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的化石化

(2009-10-13 16:36:23) 下一個


--------------------------------------------------------------------------------

2009-05-24 11:33:42 作者:鮑爾吉·原野 來源:北京晚報


  讀詞源學詞典,發覺到語言的化石性超過不會說話的古代遺址。它像樹的年輪一樣,看出一個民族的經曆。也就是說,它以證據的方式說明來自各方麵的影響。

  英語,屬於印歐語係日耳曼語族,與瑞典語、丹麥語、冰島語、德語和荷蘭語存在語言近親關係,又稱條頓語族。英語當中的七萬多個單詞的一半來自日耳曼語源,這些詞包括:土地、草、樹、夏天、冬天、母親和父親、丈夫、妻子,還有重要的動詞:來、看、遇到和得到、站、坐、想。這些詞是語言中的主幹和根本,純樸、鄉村以及不開放(沒到開放時候)。而英語中涉及政治與藝術的詞匯來自法語,如憲法、總統、議會、城市、法庭、宮殿、自由、誠實、油漆工和裁縫。英語裏麵有關烹飪、時裝、文學、藝術和外交的詞語均來自法語。

  接觸法語之前的英國人不僅不懂政治,也不知自由與誠實,離文藝更遠。他們開始帝國生涯之後,從另一個海盜國家西班牙的語言中引進戰爭詞語,比如艦隊、遊擊隊、套索,走向世界。

  然而,民族的壯大離不開科學和哲學。英語中的哲學詞語大多來自拉丁語,如實在、超自然。英語中的科技語匯來自希臘語,如字母表、幾何學、地質學、精神病學、病理學和攝影學。

  茲證明,在曆史上,希臘人比英國人更懂科技,法國人比他們更通曉城市生活,西班牙人更能打仗。阿拉伯人給英語帶來了酒、暗殺、煉金術、糖和代數學這些詞語。

  打開詞典,所有的詞都有詞源,如同一棵樹在泥土下麵的根。一個向外發展的民族一定與其他民族在語言上以及各個方麵互相融合,不管是侵略還是被侵略,想拒絕也拒絕不了。人可以修改曆史,但修改不了自己的語言。

  詞源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從巴黎步行到馬德裏,每經過一個村鎮,都有方言的變化,但能聽得懂。但巴黎方言和馬德裏人講的卡斯蒂裏亞語卻完全不一樣,中間是方言的漸變。這是說,語言不僅互相借用,而且互為筋骨。詞源學認為,一個語族之內的各種語言,都由方言派生而出,如法語、西語、意語、葡語都是拉丁語派生出的獨立語言,由方言轉化而來。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的苗、瑤、彝語亦是如此。從詞源學而非人種學的意義說,英語一半來自於日耳曼,另一半來自拉丁和希臘。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語言學家說,每一個人都持有一種方言,即有別於他人的發音。北京人說標準音——語音學稱為官方語音,但每個北京人說的都不一樣,也沒法一樣。更多情況下,方言指一個地域共有的發音和單詞體係。南非人把荷蘭語變成了方言,形成一種語言——阿非利堪斯語。如今的杭州人部分使用南宋時期的開封方言,福建的客家人在部分使用晉代的河南話。

  當今的漢語跟幾十年幾百年前比,開放度達到最大,包含了大量外來詞語。五四時期始,漢語引進“組織、幹部”等日語。如今電腦業、動漫業、醫療業都在說外行人聽不懂的方言——語言學家把行話歸於方言。漢語很繁榮也很亂,有人嫌它不夠亂,發明一些新詞,如“雷人”。我不覺得這有什麽時尚,它隻算行業方言,跟黑話(唇點)差不多。(實習編輯:楊曉梅)

  鮑爾吉·原野:現居沈陽。出版過《掌心化雪》、《現代文學典藏——鮑爾吉·原野散文集》等多本散文集。曾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獎,人民文學雜誌散文獎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