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英文學習方法--長線投資

(2007-06-04 17:00:02) 下一個
來到這裏沒有超過5年,關於語言一直很有自信,不說明白,人人都以為我是出生於此。我的方法也很簡單,是我自己的實踐,希望能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如果要給我的方法起一個名字,就應該是“感知自然法”。所謂自然,就是不依靠老師,教材,培訓和其他輔助資源,主要靠自己每天接觸的媒體(比如,你是學生的話每天一定要看課本或資料);循序漸進,放在自己感興趣的環境中(詩歌,電影,甚至童話都可以),放鬆地去學習,並且把這種學習一體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沒有學習的開始,也沒有結束,千萬不要泛泛題海;最重要的是,按照自然的順序,先聽,耳朵順了以後,再說,再讀,寫在最後。
所謂感知,我認為是我成功的秘訣,就是把頭腦的分析拋棄,用感性的理解來接受。這也是為什麽聽,說,讀,寫的順序很重要。如果沒有語感,光會讀或寫,那不是語言能力,隻是一種書麵交流能力,或者是一種翻譯能力。感知,也代表了我沒有生詞本,不靠記憶力,而注重的是理解力。死記硬背的記憶,不僅吃力,而且效果很短暫。
我很幸運,天生對聲音的變化,比如強與輕,快與慢,高與低等節奏,音色特別敏感。喜歡捕捉節拍和音樂或語言背後的情感。小學3年級剛剛開始學字母,作為輔助材料,每個學生都有一盤簡單會話的錄音帶,什麽早上起來,路上碰見了小朋友等,每一課都不超過4句短句。每天中午回家吃飯,奶奶就重複不斷地放給我聽。到什麽程度呢,雖然我一句也不懂,隻是猜測,也沒有課本,但是我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所有的對話,甚至背景音(走路,敲門,鬧鍾等)。簡單說,就是鸚鵡學舌,到達了可以取代錄音機的效果。而對照其他同學,因為聽不懂,從頭到尾把它聽過一遍的人都很少(關鍵原因是不考試吧)。
雖然這樣的聽力訓練好處不是直接的,但是多年後我回頭看看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覺得它至關重要。否則,你不能準確把握一句話的重點詞,不能聽出口氣和語調,不能在有生詞的情況下猜測估計。而且,自己開口說不知道節奏和強調。就像從電子琴曲調,或者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失去了美感和動感。
可能因為聽得準,我從來沒有發音問題。啟蒙教材的錄音帶是標準的英式發音,從這裏過渡到美式,也沒有費太多功夫。
從聽到說,又是一個飛躍,我再次幸運地在快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跨過了這一欄。我有3部Disney電影,很經典,獅子王,阿拉丁和風中奇緣。那時都是在錄像帶上。純粹因為喜歡,也因為沒有其他的娛樂,我把這些原版的電影每一部都看了不下30遍。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到可以去配音的熟練,同樣,沒有查過字典,都是放在語境中去體會它的意思。至今做夢人會夢見Simba,Poccohuntus等角色的對話與表情。(好像最近看日本動漫,不知不覺學會了簡單的常用句子)
那時上初中,我們的學校本來就很強調英語,我本來是努力程度一般,成績平平的學生,可是這聽與說的基礎,讓我奇跡般的在初三,一下子超越了大多數人。我這麽說因為其他的功課就沒有這樣的進步。我的考試仍然不能算好,因為我懶,不多做題,都是靠感覺;但也正是因為靠感覺,我後麵的道路越來越容易和輕鬆。我認為聽與說的基礎,不隻是像加法那麽簡單,而是在後麵的學習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高中時準備托福,隻是周末去上課,平時多看多讀一些,寫了十幾篇文章,沒有全副武裝的備戰,也沒有模擬考試,也仍然考得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好。這時我才意識到,我自己的方法是對的,事半功倍。後來考雅思也是,記得口試的考官與我聊得很投機,她第一次作考官我第一次口試,我們都很愉快,成績當然沒得說。
語言好的好處當然很多,為我來到這裏讀大學後打開了很廣的一扇門,讓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這樣一來,看書讀書又反過來促使我更多的吸收新的詞匯和學術寫作的能力。我記得剛到不久,有前輩建議我學工程或理科,前途好,說中國人畢竟語言不如人家。我憑著自信和直覺,還是選擇了社會學科,如果沒有語言工具的掌握,一定會辛苦很多倍。
一旦突破了聽與說,也就是有了語感之後,讀和寫其實不難。先說讀。我讀的時候好像有個動聽的播音員在頭腦中,用不著分析結構語法,能專注在這句話的意識上。循序漸進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在於精,吃透,而不是多。
什麽叫做少而精呢?我的心得就是要及時使用新學的詞匯和短句,特殊表達等。同樣,因為強行記憶是短暫的,你最多認識它,它仍然不能為你隨心使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吧,讀書可以很快,要寫得時候覺得自己的措辭造句很幼稚,總是在重複使用不多的選擇)。
其實隻要讀書時多留意,及時寫下來,再自己多讀讀,多自己造句,使用多了,自然就記住了。這樣,讀和寫就成了連貫的一體。當然,如果是新的詞匯,就不能用中文記,一定要用英文的解釋。我很久沒用英漢字典,都是英英字典。如果是新的表達,就更要寫作時多多使用了。這樣,我學習就不是靠記憶,靠頭腦翻譯,而是靠感知,就像學母語一樣。即使很久沒用忘記的東西,熟悉後很快又能想起來。我的詞匯量很小,記憶力與很多人比都不行,但是,我敢說我的運用能力很強,我學一個單詞,它的不同形態都會注意,還要花力氣體會它與近義詞細微的差別。
在不同的階段側重點當然不同,但是,我不讚成分割式的學習,什麽語法,寫作等板塊;應該是渾然一體的(因為我們越能調動越多的感知方式,就越有立體,長久的作用)。突擊式的考前強化固然有用,可是我覺得,穩固的果效,還是來自於用感知能力,自然地學習。當然,我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無心插柳,意外而來;所以我想,他人如果也能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用自然的順序,用自己的感知而不是頭腦,假以時日就會有成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百惠千我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方法也是我剛剛認識到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力推薦。

從文中還看出你奶奶平時對你挺好的,“每天中午回家吃飯,奶奶就重複不斷地放給我聽”。是個懂教育的好奶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