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聯理論及認知語境研究

(2009-10-13 17:04:51) 下一個

關聯理論及認知語境研究


閆坤如


中山大學哲學係


Research in Relevance Theory and Cognitive Context


Kunru Y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ongshan University, China




摘要:關聯理論是一個新的理論,它是對福多知覺模塊論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通過關聯理論與格賴斯的超符號學的比較,對關聯理論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認知語境 關聯理論 顯義 隱義

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is a new approach to pragmatics, which attempts to answer not only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psych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unfolds in the hearer’s mind.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vance and pragmatics in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so as to explain the inference progr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Grice’s theory. They think the context is a variable, not a constant. They also distinguish explicature and implica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 very important is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not all of the listener’s background knowledge.

Keywords: cognitive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






傳統意義的語境包括範圍很廣,涉及到語言的上下文、時間、話題、說話方式、人際關係、人對世界的知識、人際間的相互了解、文化社會等。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很多語言學家把客觀世界中種種製約話語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認知的前提之下,讓主觀的認知統攬全局,把語境對話語的製約看成是與交際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圖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客觀的語境因素隻有通過認知的過濾才能對話語的生成和理解產生作用,語言學家提出了認知語境的概念。傳統語境與認知語境概念的根本區別:傳統語境概念認為,理解話語的語境,一般說來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話語靠的是語言的解碼。而認知語境概念認為理解話語要看語境,而語境同樣要在語用的一般原則下形成假設,通過心理認知的過程,形成新的語境,從而揭示話語明說的內容和暗含的內容。

認知結構也稱作背景知識,是人類對世界的假設和概念的一種內在的認知能力。受話者對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儲存在大腦中,構成一個人的認知環境,一個人的認知環境是一係列可以映現的事實或假設的集合,認知環境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一個理解話語的潛在的認知環境。說話人的話語信息與受話人的認知圖式相匹配,達到知識共享,給隱含的推理提供證據,否則意圖傳遞受挫,交際無法進行。

認知語境是社會心理性質的,因為在具體語言使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識(具體場合)、語言上下文知識(工作記憶)和背景知識(知識結構)三個語用範疇所構成的認知環境是社會中人所共享的東西。盡管人際的差異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卻是主流,否則人際間的交往就難以進行。認知語境又代表著社會團體所共有的集體意識,這種共有的集體意識在個人的知識結構裏以“社會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儲存下來,以協調人際間的行為和語言使用,使之適合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

莫裏斯(Morris)把語用學看成是探討語言符號與符號使用者關係的學科,格賴斯(Grice)、奧斯汀(Austin)等人認為符號信息和交際意圖有關係,是由推理支撐的超符號關係。斯波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逐漸把語言超符號關係的研究引入了認知的軌道。提出了“關聯理論”。 並且提出了關聯理論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認知原則)認為人們的認知傾向於同最大關聯相吻合。關聯理論的第二個原則(交際原則):交際行為都應該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這兩個原則突顯了語境的重要性。

斯波伯和威爾遜的關聯理論推理是福多認知模塊論的改版,包括涉及一係列假設,命題或意象構成的表征(representations)的感知係統和涉及若幹演繹邏輯運算(computations)規則處理係統。認知模塊論認為,人的大腦是一個能形成和轉換心理表征的原則運算係統,語言就是該係統的操作對象之一,而語言使用涉及到語言係統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運算係列的相互作用。

福多(J.Fodor)在他的《心理的模塊性》(modularity of mind)中把心、腦從功能的角度劃分為兩個非常不同的部分——輸入係統和中心係統,輸入係統(最典型的是知覺係統和語言係統)的功能是將器官的功能所受刺激的信息轉化為對外部對象的表征,使之成為適合於中心係統能加以處理的信息;而中心係統的功能則是專司推理、思維、和信念的高級處理係統。福多沒有給出模塊的定義,但是提供了構成一個模塊的一組確定的標準。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標準——領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閉性,其中領域特殊性是一個模塊隻處理與其特定的功能相適應的內容特殊化的信息。模塊作為特殊化的“計算”機製,它隻是計算那些受約束的“自下而上”的特定輸入。僅僅關注與其特殊處理能力關聯的信息。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是“信息封閉”(informational encapsulated),也稱為“認知的不可入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這是一個係統為“模塊”的關鍵特性。模塊除了它們自己專有的信息源之外不能利用其他任何東西。一個加工係統為模塊,則它必須獨立於主體背景的方式加工它的輸入,也就是說它是封閉的。

斯波伯和威爾遜的關聯理論認為,語言符號的運作或語言交際,不是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入碼—信號—傳遞途徑—接收—信息解碼”的單一模式。她們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把語境定義為“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話者頭腦中關於世界的一係列假設,不僅包括交際的具體環境和上下文的信息,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設或宗教信仰、長期或短期的記憶,總體文化概念以及受話者對說話人心智狀態的判斷等,這些都對話語的理解起重要作用1。在語言交際中,受話者對世界的假設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構成用來處理新信息的認知語境。

關聯理論認為,話語的關聯程度依賴於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語境效果與關聯成正比,處理能力與關聯成反比。作者把處理努力理解為認知語言環境所消耗的腦力,關聯性越強,話語就越直接,認知所耗的腦力越小,給受話者帶來的認知負荷就越小;關聯性越弱,話語就越隱含,消耗的腦力越大,受話人的認知負荷越大。交際中說話人對認知負荷增減的利用就表現為一種交際策略的利用。

認知作為一個心理術語,涉及人對信息的選擇、接收、處理、理解和儲存的能力和過程,關聯(relevance)則牽涉到一個省力問題,就語言交際而言,處理最關聯的信息是一個自動傾向,語用者總是能夠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間支出的努力兩者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從而獲得最佳信息效益。她們提出的關聯理論就是基於這種生物心理性質的“經濟原則”,把關聯定義為認知關聯,(人的認知傾向於最大程度地增加關聯)和交際關聯(交際行為所傳遞的是最佳關聯的假設)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影響話語理解的正是構成語境的這些假設,而不是具體的情景因素。Lyons也認為語境是一個理論概念,構成語境的因素是語言學家從具體的情景中抽象出來的,這些因素對言語活動的參與者所產生的影響係統地決定了話語地形式、話語地合適性和話語地意義。2熊學亮給認知語境下的定義是:為了係統地分析語言地隱性內容,我們必須把所涉及到地具體或者抽象語境因素結構化……這種語境因素結構化、認知化地結果就是認知語境3。





Grice認為,人們在談話中總有一個共同接受的談話目的。在談話的各個階段,也可以有各個階段的談話目的。談話必須要遵守合作原則,即:在一次談話及其各個階段中,談話的參與者相應於談話的目的和要求應當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4。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量準則:盡可能多地提供談話目的所需要地信息。不要提供多於談話目的所要求地信息。質準則:不要說你相信為假的話。不要說你缺乏充分證據的話語。關係準則:所說的話必須是和談話目的有關的。方式準則:避免模糊性,避免歧義,說話簡單明了,有秩序。這四個合作原則在談話中是不能違背的。

Sperber和Wilson的“互相顯現”(mutual manifestness)觀點暗示語言交際還包括非語言現象的意圖推理。因為有的交際不依賴語言,有現象就成了,這並不是說她們想用推理去取代符號解碼,她們把符號作為規約體係供信息處理使用,而推理則在語境上操作。她們的顯現是話語關聯的保證,因為這種顯現的程度直接影響心理圖式的結構以及表征的排列狀態,是語用推理的促成因素,顯現也包括話語自身或語言提供的信息,能導致一種將兩句看起來似乎不相幹的話語拉到一起的逆向推理(backward reasoning or retroactive strengthening),她們認為語言交際時不存在違背準則的現象,而隻是話語或表達和語境之間關聯程度的變化。話語或表達有時在比較小的語境(比較直接的語境)裏麵不相幹。而在比較大的語境(比較間接的語境)裏卻是關聯的,這與格賴斯的“違背對話準則就導致特殊會話含義”不同。

格賴斯的超符號學強調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認為語用推理從命題直接推出會話含義,不用考慮命題的性質和產生過程。把一般含義和特殊含義分別看成是遵守或者違反會話準則的結果,並未對推理過程做出解釋。超符號學把特殊含義的具體推導過程看成是大雜燴式的三段論臨時推理,把語用推理看成是歸納性質的,語境是常項,符號是通過語境限製的推理產生含義的。

關聯理論與Grice的超符號學的不同之處:

關聯理論把語言的交際的基礎看成是交際雙方共享的認知環境,認為話語基本上是片斷性質的,語用者在話語過程中還必須明確指示詞語的所指,排除了詞匯的歧義,把片斷性的話語充實成完整的命題形式的推導過程,通過由認知語境支持的推理產生。語用推理是以非瑣碎性質的演繹規則為基礎獲得交際關聯的過程,語用推理是綜合性質的,演繹性質的分析規則操作失誤通常是誤解前提的結果,而綜合規則操作失誤則最多是對原假設開發的不足。關聯理論把語境看成是變項,話語的先前假設和關聯性倒成了常項。

Sperber和Wilson指出,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指話語P與語境C之間的關係:‘命題P在語境C中具有關聯性當且僅當P在C中具有至少一種語境含義。’她們提出了相互顯映的概念,講語境看成使心理產物,使受話者對世界一係列假設中的一組。

Grice把物理和認知性質的語境看成是含義推導的基礎,采納的是P命題加上C語境推出Q含義的推導公式。而她們卻把交際過程看作是一種P假設和C語境的互動,產生語境含義。在Grice公式裏麵,語境是固定的,推理是按照是否違背或者遵守交際準則為依據進行,因此P推出Q,通過若幹語境規律,可以形成超符號關係。而她們的語境主要是認知性質的,是人們對世界假設的子集,由語言符號解碼產生的假設在這種語境中,通過演繹邏輯規則產生語境含義。由於話語和交際行為都應是關聯的,故對話語的理解也就成了對關聯語境的搜索過程,語境也因此成為變項。

斯波伯和威爾遜的關聯理論認為語境不是常項,語境是認知性質的,是人對世界假設的子集,由語言符號解碼產生的假設在這種語境中,通過演繹邏輯規則產生語境含義。在任何交際過程裏,交際者總可以迅速確立關聯的假設,因為他有生物進化而來的迅速捕捉關聯語境的能力。她們把說話人的假設和話語關聯性作為已知的成分,把語境作為變項。語境的動態性和可變性,決定了交際本身的動態性和可變性。

關聯理論把關聯看成時話語語境效果地話語信息處理耗費之間的最佳平衡,適度的信息處理可以較強原有假設。消除原有假設,或者與原來假設合並產生新的假設,語境效果就是這三種新舊語境互動的過程。

超符號學把語言符號和通過推理所產生的附加語義的關係看成是以共有知識為前提的東西。她們不同意這種說法,她們認為,所謂共有知識或者共有假設,指的是交際雙方知識或者假設的絕對共享區域,可是在絕大多數交際場合,交際雙方不能絕對共享這個認知區域。

語用學家一般認為,推理機製可以保證交際的成功。而她們認為,推理機製最多給成功的交際提供了可能,但無法交際成功。話語的作用僅僅是把意圖通過明示來引起聽者的注意,向受話者顯示其關聯性。觸發受話者一定的認知環境,也就是交際雙方認知能力的函數。交際雙方可以共享認知環境,但不可能絕對共享對這種環境的理解或者知識。

說話者的意圖和受話者對說話者意圖的識別之間存在差異,話語有認知效果,但意圖識別卻無法保證,因而關聯理論用“互相顯現”來代替所謂的“共有知識(shared knowledge)。

語言交際雙方隻可能在語言知識方麵達成某些共識,如對簡單詞義的識別,而不能在會話的目的和方向上達成這些共識是不可能。關聯與符號可以脫節。信息不關聯也沒關係,隻要表達的手段和交際本身關聯就行了。這樣符號和交際意圖之間的關係的確立,不再以共有知識或者假設為前提,而是以相對的共有認知環境為基礎,因而符號和交際意圖之間的關係是或然或者概率性質的。

動物園的警衛在獅虎山附近抓到三個搗亂的頑童,把他們帶到了園長辦公室。園長是個很喜歡小孩子的老頭,他問其中最大的那個孩子。“你叫什麽啊?”“王曉明。”“你是為什麽被帶到這裏來的呀?” “剛才我想用花生喂老虎”。園長一想,這雖然違反規定。但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就告訴曉明不要隨便喂動物事物,這樣很危險,然後就放他出去了。接著問第二個孩子,第二個孩子也說想把用花生喂老虎,同樣,園長也把他給放了。園長接著問最後一個臉紅撲撲、胖嘟嘟的最小的孩子,“那你叫什麽名字呢?”小男孩羞澀的說:“我叫……叫,叫大剛,因為我長的胖,同學們都叫我花生。”

園長並非沒有語境知識,而是他知覺到是一般情況下的孩子喂動物的場景。在園長的話語認知過程中,語言符號的意義與其語境經驗對照的結果是統一的。園長開始時分析出的話語的語言意義與通常情況下的語言意義是一致的。但隨著語境信息的增加,園長分析出的言語意義逐漸與語言的意義分離。

語言交際的基礎是交際雙方共有的認知環境,並非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推理機製隻是給成功的交際提供了可能,但無法保證交際從成功。交際雙方可以共享認知環境,但不可能絕對共享對這種環境的理解。

Grice的超符號學,把說話人的話語和語境作為已知成分,把含義當作必須按照會話準則進行推導後才能確定的變元,她們則把說話人的假設和話語關聯作為已知成分,把語境作為變項。無論交際者是否遵守會話準則,交際關聯為準應該是自然傾向,否則說話又有什麽意思呢。這樣一來,語言交際隻有關聯程度的差別,而不必再去考慮合作問題了。交際時候說話人在說話時候把意圖通過語言編碼,或者按照受話者認知狀態的假設,通過交際場合中的明示交際,使要傳遞的信息盡量變得明顯,信息接受和理解便是受話人的事情了。

Grice的基本進路,主張借助心理因素對語義因素進行解釋,為了完成此詮釋任務,依據說話者的意向來解釋語言的意義。Grice僅僅討論了言語和含義的推理關係,而關聯理論進一步分出了言語在交際過程中語用者對隱義(implicature)和顯義(explicature)推導的規律的差異。顯義的推導涉及交際時候的物理場景信息,而與其相對的隱義推導,則涉及百科知識。

斯波伯和威爾遜對語言的顯義和隱義的區分,是對語用學的一大貢獻。grice等人隻是討論語言的命題和命題外的含義。未有人認真討論過命題自身的充實問題。命題充實也涉及結合物理語境和對命題指示詞語進行解釋等方麵,但這和外部語義的推理截然不同。

由於信息推導實際上是受話人對認知語境內容自覺不自覺的搜索或者尋找過程,假如我們認定任何話語都關聯的,對話語的信息超載部分的推導,實際上就成了一種受話者的認知語境的搜索過程。所說的話的語境效果(交際雙方話語在知識草案。心理圖式以及社會心理表征方麵的相互覆蓋程度)越強,信息推導(連接知識草案、排列心理圖式和調整社會心理表征)的努力就越小。

Grice的說出與含義同她們提出的顯義和隱義的是不完全一樣的。Grice的說出指話語直截了當的表達一定的命題。為此,受話者隻須對話語進行解碼,以獲得語義;grice的含義則是違反合作原則各項標準關聯,要通過語用推理才能理解。他的會話含義理論所關心的主要是隱義交際,而她們則對顯義和隱義交際同樣重視。她們認為,從顯義到隱義必須有兩個步驟:得出隱義前提,在推導出隱含的結論。顯義不但表示話語的命題,而且是為了交際,指出言語行為的類型和提供命題的信息。

斯波伯和威爾遜還區分了兩種認知效果,正麵的認知效果,比如正確的信念,有利於提高認知效率,這顯然使關聯性在起作用。錯誤的信念,她們認為不值得保留,因為沒有任何關聯性。

她們的交際認知觀,特別是話語理解過程中的認知分析,得益於Grice,也超越了他。





理解交際的基礎是共有的認知環境,有利於我們正確審視語言交際的性質;掌握語用演繹邏輯的真諦,便於我們分段處理語用推理,避免絕對的含糊做法;區分顯義和隱義,能協調分辨物理語境和認知語境這個語用學的關鍵概念;承認語境變項觀點,就可以更加客觀深入的研究語用推理。關聯理論把關聯看成是話語語境效果和話語信息處理耗費之間的最佳平衡,適度的信息處理可以加強原有假設、消除原有假設。或者與原有假設合並成產生新的假設,語境效果就是這三種新,舊語境互動的結果。關聯是最佳關聯,即收支平衡後所獲得的足夠語境效果,或者說消耗等量信息處理努力去獲得較多信息的效果。

人們的認知話語信息地過程隨著語境信息地增加而一步步由語言的意義過渡到言語意義以及言語動機的,正是語境信息的增加使話語的意義不斷的從抽象到具體,由語言層麵過渡到言語層麵,最終進入言語主體的心理層次,才能消除了話語的歧義。但是關聯理論在語言操作的微觀層次上,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方案。





參考書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