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為五代時後蜀趙崇祚所纂輯,成集於公元940年,共收錄晚唐溫庭筠、皇甫鬆、五代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敻、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十八位作家的500多首作品。詞集使用了74種牌調。其中浣溪沙、菩薩蠻、臨江仙與酒泉子使用最多。花間詞的主題多是描寫綺情閨怨,被稱為豔科,對各代詞風影響甚遠。
後人以此而冠其名--花間派,源於唐代溫庭筠,而繁榮於五代時後蜀。一般認為花間派是詞這種文學形式由民間歌曲過渡到文人創作的中間形態,題材狹窄、情致單調。大都以婉約的表達手法,寫女性的美貌和服飾以及他們的離愁別恨。在這些詞中描繪景物富麗、意象繁多、構圖華美、刻畫工細,能喚起讀者視覺、聽覺、嗅覺的美感。由於注重錘煉文字、音韻,從而形成隱約迷離幽深的意境。
花間派形成晚唐五代的動亂時期,尤其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夢死,狎妓宴飲,耽於聲色犬馬。正如歐陽炯《花間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花間詞正是這種頹靡世風的產物。晚唐五代詩人的心態,已由拯世濟時轉為綺思豔情,而他們的才力在中唐詩歌的繁榮發展之後,也不足以標新立異,於是把審美情趣由社會人生轉向歌舞宴樂,專以深細婉曲的筆調,濃重豔麗的色彩寫宮能感受、內心體驗。而李賀、李商隱、溫庭筠、韓偓等人的部分詩歌,又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為花間詞的創作提供了借鑒。詞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寫的、供君臣宴樂之間歌伎樂工演唱的曲子:“綺宴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戕,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饒之態。”這就決定了花間詞的題材和風格,以“綺羅香澤”為主。《花間集》中也有少數表現邊塞生活和異域風情的詞,但這不能代表花間詞的總體特征。
盡管後人對花間詞評價普遍不高,我卻堅持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中國式言情的詩詞重要經典.以往古代的士大夫皆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吟詩詠誌;或寄情山水,酒伴升遷失意.不注重男女之情,而且尤其不在乎女性的情感,花間詞雖然沒能徹底從女性角度談論感情,但它已經把人的主觀情感放在很高的位置予以歌頌吟唱.這些對於宋代詞人李清照,柳三變有著重要影響.同時花間詞婉約朦朧的細致表現手法,頗具象征意義的情感描述,即便在今日,也可成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