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教育交流會流水賬

(2009-10-19 09:13:29) 下一個

(一)

第一天的活動是主辦學校展示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所學校對自己的定位是天才兒童學校。教學方式上大概有些獨特之處,相當於試驗學校。

第一講,我去了初中寫作老師的課堂,這個老師看上去像是個亞裔,挺單薄的一個男老師。他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給孩子盡量多的選擇,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從眾多的選擇中找到自己想寫的東西。最後強調的是,雖然給孩子們很多的選擇,如果孩子仍不滿足,或者對他給的這些選擇甚至不搭理,自顧自地寫,那就好了。隻要孩子在寫,目的就達到了。

第二講,是學校的課外活動,名目很多,很多家長非常熱情,積極提供服務。比方說有個家長是職業撲克選手,就來給大家組織撲克活動。也有孩子自己組織的,暑假看到姑姑家自己種菜,就到學校來發展種菜活動。看上去他們很羨慕我小時候的生活。

第三講,科學老師和人文老師組織的交叉活動。這個活動圍繞著每年的世界遊進行。這所學校的傳統是所有的學生學日語。所以他們的傳統遊是去日本。這些年跟本土接軌,也開始開設西班牙語課,去年他們有一部分學生去西班牙遊。更進一步,與世界接軌的活動是開設中文課,明年他們將第一次有學生去中國遊,到時候會有三國遊的經曆回來做比較和分析。

午飯時間,碰到一個女兒去年同班同學的媽媽。她跟另外兩個朋友一起來。她們的背景都是老師。這位媽媽是希臘人,但是在比利時長大。說從小在比利時受到一些希臘語的教育,都是希臘政府派人去海外組織傳播的。可惜隻到小學畢業,往上就沒有了,使得她自己的希臘語水平大概停留在小學畢業的水平上。她抱怨自己無力幫助孩子學希臘語。我們交流了一下自己對雙語教育的認識。我自己開始以為孩子們在雙語學校待三四年,就成了。後來才發現,實際上得上到高中畢業,否則效果不佳。她說她也曾經這麽想過,尤其她自己曾經是老師,就認為孩子們上幾年,上了路,她自己就能駕駛她們了。後來發現,孩子們一旦離開了雙語學校,繁忙起來,學另一門語言的時間很少。另一門語言的水平大概就隻能停留在小學畢業上了。

跟她一起來的一位老師原來也在孩子們以前的學校任教,後來自己出去辦了一所給天才兒童的雙語學校。後來我才想起來,有一次出去吃飯,一個爸爸帶著4個兒子,看上去4個孩子彼此長得很像,年齡也接近。那個爸爸說,他們上的是天才雙語學校。大概就是這個老師辦的。

下午隻有一節課的活動,我選擇了科學老師的展示課。結果被老師牽著做了一個小時的中學生科學實驗。主要是強調孩子們自己討論,設計實驗,感覺與會的老師們自己水平也不是太高,課程想要深入大概也是困難。

(二)

第二天的活動要多得多,有很多給家長們設計的。

第一堂課,我選了心理學家開的討論繁忙的現代生活對孩子成長的負麵影響。開課前發下來的提要上說,大家都能感覺大城市的生活非常繁忙,壓力很大。我馬上提出不同意見,說我剛從鄉下辦進城,發現城裏的生活容易得多。她得知我從哪個鄉下搬進城之後,說:你曾經住的那個鄉下,大概是全美國最緊張、艱辛的地方。從那兒搬出來,到哪兒都會覺得容易一些。原來如此。該專家從美國文化,美國建國史的角度闡述美國現在這種天天向上的生活、思維方式已經給社會和孩子造成了損害,現在是痛定思痛的時候。不過,她住在我曾經住過的那個鄉,要說她的體會和觀察,大概也是有些局限性的。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投入這樣的思考,還是可愛的。

第二堂課,本來是想聽Make Math Real的創辦人講天才兒童如何學數學。他一共講三堂課,從第一到第三時間段全占。我打算聽一堂以觀全貌。到了課堂,拿到講義一看,跟我去年聽的那堂課幾乎一樣。弄了半天,也沒有太多的花樣。一想,還是緊急撤退吧。就鑽進隔壁教室,看到兩個黑人老師正在準備講述天才兒童教育中的少數族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兒童的落伍問題。很多說法大概齊都聽說過,一些統計數據聽著還算新鮮。比方說,黑人孩子平均9個月開始走路,白人孩子的平均值在12個月以上。先天的差別加上文化的差異,黑人、西裔孩子混入主流尤其困難。也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第三堂課,是家有天才兒童的一位父親向大家講述如何在70年代初,發現自己的兒子的天才後,與教育係統做鬥爭,把孩子送進社區大學修高級數學課,然後一步步地讓孩子在17歲的時候大學畢業。成功地避免了天才兒童在普通初中和高中裏難以避免的磨難,長成了一個身心健康的普通人。說實話,天才孩子跟殘疾孩子都是需要格外守護才能長成一個身心健康的普通人。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位父親是個好父親。我特意問了一句,他是否認為天才兒童在普通中學會受到很多傷害。他說的確會。他自己也曾經是高中天才班的老師。他的態度是,錯過了高中生活頂多錯過了張三李四在約會之類的八卦。此話甚合我意。

午飯時間大講堂討論,我也沒舍得放棄。講的也是現代技術對人的影響。研究行為,研究運動,和對繁忙生活充滿反感的人士都加入了討論。當然沒有人敢一竿子把現代科技製造出來的林林總總都否定掉,但是身體力行的玩兒還是被強調了一番。如何適應科技產品的爆炸式侵入,也是現代人的主要困惑之一。與會者全都處在糾結中。

下午的三堂課,有兩堂我都駐守在中午進駐的大講堂裏。一堂是某東部名校的藝術係係主任,心理學家的演講。基本上是從社會生存的角度來講對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們能夠生存於這個社會。這些東西就是矛盾,既不要墮落於塵世,又要生存於現市。繼續糾結。

另一堂是斯坦福的生物、神經學家講述人與動物的區別。總之科學研究發現區別越來越小,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剩下憐憫與仁慈了。所以他也夾帶了一些自己的社會學責任心在演講當中,暗示美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據說兩年前的演講使得某聽眾回家後驚喜萬分,跟家裏人說遇到了最聰明的人。感覺此人的確聰明。準備去讀讀他寫的書。

最後一個討論又是關於生活忙亂的,題目就是“沒時間思考”。我倒是沒有這種體會,感覺總是有時間思考,就是沒時間睡覺。常常在苦思冥想之中失眠。這位主講人中午的時候也坐在主席台上參加了現代生活困惑的討論。他的講話結束後,本學校的老師立刻恭維性地讚同他的觀點,說孩子們上了一堂瑜伽課後都說真輕鬆,提出大家都應該上瑜伽課。這次交流會是我第一次聽到天才兒童們更容易感到壓力沉重,更需要減壓輔導。因為天才的標簽兒讓孩子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誌向。作為討論的最後一個發言者,我跟老師說,很擔心瑜伽課加到生活的日程表裏之後,原本繁忙的生活更加繁忙,因為又多了一件看似重要而且需要做的事。實在希望沒時間思考的主講人和聽講人都能想想我的話。


後記:本來想認真寫,但是怕過幾天自己忘了一些東西,就匆忙堆砌一下。有些細節慢慢加上。這種交流會對家長來說真是很好的機會,了解很多大的image,課程非常多,怎麽選擇都是顧此失彼。有機會的話每年參加一次大概是正確選擇。


在少數族裔討論本族文化欠缺教育、上進心的同時,矽穀的核心社區為自己的繁忙上進而煩惱。中間地帶在哪裏?心理學家說,美國是個不容忍中間地帶的國家,極端是我們的旗幟。也算得一種對文化的反省。一直以為這個國家的字典上沒有反省這個詞,這下放心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