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老師,農村為何留不住你
(2007-06-26 13:14:48)
下一個
在占我國人口總數近80%的農村地區,普及、鞏固並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能夠有效破解農村人口基數龐大、素質偏低、人才資源緊缺等發展障礙,改變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與速度長期滯後的現狀。
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現狀仍然堪憂,廣大農村地區教師普遍短缺,尤其是在一些條件艱苦、老少邊窮的地區,中小學教師更是嚴重不足。
農村師資現狀堪憂
2006年3月,教育部師範司委托江漢大學對全國22個省區的農村教師隊伍現狀進行專項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存在5個令人擔心的問題:普遍缺編、流失嚴重、補充不足、素質偏低、待遇不高。
2005年國家教育督導團對江西、河南、海南、廣西、四川、青海六省(區)15個縣、109所中小學進行專項督導檢查,發現西南某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缺編達2.6萬人,全省農村小學師生比僅為1:28.34,而全國平均水平為1:20.3;初中師生比為1:23.35,而全國為1:19.4。特別是在一些省貧縣、國貧縣,教師缺編數量更為嚴重。
而即使不缺編,鄉村的師資也難以為繼。東華理工學院基層公共事務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江西省宜黃縣統計局官員李昌金,曾經長期在宜黃縣一些鄉鎮做關於農村教育狀況的調研。他發現,多年來,由國家大力扶持、社會各界慷慨捐助,通過“校園配套”、“雙基達標”、“希望工程”、“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工程”等措施,大力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大部分村級小學都新建了校舍。然而,才過去幾年的時間,人們突然發現這些通過巨大努力建成的學校竟然成了燕雀們棲息的“天堂”,不少孩子遠走他鄉去“借讀”。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教師。
一個教師包教幾個年級,這就意味著教師一天到晚都得上課,連備課和改作業的時間都沒有,更談不上抽時間更新知識。調研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下課鈴一響,教師一個個滿臉疲憊、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辦公室,然後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閉目養神,他們顯然要利用這寶貴的十分鍾來恢複一下精力,因為鈴聲一響又要上課了。
事實上,在我國鄉村中,這種狀況絕不止發生在宜黃縣。近十年一直在關注和研究農村教師隊伍狀況問題的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龐麗娟指出,農村教師嚴重的緊缺,整體素質偏低,已成為製約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
師資短缺的深層原因
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導致人才流向城市
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始於1976年的教育結構改革:教育係統內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城市為中心,為學生上大學作準備。這使城市教育可以繼續接受政府的各項資助保障,而農村教育資金籌集及其管理全麵下放到基層,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農村教育開始背負上沉重的資金壓力,以至於捉襟見肘,不堪重負。資金和人才自然因為"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導向而流向城市。
據悉, 1985年以前,國家財政每年還有對農村每個中學生31.5元、小學生22.5元的教育撥款。1985年這筆款取消了,改由農民自己辦教育。鄉、村兩級教育經費由農民上交教育附加費承擔,農村學校改擴建也由農民自己集資,僅農民每年負擔的教育經費就達到300-500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等人2004年在一個縣作了調查,發現十年間這個縣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來自中央和省財政的資金隻占0.1%,縣財政的投入占到了6.3%,有34.5%是鄉財政投入,其餘主要是農民自己掏的腰包。鄉裏的34.5%,大部分來自農村的特產費、教育費。
不合理學校撤並加劇農村師資萎縮
龐麗娟教授長期在甘肅、寧夏、貴州等貧困地區進行調研,從2000年開始專門就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做了提案。2006年全國“兩會”上,龐教授遞交了《農村中小學布局應因地製宜》的議案,引起了國務委員陳至立的重視。她在這份議案中提到:在一些地方,由於對政策的理解上有問題,盲目地撤並學校,求多求快,所以把大量的村小學和教學點都撤並了,原本孩子可以就近上學的,但是現在孩子可能要走五裏地、十幾裏地,甚至有的時候要走二十裏地去上學。還有寄宿問題,十多歲的孩子生活自理、自控能力差,非常需要有人照顧,而鄉中心小學麵對一下湧入的大量低齡學生,顯然沒有做好這方麵的準備或沒有這個能力。
另外,如果孩子就近入學,他回家還可以做一些割豬草、喂豬、帶弟妹、燒火做飯等事情。但如果他住校了,這些原本可以由孩子承擔的家務勞動,也都由家長來承擔。這無形當中就加重了農村家庭的經濟和生活負擔,就會造成更多農村孩子失學。
以宜黃縣南源鄉為例。這是一個偏遠的小鄉,距縣城40公裏,共有8個行政村56個村小組,全鄉0.84萬總人口中農業人口就占到0.8萬人。這裏山巒起伏、千溝萬壑,人口密度很低,據說每平方公裏隻有107人。2000年前,全鄉有九年一貫製學校1所、村完小和教學點46個,代課教師56人。2000年以來貫徹網點調整精神,調整為現在的村完小6所、教學點5個,教師42人。各類教學點竟然從47個減少至11個,幅度非常大,教師人數也減少了14人之多。大規模撤並各類教學點對這個地廣人稀的山區鄉鎮來說,使分布在各個自然村的小學生,每天上學,少則跑五、六裏路,多則超過十裏之遙。
正因為如此,農村中小學生開始大量流失。學生的流失又進一步加劇農村師資流失,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城鎮教育和農村教育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教師編製問題加劇農村師資緊缺
不恰當地壓縮教師編製是農村教師緊缺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編製是由國家人事部門核定的,由教育部門執行。編製多,錢也就多。
現行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受製於教師編製,編製標準主要根據中央和省級政府頒布的文件,按2001年事業發展的基數確定。其特點是僅僅考慮了師生比一個維度,缺乏城鄉均衡發展導向,農村學校教師編製數普遍少於城市。按照2001年的辦法,初中階段,農村是1∶18,縣鎮是1∶16,城市是1∶13.5。農村的學校班級人數少,但是年級多,門類多。農村教師一個人往往身兼幾職,課時重,錢還少。
農村教育問題專家、東北師範大學袁桂林教授說,有的地方缺崗,學校有編製,但是沒有人。如果是一個大專畢業生來授課,600元的月薪。即使這樣,也沒有人願意來。所以學校更願意雇三個代課教師,每人200元,把編製補齊了。與此同時,教師的工資收入也就被拉了下來。
城鄉教師收入差距拉大加劇農村師資流失
新中國成立之初,無論是農村的公辦教師,還是城市的公辦教師,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國家幹部。在計劃經濟年代,隻要國家幹部的級別相同,工資水平差別不大。這種平衡一直維係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城市教師的工資有大幅度提高,而農村教師由於投入問題、編製問題等因素,工資提高幅度很小,甚至根本無法提高,城鄉教師的工資差別慢慢出現了。到現在,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收入差距增大必然導致農村優秀教師想方設法 “往高處走”。全國政協委員虞音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穩定性差的問題日益突出,而且教師流動幾乎處於一種單向、無序的狀態:由邊遠、貧困的農村向鄉鎮,鄉鎮向縣城,縣城向大中城市,中西部向東部流動。農村地區教師人心思走、大量流失的現象已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嚴峻事實。
據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報告》統計表明,我國中小學流動教師中將近90%為骨幹教師,有的骨幹教師在城市培訓時就被直接挖走。東北師範大學袁桂林教授在江西省調研時了解到,近四年中,某農村中學有36名業務骨幹教師,包括副校長、教導主任等,被廣東、浙江、福建以及本省內的城市學校招聘過去,大大影響了學校教學質量。類似現象在全國很普遍。
師資補充機製不建全惡化農村師資短缺
目前,很少有師範畢業生願意到農村地區任教,有的即使來了,不久很快跳槽。農村地區靠大量的代課教師支撐著基礎教育。特別在一些條件艱苦、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很多甚至全部是代課教師。據新華社2005年報道,甘肅省農村小學代課教師占到小學教師總數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經濟欠發達地區,代課教師比例更大,如定西市小學代課教師占農村小學教師的46.1%,慶陽市占32.7%,隴南市康縣占38.5%。可以說,代課教師的存在,在相當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短缺的困難,他們為我國基本實現“普九”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但目前我國代課教師一方麵待遇偏低、生存狀況極為艱難,另一方麵普遍缺乏專業的教育訓練,構成複雜,素質也更為參差不齊。
縮短城鄉師資差距迫在眉睫
根據今年兩會上作出的部署,今年要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這將使農村1.5億中小學生的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今年全國財政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235億元,比去年增加395億元。此外,從今年新學年開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製度,為此中央財政支出將由上年18億元增加到95億元;並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使早先實行過的師範生免費教育製度重返大學校園。
那麽,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有了保障後,政府還要為農村教師做些什麽?
確立教師公務員身份
龐麗娟教授認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日益凸顯,成為製約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農村教師身份不明確,地位、工資、待遇都偏低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
要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就應該通過立法確立教師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教師隊伍的建設、穩定和素質提高。
在今年兩會上,她提出了確立教師公務員的法律地位。她說,義務教育是由國家免費提供,具有鮮明的強製性和公共性。教師承擔著國家的公務職責,為了改善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保障他們能夠全麵有效地履行公務職責,建議修改《教師法》,明確義務教育教師作為教育公務員的法律地位,建立義務教育教師的教育公務員製度。
健全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體製
目前,國家重新開始推行師範生免費教育,並鼓勵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是解決我國農村教師匱乏的一個重要舉措。從根本目的上看,師範生免費培養的核心在於“師範生畢業後須去基層教育崗位工作一定年限”這一條件。不過,有專家分析,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免費師範生政策在具體實施中會遇到一些現實阻力,比如可能會降低考生的報考熱情等。部屬高校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還需有製度保障。必須改變農村學校現有的薪酬與回報、管理製度與體係、社會環境等保障製度。
首先要修改教師編製製度。農村教育專家袁桂林教授認為,縮小城鄉師資差距首先要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而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首先要改變現行編製計算辦法。應從學校教育實踐的操作出發,不以行政單位來計算,而是以學校為單位來計算。編製的計算方法也不應該僅僅注重師生比一個維度,還應該考慮任課門數與教職工比,周課時與教職工比等因素。規模小的農村學校還要考慮年級數與教職工比。袁教授介紹,南方沿海地區教育部門和財政部門合作,除了保證工資之外,不論城鄉學校,都保證解決人壽、傷殘、住房公積金和養老保險四金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城鄉教師收入的差距。
袁教授還提出要放寬教師職務評聘製度。在國家公職人員中,教師職務確實具有某些特殊性,諸如,既要教書,還要育人,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等。但袁桂林教授認為,這種特殊性不應該成為教師職務評聘過程與別的職務不同的依據。別的職務評聘可以實現評聘分開,為什麽唯獨教師職務不能評聘分開?袁教授說:“我們在江西省宜春市調研了解到,該市教師資格和職務分開有利於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在福建省泉州市也在實行教師資格和職務評聘分開的製度。實際上,評聘分開還是評聘合一是具體操作層麵的問題,在這個層次上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導向宜粗不宜細,隻要符合國家宏觀人事管理製度,就應該允許各地選擇不同的操作模式。”
而將代課教師納入師資管理範圍,也是農村教師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從工作實際需要出發,從崗位管理入手,淡化公辦或代課這種身份上的區分,對同在教師崗位的人員不應該有身份歧視。確因崗位需要短期聘任的教師,必須從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中招聘,並與之簽訂有期限的聘任合同,實施合同管理。
另外,應該建立城鄉教師雙向流動製度。袁桂林教授認為,這包括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製度和農村教師定期到城市學校進修製度。近年來,各地建立的教師交流製度,大多屬於前一種製度。這類製度一般是運用政策導向,引導超編學校教師調整充實到缺編學校任教,城市超編教師調整到農村和邊遠地區任教。但是,在這種製度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將教師交流與評職晉級掛鉤,導致鄉村學校教師感到,"鄉村學校是城市學校教師練手的地方";二是,交流時間較短,一般為一年左右,且不知道下批交流人員是否還接續進行。顯然,這種製度有一定缺陷。因此,要解決農村教師問題,建立農村教師定期到城市學校進修製度很有必要。
出台農村教師流失補償規則
袁桂林教授在吉林省撫鬆縣調研時,一位農村學校校長對他說:“農村教師一旦有了工作業績就容易被城市或者發達地區學校吸引走,我們一方麵希望教師成為業務骨幹,另一方麵又怕教師出名了流失,有時外出開會我都不敢讓教師去,怕被挖走……”
為了消除一些地方領導對農村優秀教師流失的擔心,應該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規範管理。例如,建立相應的補償製度,使流入地對流出地有所補償,流出地用補償金再聘用其他合適教師,或者為在崗教師提供進修提高機會,等等,這樣才能有利於保護農村教育。
原載《中國改革》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