光甫了解到國內的桐油、錫礦運輸狀態改進甚少,擔心會因此影響中國的信譽,遂決定回國親自管理兩項貸款的善後工作。5月中旬,陳乘船離美。6月底回到重慶複命。此時,國民政府已決定任命他為經濟作戰部部長?亦稱貿易部長 ,陳光甫堅決不受,深感自己“所能辦之事為在美接洽,所不能辦之事為周旋中國複雜環境”。他危難之時受命求援,完成任務後依然脫離政界。但是為了督促桐油的運輸工作,保持中國的良好信譽,他親自到昆明設立辦事處,派專人至海防疏運存積物資,同時不顧日機轟炸危險,親自前往滇緬公路考察全線的輸運情形。在他倡導下,國民政府於1940年10月成立了桐油管理委員會,加強對桐油生產、運輸的統一管理,加之國際市場上桐油價格上揚,到1942年3月,提前二年還清了桐油貸款本息,美國輿論認為這是“世界戰時國際債史上所罕見”。為人清高的胡適對陳光甫的業績也是萬分感慨,他特別致電政府讚揚陳氏。胡適與陳光甫兩人從此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胡適還特意在送給陳氏的一張照片上寫下了他那首有名的打油詩“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隻能拚命向前”,以紀念兩人當年在美求援的日子。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急需美援。當權者想到了胡適,請他再次赴美求援,胡適竟然心動,找到陳光甫,希望兩人攜手再現抗戰之初求援成功的奇跡。陳光甫斷然拒絕,並要胡適打消這種不切實際的念頭。大陸解放後,陳光甫移居香港,周恩來總理曾托人勸陳返回大陸,陳亦有回歸之意,終因三反五反運動未能成行,後定居台北。  

曆史應該永遠記住那些在山河破碎時代為祖國的生存和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和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人們。 

?摘自《讀書》1999年第12期  

 

網上見: http://www.eact.net/duihua/200008/155220000803.asp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