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記宛西(2)/ 王撫洲

(2008-08-11 17:29:56) 下一個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記宛西

王撫洲

(四) 

    卅三年,因中原戰事失利,河南省政府改組,劉書霖先生任河南省主席,我奉命回省任財政廳長兼田賦糧食管理處處長。省政府撥遷到內鄉之丹水鎮,各廳處會則散處於丹水鎮附近數十裏內的各村鎮,有的是內鄉縣屬,有的則在鎮平、淅川縣屬。雖然是撤退撥遷來的戰時省政府,所屬各單位的員工,仍有兩千數百人,連同眷屬不下萬人。試想以這麽龐大的人數,驟然擁擠到一片偏僻的鄉村,旣要有地方辦公,還要安頓員工及其眷屬居住之所,實在不是一種簡單的事情。 

    河南省政府設於丹水鎮,已經是一遷,再遷,三遷了。開封淪陷遷往洛陽,洛陽淪陷遷往南陽、鎮平,李涵楚主席又由鎮平遷往丹水。我們於六月底來到丹水時,各廳處會的辦公處所,以及員工眷屬的居處,都已安頓定了。我所主持的機關,財政廳設於距丹水八裏之牛王廟,田賦糧食管理處則設於距丹水六裏的青龍廟(原為糧食局辦公處,與田賦管理處合併改稱田賦糧食管理處)。廳處員工眷屬則分配居住於附近三、二裏的人民家內。 

    省府改組之後,職員的更調雖然不大,總有些新調派來的人員及其眷屬,需要安頓居住。因為地方自治委員會早有通令,所以隻要就近報告當地保長,他卽負責為之調配房屋,將地方人原住房屋騰挪出來,讓省府所屬人員居住。而且值得稱道的是,住房不要房租,無償供應居住,甚至傢俱,鍋灶均可借用。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作到的事。在戰時公務員待遇低薄,生活極端清苦的情況下,減輕了公務員的負擔,使他們能安心辦公,卽是等於對政府幫了大忙,也卽是對抗戰的貢獻。 

    散布在五六十裏地以內的省政府各單位,都能維持辦公,經常開會聯係,不能不歸功於地方治安的良好。鎮、內、淅、鄧四縣是丘陵地帶,崗巒起伏,川流縱橫,設若治安不良,則各單位人員交通聯係,均將感受威脅,辦公開會均將大受影響。記得當時,我住在牛王廟,每周總有三四天往省府開會、辦公,有時到深夜十時才能歸來。坐人力車走鄉道是八裏,坐滑杆,走小路,翻兩道崗陵,涉一道溪流,約近二裏多路。深夜歸來,為貪路近,常是走小路。我常想如果不是宛西自治區,夜間決不肯走山野小路,不得已行走時,必然深存戒心,不會如此中心坦蕩。因之對於自治區又增了一番敬意,並進而研究其真實建設成就,和獲致成就的辦法,以及其組織製度。茲概略記述於左: 

    先從經濟建設方麵說起。一入自治區,最顯而易見的是遍山植樹,滿眼林木青蔥,山邊陂度較小之處,開闢了許多梯田,平地上則田園修整,道路平坦,而河川沿岸遍栽柳樹。宛西是一個丘陵地帶的農業社會,生活資源來自利用地力的各種農業生產。當地最大的災患是,大雨之後,山水下注,山洪爆發,河水氾濫,衝壞最適於耕種的沿岸田地。若是遍山栽種樹木,不僅是一項增加收入的財富,而且有保持水土,減低水患的功用。至於河川,過去因治安不靖,年久失修,洪水氾濫,河川侵奪耕地,以致河身越來越寬,平時河身外邊是一片沙灘,但一旦山洪爆發,還是不能容納洪水,而再行氾濫,侵奪耕地。針對這種情況,別廷芳便喊出「與河爭地,撥水歸漕」的口號,以治理河川為建設要政。 

   治理河川的辦法很簡單,一是選擇川流重要地點,修築堤壩,一是相度沿岸地勢,栽植柳樹。用這兩種辦法,以約束水勢,撥水歸漕,不僅防製了河川繼續侵奪耕地,而且將沿河沙灘,逐漸變成可耕農地,因之境內增加了許多耕地,也卽是增加了許多農產收穫。達成了彭禹廷當年所提的,「無山不梯田,無田不水灌」的理想。增加農產,在一個農業社會,對於改善人民生活之功效,是自不待言的。「倉廩實而後知禮,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生產增加,人民不愁溫飽,自然大有助於自治區的治安和其他建設的執行。 

    關於修築提壩,治理河道之較大工程,由縣自治會以全縣力量建設之,由建設而增長出來的耕地,則歸全縣公有,耕地的收穫劃歸教育專款。每一聯保,每一個保,每一個甲,都可以自行選擇地勢,就其力之所及,以修壩,栽柳,開發河灘為耕地,或就山勢改造梯田。所開發的河地或梯田,卽作這一單位的公產。私人如有力量,也同樣的可以自行開發河地或梯田,由他自己享有其成果,作為他的私產。於是保甲組織和人民,各就力之所及,爭先恐後去治河道,開山田,不數年間而河流就範,農產增加。可見隻要是人民共利公私互益,則建設事業很容易推動的。 

    關於維護公路交通,自治區有兩句口號式的規定,「雨後舖沙,雪後掃雪」,由各甲,或二三甲聯合分段負責。自治區的縣鄉道路都是沙土路,並未舖石,而能保持良好,汽車可以到處行駛,應當歸功於這兩句規則的貫徹執行。土路最怕「泥濘載途」,而泥濘之發生,不外由於雨水浸刷和積雪溶化,若再被車輛輾過,沙土下陷,卽變成凸凹不平,路基毀壞,如雨後立卽舖上一層沙,雪後立卽掃去積雪,則泥濘不生,而路基可以保持。居住鄉間的人,人人都有此認識,很多人都能夠想到這種維護的辦法,但要將這簡單易行的辦法,長期的貫徹執行下去,就是宛西自治區之不可及的所在了。 

    其次,一述自治區的教育。就我在卅三年所見到的情形而言,宛西四縣的教育已經普及了。兒童一律進小學讀書,不識字的成年人必須受民眾教育。因為自治區的領導人多是教育界出身的人物,如陳重華是當教員,當校長出身,彭禹廷作過百泉村治學院院長,對於民眾教育尤其內行,所以他們對於辦教育,掃除文盲,特別重視。要普及小學與成年教育,首先要寬籌教育經費。這四縣規定徵收教育專款,每畝地視其肥瘠徵收二升至三升糧食的教育經費,三畝以下農戶免徵,地多者則累進徵收。因為全縣土地都經清丈完竣,所以徵收不會不公平。所有辦教育的費用都由教育專款開支,如建教室、校舍、教職員薪金、學生讀的教科書等等,均由縣自治會統籌支付供應。每保至少設一所國民小學,每鄉最少設一初級中學,縣設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 

    成年民眾教育卽利用各學校的教室或保辦公處為教室。教員則以各小學教員和自治行政係統的職員,於下課下班的時間,充任之,因為彭禹廷曾任村治學院院長,與熱心村治的專家們聯係密切,先後在北平、定縣及山東各地邀請過二十餘位專家來任教,並編輯民眾教育的教材。他們編有民眾教育故事一百種,教上學的民眾從聽講故事中,學習識字。 

    最後,談談宛西地方自治行政組織與自衛編製。宛西自治的行政完全遵照政府規定的保甲體製。縣以下有鄉,鄉以下是聯保,聯保以上是保,保以下有甲。自衛的地方武力編製也是根據政府的體製辦理,稱常備隊與後備隊。縣設大隊,聯保設中隊,保設小隊,甲設班。所不同的在於:地方自治行政管理權與地方武力的指揮權,屬於縣自治委員會,而不屬於縣政府。自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係由地方公舉為人民所信仰的幾位領導人物來擔任。鎮平、內鄉、淅川、鄧縣四縣聯防,再共推一位總指揮,指揮四縣自衛武力。 

    地方民眾,凡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的壯丁,都納入編製,分別參加常備隊和後備隊,實行民兵合一,訓練每個人都能拿槍桿和鋤桿。每個月集合壯丁訓練一次。中隊長由聯保主任兼任,小隊長由保長兼任,而實際管理訓練則由專責任事的隊附負責。他們有幾句口號,可以作為其他各地辦民團所應遵行的原則。這幾句口號是,「人不離槍,槍不離鄉」、「就地挑人,就人選官」。因為民團的槍枝大都是各家自備或同村為共同自衛而購備的。過去河南省各地民團,常有領導人物貪圖官祿,被人收編,給以名義,結果連人帶槍都被調走,地方空虛,盜匪乘機蠭起,完全違背了最初創辦民團的本旨。「人不離槍,槍不離鄉」,才能永遠保衛地方,實現編組民團的目的。又民團是由當地民眾所組成,負責管理、訓練、指揮之責者,也都是當地人,隻有「就地挑人,就人選官」,彼此信賴,這一地方團隊,方能堅強團結,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子弟兵。 

    要維持地方治安安定,最基本之圖,是戶口清楚,清楚每一個人的生活、職業和動態。農村社會民眾,絕大多數都是安份良民,隻有極少數是不務正業的遊民,而勾結盜匪,窩藏奸宄,充任股匪眼線的人,總是這些遊民。任何股匪計畫攻掠一個地區之前,必定要先派探子前去偵察,他們不是化裝小販,卽是化裝乞丐,或者冒充過境旅客。宛西自治區平他們多年剿匪自衛的經驗,發展出實行五種身份證的製度。五證是一、良民證,二、遷移證,三、小販證,四、乞丐證,五、通行證。這五證從根本上控製了境內每一個人行止動態。以最大多數良民為自治主體,在治安上隻注意小販,乞丐和過境旅客,則奸宄便無所遁形。當我卅三年住在丹水時,曾分別去過鎮、內、淅、鄧四縣各地,卻從未看見過乞丐了。 

    住在這四縣境內,家家可以夜不閉戶,人人可以高枕安眠,我們省府員工,人人都親自經曆,樂於稱道。從四縣控製戶籍,維持治安的辦法看來,自不難了解。何以能夠做到路不拾遺,如我廿七年夏間所親身經曆的事實,當我在丹水住下來之後,仍想問個明白。有一次與陳重華先生談話,我便述說這段故事,以表示我對自治區的讚佩之忱。但在陳先生看來,這是一件很尋常的事。經他向我說明之後,我才了解,路不拾遺也是以製度培養出來,成為習慣成自然的社會道德。 

    原來自治區對於地方治安,實行分段負責辦法,一如前邊說過的分段修護道路一樣。分段負責治安包括清查奸宄和遊民,戶口異動,竊盜失物等等事件。在任何保甲地段,如有行旅遺失物品,該保甲負代為尋找回來的責任,如找不回來,則負賠償責任。賠償按失物的價值,價值少者,由該地段全甲公攤賠償,多者由全保共同分攤,更多者則整個聯保負責分攤。分攤之後,全保甲的人必然不肯甘受損失,而仍舊繼續追查。除非是過境旅客,能於一日之內遠走高飛,離開四縣之境。本地居民在相鄰共同注意之下,遲早是會被發覺而受到應得的處罰的。處罰上一兩次,則眾知警惕,沒有人敢再貪小便宜,久而久之,不拾遺物便成為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準則了。 

    地方民眾之間,必然也少不了有田業糾紛,打架鬥毆,違反自治規章一類的事情發生,為處理這類事件,各縣設有息訟委員會。息訟會處理糾紛,多半是作具有公斷性的調處,人民為免於訟事遷累,也樂於遵從。對於打人或違反規章之情節較重者,多半打幾板子,等於給他一頓羞辱,俾眾周知,便行了結。因之在這四縣的縣政府極少處理訴訟案件。 

    四縣仍設有縣政府,由省主席派任縣長。作這四縣縣長的,眞夠得上政簡刑輕,甚至可以說縣政府是形同虛設。這四縣遵守政府功令,接受省派縣長,繳交田賦,分文也不短欠。縣政府的工作隻是收納縣自治會繳來的賦稅款項,轉繳省庫而已,關於地方自治行政與軍事管理指揮,則完全不能過問。因此之故,宛西自治區在廿年代初有一段時間,頗為主持省政者所誤會,認為是據地自雄,藐視政府,據聞曾有一度甚至準備派兵討伐。直到抗戰發生,才變忌視為安撫,由明了眞而消除誤會。洛陽淪陷之後,省政府初遷鎮平,再遷內鄉丹水,反而無異托庇於自治區了。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