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頻率與音色的聽音訓練 及 訓練音樂聽覺

(2009-12-31 06:49:15) 下一個

  中低音頻段MID LF:200-600Hz
   這個頻段是人聲和主要樂器的主音區基音的頻段。如果這個頻段的音色比較豐滿則音色顯得比較圓潤而有力度。因為基音頻率豐滿了,音樂的表現力度就強,聲音就有力。如果這個頻段的成分太多強度太大了,音樂就會顯得生硬,不自然。因為基音成分過強,相對泛音成分就變弱了,因而音色就缺乏潤滑度。如果這個頻段的東西缺乏,音樂就會顯得軟弱無力空虛,音色發散,高低音不合攏,唱歌的歌聲就顯得中氣不足。
  中高音頻段MID HF:600Hz-6KHz
   這是一個人耳聽覺比較靈敏的頻段。因而影響音樂的明亮度、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這個頻段的成分太多強度太強,音樂就顯得尖利,變得呆板;如果這個頻段的東西缺 乏,則音樂就顯暗淡、朦朧,好像音被蒙上一層薄紗。高音頻段HF:6-20KHz
   這個頻段的聲音強度影響音樂的表現力和細節。如來這個頻段的泛音強度適中,音樂的鮮明。相對於前三頻段,此頻段的電平強度最弱,但對音色的影響卻是最大的。比如,祭琴和鄧麗君都唱過一音階的<<綠島小夜曲>>在同一響度下,能輕易地分辨出誰是蔡琴誰是鄧麗君,是因為兩人的高頻泛音不同。高胡和二胡同時演奏《二泉映月》,對高頻段音色表現差的音響就無法區分這兩者。嚴重時甚至無法聽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區別。可見這個頻段的重要。如果這個頻段的成分太多和強度太高,聲音就尖沙、刺耳、嘶啞;如果這個頻段的東西缺乏,音樂就缺乏個性和韻味。上麵是將音樂頻段全分成四段時分析了頻率對音樂和音色的影響。下麵再具體看看不同音樂頻率細節對音樂音質音色的影響。20-60Hz此頻段影響音樂的空間感。因為音樂的基音大多在這個頻段上,並且此頻段的頻率與房間或廳堂的諧振頻率重疊。如果此頻段表現充足,會使人感到音場廣闊,猶如置身於大堂之中的感覺;如果此頻段成分過強,會產生嗡嗡的低頻共振聲,影響語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如果此頻段缺乏,音色就顯得空虛。
  60-100 Hz
   此頻段影響聲音的渾厚度,也是低音的基音區。如果此頻段頻率適中,音色就渾厚感強;如果此頻段過強.聲色會出現低頻共振聲或轟鳴聲,如果此頻段缺乏,音色就顯得無力。
  100-150 Hz頻段
   此頻段影響音樂的豐滿度。如果此頻段成分適中,會產生一種房間的空間感和渾厚感;如果此頻段過強,音樂會見得渾濁,語言清晰度變差;如果此頻段缺乏,音樂就顯得單薄、蒼白。
  150-300Hz頻率
   此頻段影響聲音的力度,特別是男聲聲音的力度它是男聲聲音低音的基頻頻率,同時也是樂音中和弦的根音頻率。如果其成分過強,聲音就顯得生硬不自然;如果其缺乏,音樂會顯得發軟、發飄,語言則變得軟棉棉。
  300-500Hz頻率
   此頻段是語言的主要區的頻率。如果此頻段的幅度豐滿,語言就有力度,如果此頻段成分過強,音色就顯得單調;如果其缺乏,聲音就顯得空洞、不堅實。
  
  
  ##################################
  以下摘自 樂器網 www.yueqi.com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用聲音塑造音樂形象,通過人們聽覺的感知,作用於人的思想情感,使人獲得美的享受。馬克思曾說過:“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而音樂聽覺訓練又是音樂課的重要組成的部分,是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學習的難點。
    音樂聽覺指的是對音樂的感知、記憶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說音樂聽覺是指領會、想像、思考音樂形象、能力。有組織發展起來的音樂聽覺,是一種統一而複雜的能力,它可以完整地理解和表達作為形象和思想內容具體表現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教學中用係統的、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的音樂聽覺進行訓練,使他們具有正確的音準概念和敏銳的節奏叫聽覺訓練,它包括聽音訓練和節奏訓練。
  一聽音訓練
    在聽音樂訓練中,無論是聽基本音級還是聽變化音級,都固定用C大調的唱名,即唱名和音名是一致的,也就是所謂的固定音高。此種聽辨方法、適合訓練兒童和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聽音過程中,應按照先單音、後音程、再和弦這一由淺入深的順序進行,每項練習都先用“啊”或“啦”模唱,練好後再聽辨具體的音高,練習時由慢逐漸加快,鍛煉學生靈敏的反應。
    教師在琴上先彈標準音,然後在彈其他音,讓學生聽辨,也可先模唱後聽辨。在訓練中應以中音區開始,以基本音級入手,然後逐步擴展音域,再加入變化音級,使學生逐步理解接受。有條件的也可以進行一些音程訓練。音程分旋律音程、和聲音程兩種。音程訓練應先以旋律音程開始,一般以教材曲子中的純五度、純四度及聽辨距離標準音近的、然後聽辨距離遠的。當掌握好純五、純四、純八度音程之後,可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各種增減的順序進行聽辨。在練習度數較大的音程時,由於兩音之間距離較遠,為了能準確地聽辨,選擇中國加一、二個過渡音的曲目。
    在聽音訓練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教材熟悉的歌曲來幫助聽辨。
    二節奏訓練
    節奏是按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的長短關係,是音樂賴以生存基礎和發展的力量源泉。音樂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節奏被稱為節奏型,它是音樂發展的根本,在音樂表現中具有重大意義。節奏雖千變萬化,但經過總結後的基本節奏也就那麽幾種,如單純的節奏、附點音符的節奏、切分節奏、三連音等;休止符可以在以上節奏型中的任何位置出現。節奏訓練的目的就在於,使我們熟練這些常用這些常用的基本節奏型,通過多讀、多聽、多記,做到會念、會聽、會寫、會用。開始訓練時,可先一個、二個、三個、四個節奏型聽記,然後逐漸增加其長度和難度。在訓練的過程中可采用填充(前後節奏都寫下來,隻留下一部分讓學生寫)。改錯(教師寫出的節奏與彈奏有差異,讓學生改正錯誤部分)。針對整體節奏聽寫訓練方法來講,這種通過填充、改錯進行的局部訓練,是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並可起到事半功們的教學效果。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節奏型後,即可進行多聲部節奏的訓練,所謂多聲部節奏的訓練是指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同時奏出唱出的節奏。這種不同節奏型對比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縱向思維能力,既可體會到不同節奏型的感覺,又能感受到表現音樂形象的不同。
    總之,聽覺訓練作為一基本技能訓練,必須通過科學係統的教學方法,刻苦的反複的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能一蹴而就。要有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的精神毅力,並且在練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心去唱,用心去聽。黑格爾說:“音樂是靈魂的語言”。費爾巴哈說:“音樂是感情的一種獨白”。因此音樂聽覺訓練並不是單純的去唱、去聽,而是用腦去思維、用心靈去感受。
  
  
  
  #########################
  以下摘自 音樂教學網 www.yyjx.net
  
  
  淺談音樂聽力訓練
  孫明符
  
  對於少年兒童來說,進行音樂聽力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凡是成功的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無不具備超群的聽音能力。少年時期的聶耳,所過的曲子過耳不忘,瞎子阿炳無疑是靠聽力進行創作和演奏的。因此說,在音樂教學中,抓住契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力訓練,是不可忽視的素質教育內容之一。一般而言,音樂聽力訓練可有如下幾種方式方法。
  
  一、聽琴音
  絕大多數音樂教師,都是使用風琴、鋼琴、手風琴、電子琴等鍵盤樂器來組織教學的。因而,聽琴能力的訓練,是最基本的聽覺訓練,可不夫時機地提高聽琴音的能力。
  
  1.辨琴語。辨琴語,是屬於常規性的聽力訓練。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學,就要經常進行辨琴語的訓練。以便形成相應的技能。
  
  2.說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進行說音名的訓練。教師用琴彈出一個或幾個音符(音組),讓學生試著說出其名稱來,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3.唱音符。?教師用琴彈奏音符或音組,讓學生聽後學唱,增強聽音的記憶和表達能力。
  
  二、聽樂曲
  讓學生經常地聽一聽有關的器樂曲,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聽力訓練,是增強聽覺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徑。
  
  1.品樂器。樂曲,固然是由樂器彈奏出來的樂音。可在聆聽某個樂曲後,讓學生品味出是由哪種或哪些樂器發出的音響。例如:(1)《二泉印月》(二 胡);(2)《我是一個兵》(笛子);(3)《高山流水》(古箏);(4)《雨打琶蕉》(琵琶);(5)《喜洋洋》(嗩呐、笛子、弦樂、打擊樂等)。
  
  2.講曲名。讓學生在每次欣賞樂曲後,準確無誤地講出樂曲的題目,以利更好地認知樂曲,豐富音樂知識。例如:(1)江南(廣東)音樂(《紫竹調》、《步步高》、《十麵埋伏>;(2)民族音樂(《信天遊》、《小放牛》、《有個金太陽》;(3)西洋音樂(《天鵝湖》、《月光曲》、《鬥牛士》)。
  
  3.記曲譜。在識譜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讓學生試著記錄曲譜,進行較高層次的聽力訓練,提高邊聽邊記的能力。當然不能超之過急,應由淺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記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教師進行必要的檢驗和指導。激發感知、記憶,再現曲譜的興趣,強化聽音能力的訓練。
  
  三、聽歌聲
  在音樂聽力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收錄機的作用,讓學生欣賞錄音磁帶上的歌曲,然後進行相應的聽力訓練。
  
  1.聽歌曲。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收錄機,播放著名或流行歌曲,讓學生在欣賞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歌曲過程中,進行感知歌曲的訓練。例如:(1)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調》、《繡金匾》、《二月裏來》;(2)美聲歌曲(《我愛你祖國》、《北京頌歌》、《大海故鄉》;(3)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轉來水也轉》等。
  
  2.評歌手。在聽完錄音或學生自己聽過歌曲後,可令其評頭論足地評議某些歌手的演唱風格及技巧,例如:李穀一、彭麗媛、董文華、郭頌、李雙江、蔣大為、毛寧、楊玉瑩等,從而增強鑒賞能力。
  
  3.談感受。在每次的聽音訓練之後,都應進行暢談體會的訓練,進一步提高感受和體驗能力,激發學好音樂的興趣;相互借鑒和啟發,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使聽力訓練有所發展和升華。
  
  如上所談,在音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地、有計劃地進行聽力訓練,逐步增強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為學好音樂插上理想的翅膀。


本文來自CSDN博客,轉載請標明出處:http://blog.csdn.net/wanggp_2007/archive/2009/12/24/5067387.aspx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