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與美的結合,才有魅力” zt

(2007-03-13 09:28:48) 下一個
“真與美的結合,才有魅力”
——科學經典名篇朗誦會啟示科學傳播新途徑
■本報記者祝曉風

  著名演員梁國慶、何瑜、楊青表演英國劇作家邁克爾·弗萊恩的名劇《哥本哈根》 陳美群攝

  牟雲朗誦雷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 陳美群攝

  李野墨朗誦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作品《愛因斯坦也來了》 陳美群攝

  2月26日晚,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一場別開生麵的朗誦會展現在觀眾麵前。演員是觀眾十分熟悉、喜愛的朗誦藝術家方明、曹燦、李野墨、翟萬臣、瞿弦和、牟雲、徐濤,還有著名演員楊立新等,但他們朗誦的不是詩歌、不是散文,也不是那些膾炙人口的影視劇台詞,而是美國當代著名天文學家卡爾· 薩根的臨終作品《魔鬼出沒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要使科學造福人類,而不成為禍害》,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作品《愛因斯坦也來了》,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作品《科學要遵循人道的規律》,還有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介紹物候學的科普作品《大自然的語言》。還有更令人興奮的事,剛剛榮獲2004年十大科技名人的地球物理、海洋地質學家劉光鼎院士親自登台朗誦自己的作品《賀新郎———1982年8月4日龍井二井喜獲氣流》。這是他第一次登台朗誦。年已古稀的劉光鼎院士自幼生長於北京,說普通話字正腔圓,朗誦自己的詩歌更是情緒飽滿、神采飛揚。

  這台獨具風格的演出《照亮黑夜的燭光———科學經典名篇朗誦會》,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承辦,北京健之素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讚助,借藝術家獨特聲音魅力展現科學之宏大內涵、集廣播影視舞台於一體,策劃獨特,特別是科學家與藝術家聯手,給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創建科普藝術品牌帶來了許多啟示。《科學時報》總編輯劉洪海一語破的:“人是能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複雜而高貴的思想的生命。傳播科學,需要麵對麵的交流。真與美的結合,才有魅力。”

  1995年,北京市科委介入科普工作,據北京市科普聯席工作辦公室的肖建女士介紹說,當時的工作主題就是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更好地向公眾傳播。我們這些人自己就喜歡朗誦,經常組織這方麵的活動。網絡發展之後,我們也經常上一些朗誦網站,在上麵和網友交流心得。我和同事們就想,既然文學作品可以朗誦,那科學作品不也可以朗誦嗎?去年9月,我們通過《科學時報》的楊虛傑認識了邊東子先生(朗誦會主撰稿人之一),又通過邊東子認識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葉詠梅,有了葉老師,就不愁找不到那些朗誦家們了。肖建說,這次的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對科學精神達到共鳴。

  推廣科學精神的共同心願,把大家連到了一起。最初的想法,是搞一台公益性質的演出,所以並無做市場調查的準備。後來主辦者認識到,要想把這項事業長期做下去,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市場模式。至於票價的確定,雖然有相當比例的中低價位的票,以及學生票,但仍與人們以往觀念中的“科普”“公益”,甚至“科普”不應該要錢的觀念有較大差距。對此,有關人士的解釋是,這次演出本來成本就較高,又因為隻是一次,成本就又提高了。而著名學者劉兵的看法則直截了當,他說,好的科學活動,優質的科普傳播不應該比那些通俗歌星的價位低,因為這東西值。

  演出的構想很快就完成了,但選擇誰來主持這台演出,給編導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大家都認為,一定要不同於其他的朗誦會,一定要突出科學的內涵,一定要讓主持人用英語來報題,因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它屬於全人類。

  確定主持人,還有點戲劇性。開始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她的英語非常流利。王雪純聽到消息也很高興。找搭檔時,王也很隨和,其中提出會說德語的李野墨。但不巧,演出日期確定後,與王雪純在阿根廷的活動安排衝突。這就要重新找女主持人。在中央台的電梯裏,當黎春出現時,編導馬上就認定了她。黎春受過英語專業訓練並教過英語,又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她是最合適的了。

  著名播音員方明遨遊聲音世界四十餘年,在廣播、影視、舞台留存無數的經典作品,在中國傳媒大學他的學子如雲;他對這次《照亮黑夜的燭光———科學經典名篇朗誦會》情有獨鍾,對開篇演講美國當代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臨終作品《魔鬼出沒的世界》有著特殊的感悟。他說:科學篇章與故事性散文化的內容有所不同,它有著內在邏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對記者說,這些科學名篇完全可以朗誦,而且朗誦效果很好。

  隨後,著名演播藝術家曹燦朗誦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作品《要使科學造福人類,而不成為禍害》;著名演員楊立新和牟雲聯袂朗誦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演播藝術家李野墨朗誦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作品《愛因斯坦也來了》;著名演員翟萬臣曾以主演話劇《冰山情》、《洗禮》,電視劇《縣委書記》、《三國演義》、《凱旋在子夜》等,演播長篇小說《抉擇》、《波濤洶湧》、《街謠》等作品深受聽眾觀眾喜愛,他這次朗誦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作品《科學要遵循人道的規律》。演播藝術家李慧敏朗誦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介紹物候學的科普作品《大自然的語言》;著名演員梁國慶、何瑜、楊青聯袂表演英國劇作家邁克爾·弗萊恩的《哥本哈根》片斷,都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中場開篇,由楊立新朗誦英國傑出科學家羅素的名作《幸福之路》。隨後,年輕主持人王凱朗誦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作品《熱愛生命》;演播藝術家徐濤朗誦美國環境保護理論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作品《像山那樣思考》;演播藝術家牟雲朗誦美國海洋學家蕾切爾·卡遜的驚醒世界喚醒人類保護自然的名作《寂靜的春天》;榮獲2004年十大科技名人的中國地球物理、海洋地質學家劉光鼎院士登台朗誦自己的詩作《賀新郎》;十大演播藝術家瞿弦和朗誦中國著名的地理學、遙感學家陳述彭院士的作品《石子的心聲》;曾為影片《居裏夫人》配音的著名藝術家廖菁、徐濤再次聯袂在舞台上展現為該片配音時的藝術魅力;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九位年輕靚麗的主持人集體朗誦《希波克拉底誓言》等科學名篇。

  有權威人士評論說,科學經典名篇是人類在科學發展曆程中積澱下的思想遺產。曆史已經證明,是科學推進了人類走向文明的進程,是科學改變了人類生存的方式。因此了解科學、熟悉科學家、通曉科學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尤為重要。借演播界藝術家聲音魅力展科學之內涵、集廣播影視話劇於一體的科學經典名篇朗誦會,是傳播科學文化,以聲音魅力而具衝擊力和影響力的大眾文化活動。健之素醫藥科技實業公司總裁戴彥榛表示:做科技文化事業一直是他們公司的理想,因為他們深刻認識到科技文化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清華大學教授劉兵認為,要真正認識這場演出的意義,必須看到科學與人文的大背景。他說,科學與人文、藝術分裂的情況由來已久。這種內容的朗誦會對朗誦者的要求很高。這些篇目的選擇,也反映了舉辦者的眼光,比如,科學的兩麵性,它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認識是很了不起的。

  李大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譯了卡爾·薩根的《魔鬼出沒的世界》和其他一些著名科學家的作品,他最有感觸的一點就是,方明老師對他的譯文的潤飾使文章讀起來更加流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的主任編輯葉詠梅老師將原譯文‘照亮黑暗的蠟燭’改為‘照亮黑暗的燭光’,一字之改,頓時生輝。我在此前注意到李野墨朗誦的時候,將原譯文有改動,當然那是在保持原來的意思的前提下的文字上的修改和潤飾。經過這麽一改,聽起來順暢多了。我覺得這非常好。我建議我們搞翻譯的人,和其他寫作的人,文章寫完之後,都自己讀一讀,看看順不順,然後再修改,那效果是會提高的。”李大光認為,包括這次朗誦會上的篇目在內的“科學名篇”,都是科學家在他們科學研究基礎上,體悟出的科學的價值觀和思想,這些寶貴的思想,是在學校的課本和那種照本宣科的“正規”教育中學不到的。這種科學的價值觀應該滲透到民族文化當中,這是科學技術傳播的最終目的,而語言是最好、最直接的表達。李大光認為,在目前中國科普的傳播總體上比較枯燥、簡單的情況下,這樣的一種傳播方式顯得尤其可貴。西方國家現在科學技術傳播已經出現多元化形勢,而在我國,將科學經典與精湛藝術相結合的創新藝術形式這還是首次。這種將科學和藝術的巧妙結合是科學傳播的多元化形式的有效嚐試。有關人士評論說,將會對繁榮中國科學文化的創作,推動主流文化的發展,以及對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據悉,科學經典名篇朗誦會,將成為一個獨創的科普文化品牌,今後,將根據不同的觀眾層次,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的科學經典類別進行不斷係列化的演出,譬如《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100周年專場》、《中國科學家經典名篇專場》、《時代科普新作專場》、《科學經典愛情專場》等等。


劉光鼎


方明


曹燦 侯藝兵攝


李慧敏


楊立新


瞿弦和


李野墨


牟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